清末照相馆称谓考证

合集下载

经营之道:清末民初北京照相馆的变革与发展

经营之道:清末民初北京照相馆的变革与发展

经营之道:清末民初北京照相馆的变革与发展
王学斌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24()1
【摘要】摄影术自19世纪60年代传入北京后,当地照相馆便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京师的摄影从业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使照相馆更加适应中国顾客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对照相馆的布景与道具进行变革,增加拍照形式,为照片进行着色等新颖方式对照相馆的艺术商业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使北京的照相馆在中西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风格。

这些措施改变了大众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推动了清末民初北京照相业的发展。

【总页数】7页(P62-68)
【作者】王学斌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40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北京铜器作坊的转型与发展
2.清末民初报纸新闻报道类文体的发展与变革∗
3.清末民初北京西医群体的形成与医事之发展
4.变革与阻力: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困境
5.从场域理论看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与报业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谁的肖像——中国美术馆藏几张肖像画研究

谁的肖像——中国美术馆藏几张肖像画研究

2020年11月第34卷第6期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Nov.2020Vol.34No.6谁的肖像?——中国美术馆藏几张肖像画研究王雪峰(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北京100010)[摘要]中国美术馆藏三件早期油画肖像作品《仕女肖像(蓝衣)》《仕女肖像(橙衣)》《清装老妇人像》,其中《仕女肖像(蓝衣)》的母本是香港艺术馆藏《贵妇像》,它和《仕女肖像(橙衣)》都是按照清末美人标准绘制的美人画的范本。

《清装老妇人像》所画是瑾妃的母亲、唐石霞的祖母赵寿莲,这件作品是根据唐石霞和溥杰结婚时她与两人的合影绘制的油画肖像画。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油画肖像画;外销画;早期油画史[文章编号]1003-3653(2020)06-0015-13D01:10.13574/ki.artsexp.2020.06.002[收稿时间]2020-06-22[作者简介]王雪峰(1972—),男,江苏扬州人,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出站博士后,中国美术馆藏晶征集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美术史。

[引用格式]王雪峰.谁的肖像?——中国美术馆藏几张肖像画研究[J].艺术探索,2020,34(6).一、几件特殊的藏品中国美术馆藏有三件标为清末民初的肖像画,第一件为佚名《仕女肖像(蓝衣)》(图1),画面为蓝衣坐姿女子的肖像,布面油彩,尺寸为59.3cm x45.2cm;第二件为佚名《仕女肖像(橙衣)》(图2),画面为橙衣持花站立女子,尺寸为59.7cm x45.8cm;第三件为《清装老妇人像》(图3),画面为穿镶万寿纹深蓝色旗服、头戴清宫女帽的老妇人像,尺寸为57.5cm X45.5cm。

两件仕女肖像收藏编号为33、34,老妇人像无编号。

从编号来看,这三张作品在建馆初期即被收藏,在美术馆库房中已经默默沉睡了几十年,画中人是谁及画中人的故事一直是未解之谜。

2013年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大展,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展陈。

清末民初摄影术传入对传统视觉经验及其趣味的影响

清末民初摄影术传入对传统视觉经验及其趣味的影响
刊的 匕 洋画报》 12 年 1 月创刊的《 ,9 9 O 时代 画报》 等等 , 不胜枚举 。这些画报的宗 旨都是以报道现实生活以
及新时代 的新理念和新知识为主, 图文并茂 , 且 通俗易懂 , 从而牢牢地 占据 了市 民文化和艺术活动的中心地 位。 尤其值得 注意 的是 , 清末 民初这一时期 中较典型的时尚杂志在 中国的 出版 , 除了前述 的《 良友》 画报以
的发展提供相应 的理论支撑 。
[ 关键词博 末民初 ; 摄影术 ; 传统视觉经验
[ 中图分类号】 42 [ J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81(0 ) -060 10 —3 82 1 0 - 1-4 1 20
所谓视觉经验 , 由各种现实活动 、 是指 情感意识和媒介表现形式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心理综合体 , 它包含
文, 有绢纸的书画等。它们 品类各异 , 总体上都是农业文 明的手工作 品 , 但 或者强调 “ 铸鼎象物 , ……使 民知 神奸(左传 ・ 《 宣公三年》 ” 的教化 , )。 或者作为“ 畅神”“ 、心画” 的内在修养的象征。 重文轻物 、 重精神理性而轻
物质感性乃是其主流审美倾 向, 这主要是 以社会上流群体士大夫文人 的人生理想和思维表意方式为基础而 建立起来的。 数千年来 , 这些直观 的视觉符号在表达人们 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理想 的同时, 也塑造了中华 民族 的传统视觉经验 , 使其趣 味的核心着重于精神意念性 的达意抒情 , 而非物质感 官性 的视觉享受 , 或者说 , 视 觉 的感性特质一直是受到压抑的。 因此 , 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现象 比较 明显 , 就是士大夫文人强调精神象征的 艺术作 品较受推崇 ,而宫 廷和 民间追求视觉感性享受 的作 品多被贬抑 ,反映在 中国典 型的视觉艺术理 论——画论中的趣味倾 向就是重神轻形 , 重体现内在品格 的形式化笔墨 , 而轻感官满足 的色彩与造型。由 此, 也引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分野 , 就是士大夫文人 精英文化和宫廷 、 民间文化的分野 , 简言之 , 也就是雅

中国清代摄影文化介绍

中国清代摄影文化介绍

中国清代摄影文化介绍清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摄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在当时的中国也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中国清代摄影文化。

一、中国清代摄影的起源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和美洲,摄影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摄影术的传入,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也开始起步。

清朝中期,一些国外摄影师和化学家来到中国,传授摄影术和化学技术,逐渐推进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摄影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中国本土摄影师,他们开始尝试把这项新技术和手段用于人物、风景、建筑等题材的摄影创作,成为中国清代摄影的奠基人。

二、中国清代摄影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1、促进文化传播清代摄影的出现,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摄影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量文化资源的传播。

一些摄影师利用这项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人物、建筑、景观等拍摄,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文化资源,也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清代摄影的发展及其作品的创作,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不但有自己的摄影理念和美学追求,还不断吸收国外摄影艺术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艺术成果。

3、推动社会现代化清代摄影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清朝时期,从摄影机器的生产到照相馆的开设和经营,到照片的出版和广泛传播,摄影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内支持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清代摄影的艺术成就在摄影艺术成就方面,中国清代摄影师可能相当于在欧美国家的普及阶段。

但是,他们在摄影技巧、创意和文化艺术交融方面仍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1、在拍摄人物照片方面,他们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层次,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通过镜头尽力地捕捉人物的表情和情感,有些作品制作精美,色彩灵动。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一)第一编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摄影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从1839年8月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摄影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蓬勃发展,并且已成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社会各部门中踞有显著的地位。

摄影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一样,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在继承了各民族、各国家历史上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奠定了摄影术的理论基础。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尽管当时摄影在世界上还处于摇篮时代,各国科学家为改进技术仍在尽心竭力地探索。

即使在欧洲,多数人对此道也还陌生。

而国内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些摄影技术的应用者和探索者。

他们关心世界摄影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条件下积极地进行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节--中国古代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科学家对光学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墨经光学八条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

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

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

《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经:景徙。

说在改为。

说:景光至,景亡。

若在,尽,古息。

(第一条)经:景二。

说在重。

说:景,二光,夹,一光。

一光者景也。

(第二条)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

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

近代摄影史

近代摄影史
1913年 《新编摄影术》(杜就田)1919年出版 1913-1914年 闻一多等人演出的《革命军》、《打城隍》等新戏,也拍了剧照。 1914年 《逊清隆裕太后葬仪照片》 1914年 《学校成绩写真》,用96幅照片反映了国内各省废除旧学制,兴办新式学 堂,改革中国教育的潮流。
1914年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摄影》,报道辛亥年间,哈尔滨地 区发生瘟疫,防疫队进行防疫治疗工作的现场实况。
1906年 公布的“练兵处订定丙午秋操随观规则”中,有关接待各报馆采 访人员的条款规定:“大操时各报馆有陈请派员观操者,准每一报馆派 笔记者一人,照相者一人随观。” 1906年 济南成立工艺传习所,北京也成立了工艺局。 1906年 北京《京话日报》刊登了“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 棠县令的遗体照片。 1907年 广州出版的《国事报》发表了《粤路正式会摄影图》、《女界流 血者秋瑾》等时事照片。 1907年 周耀光编著的《实用映相学》,获1909年“教育用品展览会”银 牌奖。 1907年 《照相新编》(吴仰曾,1862-?),是一本摄影技术书,参考 了《摄影入门》和《简明摄影术》。 1907年 《房山坨里高线铁路总公司》纪念册,为京西煤矿招股宣传摄制。 1907年 《世界》画报由我国留法学生组织“世界社”在巴黎编印,是当 时行销国内唯一的一种摄影画报。姚蕙女士主编,吴稚晖、李石曾参与 其事。 1907年 上海创刊的《神洲日报》多次刊出李少穆拍的署名照片,有的报 刊史学家认为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1909年 “东陵照相馆案” 天津“福升”照相馆为了 摄取慈禧太后灵柩移入东陵的现场实况,无意中卷入 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成为清末一大冤案。
1909年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具有强 烈的纪实性和新闻性。

清末照相馆称谓考证

清末照相馆称谓考证

清末照相馆称谓考证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像馆、画楼、影相铺、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通过研究本人收藏的清末老照片上的照相馆商标,追溯它们的历史,可以看出摄影术在中国逐步发展和普及的过程。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

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首先是来华的外国人开始开设职业照相馆,很快中国人也学会了这门技术。

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

上海森泰像馆的商标,1865年左右。

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像馆”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或布上。

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方便迅速,而且形象逼真,因此摄影术刚刚传入的时候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像馆”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

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

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图1)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福州宜昌照相楼商标,这是当时香港宜昌画楼创始人之一谢芬在福州创办的。

1862年。

博主藏品。

很多中国人也看到像馆能够赚钱,也纷纷开始效仿,比如香港的宜昌画楼就是在香港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伙开设的,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

在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图3)。

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

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

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来源:映像志(id:image1839)原文标题:1839-1900:中国人自己的摄影史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署《黄埔条约》,于勒·埃及尔摄。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新闻纪实照片。

摄影术在法国正式宣告诞生后,立即随着旅行者的足迹向海外传播。

1842年,距摄影术诞生仅3年时间,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英军中的一名少校和一名医生可能开始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摄影活动。

而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则为我们留下了目前所知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影像,这些影像幸运地保存至今。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接触影像、认识影像和接受影像的过程。

尽管这种逼真、客观的影像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过迷信思想的阻碍,或被视作洋人的玩意而被抗拒,但经过一些有识之士和早期摄影师的努力推动,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机械造像方式。

19世纪的中国摄影影像至今已逾100多年,这一时期的影像保存下来的数量十分有限,当时摄制的影像大多已经散佚,即使有不少幸存下来的散落民间的影像,也难以考证准确的拍摄时间和摄制的作者。

商人肖像,约1870年,赖阿芳/摄。

幸运的是,有一部分影像被保存在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有不少都有拍摄者和拍摄时间,而且有一部分作品还配有照片文字说明。

而国内的早期影像反而经过历次战乱和'文革'的浩劫,留存下来的数量更少,不过尚有不少早期影楼肖像,照片的下方或背面标有照相馆的标识。

19世纪的中国影像大多为商业作品,'经营为先'是多数影像作者一以贯终的摄影理念,顾客的消费需求最终决定了影像的内容、题材和风格。

从现存19世纪的中国影像来看,这一时期影像主要包括:肖像类、风景类和新闻纪实类。

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分,肖像类包括:家庭肖像、晚清官员、宫廷摄影和伶人娼妓等;风景类包括: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等;新闻纪实类包括:百姓工作和生活、战争和起义、外交活动和新闻事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照相馆称谓考证
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像馆、画楼、影相铺、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通过研究本人收藏的清末老照片上的照相馆商标,追溯它们的历史,可以看出摄影术在中国逐步发展和普及的过程。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

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首先是来华的外国人开始开设职业照相馆,很快中国人也学会了这门技术。

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

上海森泰像馆的商标,1865年左右。

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像馆”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或布上。

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方便迅速,而且形象逼真,因此摄影术刚刚传入的时候给画像行业造成
了很大的威胁。

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像馆”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

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

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图1)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福州宜昌照相楼商标,这是当时香港宜昌画楼创始人之一谢芬在福州创办的。

1862年。

博主藏品。

很多中国人也看到像馆能够赚钱,也纷纷开始效仿,比如香港的宜昌画楼就是在香港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伙开设的,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

在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图3)。

因此画师所经营“像馆”、“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香港华昌影相商标,描绘了当时照相情景,1900年左右。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

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写实风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

早期很多照片背面商标上都注明,本馆除了照相之外还有画师在纸上和帆布上画像,甚至可以在象牙上缩微画像。

(图2)当时画像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画本人,需要本人象模特一样端坐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画像比较真实,细节表现好;还有一种画像是和摄影的结合,画楼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由于照片都为黑白照片,这种画像细节表现不如前面的一种。

上海英昌照像楼商标,上面英文标明,本馆有画师和摄影师,还可以在帆布和象牙上缩微画像。

1897年。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国际运输是海运,成本很低,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
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上海的河南路等像馆、画楼、影相铺林立,
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赚取利润,而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画师、摄影师的绘画水平。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

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
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福州的宜昌照相楼等(图4),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

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

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

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

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

”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

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
弱了。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

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拍摄,虽然有的照相馆也竞相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迎合市侩娱乐需要,但毕竟还仅仅限于室内拍照,规模也不大。

天津元彰照相号拍摄的山海关商业照片,1900年,银盐纸基。

而随着玻璃干片的发明(1880年左右),摄影师可以方
便地走出摄影室,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开始面向家庭、社会团体,并逐步开始了城市风光、建筑、民俗的拍摄,这些照相馆可以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摄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明显,这时出现的“照相号”就是一个明显
的说明。

就象很多“银号、商号”一样,“照相号”更多重视规模化的商业销售。

例如天津“元彰照相号”就特别声明可以进行“集体和建筑摄影”,摄影师还奔赴东北拍摄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及京师的名胜古迹,大量印制销售(图5图6)。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
相号”于1909摄制的。

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相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

它们显然是同生照相号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

很多照相号还大规模印制当时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游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规模销售照片的照相馆直接就叫“照相店”、“写真店”或“画景店”了。

天津元彰照相号的商标,标明了照相馆的位置。

1900年。

像馆、画楼、影相铺、照相楼、照相号、写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馆的这些称谓一般都印在了当时照片的背板的正
面下部或背面的商标上,大部分还印有照相馆的中英文的详细地址、经营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商标不仅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实证资料,同时,对于今天的摄影收藏者鉴定存世老照片真伪,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