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合集下载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布洛克《为历史学辩护》:“在历史学家审阅的所有画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 为了重构已经消失的景象,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如果历史 学家考察历史的顺序必须与事件发生先后完全吻合,那是极大的错误;机械地由古即今研究历 史,就可能为寻找现象的起因而浪费时间”。
二 历史认识层次(境界) (一)历史认识的三种境界: 事实判断:单一判断、复合判断、价值判断(北魏统治者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 成因判断:常理解释、经验规律解释、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多因随机组合解释 价值判断:《春秋》笔法、《史记》文章 (二)历史认识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
第八讲历史认识过程和层次结构
一 历史认识过程(问题意识) 历史认识从认识动机到认识目的,称之为历史认识过程;而现实社会既是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一)历史认识的动机(为什么) 学理追求:考镜源流,辩章学术,基础研究,无用之用 现实追问:历史问题的现实答案,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应用研究 (二)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求真:学理追求,问题之本来,学术之价值 致用:现实追问,研究之意义,技术性方法(应用史学及史学生存危机的问题)
日用而不知的普遍价值; 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工具; 人类基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五讲 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一、历史是对预先设定计划的实现
“世界好像是一个卷着的巨大毛毯,图案花纹早已织好,只是在随着世界的推移在 逐渐展开而已。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已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 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早已确定了的。” (赫尔德)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 公孙丑》); “历史周期律问题”(黄炎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地域政治理论) (二)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 (三)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填空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 )A.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B.本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C.丰富性、直观性和本质性D.具体性、本质性和丰富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2.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分为_________两个来源。

( )A.原始来源和直接来源B.直接来源和文件来源C.原始来源和间接来源D.文件来源和间接来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3.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_________两种。

( )A.直接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编辑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4.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中,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的考证和评价过程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直接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5.在教育的历史研究中,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的评论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客观评论D.主观评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6.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外部评论是确定史料的( )A.完整性B.客观性C.适用性D.真实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7.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研究者必须坚持__________史观。

( )A.唯心B.唯物C.科学D.辩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8.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 )A.事实考证、历史考证、事件考证和文献考证B.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C.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文献考证、地点考证和作者考证D.事实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9.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我们必须坚持_________,树立历史意识,科学地确定论题和得出合理的分析。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附答案详解)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附答案详解)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

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

这些举措旨在()A. 缓和阶级矛盾B. 论证统治的合法性C. 加强中央集权D.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2.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

这说明()A. 文字史料和实迹都真实反映历史B. 多种考证方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 史料真伪应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D. 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3.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农作图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地区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

如图为壁画中唯一的唐朝曲辕犁耕作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都是直辕犁,也没有安装犁壁。

据此可知,该地区()A. 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B. 畜牧业经济占据了优势地位C. 生产力发展水平趋向衰退D. 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地区影响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

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5.如表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年平均粮食总量与粮农人数(部分),如表说明,当时中国()时间粮食总产量(万斤)粮农人数(万人)乾隆中期289074384108.1乾隆晚期28615198.56025.1嘉庆中期301298827029.3A. 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B.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 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D. 经济作物影响粮食产量6.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掌握了部分地方实权,从而把林则徐、魏源等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洋务运动。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历史:事实与解释之间没有分界线

历史:事实与解释之间没有分界线

历史:事实与解释之间没有分界线在很多人眼中,史料里蕴藏着历史事实,历史学家通过考订史料,确定历史事实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历史学家的工作,可以区分为确定历史事实和提出历史解释这样前后相继的两个步骤。

“历史事实被视为先于并且独立于解释:解释的价值是根据它对事实表述得有多好来判定的;倘若与事实相冲突,就必须将它抛弃。

真相只有一个,而非依视角而异的(perspectival)。

”[1]历史事实有着客观的存在,历史解释被限定在历史事实所允许的可能范围之内。

历史学家完全可以对历史事实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只要不偏不倚、不被一己的偏见所束缚,历史学家之间也应该能够对特定论题的历史解释达成一致。

以上所表述的这种史学观念,是长期盛行而为人们耳熟能详的。

文化史名家彼得·盖伊的这段话就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这样的立场:“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就正是存在于那个真实而单一的过去之中。

历史学的争议对于它们存在论意义上的完整性毫发无伤。

过去之林中的大树只以一种方式倒下,无论有关它的倒下的报道会有多么零碎片段或者如何彼此抵牾。

无论在它倒下之后是否没有历史学家、只有一个历史学家还是若干个争执不休的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记录并且彼此辩难不已。

”[2]盖伊在他所举的例子中,强调的是无论人们有无或者如何记载,大树只有一种倒法。

可是按照别的思路——从20世纪初期的卡尔·贝克尔这样相对主义色彩浓厚的史家、到后期的海登·怀特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路数的史学理论家,都会是这样的思路——人们也可以强调事情的另一半:关于大树是否以及如何倒下,未能亲见者所可能拥有的,毕竟只能是史家各自从不同角度所留下的不同版本的记录和解说。

一方面,历史学家不同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地方,就在于后者可以通过受控的实验,直接观察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而历史学家无法直接面对自己所要探究的历史现象,而只能在自己当下的思想活动中,通过人们过往历史活动所留下的踪迹(trace)和遗存物(relic)来探究过去;另一方面,传统史学注重的是书面文字性的史料,现当代史学极大地扩展了史料的范围,但无论如何,在历史学家的工作过程和最终产品(文字性论著)中,被史家所确定并纳入自身历史构图的历史事实,都往往是以语言形式出现的。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史料实证)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史料实证)

4.(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典例 3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A.正史记述比其他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岛夷萧衍”“武帝”“梁高祖武皇帝”可以看出,官 方史书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 B 项 正确。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A 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 王朝的标准,C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D 项错 误。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 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 C 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 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 A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 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 的主帅,排除 B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 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项。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力问题。
内考证的具体方法:
1、找矛盾 2、对照其他史料,去伪存真 3、根据记载,查原始资料 4、根据情理,加以分析 5、考察版本,找出异同,分析原因,确定可 靠程度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 为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 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 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 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之 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 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3、辨别史料真伪的重要性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