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内容摘要:史家四长已经成为判断史家和史学著作的标准体系,包含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的内容,近人梁启超在刘知几、章学诚提出史家四长的基础之上,曲解古人之意,定要给四长排个顺序,但经过仔细理解古人之意,史家四长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的,四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史家四长关系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初学者,不敢说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但学术贵在讨论,方可见真理,绝不是什么问题都等着名家大师来说了算,那还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呢?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应该具备一些素质才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所谓史家“四长”。
大家都知道这四长的重要性,由古到今,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峨所有的讨论都只是强调了这四长的必要,附会了古人的说法而已。
后生在阅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史家的四长”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不被人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前辈提出了自己关于四长的顺序的见解,我们来看:“至于这几种长处的排列法,各人主张不同:子元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实斋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今将次第稍为变更一下,先史法,次史学。
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
”①我们从史家四长这个论点最初提出的出处来看一下,是否是这样,首先是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礼部尚书郑樵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顺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夹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而顷,黄金满赢,而使愚都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宝者矣。
”②“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实,善恶必书,便骄君贼臣知棋,此无可加者。
”③两段话出处不同,意思大体相近,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对史家素质的四长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为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史事考证的基本原则
尊重史实
史事考证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尊重史实,不随意篡改或
歪曲史料。
全面搜集
史事考证应全面搜集相关史料,包 括文献、考古资料、口述传统等, 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比辨析
对于搜集到的史料,需要进行 对比和辨析,以鉴别真伪和评 价其价值。
逻辑推证
在对史料进行考据时,需要运 用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以推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推动全球史事 考证的发展。
史事考证的未来展望
建立完善的史事考证体系
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史事考证体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可 靠的依据。
推动史事考证的普及与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史事考证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史实的深入考证和分析,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对资料进行鉴别,判断其是否合理和符合事实。
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 晰,方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为方便查阅和使用,可以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提高研究效率。
排除重复和无关的资料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排除重复和与考证主题无关的资料,确保资料的精炼和 准确。
考古资料的辨识
鉴别文物的年代、用途和制作工艺,以确定其历 史价值。
考古资料的分析
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考古资料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
史料的鉴别——精选推荐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本节从史书的辨伪、史料的校勘和史事的考证三个方面介绍史料的鉴别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史料的鉴别是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是保证史料是否真实的必要手段;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史料的方法是史学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功。
一、史料鉴别的必要性将搜集起来的史料加以整理以后,固然方便了史料的利用,但仍然不能马上就利用。
史料很可能真伪错杂,互相抵捂,需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郭沫若说得好:“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
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
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十批判书》)。
可见,史料是否真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鉴别史料的真伪,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环节。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就在于有没有鉴别史料的真伪问题。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二、史书的辨伪在我国汗牛充栋地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
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
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
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逮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时,人们在长期的辨伪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
明代胡应麟[链接: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
字元瑞,后更名明瑞。
浙江兰溪人。
藏书丰富,达四万余卷。
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中国古代历史学派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其代表性思想。
这些学派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观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先秦到唐朝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几个重要历史学派。
1.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派1.1. 正史学派正史学派是汉族的一种学派,强调把历史落实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年代,注重史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通过详实的记载和严谨的编写方法,奠定了后世正史编纂的基础。
1.2. 纪传学派纪传学派是注重史料考证和历史记载的精细化的学派。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春秋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的著作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叙述方法,成为古代史书写的典范。
2. 汉朝时期的历史学派2.1. 经学派经学派主要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研究,将经典视为通往真理和道德的阶梯。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罔象之辩”,认为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来得出结论。
2.2. 方志学派方志学派以地方志著述为主,注重地理、人文资源的描述,对地方的历史和地理做了深入的研究。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葛洪,他的著作《西京杂记》被后人称为第一部地方志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派3.1. 史学派史学派主要关注历史的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认为历史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晋代的范晔,他的著作《后汉书》、《三国志》等,以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认识历史和人的发展。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南朝梁代的萧子雄,他的著作《归藏》以其独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对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唐朝时期的历史学派4.1. 经史学派经史学派强调经史两者之间的结合和相互影响,认为经典和历史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唐代的孔颖达,他的《续史通》以其广博的历史材料和对史书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本文将从史料鉴别、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方面介绍历史考证方法。
二、史料鉴别1. 古代文献的真假鉴别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文献进行真假鉴别。
常用的方法有:(1)比较法:将同一事件或人物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比较,寻找异同之处。
(2)内部论据法:通过对文献本身的语言、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3)外部论据法:通过与其他已经被认为可信的文献相比较,判断其真伪。
2. 古代器物的真伪鉴别除了文献外,还有很多器物也是历史考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如何判断这些器物是否真实呢?常用方法有:(1)技术分析法:通过对器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2)外部论据法:通过与其他已经被认为可信的器物相比较,判断其真伪。
(3)历史背景法:通过对器物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三、文献考证文献考证是历史考证中最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考证方法。
1. 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在进行文献考证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编纂。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收集与所要研究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的所有文献。
(2)整理:将收集到的所有文献按时间、地域、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3)编纂:将整理好的文献进行比较、筛选和编辑,形成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2. 文字学方法文字学方法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字形态、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推断出其含义和时代背景。
常用方法有:(1)形态学分析法:通过对文字形态上各个部分的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出其含义。
(2)语言学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出其含义和时代背景。
3. 史料比较法史料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文献中的相同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来寻找异同之处。
常用方法有:(1)交叉验证法:将不同文献中的相同事件或人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之处。
历史考证和史学思想——以钱大昕为例

在 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 历史考证一直 占有重 要地位。从事考证研究 的史家穿穴经史 , 网罗文 献, 严密考订 , 实事求是 , 言必有据 , 不发空论 , 不 仅 在厘清史料 、求 得史实真相 方面做 出重大贡 献, 而且在史学思想方面也贡献 了 自己的智慧。 然而 , 目前 的研究来看 ,揭示历史考证学者的 就 文献 学 贡献 的成果 甚 丰 , 探讨 历 史 考 证学 者 的史 学思想 的成果则明显不足。不仅如此 , 人们还往 往 把 考 证 与思 想对 立起 来 ,忽视 了考 证 背后 的丰 富的思想资源 。 际上 , 实 只要翻检史学史 , 我们就 会看 到 ,每个 史 学家 都 有 自己表 达史 学 思 想 的不 同的方式 , 作为研究者 , 应该对任何一种表达 ’ 式都给以充分 的研究 , 揭示其 中所蕴含 的丰富的 思想内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深入地体察中国史 学 思 想 的精华 。 在 众 多 历 史考 证 学 者 中 , 大 听是 极 具 代 表 钱 性 的人物 , “ 他 于儒者应有之艺 , 无弗 习, 弗 无 精 ” 1‘研 主 序1精 通 当时 几乎 所 有 的学 问 , 【 ( 堂 集 ), 潜 尤 其在 史学和经学方 面成 就卓 著 。以往 研究钱 大 昕 ,多肯定他的考证成果 , 对于他考 证背后所具 有的思想 的一面 , 研究明显不够 。作为乾嘉时期 著 名 的 史学 家 , 大 昕有 自己独 特 的表达 史 学 思 钱
量学术 、 评价学人的重要标准和原则 , 重实证 , 斥 空疏。 宋代学者王应麟撰《 困学纪闻》 洪迈撰《 , 容 斋随笔》 在清代受到钱大听的重视 , , 两书不仅对 历史上 的名物制度详加订正 , 而且借此阐发 自己 的史学思想 , 把考证与议论结合起来 。尤其是被 梁启超称为“ 清代考证学先导 ” 13) 困学纪 [(O 的《 2 P2 闻》 ,更是系统地考辨 、评论了宋 以前的重要史 著, 为后人开辟 了一条治史的新途径。钱大昕这 样评价他们的治学特点 : 穿穴经史 , “ 实事求是 , 虽议论不必尽同 , 要皆从读书中出, 异于游谈无 根之土 , 故能卓然成一家言 。” P5 …(O在钱大昕看 4) 来, 、 王 洪治学 , 从读书中得出结论 , 把思想 阐发 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 , 不空发议论 , 和游谈 无 根之 土有本 质 的差 异 , 而值 得 重视 。从 宋 至 故 清, 以此种方法治学 , 考证名物史实 、 间发议论的 著述在在多有 , 除上面所 言《 困学纪闻》《 、容斋随 笔》 , 外 黄震的《 氏日钞》 顾炎武的 《 黄 、 日知录》 、 钱大昕的 《 十驾斋养新录》 《 、 廿二史考异》 王鸣 、 盛的 《 娥术编》 《 、 十七史商榷》 以及赵翼 的《 廿二 史札 :》 等等 , 都是融历史考证与史学思想于一 书, 紧扣 史实 , 发 空论 。他 们 在 考证 中议 论 , 不 以 考证为基础 , 论史事 , 评史法 , 发表 了不少卓见。 比如钱大昕 , 于考证之 中寓历史观点 , 借考证彰 忠贞 、 贬失节 、 斥逆谋 , 以明人伦 、 正风俗。 如他考 证 宋末 元 初抵抗 元 人 的忠 节 之士 洪福 、 张珏 的事 迹, 就体 现 出这一 特点 。《 史 》 洪 、 元 载 张事 迹 , 数 言“ 出降”钱大听根据《 , 宋史 - 忠义传》 《 、宋史 - 张珏传》 等记载 , 进行认真考证 , 以大量的资料证 明二人不但没有 “ 出降” 而且奋勇抵抗元兵 , , 纠 正了《 元史》 记载中的失实现象 , 使二人宁死不屈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料的收集

3,按照引文注释来寻找史料
前人把这种方法,来辑成许多佚书, 如《五代史》早已佚亡了,今天所见的 本子,就是前人根据其他史书中的注、 传等材料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他们把 这种方法,称为辑佚,我们也可以用这 种方法来搜集史料。
二,史料摘录的规范
史料的规范:
一,摘录应直录原文,不能断章取义, 要尽可能地将前后文一起抄录,以免日 后发生误解。
二,引录的史料,要注明其来源,要注 录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版次、篇名、页码等,以便日后复核。
三,转引的材料,需复查原书,原书找 不到的,也当注明“转引自某书”。
三,史料的理解
1,史料理解上的障碍 断句标点问题 词义变化问题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断句标点问题 《论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安传》:……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 小儿軰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戸限, 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 此。……
《原道救世歌》:天人一气理无二, 何得君王私自专。
《原道觉世训》:天地之中人为 贵,万物之中人为灵。
词义变化问题
缩小:朕
扩大:江
变坏:臭 变好:臣
转强:无赖 转弱:走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资治通鉴·汉纪九》: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 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汉书·地理志》:提封田一万 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 十顷……
2,史料解释的原则
前四史索引
2,按照史事本身的线索寻找史料
比如,寻找有关屈原的史料,借 助书目,首先会查阅《史记》中的 《屈原列传》,从《屈原列传》中 知道他曾为楚怀王的左徒,又与张 仪有交往,于是便可以根据历史本 身的线索,去查阅《史记》中的 《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 又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史料。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化解矛盾 《史》《汉》均记:贾谊死于梁 怀王死后一年。 《汉书· 贾谊列传》:梁怀王死 于文帝十一年(前169)。 《汉书· 诸侯王表》(梁怀王), 十年薨(文帝十年,即前170)。 此十年,即梁王即位十年,非文 帝十年。
3,钩沉发微
胡适博士学位问题:大学者胡适于1917 年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学位 的最后考试,6月回国,当时因口试没有 通过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直到1927年 才获得博士学位。这一件事给胡适留下 了极不愉快的阴影,他既没有说实话, 又不肯说谎话,为此,有关的材料总是 含糊其词、遮遮掩掩,需要我们做一番 考证才能明白史事的真相。(参见耿云 志:《胡适研究论稿》
第三节,史事的考证
一,考证的目的 二,考证的方法 三,考证的意义
一,考证的目的
1,订正讹误
《三国志· 魏志· 魏武本纪》:建安二年, 汝南黄巾贼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 众各数万,操进军讨破之,斩辟、邵 等。· · · · · · 建安五年,操与袁绍相持于官 渡,汝南贼刘辟等叛应袁绍,略许下, 绍使刘备助辟。· · · · · · · 参见 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国志误书条》
孤证与互证。 凡是出于一个独立观察的记载,都称 之为孤证,因其得不到其他材料的印证, 真实性不能确定,所谓“孤证不信”, 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其做一番 考证,以确定其可信度。所以,孤证也 就是孤立材料的考证。凡同一史事的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印证,称之为互证。 互证可以是文献与文献的互证,也可以 是文献与实物的永 平七年遣使臣经西域三十六国,入 印度求得佛经,佛教始传入中国。 《后汉书· 西域传》:西域诸国自王 莽时与中国绝交凡六十五年,至永 平十六年始复交。永平七年时,西 域诸国正与匈奴相结寇边,安能派 使臣过西域三十六国入印度求佛?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胡适
《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为 谁? 内证:故事情节、内容设计与《聊 斋志异》雷同。假设:西周生即蒲 松龄。 书证:邓之诚《骨董琐记》。鲍廷 博说蒲为《醒》作者。罗尔刚证实, “鲍说”见于杨复吉《梦阑琐笔》。 杨、鲍是好朋友。离蒲去世约60年。
外证:孙楷弟。地理、灾祥、人物。 与济南府各方志互考。考定:地理 范围不出山东章丘、淄川两县。时 代当在崇祯、康熙。作者当为明清 间章丘、淄川人。
三,考证的意义
二,考证的方法
内证与外证。 近代西方学者,把考证的方 法,分成两种,凡涉及史料的辨 伪、校勘研究的,都视为史料的 外考证,称之为外证。凡涉及史 事真相的研究,都视为史料的内 考证,称之为内证。
实证与理证。 凡可以列举文献、实物等材料 加以证明的考证,称之为实证, 有时也称书证或物证。凡依据情 理、或事理来考订正误的,称之 为理证。
旁证与反证。 反证即列举相反的证据材料 来加以考证,旁证即列出非直接 的、相关的证据材料来加以考证。
:
反证法与直不疑盗嫂。 《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记载:塞侯直 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 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 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而告归者来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 大夫(官名,掌议论)。朝廷见,人或 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 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 兄”。然终不自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