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部编历史教科书深度开发: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辨析

“实证”属于科学的范围,是寻找支撑“判断” 的事实或史实。这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 “实证”就是探寻客观事实,从理论上讲客观事 实必有真伪。因此,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又回到了 事实判断的原点。比如,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洋 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6] 据此,有学生对李鸿章是否对抵制外国 资本入侵做出贡献展开了争论。这个建立在已有判 断基础之上的“判断”,很明显是一个事实问题的 争论。李鸿章事实上到底做了什么,成了平息争论 的关键。课文中相关史事部分对轮船招商局的表述 中有“……该局成立时只有 3 艘轮船,1877 年收购 美国旗昌轮船公司……”[7]。再加上课文相关史事 中还提到“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1873 年至 1893 年,它获利白银 600 多万两……”[8] 依据这两 个史实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为“抵制外国资本入侵”
课文中的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事实陈述。也有价值 引导的部分存在。镇压农民起义、对外签订不平等 条约、中饱私囊,这些“事实”指向的是刽子手、 卖国贼、贪污犯。因此,很多师生自然做出了“李 鸿章是坏人”的价值判断。于是冲突出现了,另一 些学生提出,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时遭刺杀, 在签署《辛丑条约》时据理力争,屈辱条约的签署 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归咎于李鸿章。以李 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建树为依据,他是洋务派代表 人物之一,按照正常的情理,李鸿章应该是“好人”。 对李鸿章的判断陷入了自相矛盾与争论之中。从根 源上讲,这种判断的冲突是依据不同的事实标准, 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果。此外,人性也 是复杂的,李鸿章的“好与坏”很难简单地定论。
史学引论期末复习整理

《史学引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填空题(10空,20分)1、人们常常将“历史记录”和“历史本身”混为一谈,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在故意犯错误。
2、“历史”一是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二是指“对这种往事所做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究”。
前者可称为“实在的历史”,后者可称为“描述的历史”。
3、一般来说,对往事本身的研究,称为本体论,关于对往事的记录的研究,称为认识论。
4、对历史本身的关注和探索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5、决定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某种独立与人类主体之外的客观或主观的力量,起着支配性作用。
6、选择论认为,认识历史活动中的能动因素,社会是人的活动场所,历史是人主观选择的产物。
选择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作用。
7、决定论有多种类型和形式,根据决定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神意决定论、自然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等。
上述几种决定论都是一元决定论。
8、而“历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其实是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9、历史具有过去和现在双重指向,求真和致用也就成为历史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
10、“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认为,当代性并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
11、历史兼容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即求真与致用。
12、历史考证的目的,是要通过考察和证明,以求的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或事实依据。
13、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查、辨订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证的范畴。
14、专就历史考证而言,依据中国传统的考证意识,可分为文献考证与事实考证两大类。
15、西方学着习惯于将考证分为外考证与内考证两大类。
16、求真的三种类型:朴素求真观、科学求真观和相对求真观。
17、致用的三种类型:贵族本位的、国族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致用观。
二、名词解释(4个,共20分)(1)实在的历史所谓“实在的历史”就是历史本身,亦即那种已经离我们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确实存在过且又不为后人的意图所左右的过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中的“人”与“事”。
专题01 史料实证-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重点突破

2017年全国卷1
【2017年全国卷1】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 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010年新课标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项说法错 误,排除。《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故可知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的说法错误,排除B。上述 四则史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只 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没有提到,孤证 不立,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史料的分类
二十四史 (注:不包括清史)
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
牛郎织女的传说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以上史料属于上述分类的哪种分类?
(一)按史料价值又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两 大类: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
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 象的情况。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02 史料与史料研习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表现形式,二是按史料 价值。
(一)按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四类: 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 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 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 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 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 活动的声像记录。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是人类的记忆,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然而,历史并非完全可信,因为它往往是由人们主观地记录和解释的。
因此,历史事件的考证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事件考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各种来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探讨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方法和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
历史往往被用于政治宣传或塑造特定的历史形象。
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辨别出历史事件中的真实与虚构,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本质。
例如,有关某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可能被官方篡改,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通过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揭示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历史事件考证有助于纠正历史误解。
由于历史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容易出现历史误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这些误解。
例如,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是主观的或基于偏见,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这位历史人物的影响和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事件的考证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来获取相关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历史、地理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放射性碳测年、DNA分析等,来验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人物。
这些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客观和准确的证据,有助于历史事件的考证。
然而,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久远,很多相关资料已经丢失或损坏。
这使得历史事件的考证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此外,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进行历史事件考证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以避免将当时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于历史事件上。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一词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第一节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历史,广义说来,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没有无历史的事物。
相对于广义的历史而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即是狭义的历史。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就是以这狭义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历史著述,是指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研究者的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历史著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它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史学著作则属于较高层次,它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于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或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历史本身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著述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反映。
前者是客观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运动发展着,而后者则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反映着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看法。
所以,历史与历史著述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与“加工产物”的关系。
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体历史本身,即使是经著述者本人故意歪曲了的历史著述,也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折射着历史的真实。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本身为基础、为反映对象的,离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就决定了历史著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历史的真相相吻合。
但无沦如何,两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这是由客观真理的绝对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决定的。
二、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事物、现象都是历史的一分子,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第一章神存在的真实性一、神的普遍启示1.井然有序的宇宙;2.地球本身是设计的证明;3.奇妙的生物界二、灵性世界1.目睹鬼附身的经历;2.美国心脏科权威的书三、人类的道德律和崇拜神的自然倾向1.人类崇拜神的自然倾向;2.人类良心、道德律的一致四、神的特殊启示1.刘牧师信主和服事经历;2.许医生的得救见证;3.我个人的一点见证五、直接证据--神曾经访问过我们星球六、一些反思(本章参考书目)第二章《圣经》是神默示的一、《圣经》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二、《圣经》的教训三、《圣经》的历史性四、《圣经》手抄本的可靠性五、《圣经》的预言六、《圣经》的力量七、小结(本章参考书目)第三章谁是真神?一、佛教1.教主释迦牟尼;2.原始佛教;3.小乘佛教;4.大乘佛教二、回教1.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2.回教的基本信仰三、基督教1.基督教的基本信仰;2.奇异的耶稣;3.耶稣的历史性四、耶稣是独一真神1.耶稣自己的宣告;2.耶稣的超然能力;3.亲友的认同;4.耶稣的复活和《圣经》预言的应验五、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六、辨别诸灵七、真神挑战假神八、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第四章耶稣基督复活的证据一、事件本身的证据1.尸体不见了;2.耶稣复活后的显现;3.门徒改变了二、历史考证1.当事人的见证;2.史学家的记载三、《圣经》预言的应验四、耶稣复活的历史印痕1.纪念主日;2.圣餐和洗礼;3.十字架的荣耀;4.教会的兴起五、学者、专家的证词六、复活之事至今无法推翻七、小结——选择(本章参考书目)第五章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一、科学与信仰水火不容吗?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1.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2.勃克感言;3.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4.光的本质; 5.非线性三体系统的可测性; 6.人体特异功能; 7.物质是由物质组成的吗?三、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学又超越科学(本章参考书目)1.《圣经》中的科学预见;2.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3.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逐渐认识神;4.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第六章创造论与进化论一、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说二、两种模式三、热力学定律四、宇宙的起源1.宇宙不是永恒的;2.大爆炸理论的确立;3.大爆炸理论的超然性质;4.宇宙的起源和科学家的信仰五、生命的起源1.米勒的实验;2.DNA的形成;3.化石的证据;4.地球的生命来自外星球?六、自然选择面对的困难1.进化的原料和动力;2.进化方式:连续式还是跳跃式?3.进化过程:均变还是突变?4.中间环节的缺失七、创造论与进化论八、论战的实质1.基督徒的看法;2.达尔文与进化论第七章进入永生一、罪的普世性1.人人都是罪人;2.《圣经》中罪的含义;3.罪性和罪行;4.如何判断是否有罪?5.人的罪性从何而来?二、天堂和地狱1.生命不灭;2.天堂和地狱三、人犯罪的后果四、神的伟大救恩五、好人不信耶稣也要下地狱吗?六、临终时才信耶稣岂不更好!1.真信徒还是假信徒;2.现代人的难处;3.信耶稣就是永生七、有的基督徒也不怎么样!八、现在太忙了!九、做基督徒会失去自由吗?十、一切都有把握了才能信吗?十一、愿意相信,但觉自身条件还不够十二、天国近了,别再迟疑(本章参考书目)附录:愿主的旨意成全--我得救、蒙恩的见证修订版前言下载电子书下载word包回封面。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在大三历史学专业中,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掌握各种考证技巧和研究方法,提高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
一、史料考证1. 文献查阅与分析在进行史料考证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查阅。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
查阅到的文献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观点,并判断其价值和可靠性。
2. 史料辨伪史料辨伪是史料考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史料辨伪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比较不同史料的来源、内容、风格和立场,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况,尽可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3. 考据方法考据方法是历史学中常用的史料考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用词、结构等进行研究和比较,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时代性。
考据方法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判断力,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手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和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2. 统计与数据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推论。
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历史趋势、经济变迁、人口统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和采集个人口述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访谈,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内部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口述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但也需要注意甄别和验证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订正史实的几种基本证据形式 史料考证的核心是订正史实。 三种基本证据形式 1、书证:群书印证 2、物证:文物、考古遗迹、地下出土的古 文字史料 3、理证:长平之战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人的 争论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 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历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力问题。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为 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克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 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 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之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 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西方朗格卢和瑟诺博斯《史学研究法导论》 内外考证分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