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 九
汉代河套地区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

汉代河套地区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平原,被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视作重要的粮食基地。
在汉代时期,河套地区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农业发展,使该地区成为汉朝的重要农业区域之一。
而这种农业发展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该地区的环境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代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针对两种作物:小麦和黄豆。
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互不干扰,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在汉代时期,人们对农业的了解和认识也比较深入。
例如,在《天工开物》中有着对种植方法和肥料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对与小麦生长密切相关的肥料方面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汉代时期的农业知识不仅有理论上的积累,同时也有着实践的经验累积。
例如,《水经注》中记载了汉代河套地区的水利体系,包括灌溉渠道、堤防、坝渠等。
在汉代时期,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此外,河套地区的农业还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这个地区还种植了甘蓝、葱和大葱等蔬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套地区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在唐朝时期,河套地区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整个地区也出现了生态危机。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造成了河套地区的过度开垦,土地开始失去肥力,同时范围也变小了。
为了补救这种情况,一些农民开始实行轮耕休耕制度,同时还将水田和旱田轮作种植。
等到唐朝晚期时,河套地区的土地越来越少,加上种植方式的不当使用,导致了河套地区的土地质量急剧下降,整个地区的环境也随着土壤的流失而变得荒芜。
总体上看,汉代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密不可分。
在农业方面,当时人们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在小麦和黄豆的种植方面,形成了一套实践经验丰富的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套地区的环境逐渐退化,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农耕方式的不当使用所导致。
改变历史的植物

第二章小麦——麦芒上的西方文明引言在对世界有影响性的植物中,小麦是最重要的一种,从12000年前,它就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粮食。
小麦被全球性地种植,被制作为麦饭、面条、面包、蛋糕等人类必需的日常食物与仪式用品。
每逢小麦欠收,某个地区或国家总是发生影响局势的动乱。
小麦,因为它的精耕细作已成为文明的标志。
人类,不过是活在小麦枝头上的脆弱生命而已。
一、苏联的噩梦1932年,苏联在经过连年的丰收之后,上帝不再保佑它:终于轮到小麦欠收了。
而在此前,斯大林以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让农民们把手头的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国家,人民手里不再有任何存粮。
到了1932年——1933年的冬天,大严寒与大饥荒接踵而来,它们横扫着苏联广阔的大地,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没有面包而饥饿致死。
这过程中很少人得到政府的救济,更没有人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援救——因为国际社会根本就不知道在苏联发生的饥荒。
因为消息被非常严密地封锁起来了,宣传机构和官方人士都在所有场合对饥荒的存在予以否认。
当时访问苏联英国剧作家肖伯纳回来说:“俄国发生饥荒的消息是谣言,我可以证实,俄国的粮食供应在我旅游期间比任何时候都好。
”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蒂也在1933年,就是饥荒最严重时的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不可能发生。
”不久,杜兰蒂又在另一篇报道中写到:“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
”杜兰蒂正是由于一系列关于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的报道而获得了1932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更因1929年对斯大林的独家访问而名闻天下。
但是,他在私底下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
”其实早在1929年之前,因为政府的过度低价征粮,苏联的耕种面积越来越减少,粮食的产量也就越来越严重地下降,收购自然也会越来越困难,于是到了1929年,连莫斯科的面包都出现了短供的情况。
扒一扒小麦的历史

扒一扒小麦的历史
作者:
来源:《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1年第21期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ー。
水稻和小麦在中国的冠亚军地位无可撼动。
在历史上,小麦在中国并没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和水稻的部分品种起源于中国不同,小麦压根儿就不是中国原产的植物,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西方作物。
大约50万年前,在亚洲西部地区靠近地中海的地方,乌拉尔图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形成了名为二粒小麦的新种。
而后,大约在8000年前,麦田中的二粒小麦与种名为节节麦的野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如今的普通小麦。
这两关键的杂交,使小麦获得了比较高的生存能力,为开辟新的生存空司傚好了准备。
大约5000年前,普通小麦向东传入了中国。
按理说,东方寒冷的冬季不太适合小麦,然而,两关键的杂交使小麦获得了抗寒能力,它们在东方留存了下来。
抗寒以外,灌溉也非常重要。
汉代以前,小麦都只能种在灌溉比较容昜的河岸地带,栽培面积有限,产量也不高。
后来,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使更多土地得到了灌溉,小麥才逐渐普及开来,把麦粒儿磨成面粉食用的做法也随之在中国北方普及开来。
小麦成长记
小麦从播种到成熱,会经历发芽、出苗、分蘗(nie)、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
关于小麦的判断题

关于小麦的判断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麦的判断题:
1.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之一。
(√)
2. 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种草本植物。
(√)
3. 小麦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95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
4. 小麦主要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类型。
(√)
5. 小麦的麦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
6. 小麦可以用来制作面粉、面包、饼干、面条等食品。
(√)
7. 小麦是一种耐旱作物,可以在干旱地区生长。
(×)
8. 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
9. 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
1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
(√)。
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地位初析

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地位初析作者:董静来源:《卷宗》2020年第05期摘要:因环境气候、种植技术的代际传递、作物提供热量等各方面的考量,小麦进入中国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种植,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就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和地位进行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小麦;早期农业;小麦历史;植物考古小麦传入中国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并非起源于我国的作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最主要作物之一,其发展历史显得更加重要。
有专家学者根据系统的浮选结果,结合C14测年结果认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并且广泛地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1]目前学界对小麦传入我国的时间基本得到了肯定。
但是小麦传入中国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成为相当重要的作物,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在推测作物的重要程度变化时,判断方法主要有出土某种作物的大致分布情况和密集程度、该作物的出土概率、百分比等,也有该作物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检测考古出土人骨来推测食用小麦的情况等。
首先在小麦遗存方面,黄河上游中游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小麦遗存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
在青海喇家遗址2000年至2007年浮选的结果看来,小麦出土概率和百分比较低,整个遗址应该是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
[2]甘肃地区主要是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
金蝉口遗址发现的小麦数量为15粒,李家坪遗址发现8粒,与粟和黍的数千粒相比,非常少,而且年代约为齐家文化时期。
[3]东灰山遗址、天水的西山坪遗址等也表现出相似的情况。
[4]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小麦也很少,如山西、陕西和河南仅有8个遗址发现小麦,一共仅有数十余粒,与体量数百倍千倍于小麦的农作物种子总量相比,小麦数量非常少;在青铜时代,即使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小麦数量也有限,这还不排除可能存在有晚期地层侵入的小麦遗存。
[5]这些说明周代开始,基本上小麦开始在北方普遍种植起来,但是农作物仍然是基本以粟和黍为主,小麦从数量上表现得仍然有限,并未占据作物的主导地位。
后来者居上——小麦

后来者居上——小麦作者:徐龙来源:《餐饮世界》2022年第02期英国作家 J.A.G.罗伯茨在其《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中以“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世界”为题书写了序言。
这里的食物不仅是指中国菜肴、还有中国烹饪和饮食文化。
食物的主体就是食材,我们平日所见的很多食材都是外来的。
而这些食材物种绝大多数是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我国的。
提及“丝绸之路”,人们自然会想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
而实际上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欧亚之间的部落已经开始接触,新石器时代即已存在商品交流关系。
发源于西亚的小麦,就是随着游牧民族通过中亚向东传播进入我国新疆河西地区。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在1877年由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的。
他所指的“丝绸之路”是以古都长安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穿过天山脚下进入中亚、西亚及北非,终点到达欧洲地中海意大利中部的罗马的古代贸易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
后来,人们把古代经由海路的中西交通路线称作“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出现得晚些,是由法国东方学家沙畹(é. Chavannes)于1913年首次提及的。
丝绸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但并非是唯一的流通商品,所谓“丝绸”一词,已经不是流通商品“丝绸”的狭义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即“丝绸之路”概念在文化意义上的延伸。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长距离贸易的交通古道,也是人类历史上线路式文明交流的脐带。
随着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的输出,输入的多是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名石珠宝。
人们按照物品交流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赋予这条商路不同的名称,如“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铁器之路”“瓷器之路”“绢马之路”“香料之路”及“小麦之路”……小麦发源于人类文明的假设诞生地,即西亚美索不达米亚肥沃的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
早在1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食用野生的一粒小麦。
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组合的考古学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种植的粮食作物很多,根据文献 常 见 的 谷 物 名 称 以 及 传 统 上 对 历 史 时 期 粮 食 的 认 识 ,我 确 定 粟 、黍 、稻 、麦 、豆 、麻 、高 粱 七 种 最 主 要 的 作 物 加 以 考 察 ,其 他 如 小 豆 、薏 米 、荞 麦 、稗 子 等 ,对 农 业 社 会 的 影 响 力 远 没 有 七 种 作 物 大 ,又 由 于 受 发 现 情 况 的 制 约 ,在 此 不 作 主 要 研究对象。虽然这七种作物不是先秦两汉时期种植 作 物 的 全 部,但 却 是 最 重 要 也 最 常 见 的 谷 物种类。七种主要农作物中除高粱、小麦外,都是我国 本 土 起 源 的(小 麦 起 源 尚 有 争 议),它 们 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即已被驯化、栽培或引种,驯化栽 培 的 时 间 有 先 有 后,发 展 的 势 头 也 各 有 不 同。对考古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作物遗存材料的收集是进行时空分布和组合情况研究的基 础,我们将这一时期主要粮食作物遗存的考古发现列为附表 ,对不同作物进行简单的说明。附 表 所 列 材 料 尽 管 不 全 面 ,但 还 是 有 一 定 代 表 性 ,基 本 能 够 反 映 作 物 种 植 和 推 广 的 大 致 情 况 。 附 表大致依时代早晚排列,同 时 代 按 地 区 排 列。“时 代”根 据 考 古 报 告 的 认 定,对 报 告 中 表 述 为 “新 石 器 ”但 年 代 在 夏 商 纪 年 范 围 的 遗 存 也 一 样 收 入 ,时 代 跨 度 较 大 的 取 最 晚 的 年 代 。
刘兴林: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组合的考古学研究
(三)稻 中国是水稻起源中心,发现万年古稻遗存 的 地 点 就 有 浙 江 浦 江 上 山〔1〕、江 西 万 年 仙 人 洞 和吊桶环〔2〕、湖南道州玉蟾岩〔3〕。目前在具体 起 源 地 上 尚 有 不 同 认 识,长 江 下 游 江 南、长 江 中游两湖、华南、云贵和江淮 之 间 等 几 大 区 域 都 是 早 期 稻 作 遗 存 或 普 通 野 生 稻 集 中 分 布 的 地 区,也都曾是人们探讨稻作起源地所关注的地 区。最 近 又 有 学 者 根 据 第 四 纪 气 候 变 化 和 古 稻 出土及后世农业发展的连续性,推测澧阳盆地 最 有 可 能 是 中 国 稻 作 起 源 的 中 心〔4〕,与 前 述 长 江 中 游 地 区 有 重 合 。 我 无 意 介 入 起 源 地 的 讨 论 ,只 是 想 从 人 们 着 眼 的 这 些 地 区 来 说 明 ,水 稻 是 我国南方地区的优势作物,早期水稻种植大都在长 江 流 域 及 以 南 地 区。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中 发 现 稻 作 遗 存 的 地 点 有 一 百 五 十 多 处 ,主 要 分 布 于 南 方 地 区 ,其 出 土 次 数 大 大 超 过 北 方 地 区 优 势 作 物 粟 和 黍 ,这 虽 然 与 人 们 对 于 史 前 考 古 中 稻 作 的 热 情 有 一 定 关 系 ,但 也 可 以 说 明 早 期 水 稻 种 植 的 形 势 。 至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的 龙 山 时 代 ,水 稻 开 始 跨 出 江 淮 地 区 向 北 推 进 ,历 史 时 期 即 已 成 为 遍 布 全 国 的 粮 食 作 物 ,但 主 要 的 产 区 还 是 在 南 方 。 夏至汉代稻作遗存发现的总次数没有新石器 时 代 多,时 代 区 间 的 大 小 和 浮 选 等 手 段 应 用 的多少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作物存在同样的 情 况,因 此,对 历 史 时 期 谷 物 的 种 植 情 况 不 能单看考古发现的次 数 和 频 率。 四 川 成 都 金 沙 出 土 商 末 到 西 周 时 期 的 炭 化 稻 谷 201 粒〔5〕。 湖北江陵纪南城陈 家 台 遗 址 发 现 多 处 被 火 烧 过 的 战 国 时 期 的 稻 米 堆 积 ,其 中 一 处 堆 积 面 积 5.25平方米,厚5-8厘米〔6〕。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初期 墓 随 葬 陶 仓 内 发 现 了 四 束 形 态 完 整的稻穗〔7〕。荆州谢家桥一号西汉墓陶仓内底部有厚5.4厘米的稻谷〔8〕。湖南长沙马王 堆 一号汉墓出土的稻有籼稻、粳稻、黏稻、糯稻,长、中、短粒并存〔9〕。出土的稻谷往往数量巨 大, 形 态 完 好 。 从 分 布 上 看 ,南 方 地 区 自 不 必 说 ,北 方 的 山 东 、河 南 、江 苏 (苏 北 )也 是 水 稻 出 土 较 多 的地区,新疆也有汉晋时期的稻谷出土。新疆 尉 犁 营 盘 墓 地 1995 年 发 掘 的 三 十 二 座 墓 中,有 十二座墓底或二层台以大麦草、稷草、稻草等铺盖,报 告 从 营 盘 的 环 境 条 件 和 其 有 限 的 出 土 数 量推测这些稻“似为野稻”,但新疆师范大学 生 物 系 对 出 土 作 物 遗 存 鉴 定 的 结 果 有 “稻 子”〔10〕。
小麦的传入与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主粮革命

小麦的传入与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主粮革命历史早期的中国农业格局:北粟南稻至少在8000年以前,中国就形成了南方以稻作为主北方以粟作为主的农业格局,北方以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保留了下来,但北方的小米传统则发生了变化,由以小米为主向小米兼小麦为主,最终转为以小麦为主。
小麦的传入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距今4500-4000间,也就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所称的尧舜禹时代和夏朝初年,小麦传到中国并得到种植。
根据考古出土的小麦遗存推测,小麦或许由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两个路线传入,其中草原通道更重要,在这条路线上,小麦沿欧亚草原传入中国中国东部,先在山东一带种植,然后逐渐向西传播,到距今4000年左右时,已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传入后,中国农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麦传入较晚的原因从考古资料看,中国与西亚之间的交流很早就已经出现,例如前所述8000到7000年前原产中国的糜子即传到西亚、欧洲,6000到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的冶金术即传入中国,但小麦却直到4500至4000年之间才传入中国。
小麦这么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什么这么晚才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小麦传入较晚的原因有个:一是气候和环境原因和生产技术原因。
最早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春小麦大约到西汉时才传入中国。
冬小麦原初生长在西亚,西亚地区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与地中海气候相适应,冬小麦在冬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
中国是东亚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主要作物是稻和粟,由此发展出的种植技术是春播秋收。
在中国种植小麦,顺应气候条件,要从冬季播种改变为秋季播种;同时小科播种的秋季和生长最快的春季,恰恰降雨量较少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灌溉水利改变供水状况,就无法种植小麦。
二是饮食习惯和粮食加工技术原因。
中国早期的主食是小米和大米,烹饪方法是整颗整颗蒸煮,而很少制作成粉,即古人所说的粒食。
第一个原因是可信的:冬小麦以粮食的形式,可能很早就传入过中国,但大多被消费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九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卫斯载《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提要:我国何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先生认为:我国唐代的碾碨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
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碨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并把“城市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发展”作为唐代小麦种植与碾碨经营之间经济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
西嶋先生的“碾碨经营论”是指“水磨经营”而言。
笔者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
其次是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以及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
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则反映在人口的增长、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诸多方面。
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情况,已被大量考古发现所证实。
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都很大,考古学在此方面的主要发现有:陕西西汉白渠渠首遗址和安徽安丰东汉塘(芍坡)灌溉工程水堰遗址。
此外,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习见之物。
汉代耕作技术上的进步,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主要反映在铁犁铧的大量出土和牛耕、耧播资料以及大量的小型铁农具的发现等方面。
大面积的种植小麦,为人口的增殖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栽培小麦,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来看,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60年代初,新疆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县石子乡土墩遗址(属新疆新石器时代三种文化类型之一的“含彩陶类型”)里曾发现过已经碳化的小麦粒(1)。
1979年,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个原始社会的墓葬的随葬草篓内又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粒(2)。
据文献记载,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当始于汉代。
《汉书·食货志(上)》云:汉武帝时,董仲舒曾上奏:“《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按:《春秋》记载麦禾歉收之事,如庄公七年‘秋,大水,无麦苗’;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所谓宿麦,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即冬小麦。
因此,汉武帝派“遣谒者劝种宿麦”(3)。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公元前7年在位)时,著名农学家汜胜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关中平原推广种植小麦而著称天下(4)。
《后汉书》所载东汉皇帝对粮食生产所下的十几次诏书,其中有九次涉及麦(5),充分显示了麦在汉代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两汉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是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反映。
”(6)但是,由于文献记载资料尚少,还不足以说明在我国北方地区汉代即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
我国何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看法。
60年代以前,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说法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先生提出的“唐代碾碨经营论”。
他认为,我国唐代的碾碨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
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碨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7)。
60年代以后,由于考古学在此方面的不断发现,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改变对这一问题的固有观点,提出了汉代我国即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的新观点。
但从总体而论,我国学者还没有人探究过这一问题,还不曾对“唐代碾碨经营论”进行过辩论,即还不曾使人们对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有一个立体的认识,甚至还有少数同志赞同西瞚先生的观点。
所以,本文旨在通过与西瞚先生提出的“唐代碾碨经营论”的辩论,对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作一番考证。
在未介入正题之前,首先我们应该弄清何为碾碨,西嶋先生认为:“碾碨是石碾。
”“是利用水平面运动的石碾,即进行脱粒、磨面的工具。
”并指出:“碾碨主要是用于小麦制粉的应用水平运动的工具,由于利用水利,在南北朝以后,尤其是在唐代迅速发展并作为营利投资的对象而在许多庄园附属磨坊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工具。
”(8) 对于西嶋先生对“碾碨”一词的解释,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碾碨”就是指水磨而言。
因为碾即辗的别体字,碨即硙的别体字。
辗字单独来讲,有车轮转动之意。
硙,磨也。
辗与碨组成一词,即有轮转带动磨转之意。
轮转的动力何来?是靠水力,而不是靠别的动力。
《北齐书·高堂隆传》云:“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水碾碨,并有利于时。
”《通典·食货·水利田》亦云:“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竟造碾碨,堰遏费水,渠流梗涩。
”可见碾碨在当时实指水磨而言,并非指石碾而云,不然的话,西嶋先生提出的“碾碨经营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即朝廷和碾碨经营者之间以水利权为中心的对抗”(9) 就不会发生。
朝廷禁压碾碨设置就与以“保护灌溉水利为目的的农本主义”无关(10)。
事实上西嶋先生的“碾碨经营论”是指“水磨经营”而言,而与“石碾经营”相距甚远。
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真的与水磨的出现有关吗?笔者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
其次是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与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
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则反映在人口的增长、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诸多方面。
为什么说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因为在石磨发明以前,人们是把麦子、大豆煮成饭吃的,“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11),“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12)。
有了石磨,就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
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饼饵麦饮甘豆羹”(13),颜师古注:“溲面而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
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
”王应麟补注:“《说文》,‘饼,面食也’。
麦末谓之面。
”《说文解字》云:“面,麦屑末也。
”汉代时期,正是我国石磨普及推广时期,也是小麦由粗食到细食的转变时期。
正如陈文华先生研究这一问题时指出的那样:“烧饼、面条、馄饨、水饺、馒头、包子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小麦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粮食。
社会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小麦种植的发展。
”(14)根据笔者的研究,石磨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而普及使用则在汉代(15)。
目前见于考古学方面与此有关的发现,实用性汉代石磨的考古发现有:河北满城王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有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现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磨通高18、径54厘米,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上口径94.5、下口径29、高34厘米。
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四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四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
”(16)山东济南市出土的汉代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剖面略呈“凸”字形。
顶部中央为相对的平面作半月形的进料口,中隔横梁。
上扇边缘较薄,边缘侧面有长方形洞,为安装推磨棍之处。
上扇边缘表面刻满斜线纹。
下扇中心凸起榫,磨齿的形状是凹坑式的,排列成同心圆,凹坑亦略呈枣核形(17)。
山西襄汾县汉代临汾故城遗址出土的石磨,上扇厚9厘米,下扇厚10厘米。
上扇之进料漏斗深9厘米,呈半锥体形。
磨齿为点状纹,凹入成小圆坑,上扇侧有长方孔,为安装磨棍之处(18)。
洛阳河南县城东区汉代粮仓遗址出土石磨四件,编号302∶3为石磨盖,剖面作“凸”字形,背部有两个半月形漏斗,斗内嵌铁片。
磨擦面的磨齿纹,是短的长方坑,共六匝。
磨上扇边缘有长方孔三眼,可安装推磨棍三根。
此磨通高11厘米,直径50厘米,边厚7厘米。
317∶29为磨的下扇,磨齿形制为短的长方坑。
磨中心方孔内有铁片,原来也当安装了铁轴。
此磨扇直径49厘米,边厚6厘米,中间厚8厘米。
另外两个磨盘出于305粮仓和320粮仓,报告说此二件已残损(19)。
甘肃省古浪县陈家河台子汉代遗址出土一石磨,只有下扇。
其磨扇形制为凹入菱形纹,与枣核纹近似(20)。
河南淇县县城土产公司院内出土的汉代石磨,直径55厘米,通高19.5厘米,下扇厚13.5厘米。
上扇有半圆形漏斗两个,中隔一梁,漏斗底孔一大一小,大的孔径为3厘米,小的孔径为2厘米。
上扇表面饰阴刻平行线纹,边缘侧凿一个装推磨棍的长方孔。
下扇磨擦面微微隆起,磨中心有铁质圆轴,磨齿是八区斜线纹(21)。
属于明器的汉代石磨和陶磨,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70件以上(22),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宁夏、北京十个省市,五十多个县(23)。
正如李发林同志在研究我国古代转磨(石磨)产生的地域和具体时间时指出的那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战国、两汉、三国的转磨大都发现于黄河、长江流域。
南方的珠江流域和北边的辽河流域则相当罕见,两汉转磨出土的地区大都是盛产小麦的地区,这不是偶然的。
正是小麦这种粮食需要做成面粉,才便于进一步制成可口的食品。
”(24)上面我们谈的是有关汉代石磨的考古发现,既然说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那么,伴随汉代石磨的考古发现,必然有小麦或与小麦相关资料的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出土过汉代小麦实物的地点有十处。
即: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陕西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河南洛阳西郊、河南新安铁门、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江苏邗江甘泉西汉“妾莫书”木椁墓、新疆民丰尼雅汉代遗址、新疆楼兰故城遗址、内蒙乌兰布和(25)、甘肃居延肩水金关汉代遗址(26)。
与此有关的考古发现还有:60年代初,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出土的小口、圆肩陶仓,在盖上分别书有“麦”、“黍”、“粟”、“豆”等字样(27)。
西安市东郊汉墓出土的一件陶仓上,用墨书“小麦囤”字样(28)。
70年代初,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中,据裘锡圭先生考释,曾有“以麦为租”的记载,一个大竹片上记:“市阳租五十三石三头六升半,其六石一升当□物,其一斗大半当麦”等文字(29)。
1972年,洛阳金谷园车站11号汉墓出土的一批书有文字的陶仓中,据发掘者报告,这些陶仓可分三式,Ⅰ式5件。
每件腹部都粉书四个文字,分别为“小麦百石”、“黍粟百石”、“大豆百石”、“白米粟□石”。
Ⅱ式10件。
肩腹部分分别粉书如下数种粮食品种的名称“粟”、“黍”、“黍米”、“小麦”、“麦□”、“〓”、“〓米”等。
Ⅲ式10件,有6件仓的肩部分别粉书“白米”、“小麦”、“米”、“黍”等字样(30)。
另外,据有些学者研究,3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所见农作物也有小麦的记载。
如简文:“出麦五斗,廪夷胡瞫长王勤五日食。
”(《甲》382)“出麦五百八十石八斗八升,以食田卒剧作六十六人五月尽八月。
”(《甲》1601)至于说水磨的产生与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有无必然联系,笔者认为,水磨是在石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着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与大面积种植小麦并无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