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合集下载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填空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 )A.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B.本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C.丰富性、直观性和本质性D.具体性、本质性和丰富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2.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分为_________两个来源。

( )A.原始来源和直接来源B.直接来源和文件来源C.原始来源和间接来源D.文件来源和间接来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3.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_________两种。

( )A.直接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编辑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4.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中,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的考证和评价过程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间接评论D.直接评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5.在教育的历史研究中,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的评论是(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C.客观评论D.主观评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6.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外部评论是确定史料的( )A.完整性B.客观性C.适用性D.真实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7.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研究者必须坚持__________史观。

( )A.唯心B.唯物C.科学D.辩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8.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 )A.事实考证、历史考证、事件考证和文献考证B.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C.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文献考证、地点考证和作者考证D.事实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9.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我们必须坚持_________,树立历史意识,科学地确定论题和得出合理的分析。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史事考证的基本原则
尊重史实
史事考证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尊重史实,不随意篡改或
歪曲史料。
全面搜集
史事考证应全面搜集相关史料,包 括文献、考古资料、口述传统等, 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比辨析
对于搜集到的史料,需要进行 对比和辨析,以鉴别真伪和评 价其价值。
逻辑推证
在对史料进行考据时,需要运 用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以推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推动全球史事 考证的发展。
史事考证的未来展望
建立完善的史事考证体系
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史事考证体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可 靠的依据。
推动史事考证的普及与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史事考证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对历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史实的深入考证和分析,深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
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对资料进行鉴别,判断其是否合理和符合事实。
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 晰,方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为方便查阅和使用,可以制作资料目录和索引, 提高研究效率。
排除重复和无关的资料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排除重复和与考证主题无关的资料,确保资料的精炼和 准确。
考古资料的辨识
鉴别文物的年代、用途和制作工艺,以确定其历 史价值。
考古资料的分析
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考古资料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历史学的狭义定义是指对过去人类社会各种事实的记载、考证、描述和研究,广义定义则强调对过去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事件与事实:历史学关注的首要对象是各种历史事件和事实,包括战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事件。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二、人物与思想:历史学还研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从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历史学都致力于还原和理解每个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制度与制度变迁:历史学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进行研究。

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学通过考察各种制度的兴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

四、文化与传统:历史学也关注人类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研究,历史学可以揭示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的连续性。

五、地域与环境:历史学研究的还包括不同地域和环境下的历史变迁,探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乡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海外,历史学致力于还原各种地域环境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人物、思想、制度、文化、地域和环境等方面的现象和变迁。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历史学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于“注史”

关于“注史”

知识文库 第15期32关于“注史”王皓淼一般而言,注史就是解释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注史又分考证与解释。

凡属于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查、辨订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均可归入考证范畴。

我国古籍中考证而成的史书主要是训诂、考异之类,如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而诸如实录体、典志体等史书,保存的史料大多是最为原始的,缺乏明确的意义和方向,因此必须经后世史家的解释才能被人们理解。

我国古籍中解释历史的史书则多是注疏、集解一类,如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

笔者在此将结合自身的经验、读书的感悟和创作论文的体会,对注史的原则、方法、模式三大问题稍作论述,并探讨注史的两种类型——考证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注史分为考证和解释两类不同的工作模式,因此其原则和方法要分别研究。

先说考证。

总的来说,考证有内、外两种。

内考证是指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也就要靠新史料的写作动机、背景条件选材标准、范围等等,具体的操作有书证(凭借典籍)、物证(凭借实物与简牍)和理证(凭借义理)。

外考证即是从外表衡量史料,以决定其真伪及产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主要是校勘和辨伪;其中的校勘又有四种具体操作方法,即对校(“死校”)、本校(本书的前后互证)、他校(“以他书校本书”)、理校(凭借义理)。

这里需要提一点,就是内考证和外考证当中都包括的凭借义理考证的方法。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当中总结了“校法四例”,其中对理校的论述是:“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

”陈先生认为这是最为高妙、也是最为危险的校勘方法。

理校如此,理证同样如此。

因为这种单凭义理进行考证的方法几乎是没有任何史料作为依据和佐证,只能通过人们的经验、直觉、知识等常理进行。

一旦运用成功,则给人以最为出神入化的效果,甚至还能确定未知的往事;而一旦运用失败,则要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附答案详解)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附答案详解)

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

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

这些举措旨在()A. 缓和阶级矛盾B. 论证统治的合法性C. 加强中央集权D.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2.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

这说明()A. 文字史料和实迹都真实反映历史B. 多种考证方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 史料真伪应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D. 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3.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农作图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地区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

如图为壁画中唯一的唐朝曲辕犁耕作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都是直辕犁,也没有安装犁壁。

据此可知,该地区()A. 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B. 畜牧业经济占据了优势地位C. 生产力发展水平趋向衰退D. 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地区影响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

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5.如表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年平均粮食总量与粮农人数(部分),如表说明,当时中国()时间粮食总产量(万斤)粮农人数(万人)乾隆中期289074384108.1乾隆晚期28615198.56025.1嘉庆中期301298827029.3A. 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B.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 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D. 经济作物影响粮食产量6.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掌握了部分地方实权,从而把林则徐、魏源等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洋务运动。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浅议“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浅议“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学生会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领悟 出这样的史事认识 : l 春 业革命史料辩证的逻辑的佐证 。
秋战国的“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 、 , 思想道德发 l
材料 一 : 业 革命 使英 国成为 世界 上 最强 大 的 国 工 展 的重要 阶段 , 奠定 了 中国文化 的基础 。它 是 中 国历 家 , 它的强大 的工业 生产能力 , 当时就使英 国一个 在
法、 概念解释法等等 。而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 『 教材 高于教 材 的 目的 ; 一方 面具 体 运用 史料 考 据 于 另
本质上也是历史研究的“ 历史理解” 过程 , 它是实现高 I 史 事实 , 够 更好 地 培 养学 生 的史证 意 识 , 高 学 历 能 提
中历 史 高效课 堂 的重要 手 段 。那 么 , 在平 时课 堂教 学 生 的 历史 思 维 能力 。例 如对 历 史 事 实 “ 法 制 ” 学 宗 教
历史论证的过程 , 结果造成学生对史事认识的结论的 l 明”内容揭示 了人类 的政治文明发展从专制到民主 、
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 , 似懂非懂的 , 只能死记史事认 I 从人 治 到法 治 的客观规 律 。 块二 “ 济文 明 ” 模 经 内容 揭
识的结论 , 不利 于培养学生“ 论从史出 , 史论结合” l 了人类 的经济 发展 从 农业 经 济到 工业 经 济 , 到知 的 示 再 历史学习方法。 新高考试题越来越 以史事的认识作为 I 识经济的客观规律。 模块三“ 思想文化文明” 内容揭示
点, 但高考考试说 明规定的历史事实考点较多, 学生 : 其上 , 而下无觊觎。”《 (左传 ・ 桓公二年》 )
不易记住它的具体 内容 , 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 结果 l 记此丢彼 , 记忆效率很低。 如果我们想克服此弊端 , I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 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 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之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 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克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 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历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3、辨别史料真伪的重要性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为 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力问题。
内考证的具体方法: 1、找矛盾 2、对照其他史料,去伪存真 3、根据记载,查原始资料 4、根据情理,加以分析 5、考察版本,找出异同,分析原因,确定可 靠程度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