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科学基础》颌面解剖部分教案

《口腔科学基础》颌面解剖部分教案口腔科学基础 - 颌面解剖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颌面解剖的基本结构和组织
- 理解颌面解剖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
- 掌握颌面解剖相关的口腔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
1. 颌骨和面骨的解剖结构
- 颌骨的骨骼特征
- 面骨的骨骼特征
2. 颌面肌肉的解剖结构
- 面部表情肌肉
- 咀嚼肌肉和舌肌肉
3. 颌面血管和神经的解剖结构
- 颌面血管的分布和功能
- 颌面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4. 颌面的其他重要结构
- 唾液腺
- 颌关节
教学方法
- 讲授教学:通过幻灯片展示颌面解剖的相关知识,配以图示和解说进行讲解。
- 实验教学:使用模型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和辨认颌面解剖结构。
- 讨论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加深对颌面解剖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选择题:考察学生对颌面解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解释题:要求学生解释颌面解剖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 幻灯片和投影仪
- 颌面解剖模型或标本
-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时间安排
- 第一课时:介绍颌面解剖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讲解颌骨和面骨的解剖结构。
- 第二课时:讲解颌面肌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 第三课时:介绍颌面血管和神经的解剖结构,以及其他重要结构如唾液腺和颌关节。
- 第四课时:进行教学评估和复。
参考资料
1. 赵明等. 口腔解剖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颌面解剖学教学视频,可在教学资源中获取。
模拟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解剖实验课教学

估体系,引入更多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
THANKS
学生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
每组学生完成手术后,需将手术成果进行展示,包括手术过程记录、手术效果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可对展示的手术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表现、手术成果展示和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和 反馈。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学习成果总结
理论知识掌握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口腔 颌面外科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包括骨 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结构的详细 知识。
手术技能提升
模拟实验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非真实 患者身上进行手术操作,从而熟练掌 握了手术技巧,减少了在实际操作中 的错误。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在模拟手术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团 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以确保手术 的顺利进行。
课程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模拟设备局限性
当前模拟设备在模拟真实手术环 境方面仍有不足,如缺乏真实的 血液流动、组织反应等。未来可 引入更先进的模拟设备,提高实
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病 例特点、制定手术方案,培养学生的临床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口腔颌面外科基础知识
口腔颌面外科概述
口腔颌面外科的定义和范围
口腔颌面外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口腔、颌骨、面 部软组织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的历史和发展
自医学诞生以来,口腔颌面外科逐渐从综合外科中独立出 来,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
缝合针和线
用于缝合切口或伤口,需根据组织类型 和张力选择合适的针型和线材。
止血钳
用于夹住血管或组织以控制出血,有多 种型号和规格可供选择。
《口腔颌面部解剖》课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咬合治疗 等,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疾病概述
唾液腺疾病是指发生在 唾液腺的疾病,包括炎 症、结石和肿瘤等。
唾液腺疾病的症状
唾液腺疾病的症状包括 口干、唾液分泌量减少 、口腔干燥感等,有时 还会出现疼痛、肿胀等 症状。
牙周病的治疗
牙周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以及牙周 手术、正畸和修复等综合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概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系统的一组疾病,表现 为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症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症状包括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等, 有时还会出现头痛、耳痛等症状。
嘴巴
03
嘴巴的形状、大小、唇线等都是影响面部美观的重要因素,与
面部其他器官的协调性也是评估嘴巴美观的标准之一。
面部表情的功能分析
表情肌
面部表情肌包括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表达 不同的表情。
表情与情感
面部表情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开心、悲伤、愤怒等。不同 的表情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状态。
与颞骨关节窝形成关节,能够做上下和侧方运动 。
3
关节盘
位于颞骨关节窝和下颌头之间,具有缓冲和稳定 关节的作用。
唾液腺的解剖结构
腮腺
位于耳前下方,是最大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含有消 化酶,有助于消化食物。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下方,分泌的唾液含有粘液,有助于润滑 口腔。
舌下腺
位于舌下方,分泌的唾液含有粘液,有助于润滑口腔 。
02
CATALOGUE
关于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课件

2021/1/1
17
(一)上颌骨
• 一体(上颌骨体)
四壁、一窦(上颌窦)
• 四突
额突、颧突、
腭突、牙槽突
• 意义:将咀嚼压力传导
至颅底,分散咀嚼压力。
上颌骨血运丰富,抗感染力
强,但外伤出血多。
2021/1/1
18
• 舌系带:在舌腹面中线基底部 。舌系带过短,限 制舌的活动和影响舌尖部肌肉发育致发音不清。 舌的淋巴丰富且引流广泛,加上舌的血运丰富, 运动频繁,故舌一旦出现癌肿容易早期发生转移
• 颌下腺导管开口:位于舌系根部两侧,呈对称性 乳头状突起。
2021/1/1
5
固有口腔(口腔本部 )
• 口底:位于舌体以下和两侧下颌骨体之间 的口腔底部,由口底粘膜、肌肉等组织所 构成。临床上包含舌下、颌下、颏下诸间 隙 。口底组织比较疏松,外伤或感染时易 形成较大的血肿、水肿或脓肿,容易造成 呼吸困难或窒息。
2021/1/1
14
二·牙周组织
• 牙龈:口腔粘膜覆盖于牙槽骨和牙颈部的部分。游离 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状狭小的空隙称龈沟,正常龈沟 深度不超过2mm,如龈沟过深则表示有牙周病变。两牙 间间隙被龈突覆盖,称牙尖乳头或龈乳头,牙缝隙大 多由牙乳头萎缩导致。
•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牙 周膜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能调节牙齿所承受 的咀嚼压力,具有营养牙体组织的作用。
关于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解 剖生理
第一节 口腔的应用解剖生理
▲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由牙齿、颌骨、唇、腭、舌、口底和涎腺
等组成 ▲功能:参与消化、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
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生理课件PPT课件

成对(6对):上颌骨、颧骨、鼻骨、 泪骨、腭骨、下鼻甲。
不成对:下颌骨、犁骨。 颈部骨:舌骨。
上颌骨(maxilla)
位置及特点: 位于面中部,解剖形态
极不规则。
结构:一体(上颌窦)(四面),四突。
上颌骨(maxilla)
一体(窦):中心部分为上颌骨体,其中
静脉
❖分类
浅静脉网 面前静脉 面后静脉
深静脉网 翼静脉丛(翼丛)
❖特点:静脉瓣较少或无瓣膜(危险三角)
第四节 淋巴组织与涎腺
淋巴组织
❖临床意义
口腔颌面颈部的淋巴组织(淋巴结和淋巴管) 十分丰富;共同组成此部的防御系统。正常 情况下,淋巴结的硬度与软组织相似,不易 触及。感染状态下淋巴结会肿大和疼痛;肿 瘤侵及淋巴结呈现无痛增大。
下颌骨(mandible)
是颌面骨中唯一可以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 呈马蹄形 分下颌体和下颌支
下颌骨(mandible)
结构
下颌体:内面、外面、牙槽突、 下缘
下颌支:内面(下颌孔)、外面、 喙突、髁突
下颌角:
下颌骨(mandible)
薄弱部位
颏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 髁状突颈部
血供和神经支配
口腔颌面部 应用解剖生理
口腔外科
概述
口腔颌面部界限与分区
界限
上界:额部发际线 下界:舌骨 左右界:颞骨乳突连线
口腔颌面部界限与分区
分区
上、中、下三部分区法 器官功能分区法
13个解剖区
美人标准(三停五眼)
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对人的面部美特别重视,三停五眼是古代画家 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一种人物面部的普遍规律, 它阐明人体面部正面观的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关系,因此,三停五眼是衡 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三停 指将人面部正面横向分为三个等分,即从发际至眉间点为一停、眉间点 至鼻下点为二停、鼻下点至颏下点为三停。 五眼 是指将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等分,以一个眼长为一个单位,即两眼之间 距离为一个眼的距离,从外眼角垂线至耳轮垂线之间为一个眼的距离, 整个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个眼距离。
《口腔解剖学》教案颌面部生理

《口腔解剖学》教案颌面部生理教案名称:《口腔解剖学》颌面部生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颌面部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理解颌面部的各个部位、相关肌肉、神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为后续的口腔解剖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颌面部的骨骼结构,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
2. 掌握颌面部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3. 熟悉颌面部血管的走行及分布。
4. 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 颌面部骨骼结构1.1 上颌骨1.2 下颌骨1.3 颧骨1.4 其他相关骨骼2. 颌面部肌肉2.1 咀嚼肌2.2 表情肌2.3 其他相关肌肉2.4 神经支配3. 颌面部血管3.1 主要血管走行及分布3.2 血管供应4.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4.1 咀嚼功能4.2 表情功能4.3 呼吸功能4.4 临床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模型展示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结构。
2. 邀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案例分享,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颌面部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颌面部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示意图,以检验其理解能力。
3. 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参观口腔颌面外科病房,观察和分析临床病例,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口腔颌面部模型3. 临床病例资料教学时间: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颌面部生理的重要性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2. 颌面部骨骼结构:讲解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骨骼的结构特点。
3. 颌面部肌肉:介绍咀嚼肌、表情肌等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 颌面部血管:讲解主要血管的走行、分布及血管供应。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问答。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1. 简介本教学指南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口腔颌面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口腔医学领域取得成功。
本指南将介绍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并提供学习该科目的简单策略与方法。
2. 教学目标本教学指南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熟悉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理解口腔颌面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口腔颌面解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能够应用口腔颌面解剖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
3. 教学内容本教学指南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3. 口腔颌面的骨骼结构与肌肉系统;4. 口腔颌面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5. 口腔颌面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6. 口腔颌面解剖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实验:组织口腔颌面解剖学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结构和功能;-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口腔颌面解剖学的理解和应用;- 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将口腔颌面解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
5.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考试:组织口腔颌面解剖学的理论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口腔颌面解剖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临床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分析临床案例,应用口腔颌面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
6. 参考资料本教学指南的编写参考了以下资料:- 《口腔解剖学教程》-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材》- 口腔医学相关期刊文章以上是《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口腔颌面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简介口腔颌面解剖学是医学生研究口腔颌面部结构和组织的基础学科。
本教学指南旨在提供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指导,以便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口腔颌面解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研究目标- 理解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和组织- 掌握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能够应用解剖知识进行口腔颌面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规划课程大纲1. 口腔颌面部的整体结构和功能2. 口腔颌面部的骨骼结构和关节3. 口腔颌面部的肌肉和神经4. 口腔颌面部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5. 口腔颌面部的黏膜和牙齿6. 口腔颌面部的特殊结构和器官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口腔颌面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 实验室实践:通过解剖人体标本和模型,让学生亲自触摸和观察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
- 临床实:将学生引入临床环境,让他们观察和参与真实的口腔颌面疾病诊断和治疗。
教学评估-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口腔颌面解剖学基本概念和结构的理解。
-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口腔颌面解剖学的整体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口腔颌面解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报告。
参考资料- 《口腔颌面解剖学教程》- 《口腔解剖学图谱》- 《口腔颌面解剖学实验指导》注意事项- 学生应保持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 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
- 学生应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授课计划以上是《口腔颌面解剖学》教学指南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研究和掌握口腔颌面解剖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实验一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实验二颌面部浅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腮腺及面神经实验三颌面部深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面侧深区及颌面诸间隙实验四口腔内结构、下颌下三角区及颞下颌关节实验五颈部诸结构实验六气管颈段、头皮、顶骨、肋骨及髂骨附: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报告样本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是研究口腔、颌、面、颈诸部位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口腔专业基础学科。
实验课是按口腔、颌面、颈等区域分别进行学习,应以实际解剖操作为主,结合标本、图片及教科书,建立感性的解剖认识,从而为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解剖实验课是一门很形象化的教学课程。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一个具体鲜明的解剖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文字叙述。
要在有目的、有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真正看到解剖的实际,又能通过实际所见,总结成系统的知识。
因此,建议解剖实验课按下列步骤和要求进行:1、每次解剖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了解每次解剖内容、目的和要求。
仔细阅读教科书中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内容部分,作为实验的理论指南。
2、每次实验课开始先由具体教师讲解本次内容重点及难点,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
3、在教师的辅导下同学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图谱、标本,分组进行操作和观察。
操作时要按外科基本技术操作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层次解剖。
另一人当助手。
第三人宣读实习指导或教材或拿图片及标本来对照。
第四人负责按所见的画图。
当完成一个区域解剖后,轮换各自的角色任务。
4、做完后同学各组之间进行重要内容的相互示教,由操作者讲解该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大家可以讨论复习,最后教师小结。
5、同学要画出本次实验中重要内容的解剖草图,训练其画图表达能力,交教师批阅。
6、注意事项:(1)解剖对象虽然是尸体,但仍应按临床病人那样,以严肃的态度,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聚精会神地进行解剖,避免破坏需要保留观察的重要结构。
不要随意做不必要的切口。
(2)要组织好。
每4~6人一小组,小组长负责领取解剖用器械、图片和尸体标本,结束时清点及送还。
(3)遵守实习室规章制度。
(4)因各院校的实际条件都各有不同,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教程的内容、安排、方法等进行修订。
7、没有尸体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标本,进行相关内容的观察,要求目的与操作相同。
实验一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4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上、下颌骨、颧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2、掌握颅底骨结构特点,有关骨孔、骨裂的位置、内容及意义。
3、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组成及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1、观察上颌骨一体四突的形态结构。
认识上颌体的四个面及上颌窦的特点。
明确眶下缘、眶下孔、眶下管、眶下沟、牙槽突、尖牙窝、颧牙槽嵴、上颌结节、后上牙槽孔、鼻道、上颌窦裂孔、翼腭管、腭大孔、鼻腭孔、鼻腭管等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了解上后牙根尖与上颌窦的密切关系。
2、观察下颌骨体与下颌支的结构特点。
认识以下结构的位置、意义:颏孔、外斜线、上颏棘和下颏棘、内斜线、下颌舌骨线、舌下腺窝、下颌下腺窝、牙槽缘、下颌下缘、喙突、髁状突、乙状切迹、下颌孔、下颌小舌、下颌隆凸、翼肌粗隆、咬肌粗隆、下颌管、下颌角。
3、颧骨体及三突的观察4、观察组成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面及关节头的结构特点,认识颞下颌关节负重面的所在位置。
5、观察颅底有关解剖结构的位置、内容及意义:翼突、翼内、外板、翼切迹、锥突、翼突窝、翼突钩、翼突上颌裂、颞下嵴、翼腭窝、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下裂、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茎突、茎乳突、颞下颌关节窝、乳突、乳突切迹。
[实验用品]1、头颅骨:包括上、下颌骨、颧骨及颅底外面。
2、颞下颌关节标本。
3、“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科书:有关上、下颌骨、颞下颌关节、颧骨、蝶骨及颅底等部分内容及图谱。
[方法和步骤]1、根据各校实际情况2-4人一套颅骨,按本实习内容要求,分工对照颅骨及图谱,阅读教科书有关章节内容,在标本上寻找解剖相关内容,使所学内容感性化、条理化。
2、然后,将观察内容相互讲解,要求边讲边指出其在颅骨的具体位置,加强巩固所学的内容。
3、最后,画出观察到的上、下颌骨,颞下颌关节示意图,并标出解剖名称。
(要求看得清楚的草图)[小结讨论与复习]1、叙述尖牙窝的结构特点与临床意义?2、叙述上颌骨的位置、形态,与周围骨的关系?3、叙述下颌骨的位置、形态,与周围骨的关系?4、叙述上、下颌骨上重要孔裂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报告与评定]每人完成一份上颌骨或下颌骨的解剖图,并标出解剖名称。
实验二颌面部浅层肌、血管层次结构,腮腺及面神经(4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分布特点,了解其附着部位及临床意义。
2、掌握面部动脉及静脉的走行,了解其分布范围。
3、掌握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4、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特点及临床意义。
5、掌握面神经的走行及分布,其与腮腺的关系。
联系临床熟悉暴露面神经主干或周缘支的方法。
了解面神经与面后静脉的关系。
[实验内容]解剖操作部分:1、解剖面部浅层部位,观察部分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及方向。
2、解剖面动脉、面前静脉,观察其走行及分布范围。
3、解剖面神经总干及分支,观察其与腮腺的关系4、解剖腮腺,观察腮腺筋膜的解剖结构特点。
标本观察部分:1、观察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及附着特点。
2、观察面部面动脉、面前静脉的走行。
3、观察眶下孔及颏孔位置、形态及内容。
4、观察腮腺位置、外形及腮腺筋膜。
5、观察面神经主干、分支及出腮腺时的位置。
6、面后静脉与面神经、腮腺的关系。
[实验用品]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一套。
2、标本及图谱:(1)面部表情肌;(2)面动脉及面前静脉;(3)眶下及颏下血管;(4)腮腺及腮腺导管;(5)面神经;(6)面后静脉。
[方法和步骤]解剖操作步骤:1、做皮肤切口:自鼻根向下沿鼻面沟绕鼻孔和口唇边缘向下至颏部中点,再沿下颌下缘向后至下颌后方上至耳根部。
又自鼻根向后绕下睑下缘做切口,经颧弓上方至颞部。
切口的深度在面部时到皮下,在下颌下区时切开颈阔肌。
在上述的组织层次进行面部皮瓣的翻瓣。
在面部的皮瓣应尽量薄剥离,在下颌下区应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之间分离。
教师介绍翻瓣技巧。
2、翻面瓣时观察:在下颌下缘切开颈阔肌并进行翻瓣时注意观察面神经下颌缘支,勿予切断。
结合标本,观察其走行、位置、联系手术上的重要性。
在口角周围注意口轮匝肌纤维的走行方向。
观察三角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等表情肌的位置(结合标本和图片)。
3、显露面动脉及面前静脉:在咬肌前下角,自后向前分离出面前静脉和面动脉。
注意面神经下颌缘支在其浅面越过。
结合标本观察血管走行。
分离到口角水平时,注意面动脉在口角上方和平口角处分别发出上、下唇动脉。
结合标本观察血管吻合和走行于唇粘膜下组织时的位置。
联系口唇血管丰富在伤口愈合、手术和侧支循环上的意义。
结合观察标本注意面前静脉有一支穿颊脂体与翼静脉丛相通。
联系面部感染的蔓延。
教师介绍显露及追踪血管的技巧。
4、显露眶下孔及颏孔:在眶下缘中点下0.5cm~0.8cm、或在鼻端和眼外角连线的中点处切开肌肉,分离出自眶下孔走出的眶下神经和血管,结合标本和图片观察眶下神经血管的走行、联系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和针刺穴位。
讨论眶下间隙的位置。
在距中线2.5cm~3cm 相当于下颌第1、2磨牙下方,切开肌肉,分离出自颏孔的血管神经。
结合标本和图片观察血管神经的走行,联系颏神经阻滞麻醉。
5、显露腮腺与面神经:将耳前的脂肪去除,露出腮腺鞘和咬肌膜,注意筋膜和腮腺紧贴并深入腮腺内,将腮腺分成多数小叶。
显露腮腺和咬肌,并注意有无腮腺淋巴结。
注意咬肌的起止点。
在腮腺前缘相当于耳垂(或耳屏)至口角与鼻翼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上寻找出腮腺导管,注意导管穿入颊肌的角度,联系临床意义。
沿腮腺前缘相当于腮腺导管的平面向上、下分离筋膜寻找面神经分支。
在导管上、下方咬肌表面找上、下颊支。
在腮腺前上极、沿颧弓下缘找面神经颧支。
在腮腺上缘、和耳屏前1.5cm处寻找面神经颞支。
在下颌骨下缘的咬肌前下角处找到面神经下颌缘支。
自腮腺下端分出颈支。
结扎切断腮腺导管,并沿各面神经分支的平面翻开腮腺浅叶。
由前向后分离出颞面干、颈面干和面神经主干。
观察面神经主干出茎乳孔时的毗邻解剖关系。
注意主干与面后静脉、颈外动脉在腮腺内的排列关系。
结合标本注意面神经平面的浅、深面的腮腺大小和观察腮腺深面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观察腮腺与外耳道、颞下颌关节、乳突和咽旁间隙的毗邻关系。
注意面神经颞支、颞面干和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关系,联系其临床意义。
观察在耳根后方皮下组织中行走的耳大神经。
教师介绍分离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翻开的技巧。
标本观察:1、观察面部表情肌的分布与肌纤维方向,联系其各自的功能。
2、观察颈外动脉在面部的主要分支,结合其走向了解其分布范围。
3、观察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观察腮腺表面的神经、血管关系。
[小结讨论与复习]1、颌面部可分几个区?面部软组织有哪些特点?2、面部表情肌如何分布?其特点是什么?3、口轮匝肌的特点是什么?4、面动脉及面前静脉在面部如何走行?与面神经下颌缘支是什么关系?面前静脉与翼丛有哪些通路?5、唇冠状动脉的特点是什么?6、眶下孔、颏孔、颊脂体有何解剖特点?7、试比较唇、颊部的境界、层次及内容。
8、试述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层次和内容。
9、叙述腮腺的外形及周界、导管的走行及开口位置。
10、腮腺筋膜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11、试述面神经的分支走行和支配、与腮腺的关系。
12、显露面神经主干与分支有哪些方法?[实验报告与评定]1、图示面动脉及面前静脉在面部的走行,与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关系。
拉线文字标出血管及重要的毗邻解剖结构的名称。
2、图示出茎乳孔时的面神经主干及出腮腺时分支等的解剖位置、毗邻关系。
拉线用文字标出有关结构的解剖名称。
实验三颌面部深层肌、血管神经层次结构,面侧深区及颌面诸间隙(4学时) [目的和要求]1、掌握颌面诸间隙的解剖范围、层次内容,了解其交通及临床意义。
2、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3、掌握翼静脉丛、颌内动、静脉的走行及临床意义。
4、掌握三叉神经上颌支及下颌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解剖操作部分:1、解剖颞间隙、咬肌间隙、颞下间隙、翼下颌间隙,观察其内容物及相互间的连通。
2、解剖面侧深区,观察翼静脉丛、上颌动、静脉、翼外肌及三叉神经第三支的位置及分布走行。
标本及图片观察:1、观察咀嚼肌的位置及肌纤维方向。
2、观察上颌动脉、静脉,翼静脉丛、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及分布。
3、观察下牙槽动脉及三叉神经下颌支:颊长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三叉神经上颌支:眶下神经、前、中、后上牙槽神经、蝶腭神经结、腭神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