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及对胃动素调节作用研究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及对胃动素调节作用研究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及对胃动素调节作用研究王芳;甘淳【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治疗FD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组48例及西药吗丁啉对照组24 例,4周为1个疗程.以评价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调节血浆MTL水平的作用.结果: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组愈显率以及对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疲倦乏力等症状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MT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疗效确切,对调节FD脾虚型患者血泉MTL水平有一定的作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1(011)004【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参苓白术颗粒;胃动素【作者】王芳;甘淳【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4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早饱以及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群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

本病在我国发病率为20%~30%[1]。

发病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西药治疗一般以促动力剂、制酸剂等为主,但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明显优势,笔者采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FD,同时检测FD患者血浆胃动素(MTL)在治疗前、后的水平,观察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MTL水平的影响,探讨胃动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可能作用及中药参苓白术颗粒治疗FD的可能机理。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3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72例,按2:1比例进行比较,随机分为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组48例和吗丁啉对照组24例,由于失访及违背研究方案,两组共脱落及剔除5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5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5例
方重用生地 ,一 滋肾水 以补 阴 ,水盛则 能制火 ,一 入血 分 以养血 ,血不 燥则 津 自润 ,是 为 主药 。玄参 、天冬 、
注: 两 组 疗 效 比较 , 经R i d i t 分析 , “ =1 8 1 3 6 , P =0 . 0 3 7 1 <0 0 5
2 . 2 动态心 电图改善 情 况 治疗 后治疗 组 总有 效率 为 9 5 . 0 0 %,对照组为 7 0 . 0 0 %。两组 比较 ,治疗组 疗 效优 于对照组 ( P<0 . 0 5 ) 。见表 2 。
( 本文编辑 : 苏 玲 本文校对 : 杨玉 刚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4 )
柴胡疏肝 散治疗 功能性消化 不 良 7 5 例
卢利 军 崔泽茂 马 冀 李世 贵
( 1 贵州省黔西县 中心 医院 ,黔西 5 5 1 5 0 0 ;2 贵州省黔西县金 兰卫生院 ,黔西 5 5 1 5 0 0 )
采 用 中药 柴 胡 舒 肝 散 治 疗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的 临 床 效 果 显 著 ,值 得 临 床 推 广 。
关 键 词 : 中 医 药治 疗 ;功 能 性 消化 不 良 ; 柴胡 疏 肝 散
d o i : 1 0 . 3 9 6 9 / j i s s r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0 8 . 0 1 6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8 — 0 0 3 4 - 0 2
表 2 两 组 动态 心 电 图 改 善情 滋润 以 清虚 火之 效 ,丹 参 、当归 用作 补 血 、 养 血之助 。以上皆为滋 阴 、补血而设 。方 中人 参 、茯苓 益气 宁心 ,酸枣 仁、五 味子酸 以收敛心 气而安 心神 ,柏 子仁、远志 、朱砂 养心安神 。以上 皆为 补心气 ,宁心安

柔肝利胆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40例临床研究

柔肝利胆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40例临床研究

21 治 疗组 采 用 柔 肝 利胆 法 .药 物 组 成 : 白芍 性 消 化 不 良 的 发 生 与 肝 胆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胆 火 炽 . 常可 犯 胃 , 导致 胃失 和降 。 灵枢 ・ 《 本输》 “ 称 胆者 , 1 g 炙甘 草 1g 蒲公 英 1g 延胡 索 1g 甘 松 1 g 盛 , 0、 5、 5、 5、 0、
临 床 研 究。
柔肝利胆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2 0例 临床研 究 4
刘银 鸿 葛俊领 张 镜 张 永敏 王 玉 栋 ( 水 市 中 医 院 , 北 衡 水 0 30 ) 衡 河 5 0 0
关键 词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 柔肝 利 胆 中药 复 方 胃动 素检 测 B超检 查 中 图分 类 号 R5 44 5 7 0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 — 9 X( 0 9 0 —017 2 6 2 3 7 2 0 ) 1 ( -0 2
2 治 疗 方 法
功能 性 消化 不 良属 于 中医学 “ 痞满 ” 胃脘痛 ” “
诊 断标准 、 辨证 分型 标准制 定 。 述所 有病 例均 辨证 “ 胃” 呃逆 ” 病范 畴 . 因情 志 内伤 , 食 伤 胃, 上 反 “ 等 多 饮
劳倦 忧思 , 损伤 脾气 , 中气不 足 , 犯 胃肠 , 木郁 或 邪 致 犯土. 胃失和 降 , 脾运 无权 所致 。 我们 观察认 为 , 功能
笔 者近 年采用柔 肝利 胆法治 疗肝 胃不和 、脾 胃 改 善 : 效 : 要 症 状 、 征 减 轻 , 分 减 少 13以 有 主 体 积 / 湿热 型功能性 消化 不 良 2 0例 . 4 疗效 满意 . 报道 如 上 . 化 检查 有所 改 善 : 效 : 不 到上述 有 效 标准 现 理 无 达

健胃消胀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

健胃消胀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

史 ;③实验室 、B 超、x 线等检查排 除肝 、胆 、脾及肠 道器质性病变 ; 无糖尿 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等疾病 ; ④ 、 ⑤无腹部手术史 。 1 排 除标 准 ①合并有心 、肝 、肾、造血系统严重疾 . 3 患或恶 性肿瘤 :②有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 身性疾病 ;③有腹部手术 史。 1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服用健 胃消胀颗粒 ,组成:厚 . 4 朴、枳壳、青皮 、姜半夏 、陈皮、砂仁 、草豆蔻 、广 木 香、炒 槟榔、黄芩 、黄连 、山楂、炒莱菔子 、酒大黄 、 太子参 。服用方法 :每次 1g 5 ,每 日 2次,早晚空腹冲 服。 对照组 : 口服吗叮啉片 ( 西安杨 森制药 ) 每次 1mg , 0 , 每 日 3次 ,餐前 半小时 口服 。治疗期间同时停用 其它相 关治疗 性药物 ,2 天 为一疗程 。 8 1 观察指标及积分评 定 采用 评分定量法,将上腹痛 . 5 或不适 、腹胀 、暖气 、烧 心、吞酸 、恶心和 ( )呕吐 或 等 7 个症状 分为无 、轻 、中、重 4级 ,无症状 为 0级 , 轻度为 1 ( 级 偶尔发作 ,可 白行缓解 ) ,中度为 2级 ( 时 有发生 ,不影 响工作 ) ,重 度为 3级 ( 症状持续 ,影响生 活) ,每级记 4分 。
◎ IIECl CEOSUF HDDNAC NCREO育 E NI SN DD擞 E I远O 哼M TC [ M A 程t I ]- . A
毛 重 山 河 南省 中医 药研 究 院 附属 医 院 ( 50 4) 40 0
关键 词: 功能 性消化 不 良;健 胃消胀 颗粒 ; 中医药 疗法 d j 1. 6/i n17-792 1. .2 o : 0 9 9 .s.6227 .000 0 5 3 js 5
文 章编 号: 1 7 - 7 9 ( 0 0 0 —0 40 6 2 2 7 2 1 ).5 0 3 -1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中毒 , 且不 良反应多 , 临床应用非 常谨慎。本观察发现 , 四妙丸加 味
2 治 疗方 法 2 . 1 治 疗 组 予香 砂 六君 子 汤 。
基 本方 : 木香1 5 g ( 后下) , 砂仁 1 5 g ,
方 和秋水仙碱 片对急性痛风性关 节炎 都有 明显 消 炎止 痛 作 用 , 且 显 效 时间比较 , 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
疗 急性 痛风性 关节 炎疗 效观 察 [ J ] .
新 中医 , 2 0 1 0 , 4 2 ( 1 1 ) - 6 0 — 6 2 . ( 2 0 1 3 — 0 4 — 2 5收稿/ 编辑 杨继峰 )
[ 7 ]张乃 峥. 临床风 湿病学 [ M] . 上海 : 上
的白细胞和滑膜细胞 的趋化性 , 以 停止或减少化学因子 的分泌 , 终止 炎症发作_ 7 ] , 曾认为是急性痛风性
1 ] 施桂英 . 关 节炎 概要 [ M] . 北京 : 中国 1 临床 资料 慈菇含有秋水仙碱 。四妙丸加 [ 医药科技 出版社 , 2 0 0 0 : 5 6 2 , 6 7 9 . 味方用于治疗 急性痛 风性关 节炎 1 - 1 诊 断标 准 参 照 罗马 Ⅱ标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 l 临 床研 既具清热解毒 、 除湿消肿止痛 的中 准: ①有上腹 痛、 上腹 胀、 早饱 、 嗳
6 ] 颜 正华. 中药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现代 医学治疗急性痛 风性关 [
节炎的药物主要是秋水仙碱 、 非甾
出版社 一般 资料 本 组8 6 例 患者 , 按 就诊 时 间先后 分 为 两组 。治疗组
体类抗炎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 但
痛、 解毒、 消炎 、 增强免疫 的作用 。 理健康及身体锻炼等 , 方能有效地 治 疗 药物 , 笔 者运 用香 砂 六君 子 汤 车前子能利尿促进尿酸排泄 ; 大黄 缓解和控制痛风的病程。 加 减 治疗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4 3 例 取 中的大黄素可抑制黄 嘌呤氧化酶 得 了较好的 临床疗效 , 现报道如 下。 的活力 ,继而 影 响尿 酸 的形 成 ; 山 参 考 文献

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32例

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32例

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32例作者:何耀东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7期【摘要】采用鸡矢藤、天胡荽等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32例,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

结果表明:在辨证准确、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的保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疗效显著,对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

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相比西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可靠,可以避免西医药物的副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草药治疗;鸡矢藤;天胡荽【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48-2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特定的上消化道症状,但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和肿瘤,无肝胰胆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1]。

其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和精神、心理、应激等因素有关。

由于发病率高,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至今未有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

且很少有毒副作用。

笔者用鸡矢藤、天胡荽等中草药(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满意。

并与曲美布汀和法莫替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10月诊断明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62例,分成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

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18~65岁,平均44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5年。

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7~60岁,平均4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1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胃肠动力学》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①在过去l2个月中,累计至少有12周出现下列表现:持续或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早饱、饱胀、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②经包括内镜在内的检查未发现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资料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资料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附件2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见到其他症状如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

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2个亚型。

FD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高敏、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和“胃痞”的范畴。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功能失健。

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脾虚,标实多为气滞、湿阻等。

F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调节内脏敏感等。

但近1/3的患者疗效不满意,症状反复。

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药治疗可改善FD消化不良的症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开发的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是目前专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但不能完全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和思考。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均各有不同,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自身的特点和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相关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以客观评价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临床研究要点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适应症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旨在明确所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前,应在充分了解药物的处方组成特点、临床应用经验、非临床研究结果及中医证候分型等前提下,结合立题依据,合理确定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4例,依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西药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患者西药治疗有效率为80.77%,组间检验具有显著性(2=4.308;P=0.038);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胃肠功能运动障碍、社会心理、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抑酸、保护胃粘膜、促进胃动力的药物为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症状容易反复发作[1]。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明显的优势,此次研究我院着重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②入组前均签署实验知情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对实验用药过敏的患者。

②合并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

③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

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53.29±7.12)岁,依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2例,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性(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见到其他症状如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

FD 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2个亚型。

FD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高敏、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和“胃痞”的范畴。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功能失健。

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脾虚,标实多为气滞、湿阻等。

F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调节内脏敏感等。

但近1/3的患者疗效不满意,症状反复。

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药治疗可改善FD消化不良的症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开发的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是目前专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但不能完全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和思考。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均各有不同,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自身的特点和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相关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以客观评价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临床研究要点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适应症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旨在明确所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前,应在充分了解药物的处方组成特点、临床应用经验、非临床研究结果及中医证候分型等前提下,结合立题依据,合理确定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各期临床试验之间应进行合理衔接。

临床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动态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尽可能在早期淘汰毒副作用大、风险高或无效的药物,以控制药物研发风险。

临床试验设计中还应注意思考和体现所研究药物在同类药物中的优势和疗效特点。

开始临床试验前,应设立合理的洗脱期。

(一)临床定位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定位可着重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

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合理的随访期以评价药物的远期疗效。

如果新药的定位主要针对胃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等病理生理改变,则应选择相关客观指标如胃排空等进行疗效评价。

(二)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诊断标准现阶段主要参照罗马Ⅳ诊断标准:FD诊断标准:1.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不适感c.中上腹痛(指令人不适的中上腹痛)d.中上腹烧灼不适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两个亚型。

**确诊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或)上腹痛综合征(EPS)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项或2项,且至少每周发作3日:a.餐后饱胀不适(以致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不适感(以致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常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支持诊断的条件:a.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痛或烧灼感、中上腹胀气、过度嗳气和恶心b.呕吐要考虑其他病症c.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d.如症状在排便或排气后减轻,通常不应将其考虑为消化不良的症状e.其他个别消化症状或症状群(如GERD和IBS症状)可与PDS并存(2)上腹痛综合征(EPS)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项或2项,且至少每周发作1日:a.中上腹痛(以致影响日常活动)b.中上腹烧灼不适感(以致影响日常活动)常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支持诊断的条件:a.疼痛可因进餐诱发或缓解,或者可发生在空腹时b.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胀气、嗳气和恶心c.持续呕吐提示可能为其他病症d.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e.疼痛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f.如症状在排便或排气后减轻,通常不应将其考虑为消化不良的症状g.其他消化症状(如GERD和IBS症状)可与PDS并存(三)中医证候诊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应根据处方功效合理确定中医证候并提供充分依据。

鉴于目前证候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和现状,临床试验设计中,证候相关辨证标准、疗效标准应采用较成熟的、公认的、规范的标准。

在具体药物的临床研究中,是否限定中医证候,需要结合所研究药物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有必要,还可考虑进行证候探索研究。

根据2017年最新发布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根据中医对FD相关病因病机的认识,常见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

但是,FD相关中医证型可能不局限于以上五种。

若采用其他中医证型,应符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认识,提供相应的临床证据,并制定规范的辨证标准。

FD常见中医证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①胃脘痞闷或胀痛;②纳呆。

次症:①嗳气;②疲乏;③便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2.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疼痛;②两胁胀满。

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心烦;③嗳气频作;④善叹息。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3.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口干或口苦。

次症:①口干不欲饮;②纳呆;③恶心或呕吐;④小便黄。

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4.脾胃虚寒(弱)证主症:①胃脘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

次症:①泛吐清水;②食少或纳呆;③疲乏;④手足不温;⑤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5.寒热错杂证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②口干或口苦。

次症:①纳呆;②嘈杂;③恶心或呕吐;④肠鸣;⑤便溏。

舌脉:①舌淡,苔黄;②脉弦细滑。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四)受试者选择(纳入标准、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根据临床定位、处方特点及前期研究结果制定适宜的病例纳入标准,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中医证候、适宜年龄范围及性别等。

是否区分、选择上腹痛综合征或餐后不适综合征单独纳入研究,或是否进行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的分层设计研究,可根据所研究药物的自身特点斟酌确定。

建议纳入病例的初始症状评分要求1项及以上主要症状评分≥2分(评分标准见下文有效性研究与评价部分)。

入组的受试者年龄一般限定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若有必要,也可根据处方的适应人群扩大年龄范围,确定特定的性别要求,同时应说明理由和考虑。

根据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作用机制和中医证候特点等,合理确定纳入病例的病程要求。

入组患者必须有胃镜检查诊断,胃镜下诊断应为未见异常或慢性胃炎,镜下不能见到明显糜烂,且病理检查无明显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应以6个月内三级甲等医院的胃镜检查结果为准。

入组患者建议完善Hp检测。

受试者应在知晓试验的目的、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的风险及获益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受试,知情同意过程符合GCP的相关规定。

2.排除标准需根据处方特点、目标适应症情况、临床定位、前期研究结果,并考虑可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伦理学要求等因素,合理制定病例排除标准。

例如: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2级以上)、萎缩性胃炎、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肝胆胰腺疾病、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

影响消化道动力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病、神经系统病变等。

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脑、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

有腹部手术史(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除外)。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近期有生育计划的患者。

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

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者。

近期或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或服用的药物可能对试验药物的有效性评估产生影响(如抑酸/制酸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

过敏体质,如对两种或以上药物或食物过敏史者,或已知对本药成份过敏者。

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

其他需要排除的患者。

(五)中止/退出标准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考虑受试者的依从性、临床反应等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中止/退出标准。

例如:治疗期间出现症状加重,且不能缓解,或出现与试验药物无关的新发疾病,影响药物疗效评价,根据研究者判断应该停止临床研究者。

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根据研究者判断应该停止临床研究者。

临床研究方案实施中发生了重要偏差,如依从性太差等,难以评价药物疗效者。

受试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研究,提出退出临床研究者。

受试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受孕。

(六)对照组设置1.安慰剂对照FD属于功能性疾病,在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前提下,应设置安慰剂对照。

设置安慰剂对照可以克服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工作人员等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试验结果的偏倚。

2.阳性药对照为了研究中药新药疗效和特点,体现上市价值,可在安慰剂对照的基础上设立阳性药对照进行三臂试验。

阳性对照药选择应安全可靠、公认有效、可比。

安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药物上市的基础,也应是选择其作为临床试验阳性对照药物的前提。

可靠的安全性不是指药物没有不良反应的绝对安全,而是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较清楚的认识和研究,对潜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可以预期。

公认有效:若选择中成药作为阳性药,需考虑:①是否通过安慰剂对照试验,如果药物上市前通过严格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无疑是可靠的对照药。

②是否经过优效性检验,如果药物经过严格规范的优效性检验,不论对照组是安慰剂、西药,还是中药,如果优效性检验证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那么试验组药物的有效性是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