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故都的秋_解读综述及教法举隅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一、故都的秋景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和感恩的季节。

在我国的故都,北京,秋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在此时,整个城市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颜色,除了美丽的石板路和窄巷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故都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子,还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许多历史古迹被渲染成了秋天所独有的颜色,它们散发着一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来到故都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和历史文化•了解故都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我国的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描述和表达出故都的秋天景色所给予的情感•学习简单的摄影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秋天景色的拍摄中能力目标•通过参观、阅读和表达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作•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关注环保、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能力和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周围的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群体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做法,培养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法: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使得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介绍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的秋天,完美的天空、犹如火焰般的枫叶、红墙黄瓦和小胡同里的水塘和平生活瞬间从记忆中呼唤而来,让人感到欣喜不已。

2. 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是北京的又一独特之处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而文化多彩。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独特的饮食文化、紫禁城的历史、京剧文化等等。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独特视角阐释:《故都的秋》文学鉴赏教案详解

独特视角阐释:《故都的秋》文学鉴赏教案详解

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独特的视角阐释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创作理念。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也是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刻地揭露出故都的秋天的某些特点,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美感。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一、独特的视角阐释1、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我”作为主要视角,展现出了作者自己对于秋天的深刻感受。

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个季节中去,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描绘出所见所感,以一种独特而真实的视角阐释了故都的秋天。

这种创作思路与常规的文学创作方式不同,增加了文章的独特性。

2、呈现独特的文学表现在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的同时,《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还通过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比如,作者通过词汇运用、句式安排等方式,使文学语言更加生动、贴近生活。

例如,“天高云淡,水长山秀”,“红叶满地,秋意浓烈”,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一些比喻手法和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情色彩和美感。

例如,“柳条如同贝壳般,把秋风粘附在身上”,“秋天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像慢慢散落的茶香”。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二、优美的文学价值1、呈现故都的文化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展现出了故都秋天的特色和美。

文章体现出故都的文化气息,比如作者所称的“故都”,说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景色、气味和光影的描绘,也能够窥见故都的文化品味和价值。

这些因素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色彩和价值。

2、彰显叙事魅力文章也有着很强的叙事魅力。

通过作者细腻的写作,凸显出了秋季的各种美好。

在读者的心里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感受,还有一种怀念和温馨的感觉。

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简洁有力,富含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总结:《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描绘出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感。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情感。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自然散文的特点和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内涵丰富、情感深沉、艺术手法多样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可能对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对文中细腻的写景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也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故都秋景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故都秋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故都的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学习这些散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将故都的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可能理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的散文。

對于文本本身的解读,以及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很值得探究的。

本文梳理了20个课例,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述评,并对此进行评议。

郁达夫的散文很多,同他写的小说一样,都是人生的“自叙状”,颇多自怜自哀与愤世嫉俗的思想。

《故都的秋》历年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原因无他,就在于最合乎散文的特点,是郁达夫写得最精致、最平和、最有况味的一篇“秋之声”。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这篇散文中,则将秋写得像一首交响曲,显得多姿多彩、悲壮而崇高,故而作者最后宁可舍弃三分之二的生命去留住这“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庄严灿烂的时节。

在用笔上,十分流利自然,透露出充沛、渊博的知识与细致入微的体验。

本文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例,针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综述以及对此做出评议。

1 文本解读述评《故都的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解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写景抒情散文。

2.“散文是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式的自叙传抒情散文。

而在这两种文本解读过程中,又相互交叉,彼此渗透。

1.1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教学,层层扣住文本,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了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完美的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心境。

”使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解读多集中在忧郁、孤独的心境方面,有的教师认为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陈晓翠老师在《教学设计》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内心的孤独、彷徨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 6
《故都的秋》解读郁 达 夫 挈 妇 将 雏 从 杭 州 上 青 岛 ,8 月 去 了 北 平 。 在 催 稿 的 情 况 下 ,他 于 17 日 晨起后随即写下了《故都的秋》。①该文虽为急就 章,但堪称现代散文经典名篇,长期以来都被选 作中学语文教材。
关于身世性格, 笔者曾撰文论及:“从身世 看 ,‘郁 达 夫 三 岁 丧 父 ,家 道 衰 贫 ’,后 来 又 经 两 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先后目睹了晚 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白色 恐怖的威慑,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 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从性格 看,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忧伤孤 独的性格,影响着他的创作倾向。 他少年时代就 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 日本十年留学生活, 使郁达夫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 由 此 而 来 的 自 卑 感 。 回 国 后 , 他 说 : ‘1923 年 的 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 的志趣, 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 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 题 辞 》 )輥 輲 訛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侧重, 主要是从文本之 外来探讨悲凉美的来源。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 妨采用综合法: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 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 作背景也有关。
二、教法举隅 《故都的秋》是深受语文教师喜爱的一篇文 章,该文的教学设计也非常多。 在此我挑选了两 种较有代表性的教法作一简介。 1.美 感 审 读 法 彭尚炯在执教该文时,“注意挖掘内在的美 学 因 素 ,引 领 学 生 进 入 审 美 的 境 界 ”,教 学 过 程 为:通过分析“愁”字字形(愁人心上秋)和引用 与秋愁有关的古诗词导入课文, 营造审美艺术 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欣赏 (欣赏课文中的 五幅写景画面、学生朗读片段、交流审美感受) →教师点拨, 升华学生审美感受 (点拨并提问 “作者为何要插入对牵牛花花色的赏评”“作者 为什么对四合院中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要 作细腻的描述, 而对故都的名胜却一笔带过”, 适 当 补 充 背 景 知 识 )。 輥 輴 訛 彭老师这种教法关注了学生的审美活动,也 很能体现本文作为一篇美文的内在价值。 这种教 法的难点在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本文内在的悲凉 之美,重点则在于如何针对学生的朗读、交流给予 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引导。 就教学内容看,这一设计 关注了文章的主体内容, 但对文章首尾的抒情和 比较衬托则未加关注,其实,这部分内容也有着丰 富的审美因素和情感内涵可供品赏。 2.对 话 生 成 法 连中国执教该文时采用了师生对话、 动态 生成的方法。 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要求学
关于创作背景,张贺指出:形成本文悲凉美
备课·设计 53
2013 . 6
的“一部分原因是作者个人在故都的遭遇,特别 是 爱 子 龙 儿 的 夭 折 给 他 打 击 非 常 之 大 ” (1926 年 6 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 都 北 平 ,在 19 世 纪 末 卷 起 的 历 史 风 云 中 却 越 来 越显得衰老颓败……过去和现今,小家与大国, 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 留下的都是 悲 伤 的 印 记 ”。 輥輳訛
下北平的秋天……在本质上, 这是他对中国历 史的深刻体认,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对理想 主 义 与 浪 漫 精 神 的 执 著 守 望 …… 它 传 达 了 郁 达 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 ”⑤
梁平则持“生命之‘秋’”说。 他从南北之秋 的对比分析入手,认为《故都的秋》从“文思”看, 表现的“不是两种秋天,而是两种生命形态”;从 “主题”看,“不是向往故都之秋,而是向往如秋 的厚重人生”,“无论是故都之秋还是南国之秋, 只是作者借以感发生命的媒介, 它们本身并不 是文章的终点和主旨。 文章的最高意味在于,通 过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象征性地表明 了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并选择、赞美像故都之 秋一样‘清、静、悲凉’的生命形态”。 ⑥
三、我的教法 我曾采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教学 《故都的 秋》,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作者在同一时期写的 写景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 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学生整体感知两篇文章,初步把握两文 的内容和写法;其次,学生自主选择比较点, 围绕该比较点细致品读原文, 在文中找出相 应根据,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亦可根据 学情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比较点); 再次, 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追问点拨;最 后,师生汇总比较结果,归纳郁达夫写景散文 的特点。 附:比较鉴赏简表(表中《故》指《故都的 秋》,《江》指《江南的冬景》)
以上四种说法,“故都说”与“文化说”可为 一类, 侧重于对文本内容客观性的分析;“郁氏 说”与“生命说”又可为一类,侧重于对作者主观 性的体悟。
要解决这些分歧,我认为,首先应该尊重本 文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的根本属性, 即作者 是通过写故都及其文化之“秋”来抒发其主观感 受、表现其人生态度的。 郁达夫作品的风格,正 如温儒敏所言,“郁达夫别具一种生活的 ‘吟味 力 ’,他 以 自 身 体 验 乃 至 个 性 、气 质 去 咀 嚼 漱 涤 万物,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产生情感交流。 所以他 笔下的景致,与其说是自然景物客观的拍照,不 如说是抹上了主观色彩的风景画”⑦。 也就是说, 他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个性特点和抒情色彩。 而文本所叙写的主要是院落、槐树、秋花、秋雨 等寻常秋色, 但其间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主观感 受— —— 悲 凉 。
生命” 正好显示了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 情感态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对比之下,“欢喜说” 也许是受了作者在首尾两段 中所抒发的“眷恋与向往”之情的误导,而“清静 说”则未能触及文本与作者心灵的深处。
3.悲 凉 美 的 来 源 :传 统 情 结 、身 世 性 格 ,还 是创作背景?
连老师的教法妙处在于:首先,设计了一个有 效的问题, 结合生活体验谈阅读感受的做法能让 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注重语言品味、诵读体味的 教法很适合本文文辞优美、 情感深沉的特点;此 外, 在对话中有效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美学特质进 行的探究则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丰富了学生 的审美体验,也解决了本文解读的一个难点。 这种 教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但对教师的教学 功底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关于传统情结,孙绍振认为“郁达夫式的悲 秋 ,固 然 有 中 国 文 人 传 统 的 血 脉 ”,然 而 ,“历 代 秋 的 主 题 …… 都 是 把 秋 愁 当 作 一 种 人 生 的 悲 苦 来 抒 写 的 ”,“在 郁 达 夫 的 《 故 都 的 秋 》 中 , 传 统 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那就是秋天 的悲凉、 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世 人沉浸在其中, 并没有什么悲苦, 而是一种人 生 的 享 受 ” 。 輥 輱 訛 孙 先 生 这 一 见 解 是 很 敏 锐 的 , 但 用 “享受” 一类的词来描述郁达夫的秋心是否 恰当呢? 当作者坐在那一椽破屋中, 静对满院 的落花, 耳听秋蝉的哀鸣, 此时他心中更多的 应该是生命的哀感吧。 时世的艰难、 半生的沧 桑、 人事的流逝, 都足以让他在这秋日的景况 中唏嘘感慨、顾影自伤。 所以,我认为就悲秋情 结而言, 郁达夫有着对传统的变异, 更有着对 传统的皈依。
生“以‘诵读’和‘品味语言’为媒介,结合自己有 关秋天的生命体验,在最感兴味的地方,谈谈在 作者笔下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个真切的秋天? ”。 围绕这一问题, 学生先后交流了对陶然亭芦花 之漂泊、钓鱼台柳影之孤瘦、秋天虫唱之凄婉、 玉泉夜月之清寒、潭柘寺钟声之清寂的感受,顺 次得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在此基 础上结合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品读南国之秋与 北国之秋的差异;随后,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品味 槐树落蕊一节文字, 通过师生对话从中读出秋 之令人寂寥与伤感; 接着师生模仿闲人雨后斜 桥对话一节, 细细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秋意与人 事沧桑感慨;最后,学生交流品读第三段所得的 悲凉感受,师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得出“生命的昂 扬蓬勃是一种美,生命的悲凉陨落也是一种美” 这 一 结 论 。 輥 輵 訛
所 以 ,故 都 的 “秋 ”,其 实 是 郁 达 夫 的 “秋 ”,
52 备课·设计
名 作 述 评 /rbhz@
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 生态度的“秋”。
2.感 情 基 调 :欢 喜 、清 静 ,还 是 悲 凉 ? 关于本文的感情基调, 多数人认为是 “悲 凉”。 对此,徐西前、赵文峰结合文本内容作了细 致分析:“写槐写蕊,首着一‘落’字。 写蝉写声, 首着一‘衰’字。 写雨写人,首着一‘叹’字。 写树 写枣 ,首 着 一 ‘风 ’字 。 故 都 之 秋 ,天 上 地 上 ,无 论 声色,无论人物,都贯以生命的音符,都伴以弱 者的悲鸣,从而合奏起生命的悲歌。 ”⑧ 而朱晓芳则对郁达夫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无限眷恋与满心欢喜”进行了剖析:对生命“发乎 浓情的眷恋,使得郁达夫对于秋景、秋色产生了别 样的眼光,这眼光里分明闪烁着无限的欢喜”。 ⑨ 此外,还有人持“清静说”。 钱虹认为“‘清’ 与 ‘静 ’,正 是 解 读 与 领 悟 《故 都 的 秋 》的 奥 妙 所 在”,文章表现了“作者渴慕清净安宁、远避纷争 嘈 杂 的 ‘秋 士 ’心 态 ”,“一 种 完 全 宁 静 松 弛 甚 至 不无闲适的心态”。 ⑩ 我赞同“悲凉说”。 因为作品的感情基调是 可以通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 倾向来认识的。 那么,对故都的秋,作者是赞美 还是感伤哀怜呢? 对此,教参说:“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 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 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輥 輯 訛这 是 一 种较为中庸的观点,但有值得商榷之处:在一种 “忧郁、孤独”的心境中,作者怎么去“赞美”故都 的自然风物呢? 比如,我们能说韦应物写“独怜 幽草涧边生”是在赞美涧边幽草吗? 情从景出, 如果我们切实关注一下文中细腻描写的那些景 象— —— 牵 牛 花 的 蓝 朵 、尖 细 且 长 的 秋 草 、槐 树 落 蕊 、秋 蝉 残 声 、 息 列 索 落 的 雨 声 …… 这 些 景 象 , 显然跟“赞美”一词没有多少关联。 正如陈日亮 所 说 :“在 《故 都 的 秋 里 》,作 者 何 尝 对 种 种 衰 亡 的生命有过赞美与歌颂? ……他只是在抒写对 秋的悲凉的主观感受, 表现他作为一个文人的 审 美 自 觉 。 ”輥輰訛 所以,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