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翻译与断句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俄汉翻译之数字翻译

俄汉翻译之数字翻译

数字的翻译在俄汉翻译工作中是一个难点。

在一般的翻译教材中只谈了小数和倍数的翻译,对于俄汉大数的翻译问题并没有涉及,以为是很容易的事。

实际上在实际翻译工作尤其是口译工作中,俄汉大数的翻译很难迅速处理。

这主要是由于俄汉两种语言的数字表达存在着一些差异,需要我们进行一些转换。

一、俄汉大数的组成及其差异俄语和汉语大数在组成表述上有一些差异,请看下表:从上表可看出,汉语大数万以上是四近位,即万、亿、兆;而俄语从千以上是三进位,即тысяча, миллион, миллиард, троллион。

因此在翻译时存在着一个转换问题,也是我们在实际翻译尤其是口译中。

俄汉大数都可以区分为数字和数字单位,所谓数字单位即上表中的名称,而数字则是它的量,这就好像专名与通名一样,上表中的名称都是数目的通名,而在它们前面的数量词则是专名(专数)。

如三百五十万,其中百、万即是通名,而三、五十则是专数。

二、汉语大数俄译技巧汉语大数翻译成俄语的技巧如下:首先要根据汉语数目确定使用俄语哪一个大数通名词语,即百万以内使用тысяча,十亿以内使用миллион,万亿以内使用миллиард等。

具体操作如下:1.如果正好是千、百万、十亿等汉语数目字直接译成俄语即可。

如八千为восеиь тысяч,五百万为пять миллионов,二十亿为два миооиарда等。

2.如果是一万至九十九万,翻译时使用俄语тысяча(千),即汉语数目专数数字扩大十倍,汉语通名“万”缩小十倍变成“千”。

如:汉语一万译成俄语为десять тысяч:一扩大十倍等于十(десять),万缩小十倍等千(тысяча);又如:汉语十二万,俄语为сто двадцать тысяч:十二扩大十倍等于一百二十(сто двадцать),万缩小十倍等于千(тысяча);还如:九十九万俄语为певятьсот девяносто тысяч等等。

3.如果是一千万至九亿九千万,翻译时使用俄语миллион(百万),操作程序与上述相同,即汉语数目字乘十,千万改成百万。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 级。

这个考点是江苏省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一定会考查。

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一、理解文中的句子。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比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比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0《木兰诗》(带课后注释和翻译)

10《木兰诗》(带课后注释和翻译)

【朔】北方 【寒光】清冷的月光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 服装。 【百、十】都是虚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 很多战斗,许多战士战死沙场, 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 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 道道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 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 身上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 有的战死沙场,也有的多年后 胜利归来。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复】又,再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户, 门。 【闻】听 【惟】只
• 木兰正对著门织布,发出唧唧的声音。突然听不到织布机的声 音,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著】穿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通“贴”。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互文。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屋 子都要打开了门进去看看、坐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互文。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 理云鬓,后贴花黄)
爷娘听到女儿回来,相互扶持道城 外城迎接。姊姊听到妹妹回来,对 著门梳妆打扮。弟弟听到姊姊回 来,赶紧磨刀宰杀猪羊。打开我卧 房的门,坐在我卧房的床上。脱我 战时的衣袍,穿上旧时的衣裳。对 著窗整理鬓发,对著镜子贴上花黄。 出门看同袍,同袍都惊讶道:“一同 生活了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奔赴战 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英姿和英雄气概。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10】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宝典-古诗与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含解析)

【复习要点总结】【拓展强化练习】(一)【2020南师江宁附中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6分)【甲】蝉【唐】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①垂緌:古时系冠的缨带,这里借喻蝉的口须下垂。

②流:发出。

疏桐:高大的梧桐。

③藉:凭借。

7.三四句中,“”与“”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了蝉的高洁品性。

(2分)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诗句“流响出疏桐”所表现的画面。

(2分)【答案】7.自,非【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字词理解。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蝉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以蝉自况,说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例如权势地位或者有力者的帮助),自然能声名远播”,所以一正一反即“靠自己”和“不需靠别人”对应诗中“自”“非”两字,得出答案。

8.蝉鸣声清脆响亮,不断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像悦耳的音乐,一直在树林间回荡,振奋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找到要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此处为:响、疏桐。

第二步通过语言的修饰,如修饰词和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需要加入想象和联想来完善整个画面。

此类题型强调语言的优美性,同学应多进行语言的修饰。

【乙】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9.解释加点字词。

(4分)(1)城中安.得有此兽(2)童谓吴俗相传尔耳.(3)至使余惊错欲走.(4)徐.而思之10.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说明:本试卷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其中选择题8分,每题2分;翻译题10分。

)汪应辰传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

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

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

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

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

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

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

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召为秘书省正字。

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

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

”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

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久之,除秘书少监,迁吏部尚书。

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

权户部侍郎兼侍讲。

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

他皆类此。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详解+逐句翻译+译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详解+逐句翻译+译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详解+逐句翻译+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第一段【原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注释】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

东宫:太子的居所,这里借代齐国太子。

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

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

【原文】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注释】“戴妫”的“戴”为谥号,“妫”Guī是娘家的姓。

【译文】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原文】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注释】嬖(bì)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某位受宠宫女。

【译文】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原文】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注释】石碏què:卫国大夫。

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纳:放进去。

【译文】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原文】将立州吁xū,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注释】立: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

乃:就阶:由台阶、阶梯。

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

【译文】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

【原文】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注释】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即“将务去祸”。

务:致力,努力。

速:招致。

无乃:恐怕……吧。

【译文】君主应尽力于去除祸害,现在却招致祸害,恐怕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原文】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10《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10《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虽有佳肴》中一文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有嘉肴》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检验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最能体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教学相长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二、词语解释题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2.虽有至道至:好到极点。

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5.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6、自强(qiǎng)强:勉励。

7、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

三、翻译句子题1.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教学相长也。

译: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一、考点解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在这句话中,“理解”是指能读懂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

文言断句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

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并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正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述;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是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常用方法: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三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2、四环节: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

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有四个环节。

①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②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③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④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3、五办法①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虚词断句标点歌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边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标点位置不能乱。

②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③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④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顶真: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⑤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三、文言翻译一、遵循三条原则:信:忠实原文意思。

在高考中,具体有一个要求,就是尽量直译,字字落实。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掌握八种方法: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俗——庸俗辱——玷辱、侮辱3.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7.转:修辞句用转述法,适当采用意译法。

8.缩:互文句要凝缩。

三、完成四个步骤:1.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四、记住固定短语: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小结】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虑词(考纲圈定18个),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

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难度大的题目,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诘洁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来处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采用意译。

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要确定哪个词对文中表意最为关键,推测哪几个词有可能性是重点考查的词,标出认真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