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与翻译:
断句翻译

呵欠 哈欠 房檩 体己 仓廒 鏖战 花骨朵 骨气 生肖 肖像 勾当 悄然 悄寂 梵文 气 氛 氛围 轻佻 绯闻 镌刻 横祸 横暴 横行霸道 横征暴敛 横肉 侪辈 济济一 堂 脐橙 咨嗟 奇葩 鳜鱼 鲑鱼 鲑珍 跬步 溃脓 溃败 脖颈 颈部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 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 (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 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 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 友,与善于花虚则 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 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 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 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 害!”
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主)有两 个小老婆,其中丑陋的受尊宠而美丽的受 冷落。杨朱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 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 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 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 为善良而能去掉自我认为善良的想法,到 哪里能不受到赞美呢?”
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 对方为贱.以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 于外而不在自身.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 所具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则万物莫不是大; 如果循其所具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则万物无 不是小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 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 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 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 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 困难。
文言断句及翻译

翻译
•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 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 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 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 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 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 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 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 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 意思,收获就多了!”
文言断句及翻译
歧路亡羊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 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 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 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 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
翻译
• 齐景公喜欢打鸟,派烛邹掌管鸟却让鸟飞跑了。 景公大怒,命令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 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斥责他的罪状(后), 然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晏 子)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一一斥责他的罪过, 说:“烛邹!你替我们君主主管养鸟却让鸟跑了, 这是第一条罪状;使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 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 们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我 已经一一斥责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您(景公)杀 掉他。”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 教育了。”
王冕读书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 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 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 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 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 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 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 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 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 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断句与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他勤奋敏捷,并且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全文翻译】孔子在这里讲述了学习的乐趣、做人的道理以及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知识后能够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则强调反省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忠诚、诚实,是否认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奋敏捷地对待工作,谨慎地说话,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
他勤奋敏捷,善于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这篇文言文短文通过对学习、做人和品质的阐述,传达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注音断句文言文翻译

庐山谣,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yún wù liáo rào,gāo fēng rù yún,qīng quán shíshàng liú。
昔人已乘huáng hè qù,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huán,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fāng cǎo jī jī yīng wǔ zhōu。
Rì mù xiāng guān wèi shì shí?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文言文翻译:《庐山谣》这首歌颂的是庐山的壮丽景色。
云雾缭绕,高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古时候的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载空自悠悠。
在晴朗的江面上,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当太阳落山,家乡的关口在何处?江面上的烟波让人感到忧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桃花源记原文断句注音译文(翻译)及注释

•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洁的隐士,听 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 (wéi)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shù)/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 旷(kuàng),屋舍(shè)/俨(yǎn)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 然自乐。
•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发源地,便出现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 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
•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 (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 阔敞亮了。
• (11)垂髫: • (12)要: • (13)咸: • (14)讯: • (15)绝境: • (16)间隔: • (17)乃: • (18)无论: • (19)延: • (20)扶:
• 指儿童。 • 通“邀”。 • 都。 • 消息。 • 与世隔绝的地方。 • 隔离。 • 竟然。 • 不要说、更不必说。 • 邀请。 • 沿着、顺着。
翻译及断句()

名为翻译句子, 名为翻译句子,实则考查关键词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发图,图穷而匕见 野芳发 4、野芳发而幽香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 5、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无论弟不能樵 纵或能之, 6、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项伯杀人,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旦日不可不蚤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9、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10、若夫霪雨霏霏 霪雨霏霏, 1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1、便可白公姥 11、便可白公姥 12、昼夜勤作息 12、昼夜勤作息
句子翻译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孙权起身上厕所 孙权起身上厕所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 秦国有并吞天下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③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做官的人 做官的人 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⑤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官吏到任 官吏到任 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而要用符合现代汉语 习惯的词语来表达
通晓文意
例2、给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 远而人 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文言翻译和断句

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留”,就是保留。凡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官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等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减。
二、 减。 1、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2、有些文言虚词并无实义,只是起到补充音节或表明语气的作用,翻译时要删掉,如“夫战,勇气也”一句,只要译出判断语气则可,首尾两字可不译。
01
02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
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女、汝”等换成“你”;把判断句的“者”、“也”等词换成“是”。
“调”,就是调整。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主谓倒装句、提宾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的语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A.甚矣,汝之不惠。 古之人不余欺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分析
2004年,文言文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近年高考,除了北京卷外,福建卷,广东卷、重庆卷等也开始考查了断句,不要求加标点,只要求断开文句。
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可以预测以后的高考命题,古文断句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考点。
同学们必须重视,不得不防,有备无患。
(2011年·北京卷):文言文17分,单选12分,断句5分。
(2010年·北京卷):文言文27分,单选12分,文言文理解10分,断句5分。
(2009年·北京卷):文言文20分,单选15分,断句5分。
(2009年·北京):用斜线(/)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注意:断句并非节奏划分。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节奏划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断句)
通文意,抓标志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标志:
1.找名代,定主宾。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与翻译:
“通文意抓标志”巧断句,“留、
删、增、换、调”来翻译
2.找虚词,定句读。
句首:“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首关联词:“虽、苟、若、岂、纵、但、于是、且夫、向使”等词;
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
句中:“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据排偶,定句读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的考点
对理解文意造成难点或关键的实词;有特殊语气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翻译的技巧:
留、删、增、换、调。
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不必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红色字的翻译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石钟山记》)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删
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或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增
文言文中习惯省略介词(如“于”)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4.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5.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换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正确理解翻译。
调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红色的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小结
“通文意抓标志”巧断句,
“留、删、增、换、调”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