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行书特点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的行书以其飘逸潇洒、天真遒劲的风格著称,其用笔变化丰富,结构谨严,章法因体赋形,和中有违,疏密虚实,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
在行书的笔法中,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撇画有长有短,有竖有斜,点法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
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强调提按顿挫,在行笔过程中不断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以写出高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
在结构上,王羲之行书重视部首、错落、尽态、迎让、欹侧、洗炼、呼应、异形、假借等原则,使每个字在全篇中既独立又和谐。
在章法上,王羲之行书根据每个字本身的特点和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与左右上下关系来确定字的形态,或欹或正,或缩或放,通篇贯气,和中有违,疏密虚实。
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的字形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的字形特点
一、概述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字形特点、流畅自然的线条、婀娜多姿的字体、丰富的笔划变化以及磅礴的气势,展现了王
羲之深厚的书法造诣和情感表达。
二、线条流畅
《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自然,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羲之运用自如的
笔触,将每一个字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动态美。
这
种流畅自然的线条特点,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字体婀娜
《兰亭集序》的字体婀娜多姿,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
王羲之运用巧妙的笔划和
结构,使得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位佳人,袅袅婷婷,独具魅力。
这种字体特点,使得《兰亭集序》在众多书法作品中独树一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笔划变化
《兰亭集序》的笔划变化丰富多样,既有粗犷豪放之处,也有细腻精致之处。
王羲之
通过对笔划的灵活运用,使得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这种笔划变化的特点,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气势磅礴
《兰亭集序》的气势磅礴恢弘,充满了力量和生命。
整篇作品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气势磅礴的特点,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又一重要标志。
六、情感真挚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真挚情感的流露。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羲之在书写时将
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
这种情感真挚的特点,使
得《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情感的表达。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解读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解读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是《兰亭序》的作者,被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他的书法创造了“兰亭风”这种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形式,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字体、内容、审美以及历史文化角度解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
一、字体王羲之的书法以行书著称,具有流畅自如、灵动飘逸的特点。
他的行书精神具有“气韵生动、灵动飘逸、笔酣墨饱、意如神仙”的风格,因此,他被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从东汉的张芝开始,到唐代的怀素、颜真卿等人,再到宋元明清四大家的崛起,行书一直是书法艺术中最为讲究的一种字体。
王羲之的行书在这一传统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了更为独特的审美效果。
行书是一种具有非常高度审美价值的字体,它复杂而富于变化,常常需要书法家用心去体会和揣摩。
王羲之的行书是这一传统的代表,其特点是字形流畅、气韵生动、笔画唰唰,丝丝入墨,使人羡慕。
二、内容王羲之的作品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元嘉十八年(公元353年)在会稽临安兰亭,为司空谏议参军王僧孺招集文化名流集宴所作的序文。
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品茶、赋诗、吟咏兰花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和解放自我的意志。
由于《兰亭序》的内容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因此,它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及文化工作者所推崇和传诵。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兰亭序》所表现的自由开放的精神也对我们今天的存在和觉醒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三、审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注重的不仅仅是书法技巧,更主张内心的个性和独立品味。
因此,他的书风被书法界和文化界美誉为“兰亭风”。
兰亭风是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有调、有韵、有韵、有气,讲求的是灵动、飘逸、自然、流畅。
这种书法风格不仅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王羲之行书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之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作序。
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愉悦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据说后来屡次书写也不能及。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展现的传统因素:
1. 行书的强度和大量的笔划: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中大面积采用行书,把结构规整严谨;笔划丰富,在笔画变化方面,仔细观察各笔划笔势有沉、松、劲、软、厚、薄,各种变化有细腻、婉转之美;
2. 行文流畅:王羲之书法使行文流畅宛若丝绢,在书法中充分发挥实力,笔略柔进,无形中令作品流动到一定程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词韵律;
3. 书写笔法的准确:王羲之书法的线条精确,构图有节奏,头尾相接构图符合礼仪精神;
4. 用章法构思:王羲之书法也表现出传统中国写作文的章法美感,章法的形成构成兰亭三部分,使文章自己有了一定的主题,营造出文章具有艺术感的成为整体功能。
二、表现出的新特色:
1. 焦点突出:王羲之在兰亭中突出字体大小,令重点意蕴更鲜明;
2. 极具丰富性:从代表姿态,字体变化,笔划变化等各个方面来看,上古书法的多样性在兰亭中的完美展现;
3. 极为精湛:王羲之的书法简洁而又大气,在细节处画莫名张力,把繁琐的文字把握在规整中不加任何冗余;
4. 精品向上:王羲之的书法
风格一直保持一种轻盈与虚无的风格,不断地把书法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上古书法沿袭下来。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了许多书法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一、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笔力雄健、结构严谨、神韵生动。
首先,王羲之的笔力非常雄健有力,他用笔粗壮,筋骨挺拔,一气呵成,造就了他书法作品的豪放、刚健之美。
其次,王羲之的结构十分严谨,笔法刚劲有力,细节处用笔处处精益求精,极具工整之感。
同时,他对构图的把握也十分熟练,既在整体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又在细节上注重精确、严谨的处理。
因此,他的作品看似简约而又不失其精雕细琢的特点。
最后,王羲之的笔法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凝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心得体会。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万物的特征和趣味,同时表现出书法作品的灵气和韵律之美,使得作品自然而然地出彩。
二、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而且对后人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羲之的笔法成为后人研究书法的范本,其笔碣、笔画、笔意、笔法四者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后来的书法家都秉承着他的风格和理念,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其次,王羲之传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书法发展的历史上被誉为巅峰之作。
他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而且探索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后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最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了一个先河,使得其后的中国书法在风格、技法和审美标准等方面有了更好的发展。
许多书法家都从中受到了启发,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更加完善、丰富、纯洁。
三、结语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石,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他所创造的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涵义和审美标准,为后人留下了崇高的艺术遗产。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1.极强的表现能力:王羲之在字体设计上,将文字本身通过灵动的笔法,完美表现出精致婉约、朴素流畅的字体形态,体现出文字之美和字体
艺术表现力的极强能力。
2.线条优美:他独创的"毛笔行书"将线条优美地表现,从外形曲线、线
条刻画结构取得非凡翔实效果,使行书部分完美地同时具备艺术功能
和实用功能。
3.极为典雅:王羲之的字体依托汉魏文化背景,收放自如,沉稳淡雅,文字形态既统一而又端庄大方,格调尽显文雅典雅。
4.极具个性:他不落入机械模式,古雅文字里充满丰富多重的语义,每一笔都等于一种抒发,以笔峭弓轻泼的笔触,书写出一种通过笔墨十
分细腻的情怀,充分反映出书法个性的独特性。
5.精致雅致:王羲之的字体极具精致雅致的质感,由于精致的书写体现出艺术的美感遐蕴,王羲之的字体也是大师品格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风靡读者之中,得到众多人的赞誉和喜爱。
王羲之行书行字写法

王羲之行书行字写法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前辈,他的书法作品以
行书著名。
行书是一种流畅自然的书法风格,以快速的书写动作和大
胆的笔画为特点,具有动感和生命力。
在行书中,王羲之的作品是最
具代表性的。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王羲之行书行字写法,以助于对
他的书法风格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王羲之的行字特点是信步写法。
这就是说,他的笔画非常
自由流畅,以达到自然的连贯效果。
他的笔画中,可以随意融合细节
和十分粗糙的笔触,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
在行字的书写
过程中,王羲之把笔掌握得非常好,把笔画变成了一种运动,以达到
整体的书写效果。
其次,王羲之的行字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富有节奏感。
他的用笔节律明亮,形成一种自有节奏的
动感。
2、除了遵循某些书法规则外,他没有过多的约束,这使得他的
笔画非常流畅,自由和活跃。
3、深入浅出的笔画表现出他对行字书法的非常出色的理解,让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字的内部力量。
4、以直握笔为主,横握笔为辅,这种用笔态度使他的笔画更为
宽阔、清晰,刚劲有力,魅力十足。
总的来说,王羲之行书行字的写法主要以大气豪放的笔画为特点,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社会文化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
的书法遗产。
通过学习他的书法风格,可以使我们在书写中得到启示,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能和艺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技法大字帖:兰亭序》以原帖中范字为编写基础。
王羲之行书具有潇洒流畅、优美俊逸的无穷魅力。
其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其势贯通,或笔断意连,或提按顿挫,生动自然。
《兰亭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是后人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之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作序。
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愉悦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据说后来屡次书写也不能及。
后世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爱,死时殉葬昭陵。
唐太宗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双钩廓填,分赐诸王近臣。
现今留传下来的这个摹本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元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
”以讹传讹,遂被后人误称“冯承素”摹本。
该本很忠实,连原帖中的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涂改钩描之处也一并摹出,最能体现大王侧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兰亭序》还有所谓“定武兰亭”,实乃欧阳询拓临,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
辽时耶律德光破晋后携石北去,其死,石弃杀虎林,宋庆历间发现后置定州,唐在此州置义武军,乃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成定武,故此石拓本称“定武兰亭”,宋以后士大夫几乎家置一石,多学大王多以此为正宗,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了十三段跋语,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最善,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而真迹已亡,其刻石当以“定武本”为最善。
清汪中竟称“不见定武真本,终不与论右军之书也”,将此本的地位抬得很高。
但我们将其与“神龙本”相较,就会发现其中差别不啻天壤,此当是今人托印刷进步之福也。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兰亭序》乃“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用笔的遒媚劲健,流贯于每一细部。
如: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各尽其妙;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挑,或短或长;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姿态万千。
其变化之丰富,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相同的字上,二十馀“之”字,无一雷同,且各具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
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雄: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具体分析:(1)用笔①变化莫测的用笔姿态。
“神龙本”摹本几与真迹相埒,尤其是用笔,真切地表现大王用笔之精妙、繁复又恰到好处,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变化过于繁复,学习者只能临习,但只要离开原帖就很难再写出原帖中诸多的变化,帖中二十馀个不同的“之”字,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不同,而是指其在用笔体势、写法上的不同,这其实是很难的,帖中重复的字如“盛”、“畅”等,在体势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点我们可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后世大家的临本中得悉,即使他们的临本也简化了《兰亭》的用笔,如赵孟頫的临本。
王羲之在一个字的多中写法上有变化,即使在一个字中,相同方向的笔画他也是力求有所变化,如“世”、“此”、“带”等字的竖画起笔,很难说是王羲之有意为之,但却极其自然。
②出神入化的用笔技巧和遒媚劲健的笔画。
王羲之会通古今、增损古法、创新出新在本篇中表现得极为典型。
用笔方圆兼具、藏露并施,使笔道既具沉着含蓄之态,又不乏灵动俊美之意。
在技巧上,行书最强调使转,我们来看“茂”字,毛笔的锋颖在字中绕了九次以上的圆圈,但提按是如此的妥帖,而学者很难跟上,只好简化,如赵孟頫所临。
而且大王在字中笔尖可以从任何角度方向入笔,也可向任何方向出锋,令人叹为观止。
故有人称,临习《兰亭》上百遍了,但离开原帖仍然难以上手,也就是说在自己书写时很难用上《兰亭》的笔法。
因此,我们建议,学《兰亭》主要是体会大王用笔的精妙和变化多端,这对学者深刻认识、体会毛笔的使转、提按有莫大的好处,若能得到大王的几分意思,再理解、学习其他书家的字就容易多了。
(2)结体《兰亭序》的结体宽绰通达,点画之间虽轻重、粗细各异,但疏密和谐,四面停匀,如“兰”、“禊”、“觞”等字,笔画虽多,却不嫌拥挤。
偏旁的组合,也宽松得宜,笔画也多极意舒展,毫不拘谨,显得字形疏朗雅静,如“峻”、“游”、“怀”、“仰”等字,观其字形犹能感受到作者的宽博旷达,让人想起东晋士人的萧洒风度。
另外,王书的结体有“似欹反正”之妙,即将各结构分的外形因素、位置因素、比例因素,综合变化,表面力求翻侧变化——“似欹”,最终归于平衡——“反正”。
这种方法为《兰亭序》的字注入了生机,是飘逸和雅静的完美结合。
(3)章法《兰亭序》的笔姿遒练存真,温柔敦厚,体态悠闲停匀、润畅俊美,笔势潇洒而又含蓄。
行款布局上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化映带,气脉贯通,自然畅达中显现了超逸和儒雅,也也显示出大王书写此书时心境之愉悦、放松。
《兰亭集序》赏析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祥,去宿垢” 《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
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可以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
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后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现在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