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 北洋军阀的统治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 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政府的经济制度政策
材料一 1912年5月14日袁世凯令工商部“参考各国矿章、商 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1921年,先后颁布的经济法 规达40多项,包括工商、矿冶、金融、权度、农林、经济 社团等。推行奖励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工业产 (2)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发布 品及原料调整或减免捐锐,设立示范场所以劝导人们兴办 许多经济法规,解除对工商业者的种种束缚,对工 实业,开办国货展览会和参加外国博览会等等。 矿企业采取保护和优惠政策,还鼓励利用外资,民 材料二 1912-1920年工矿业稳步发展,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 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 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 推进。 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到 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 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增长了167%。 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 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
北洋军阀的评价 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教仁案”
北 洋 政 府 的 黑 暗 统 治
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对内: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解散国民党
袁世凯复 辟帝制 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
对外: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众叛亲离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北洋军阀的评价
(传统观点)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 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奉行妥协退让。 其统治时期特点是: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散,是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的再认识: 当前学术界对近代北洋军阀颇为热议,一些学者开始关注 在“军阀”二字掩盖下的“爱国”“自强”“尊师”“重 教”之心。 总体上看,虽然当时国内政坛及政治格局变动频繁,但传 统专制集权制度瓦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言论比较自由 开放。北洋集团及许多地方军阀为了加强政治控制,往往 对发展工业与教育较为看重,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 近代化。

201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详案:中国近代史上第四章 第1节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01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详案:中国近代史上第四章  第1节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第1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建立时间:1912年3月;2、建立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3、政权实质:封建买办军阀的专制统治;4、统治期限:1912年至1928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至1916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年至1928年;5、结束标志: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二、袁世凯专权独裁1、政治方面:破坏《临时约法》,控制责任内阁;(专制独裁第一步)☆安排亲信把持要害部门:(1)控制了军事、财政、内政和外交等要害部门;(2)同盟会分享:司法、教育、农林、工商等“冷衙门”(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微小让步);☆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1)唐绍仪内阁是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2)原因:内阁总理唐绍仪要求行使责任内阁权力;(3)结果:袁世凯直接操纵了内阁的更迭;(4)影响: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遭到破坏;2、军事方面:加强北洋军,削弱南方革命军;三、革命党人反袁专制独裁的斗争◎设问: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加紧专制独裁,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回答:实行议会政治斗争(合法斗争),确保共和体制;1、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链接材料: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国民党宣言》(1)时间:1912年8月;(2)目的: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3)领导:☆理事长:孙中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民主共和的放手,实际主持人);(4)成效: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链接高考:(06,重庆,16)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A、孙中山B、李烈钧C、黄兴D、宋教仁2、宋教仁案(1)根本原因:宋教仁力主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2)制造目的:阻止国党组织责任内阁;(3)基本概况:1913年春,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4)基本认识:①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斗争;②宋教仁成为“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③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认识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严重性;※链接高考:(07•北京文综•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详细)高三历史共产党党史知识点

(详细)高三历史共产党党史知识点

(详细)高三历史共产党党史知识点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法租界后到浙江嘉兴南湖):(1)内容:①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目标是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③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1)基础和认识:①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②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2)内容: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此会议了解即可: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确定“党内合作”方针;2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1)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工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①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了巨大贡献;②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⑴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⑵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北京各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辛亥革命

北京各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辛亥革命

北京各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2022-2023学年·北京西城·高一上统考期末)“ 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 下列史事体现“ 民主共和理念” 的有()①孙中山提出“ 三民主义” ①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2022-2023学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某同学写历史小论文时,整理了如下大事年表。

根据表中内容可以确定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A.20世纪初的改革与革命B.北洋统治政局混乱C.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D.宗藩关系逐渐解体3.(2022-2023学年·北京丰台·高一上统考期末)辛亥革命期间,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女学报》《女界月报》《中国妇人小杂志》等大批妇女报刊,这些报刊常以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鼓励妇女参加革命,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张。

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4.(2022-2023学年·北京东城·高一上统考期末)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

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B.实践了三民主义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有利于思想解放5.(2022-2023学年·北京石景山·高一上统考期末)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事件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是()①领导创建中国同盟会①提出“三民主义”思想①领导保路运动①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2022-2023学年·北京顺义·高一上统考期末)毛泽东主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二、选官制度的发展(融合选必1)
(二)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内因 外因
建立 内容 内容 作用
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 立。
① 《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 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② 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 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 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时间:民国建立至一战结束。 (二)原因(条件)
民国 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 建立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历史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努力
②努力 a.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c.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 d.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的护法运动。 ③影响: a.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反对专制、倡行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历史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努力
(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 背景: a.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b.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①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②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共和代议制. (2)维护共和的斗争 ①背景 a.外因:外国列强的侵略。 b.内因:(政治上)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思想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 政治素质较低;(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第17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府鼓励实业
材料二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国民党 统治前期
国民党 统治后期
新生
消亡
1956
1949 阶段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1)原因: 材料一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
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比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
《公司条例》《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
题型:
高频考点:
备考策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基本特征:相对统一的状态;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系三支力量相互抗衡。 基本特征:分裂混战状态。
皖系军阀
(1912-1916年)
直系军阀
奉系军阀
(1916-1920年) (1920-1924年)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 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 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 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 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黑中有亮 暗中有光
面对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需要还原那段被扭曲的历史,反思中华民族 近代深重灾难之缘起,挖掘那一时期追求思想自 由的人文精神,……

2021-2022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3.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

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5.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6.“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革命期间涌起的地方反动势力,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教学内容: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时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2、根源: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3、性质:封建、卖国的反革命军事、政治集团。

3、过程:①清末:1905年袁在天津小站练兵,利用师生、部属关系,笼络大批亲信。

②1905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建立北洋新军六镇,形成雏形。

③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为新工具。

④1912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掌握了政权。

⑤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1912--1916年)1、外交: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举例:2、内政:违背民主潮流(对内专制独裁事实有哪些?复辟倒退过程?)①大搞复辟活动:A、政治上 B、军事上 C、刺宋案,镇压二次革命。

②加紧复辟帝制:第一步: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

第二步: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大总统的权利扩大到几乎与皇帝一样。

接着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暴露其当皇帝的野心。

第三步:公开恢复帝制(1915年12月12日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二、教学目的:
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时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2、根源: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3、性质:封建、卖国的反革命军事、政治集团。

3、过程:
①清末:1905年袁在天津小站练兵,利用师生、部属关系,笼络大批亲信。

②1905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建立北洋新军六镇,形成雏形。

③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为新工具。

④1912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掌握了政权。

⑤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
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1912--1916年)
1、外交: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举例:
2、内政:违背民主潮流(对内专制独裁事实有哪些?复辟倒退过程?)
①大搞复辟活动:A、政治上 B、军事上 C、刺宋案,镇压二次革命。

②加紧复辟帝制:
第一步: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

第二步: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大总统的权利扩大到几乎与皇帝一样。

接着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暴露其当皇帝的野心。

第三步:公开恢复帝制(1915年12月12日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

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一、概述北洋军阀统治概况1
2
3
说明:双半性质未改变;仍需反帝反封建。

二、分析北洋军阀的性质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限
1
2
3
4
四、做典型例题。

然后给学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手段不断深入:法律手段——政党政治——军事斗争。

五、布置学生思考:辛亥革命
象?袁世凯复辟为什么短暂而亡?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
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

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
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
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
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

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
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
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Array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
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
到反袁。

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
袁世凯支持的态
三、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1、割据局面出现
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是中国具有分散性
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
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黑暗统治:①内:独裁、倒退②外:卖国。

3、影响: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

3、近代军阀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1)军阀分裂及割据混战
(2)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
(3)张勋复辟
(4)对德国宣战
4、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1912年3月《临时约法》;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3)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4)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5)1915年底护国运动
(6)1916年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7)1917年孙中山《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
(8)1917年“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

(9)、1915年新文化运动
(10)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1)1920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12)1922年7月,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13)1923年2月,“二七罢工”(教训)
(14)1926年。

北伐战争。

五、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①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北伐;②1928年6月,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③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典型例题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的实质怎样?斗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斗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但最终袁世凯篡夺了革命
政权,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革命派颁布了《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在国会
选举中获胜,但被袁世凯刺杀。

③革命派掀起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

之后,袁又解散了国民
党和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和内阁制,在思想文化上大搞尊孔复古。

在政治上封建复辟。

④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在全国斗争高潮中失败。

⑤张勋乘府院之争重新复辟,革命派发动反复辟斗争,复辟丑剧再次
失败。

⑥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国会和约法,实行封建专制独裁,革命派掀
起了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说明:
①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违反历史潮流的
复辟注定失败。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民主共和,屡战屡败,一直没有完成民主革
命任务,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走到尽头,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
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1)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在文中认为帝国主义压迫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的主要原因。

(2)你是如何认识的?结合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毛泽东这段话是在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不允许中国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史实略)
●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异同,其结果说明了什么?
同:①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

②领导者:孙中山。

③方式:进行武装斗争。

异:①原因、对象、结果异。

二次革命:刺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

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②参与者异:
二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护国运动:全国各地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其他各派政治势力。

护法运动:西南军阀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结果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失败;护国战争胜利(护国运动失败)。

说明:①没有自己武装,单纯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只有以失败而告终。

②革命只有依靠广打大人民群众才能成功。

③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