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第一课时一、以情导入: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诵读,默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2】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古诗。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释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疑难字词。

3、想象法: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分别往往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

许多诗人都会用诗歌来表达送别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三)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

4、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鼓励学生围绕课后题自主、合作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会因为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感受诗人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解诗题。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地城楼。

“送”是送别地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知作者。

课下我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王昌龄的资料,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呢?1.学生说说对王昌龄的了解。

2.教师出示王昌龄、简介和写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圣堂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1)
《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课前活动
播放音乐《送别》
回顾所学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回顾折柳相送的典故和意义。

活动二:学习古诗
(一)知景象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汉字,请一位同学正确的读一读,请认真聆听,试试在心中掂掂其中某个汉字的分量,看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个汉字带给你的心理感受?
冰洛楚江
心阳山雨
壶问孤夜
横向朗读,只是简单的独立汉字,学生只能抓其中一个字来说心理感受,这一定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入氛围
寒雨连江夜,
平明楚山孤。

洛阳如相问,
冰心在玉壶。

学生自读感受与三言诗的不同,说说这样的五言诗带来的画面感是怎样的。

(丰富了,连续了,鲜活了些。


配乐闭眼听师范读,脑际想象画面,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脑海中的画面。

是谁在这寒凉凄切的氛围中吟诗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至146页,阅读此页的全部文字。

活动三:赏诗总结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七言绝句诗,王昌龄诗人抓住、、、、、等景象,营造出淡淡的友人离别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赤诚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志。

2、现在我们常用“冰心玉壶”一次来形容:。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导学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芙蓉楼送辛渐》导
学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芙蓉楼送辛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体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总结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课前活动
播放音乐《送别》
回顾所学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回顾折柳相送的典故和意义。

活动二:学习古诗
(一)知景象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汉字,请一位同学正确的读一读,请认真聆听,试试在心中掂掂其中某个汉字的分量,看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个汉字带给你的心理感受?冰洛楚江
心阳山雨
壶问孤夜
横向朗读,只是简单的独立汉字,学生只能抓其中一个字来说心理感受,这一定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入氛围
寒雨连江夜,
平明楚山孤。

洛阳如相问,
冰心在玉壶。

学生自读感受与三言诗的不同,说说这样的五言诗带来的画面感是怎样的。

(丰富了,连续了,鲜活了些。


配乐闭眼听师范读,脑际想象画面,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脑海中的画面。

是谁在这寒凉凄切的氛围中吟诗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至146页,阅读此页的全部文字。

活动三:赏诗总结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七言绝句诗,王昌龄诗人抓住、、、、、等景象,营造出淡淡的友人离别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赤诚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志。

2、现在我们常用“冰心玉壶”一次来形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