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四种。
①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主要有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两种形式。静脉注射 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
②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一般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量一般为1-5ml。
③局部病灶注射:将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病变部位,如银黄注射液注 射于眼部,治疗病毒性结膜炎。
⑤祛风类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当归寄生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雪莲注射液、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等。 ⑥其他类 如治疗皮肤病的补骨脂注射液等; 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的骨痨敌注射液; 治疗痔疮的消痔灵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 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每日20ml,用5%葡 萄糖注射液稀释250ml或500ml后使用,或遵医嘱。
《中药药剂学》
以中医学理论 为指导,采用 现代科学技术 和方法。从中 药或复方中药 中提取有效物 质制成的注射 剂称为中药注 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 2009年6月28日,陕西一名12岁 的女孩因感冒进行静脉注射后, 出现全身皮肤溃烂、肺部感染、 一只眼睛失明并患上干眼症等, 最后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 松解症。 2009年10月2日,甘肃一名59岁
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 体质者应慎用。 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 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 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 隔。
7.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前30 分钟,如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④穴位注射:少数中药注射剂可以穴位注射,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小剂量 穴位注射,对各种急慢性劳损、关节疼痛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复方当归注射液可腱鞘内注射。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

给药途径争议
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也是最严格 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射剂必须成分清晰、药 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 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4
给药途径争议
反方3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标准衡量,中药注 射剂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注射剂的基本原则,将 不明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注入人体是非常危险和 不负责任的,这类中国独有的药品既不符合传 统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也违反了现代医学的基 本原则。”
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
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 同时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 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不同凡响。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 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的几年里,津村顺天堂便成了日本乃至世界 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巅顶。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 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1991年4月日本厚生省向医师、 药剂师下达了要注意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的通告。1994年1 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 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结果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 年津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给药途径争议
正方
中药注射剂的优点在于药效迅速,作用可 靠,更适于抢救危重病症之用,是中医治疗急 症必不可少的剂型。
有些中药注射剂还可发挥定位药效,如消 痔灵注射液可用于治疗痔疮;当归注射液可以 穴位注射等。
给药途径争议
正方
中药注射剂主要应用在心脑血管、抗肿瘤、 呼吸系统等领域。
中药在一些疾病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如丹参、生脉、参脉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 病常用的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艾迪注射液 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清开灵注 射液等列入国家中医医院急诊必要中成药目录。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
1.前言
介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背景与意义。
2.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
2.1 定义:中药注射剂的概念和特点。
2.2 分类:根据不同的制剂要求和药理作用进行分类,如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等。
3.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开发
3.1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3.2 研发流程:包括配伍研究、药性评价、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
4.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4.1 制剂工艺控制:包括原料药的选用、提取工艺、炮制工艺等。
4.2 质量标准控制:包括药物成分的检测、微生物限度控制、安定性研究等。
5.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5.1 临床适应症:根据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症。
5.2 用药原则:包括剂量选择、给药途径、疗程控制等。
5.3 注意事项: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等进行详细说明。
6.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1 存在问题:介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控制等问题。
6.2 展望未来: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附件:
附件一:中药注射剂市场销售情况表格
附件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指南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药品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注射剂:指通过注射途径给药的制剂,包括液体注射剂、冻干粉针剂等。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生理、化学作用及其效应。
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陈晟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辩证用药因人制宜•溶媒恰当单独配置•性状检查规范操作•严格剂量控制速度•疗程合理间隔洗脱•提倡皮试输注监测辩证用药因人制宜•分清病症“寒”、“热”属性•寒症与热症鉴别•寒症:恶寒喜暖,面色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热症: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辩证用药因人制宜通用名性味注射用血栓通甘、微苦,温注射用血塞通甘、微苦,温舒血宁注射液性平,味甘苦涩,有小毒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味苦,微寒注射用灯盏花素辛,微温灯盏细辛注射液辛、微苦,温疏血通注射液咸苦,平,有毒/苦,微寒,有毒红花注射液辛,温参麦注射液红参为偏热性、麦冬“甘、微苦,微寒柴胡注射液味辛、苦,性微寒辩证用药因人制宜•因人制宜•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免疫系统及健康状况等有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
•过敏体质、儿童、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较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空腹、饥饿、精深紧张、过度疲倦时均易发生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过敏和胃肠道反应等。
•过敏体质应慎用或不用中成药,老年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建议使用中药注射剂,婴幼儿、孕妇也不适宜使用中药注射剂。
•注射给药的风险远大于口服或肌注,使用中药注射剂要严格把握适应症,不可盲目使用。
溶媒恰当单独配置•溶媒导致药物在溶解或稀释时药液内微粒体增加,引起静脉炎、肉芽肿、热源反应、过敏反应、局部组织血栓或坏死、肺水肿。
•微粒体的增加与稀释后药液pH变化相关。
•偏酸性的药物宜选用5%GS稀释。
•药物主要成分在酸性条件下易析出宜选用0.9%NS稀释。
溶媒恰当单独配置通用名pH0.9%N.S 4.5~7.05%~10%G.S 3.2~6.55%葡萄糖氯化钠 3.5~5.0复方氯化钠 4.5~7.5我院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通用名pH溶媒选择注射用血栓通 5.0~7.0(1)静脉注射:氯化钠注射液(2)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3)肌内注射:注射用水(4)理疗:注射用水注射用血塞通5.0~7.0静脉滴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使用管理规定

中药注射剂使用管理规定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经现代科技手段制备而成的注射剂剂型,以中草药为原料,配以辅料并按一定标准进行混合、加工而制得。
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有效使用,需要制定管理规定,明确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要求和管理措施。
二、临床应用范围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疾病治疗和预防:1. 慢性病的治疗,如肝炎、糖尿病等;2. 急性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发热等;3. 预防疾病,如流感疫苗注射等;4. 重大疫情防控,如新冠肺炎防治等。
三、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原则1. 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中药注射剂,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2.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符合中药功能主治和适应症,禁止滥用和乱用;3. 严禁私自调整剂量和疗程,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4. 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病人使用中药注射剂后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四、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1.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规范进行;2. 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草药必须符合草药质量标准,并经过严格的药材质量检验;3.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应符合药品生产规范要求,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五、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1.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和相应的技术力量;2. 中药注射剂的购进、配送、储存和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档案;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必须经过临床医师的指导和判断,禁止非医疗人员直接使用;4.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记录和使用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使用合规。
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1. 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查和处理;2. 针对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的处理措施,如停用药物、调整剂量等;3. 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和措施应进行记录和通报,以便对同类事件进行预防。
七、中药注射剂的监督管理1. 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2. 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3. 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4. 中药注射剂的相关信息应及时公开,以便公众和医疗机构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分加工制成的,以注射方式给药的中药制剂。
它具有快速、有效、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其使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必须合理使用,以确保患者安全,取得最佳疗效。
以下是关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的一些建议。
遵守使用适应症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必须遵守适应症。
医生必须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及病因,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中药注射剂。
许多中药注射剂仅限于特定的疾病或症状使用,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禁忌症、用量、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或药师。
用药前进行过敏试验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物不同,它们含有天然药物成分,患者的过敏反应风险相对较高。
因此,在用药前必须进行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的方法是将1ml药液注入皮下、肌肉或静脉,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过敏反应轻微的可以使用该药物,过敏反应严重或严重过敏者应该禁止使用该药物。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剂量必须严格控制,过高的剂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时更要注意。
在使用药物前,应该仔细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肌肉质量等,选择适当的用药剂量,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的用量。
同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用药方法使用,避免错误用药。
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在用药前必须仔细查阅产品说明书、药理学手册等相关资料,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必须建立完整的用药方案,明确每种药物的使用目的和用药时间,并将用药情况记录在病历中,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患者的状况中药注射剂使用期间,患者应当定期进行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

基本情况名解
在中医药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 技术与方法;从中药或其他天然药中提取有效 物质制成;功能主治 用中医药术语或同时用中 医药术语与相关的西医药 术语联合表述的供注人体内 的各种无菌制剂 著名学 者周超凡研究员
基本情况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剂型; 中药注射剂问世已70余年
药物因素 使用因素 患者因素 其他因素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药物因素 原料添加剂质量 制备工艺提取技术 污染 热原 致敏成分 药理作用 ……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使用因素 药不对证 联合用药 反复使用 长期使用 滴速过快 ……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患者因素 性别 年龄 高敏人群 自行用药 ……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当前列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近8成由 不超过3种的药物制得
由1种药物组成的中药注射剂有59个占54 13%;2种的有16个占14 68%;3种的有11个占 中药注射剂10 09%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柴胡 参麦 生脉 血栓通 血塞通 丹参 脉络宁等品种
基本情况发展概况
109种中药注射剂涉及原料药143种;其中在 药物组成中只出现1次的100种;出现2次及超 过2次的43种 这43种原料药;共计在单方和 复方中重复出现160次 以上重复出现的原料 药;其功能较多地集中在清热15种;其中清热 解毒药10种 补益5种和活血化瘀4种方面 显 然;供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常用原料药;只是常 用中药的一小部分;远不如制备汤剂或中成药 所用的原料药品种类多
基本情况临床分类
②补益类约占11% 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虚证 如参麦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参芪
扶正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鹿茸精注射液 注射 用脑心康 肾康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生脉注射液
功能:益气养阴、复脉固脱。 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胸闷、 憋气、发绀、心律失常、高血压、皮疹等。 用药指导:静脉输注时不应与其他药品混 合使用、并避免快速输注。
5 Part Five 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遵循“能口 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脉”的原则。
Part Three
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与口服药物剂型相比,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要高得多。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发 布的《全国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 年)显示,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报 告中,注射剂占63.1%,口服制剂占33.7%。而在中药不良反应/ 事件报告中,中药注射 剂和口服制剂的占比分别为53.7%和38.6%。
喜炎平 注射液
功能:清热解毒、止咳止痢。
不良反应:全身皮疹、发绀、呼吸困难。
用药指导:谨慎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谨 慎考虑与本品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举例
参麦注射液
功能: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 不良反应:心慌、气短、胸闷、颜 面潮红、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 用药指导:孕妇及老年人慎用,新 生儿、婴幼儿禁用,不宜与含藜芦、五灵 脂的药物同时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2024年4月21日
目录
CONTENTS
01 了解中药注射剂
02 中 药 注 射 剂 不 良 反 应 的 特 点
03 中 药 注 射 剂 不 良 反 应 原 因 分 析 04 中 药 注 射 剂 不 良 反 应 举 例
05 中 药 注 射 剂 使 用 的 基 本 原 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操作
输液器具
皮肤试验
皮试是使用最广泛的筛查过敏体质的手段,使用
其可以判断因潜在半抗原或完整蛋白质引起的过
敏反应。 如青霉素有很强的致敏性,采用皮试方法,阳性 不用药,阴性可用药,使过敏反应减少。
皮肤试验
药品 皮试阳性率 皮试阴性者致 人群中致敏率 敏率
卫生部全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班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吴嘉瑞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背景
1999~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30%,2008年销售排名前十位中成药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 了其中的六种。 截止2009年,中药注射剂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抗肿
规范操作-配液、滴速
配液时应注意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
2.1%(7/347) 15.4% (62/402)
黄芪多糖粉针
12.3%(55/448)
清开灵粉针剂
3.0%(4/132)
0.4%(1/224)
4.5% (6/132)
清开灵注射液
7.6%(10/132)
0.4%(1/224)
9.1% (12/132)
双黄连注射液
5% (8.3%)
0.9% (2.6%)
新中国成立后,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4年
12月,武汉制药厂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论证
并批量生产,成为新中国大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中 药注射剂品种。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陆续研制成功了茵 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
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瘤、抗病毒以及一些急症的治疗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
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座背景 2001-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频繁 出现中药注射剂(8个品种);2006年,鱼腥 草注射剂因严重ADR被暂停使用。 截止2009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整体中药 病例报告的72.64%,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中药 严重病例报告的76.57%。
热证误用温热药物,易导致耗损阴津;
寒证乱投寒凉药物,易导致损伤阳气。
辨证用药
双黄连注射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清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辨证用药
清开灵注射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 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 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 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而引起不良反应。
辨证用药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如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肝阳上亢证等等。
注意区别证、症、病。
中医是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中药பைடு நூலகம்射剂需要辨证吗?
辨证用药
中药注射剂也是中药,也应辨证。临床中, 辨证失误、用药不当,甚或不经辨证、随 意滥用,是导致中药注射剂ADR原因之一。
•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数量多,多用
于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用于耐西药的细菌及病毒
感染、不耐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
• 如双黄连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 、穿心莲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②补益类
• 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虚证。 • 如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 芪扶正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
辨证用药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证:恶寒喜暖、面色白、四肢不温、小 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热证:恶热喜凉、喜渴冷饮、面色红赤、 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 黄、脉数。
辨证用药
• 康莱特注射液
•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消肿散结。适用
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虚湿困型原发
性肺癌及原发生性肝癌。配合放疗、化疗
8.6% (31/360)
谨慎用药
一般情况,不首选注射剂
双 黄 连
双花
连翘
黄芩
无毒
ADR
静脉注射
谨慎用药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无毒
严重ADR
注射给药
审慎配伍
国家ADR监测中心调研显示:
合并使用抗菌药物的高达 82.79%; 合并解热镇痛药的超过25% 6种以下——58%
6-10种——32%
2009年,国家启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
讲座背景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达69万余份,中 药占总报告的13.8%,其中中成药占99.7%,中
药注射剂占50.9%,饮片不足0.4%。
中成药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 射剂有17个品种。 中成药的严重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87.2%
• 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易在消化道失活。如某些动物药成
分以多肽为主,口服存在胃肠道失活和难以通过生物膜吸
收等问题,如静脉注射,则具有可靠的药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优势特点
• ③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患者处于神昏、
惊厥等状态或存在消化系统障碍均不能口服给药。采用
注意疗程
说明书上一般有给药的疗程,临床遵照执行时
也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在于快速取效,适用于急症 处理,对于慢性病证,风险比口服用药大。 因此,病情缓解后,可改用口服制剂,避免长
期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辨别溶媒
溶媒是小容量中药注射剂输入静脉的载体。药液被溶媒溶 解或稀释时,药液内微粒会剧增,而不溶性微粒可引起静 脉炎、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局部组织坏死等。溶媒的选 择对于保证药物成分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 射液、华蟾素注射液等宜选5%葡萄糖注射液(5%GS) 复方苦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双 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宜选用0.9%氯化钠(NS)。
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对中期晚期肿瘤患者
具有一定的抗恶病质和止痛作用。
辨证用药
• 参附注射液
•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
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感染性、失血
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
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
等。
辨证用药
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气阴两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 燥,烦渴欲饮,午后潮红,小便短少,大 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等 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给药途径
• ③局部病灶注射:将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病变 部位,如银黄注射液注射于眼部,治疗病毒性结
膜炎。
• ④穴位注射:少数中药注射剂可以穴位注射,如 复方当归注射液小剂量穴位注射,对各种急慢性 劳损、关节疼痛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①清热类
注射用脑心康、肾康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③活血类
•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心肌 梗死、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 • 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 射液、香丹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脉 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④抗肿瘤类
辨证用药
• 黄瑞香注射液
•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
寒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浸袭而致的风湿性
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坐 骨神经痛等病症。
注意剂量
中药注射剂有其安全用量范围,随意加大剂量也
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对剂量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应严格按 照说明书推荐或规定的剂量给药。 中药注射剂的量效关系和最佳剂量的确定需要药 效、药代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对肿瘤的治疗侧重于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机体免 疫力两方面,作为抗癌的辅助治疗药。 • 如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
消癌平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
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⑤祛风类
•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 如穿山龙注射液、当归寄生注射液、丁公藤注
射液、黄瑞香注射液、雪莲注射液、正清风痛
11-20种——9%
合并用药 情况普遍
20以上——1%
审慎配伍
* *
穿心莲
审慎配伍
莲必治
穿琥宁
炎琥宁
审慎配伍
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说明书上也要求避免与 其它药物混合静滴,但两组或两组以上液体序贯
静滴的情况还较普遍。
确实需要两组或两组以上液体治疗的情况下,需
适当间隔一定时间,防止两种药物在血液中混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给药途径
• 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
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四种。
• ①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主要有静脉推注与静脉滴
注两种形式。静脉注射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
• ②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一般 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量一般为1-5ml。
注剂型。
剂型变化:2ml/支——10ml/支,50ml/瓶, 100ml/瓶——20ml/支; 发展到鱼腥草素钠、合成鱼腥草素钠、新鱼腥草 素钠等多个制剂品种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1988年-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 收到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258例。
名称 总例数 严重病例 死亡 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