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
太全了!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附例题)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鉴赏四步法一抓修辞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完整版)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版)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引言古诗鉴赏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常常出现在试卷中。
掌握古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中古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和相关的答题技巧,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填空题型填空题是古诗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在填空题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填写合适的字词。
为了做好填空题,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答题技巧:-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语境;- 根据语境和诗句的特点,推测合适的字词;- 注意排除一些不符合语义和语法要求的选项。
二、选择题型选择题也是古诗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在选择题中,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为了做好选择题,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答题技巧:- 通读全文,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选项,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 根据诗句和语言特点,选择最符合诗意和语境的答案。
三、解答题型解答题是古诗鉴赏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需要同学们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为了做好解答题,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答题技巧:- 细读全文,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句的意思和修辞手法;- 运用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知识,对诗歌进行思考和解读;- 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立的表达和写作。
结论初中古诗鉴赏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
通过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同学们可以提高在古诗鉴赏中的表现和成绩。
在备考过程中,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不断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知识,对于更好地鉴赏古诗也非常有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文介绍的答题技巧,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指导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指导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主要的问题是:①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②鉴赏的思维过程不合理;③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④不会就诗论诗;⑤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⑥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任务呢?根据平时的体会,我以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量诵读、反复推敲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的同时,一定要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去体味作者的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诗词特点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节奏性。
2、诗歌内容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
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
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套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通过标题,可以大致推断出诗歌的类别和主题。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观点的物象。
通过捕捉意象,可以初步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在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
4.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观点的方法,包括抒情言志、描写等。
在鉴赏诗歌时,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以更好地理解诗歌。
5.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鉴赏诗歌时,要品味其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等。
6.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需要深入理解。
在鉴赏诗歌时,要结合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因素,理解其深层含义。
7.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这些手法和技巧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8.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鉴赏。
鉴赏诗歌不仅要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通过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但更重要的是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模板一、诗歌中对字、词的鉴赏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我们要重点体味不同词语的特点。
如: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如“夹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
蘸,是沾着水面。
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2.表示修饰的形容词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诗人悲苦的秋思。
3.数词或量词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
如“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4.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色彩鲜明,春意盎然。
往往包含下面几个要素:①对特殊字含义或手法的解释(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同上
抒
情
方
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修
辞
手
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意
象
赏
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答题技巧
一、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2.从该句在诗歌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二、古代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分五律和七律。
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
(词按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④曲,又称为词余。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战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列清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
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3、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开”字,动词。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
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
动词:贵、绕、诗题:怨、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
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
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练习1《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第三句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肠一断“不忍离去,不愿分别。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
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
”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答: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第三句采用虚写(想象)的写法。
而想象故乡亲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我的思念。
既显得凄婉含蓄,也更深化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答题步骤:1、准确点出了何种表现手法。
(点手法)2、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内容、写法)诗句不直接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而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3、阐述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效果+形象+情感)(析手法)。
这样写,既显得委婉含蓄,也更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问: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坐高楼,黄昏吹奏“关山月”的边关战士形象,抒发了无奈之情。
形象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1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把形象描摹出来,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关战士的形象。
------描摹形象。
2、简练概括形象的特征。
他独坐高楼,一遍遍吹奏《关山月》,因思念家乡而惆怅无奈。
----形象特征3、点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同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诗赏析语言是起点,形象、意象是重点,情感是终点。
六、答题思路1、答法:研究题干(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
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
注重意译的重要。
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特征与功能。
例题:(一)阅读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完成第7题。
(6分)“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本诗题为“赏牡丹”,为什么写“芍药无格”“芙蕖少情”?(2分)⑵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的表达效果。
(2分)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分)解答:(1)烘托(反衬、衬托也可以)(1分)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1分)。
(2)“真”字加强语气,对牡丹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3分,答到“加强语气”或“高度评价”得1分;答到“时人对牡丹的观赏”或“牡丹具有的独特魅力”得1分)(3)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分)七、练习(一)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分)2、你认为晏殊《浣溪沙》中表现的愁和李煜《相见欢》中表现的愁有何不同?(3分)答题:(1)、(2分)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伤春怀人的感情。
(2)、(3分)李煜的愁苦是因为他此刻沦为阶下囚,去国离乡,孤身登楼,内心苦痛千丝万缕。
晏殊的愁则着重表现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惋惜。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这首诗的鉴赏,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读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答: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壮志满怀的豪情(四)阅读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后,回答下列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
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后改任江州刺史。
这首诗大约就写在此时。
(1)对于一些好诗,我们常常誉之以“诗中有画”。
这首诗确实就像画一样,试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练字精巧。
试分析一下“春潮带雨晚来急”中“急”字的精妙之处。
试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1)西涧边上峰峦叠嶂、树高林密,一丛丛绿草惹人怜爱,就在这一片静谧之中,从林木深处传来了黄鹂那婉转悦耳的歌声。
(2)“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形象地写出了急雨骤至,春潮带雨,涧水猛涨的飞转流动之势,衬托出山涧的闲淡宁静。
(3)全诗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以及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文人想要脱离繁华尘世,追求自然闲静的心态。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2、试对“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作简要分析。
一个“望”字,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3、试对“风烟望五津”中的“风烟”字作简要分析。
“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4、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中蕴含的哲理。
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5、试分析该诗与其它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下列各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七)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八)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