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

合集下载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交通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方式。

为了方便乘客的出行,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至关重要。

一座优秀的地铁换乘站,不仅要具备高效、便捷的换乘功能,还需要考虑人性化设计、环保和智能化等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一、功能设计地铁换乘站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性,在地铁线路规划中扮演着枢纽的作用,它们通常是连接多条地铁线路的节点,处理大量人员和信息流动的场所。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人流量、车流量和能量流的复杂性,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空间、时间和资金预算等资源,使得整个系统在满足安全、便利、舒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具备柔性、弹性、拓展性等特征,能够适应未来的多样化需求。

二、交通接驳地铁换乘站的引入,一般会给周边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将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模式相结合,以提供便捷的出行体验。

因此,换乘站的位置选择需要考虑巴士、出租车、私人轿车、自行车等各种出行方式的接驳。

同时,周边的步行环境和景观也应该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出入口和人行通道,才能达到更好的出行效果。

三、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悦。

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考虑到换乘站内部的不同区域,如候车区、乘车通道、出入口等。

这些区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以便实现人车分流的目的,并有效避免拥堵的发生。

另外,配合空调设备、通风设施等,保证站内部的通风、采光等硬件条件。

四、智能化应用随着科技发展的飞速进展,智能化应用在地铁换乘站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站、智能设备、智能服务等,能够提供更加便利、个性化、高效的服务,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

例如,智能指引、自动售卖等,能够减轻服务人员负担,提高乘客体验。

同时,智能化应用还可以有效提高换乘站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乘客的信息安全。

五、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铁换乘综合枢纽车站施工方案

地铁换乘综合枢纽车站施工方案

地铁工程施工方案工程概况XX地铁2号线始于XX县的犀浦站,止于XX区的XX东站,一期工程线路始于XX客运站,止于经XX站,位于XX市一级交通走廊,沿线经过XX客运站、中医学院、XX广场、XX路、XX堡(新XX站) 等交通枢纽、传统商贸金融区、CBD 区。

2号线车站呈东、西向布置,位于铁路站房中轴线下方,7号线南北向布置,本站位于铁路西侧站房下方。

2号线为地下二层三跨明挖岛式站台车站,7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三跨岛式站台车站。

本站为地铁2、7号线与大铁路换乘的换乘综合枢纽车站。

地铁车站埋深受铁路基本站台控制,而铁路基本站台未完成设计,地铁车站底板埋深估计为:2号线约19.31m,7号线约27.57m。

2号线剖面图7号线剖面图3.5.2地铁工程施工分段施工中拟分为城际场区域2号线、达成场区域7号线、2号线三部分进行作业,其中各部分细分施工段。

为解决砼干缩问题,主体结构采取跳仓法施工,相邻施工段时间相隔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3.5.3分层施工顺序主体结构按顺作法由基底向上进行结构施工,区域平整→围护结构施工→从上至下逐层开挖基坑至各支撑下80cm架设各道钢管支撑→开挖道最终基坑面→施做接地网及垫层和底版下防水层、浇注底板、梁混凝土→待底板、梁混凝土强度达到70%以上时拆除最下面一道支撑→施做边墙防水层,浇注边墙、地下二层中柱及中板、梁→拆除第二道钢支撑→施做边墙防水层,浇注边墙、及顶板、梁→待车站顶板、梁强度达到70%以上后,拆除第一道支撑,施做顶板防水层→站台板、内部结构及附属结构施工。

施工顺序见《地铁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步骤》示意图。

负一层结构在负二层站台板在相应施工段顶板砼养护达到28d龄期后,负二层脚手架拆除完毕才进行施工。

地铁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顺序3.5.4、机械设备配置根据现场施工条件,为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要求,地铁主体结构施工的材料运输设备采用采用采用塔吊垂直运输配合施工。

塔吊的布置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基于站城一体化理念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沈阳市滂江街地铁综合体为例

基于站城一体化理念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沈阳市滂江街地铁综合体为例

基于站城一体化理念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沈阳市滂江街地铁综合体为例郭大奇【摘要】借鉴国内外地铁综合体规划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沈阳地铁建设为契机,针对滂江街地铁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对地铁站点周边双重空间尺度展开研究,提出明确站点类型、确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优化站点地区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完善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打造融合型城市景观、创建协同规划与运营保障机制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1【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地铁;综合体;站城一体化;规划;设计【作者】郭大奇【作者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上世纪初,大阪、东京、新加坡等国外发达城市以地铁站点建设为契机,建设开发从单纯的商业体逐步演变为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通过地下通道增强与周边其他建筑的联系,形成地上地下商业网络,并采用地铁站点区域立体化综合开发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香港、上海等城市地铁上盖及旁盖物业的开发模式不断发展和成熟,为地铁综合体建设迅速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沈阳是我国地铁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地铁1、2号线的投入使用与9、10号线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沈阳已进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和土地价值提升的最佳机遇期。

同时,沈阳老城区以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商业地产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一体化开发建设地铁站点与周边综合体、集约高效利用存量土地、引导老城区更新改造、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1 现状分析1.1 现状概况该项目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老城区内,龙之梦交通枢纽东侧,东西快速干道与滂江街主干道交汇处,紧邻地铁10号线与地铁1号线换乘站。

目前,地铁1号线的滂江街站已开通运营,地铁10号线滂江街站即将建设施工。

地块西北临地铁1号线站厅,周边有大量老旧住宅区,东侧紧邻的美军战俘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面积约3.0hm2(见图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是指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交通枢纽。

这种综合体的建设旨在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休闲等服务。

为什么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单纯的交通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交通枢纽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出行的场所,而是一个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应运而生。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功能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出行需求,注重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在传统的交通功能之外,它还应提供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多种服务,满足人们在出行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应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绿地、景观等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关键要素,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1.土地资源整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合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确保整个综合体的功能完备。

通过与开发商、地产公司等合作,协调土地使用权,优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设计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设计规划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空间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合理规划站点出入口、商业空间、休闲区域等功能区,确保交通流线顺畅,用户便利。

3.合作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之外,还需要与轨道交通公司、开发商、商家等各方进行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于交通换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探析

关于交通换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探析

关于交通换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探析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成为了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和管理而言,车站的分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车站进行分类可以提高地铁系统的运行效率,方便乘客出行,同时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和管理。

1. 交换站:交换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车站类型之一。

交换站是多条线路的交汇点,乘客可以在此换乘不同的线路。

交换站通常规模较大、设施较复杂,能够容纳大量的换乘乘客。

交换站的设计和管理需要考虑换乘通道的布局、标识的设置、站厅和月台的连接等问题,以提供方便快捷的换乘体验。

2. 枢纽站:枢纽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车站,不仅具有交换功能,还有集散和换乘功能。

枢纽站通常位于交通枢纽区,与其他交通方式(如公交、高铁)的接驳方便。

枢纽站的设施一般会更加完备,包括商业设施、车站广场等,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3. 普通站:普通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常见的车站类型。

普通站不具备交换功能,只是线路上的中途停靠站点。

普通站的规模一般较小,设施相对简单,但也需要考虑开放性、安全性等问题,以提供便利的乘车环境。

4. 终点站:终点站是线路的终点,通常一条线路会有多个终点站。

终点站一般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备,如站台面积大,设置了更多的出入口等。

终点站的一大特点是换乘率较低,乘客主要是进出站,因此需要保障乘客的安全和便捷。

5. 直通站:直通站是两个或多个线路直接贯通的车站,乘客可以直接换乘到其它线路,而不需要出站再进站。

直通站的设计和管理需要考虑不同线路的换乘通道的设置,以保证乘客的便利。

6. 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是轨道交通站台的两种常见形式。

岛式站台是指设置在轨道中间的一个大型站台,两个方向的列车在同一站台停靠,乘客可以通过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进行换乘。

侧式站台是指将两个方向的列车分别停靠在两个独立的站台上,乘客需要穿越过站台,通过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进行换乘。

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把有关基础设施内容按各自特 点合理布置在不同深度的地下空间内,不但可以不占用 或少占用地面空间,使之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而且对提 高城市生活质量十分有效。
2006.2
2.2 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
地地 下明下 供尼供 电阿气 系波系 统利统 现斯现 状市状 图图
2006.2
2.2 地下空间规划内容
第3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中南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所 胡毅夫
(本科生教学课件)
第3.1节 地下空间的城市功能
地下空间的分类 地下资源的特点 地下空间的利用
3.1 地下空间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地面以下通过开发为城市服务的空间。
1. 城市地下空间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成自然地下空 间和人工地下空间两类 .
3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1. 结合地铁与地面广场、汽车站等修建地下综合体,形成多 功能综合性换乘枢纽。
2. 地下过街通道商场型。 3. 站前广场的独立地下商场和车库商场型。 4. 市中心闹市区的地下商业街型。 5. 历史古迹、风景名胜保护区设立地下广场。 6. 高层建筑的附建式地下室。 7. 人防工事、地下建筑的改造。
公共用地
人口
2006.2
环境 就业人口
道路交通
产值利润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模型
2.2 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
企业发展
3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生活质量综合表现在:
城市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供应条件、服务质量、环 境质量等所达到的水平,几乎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有关。
★空间特性与建筑功能协调:
2020/1
敦煌石窟大佛洞和千佛洞
2020/1
1 地下空间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与优化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与优化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发展的迅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乘客出行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轨道交通网络中,换乘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设计与优化进行研究,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一、换乘站设计的原则换乘站是轨道交通网络中不同线路交汇和转换的重要节点,其设计需考虑以下原则:1. 便捷性:换乘站的布局应合理,使乘客在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过程快捷、方便。

站台之间的距离和换乘通道的长度应尽量缩短,减少换乘所需的时间和劳累感。

2. 易识别性:换乘站内应标明清晰的指示牌和标志,使乘客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换乘通道和目标线路。

合理的导向系统和明确的换乘指示,对于乘客的换乘体验非常重要。

3. 安全性:换乘站的设计应考虑到乘客的安全。

站内应设置足够的出口、紧急通道和安全设施,并进行良好的照明和防滑处理。

4. 人性化:换乘站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站内应配置舒适的座椅、休息区和设备,同时提供便利的无障碍设施。

5. 多样性:换乘站应根据不同的乘客需求设置不同的设施和服务,如儿童乘车服务、残疾人辅助设施、购物和餐饮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换乘站优化的方法在换乘站的设计中,如何优化站点布局和运营服务,提高乘客的换乘体验以及交通运输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 换乘站布局优化:在换乘站的布局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空间限制,合理安排不同线路的站台和换乘通道。

通过运用交通仿真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评估不同布局方案的效果,并找出最优方案。

优化的目标可以是最小化乘客的换乘时间,最大化站台和通道的利用率,或者是减少换乘站的空间占用。

2. 运营服务优化:换乘站的运营服务是提高乘客体验和交通效率的关键。

通过引入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售票机、信息发布系统和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乘客的服务便利性和信息获取能力。

地下空间(地铁站)构筑理论及施工技术的跨越——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释例

地下空间(地铁站)构筑理论及施工技术的跨越——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释例

O 引 言
度慢、 工期长。
1 . 5浅 埋 暗挖 法 通 过 对 地 铁 站 地 基 的 改 良加 固 , 使 工程 实践和探索 , 目前地铁 站间隧道技术无论硬岩和软岩 其 具 有 大 洞 室 的开 挖 施 工 条 件 , 地 铁 站 施 工 在 原地 面 下 进 均 已达 到 较 为理 想 的机 械 化 、 工 业 化 和 自动 化 水 平 , 其 掘 行 作 业 , 此 法是 我 国工 人 的创 造 。 进速度也是惊人 的, 处 于 技 术 成 熟 的状 态 。 然而, 目前 地 铁 以上 地 铁 站构 筑 的 几 种 传 统 方 法 给 地 铁 站 施 工 带 来 站 的施 工 技 术 除 个 别 发 达 国 家采 用 三 园盾 构 施 工 外 , 均 还 极 为沉 重的负担 , 其主要标志是投资 大、 工 期长、 工效低 , 处于半机械化与机械 化相 结合 的状态 , 施工效率低 , 工期 严重制约地铁事业 的发展。
s p a c e d e v e l o p me n t t o w a r d me c h a n i z a t i o n ,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a u t o ma t i o n .
关键词 : 地铁 站; 地下空间; 连续墙 ; 桩
l o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e io r d ,l o w wo r k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S O o n ,t h e a u t h o r p r o p o s e s a n e w i d e a o f c l o s e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s p a c e d e v e l o p me n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15 综合体底部连续墙扶壁型钢砼地梁。 6.16 综合体柱间型钢砼联系梁。 6.17 综合体φ50m中央采光井。 6.18 综合体四象限采光井。 6.19 综合体站台自动扶梯。 6.2形构筑物,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考虑到结构在施工期 间的 受力特点、地质环境、施工便利等多种因素,应严格按设计确 定的施工方 向、顺序、分部、分层进行施工,并随时观察结构的变 位、变形,地质环 境变化及地下水动态。按信息化施工要求,进行 工程施工。
3.该发明专利的技术要点
3.1 着重以地下工程结构体系与岩土间的应力平衡为前提来构筑地下工程, 以保障地下工程地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3.2 针对性解决地下工程施工中局部地基土体内的水土分离问题,为机 械化快速施工创造条件。
3.3 着力解决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作业空间条件问题,对传统地铁站 结构 体系进行优化。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定位
• 该专利技术是在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指导下,在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 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工程技术、基础处理技术,对地铁站现状施工 技术从结构体系、施工工艺、方法,进行了多层次一系列的革新和创造, 形成了地铁站施工的新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地铁站目前施工的面貌, 改变地铁站工程投资大、进度慢、工期长的弊端,把地铁站施工技术从目 前的半机械化状态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据测算(同等规模工程)有希望使 其投资减少1/4,工期缩短1/3。该专利技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适用的关键 的先进技术,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实用技术。
物质交 换,地应力保持基本平衡的地下空间开发。
2.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
• 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是在长期、大量工程实践的技术基础上,笔者 通过细心的观察、认真思考后,首次提出了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念, 其具体内容为在地下空间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相应地层处)通过采 取填充、压密、劈裂灌浆等方法,人为构筑地基内封闭隔水层,有效 制止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的物质交换,为地铁站施工过程中保持地基 稳定奠定了可靠的施工基础条件。
其充实和完善有待于工程实践。
5.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
综合体为地下、地上圆形构筑物,地下三层24m深;地上二层16m高。 直径φ160m。总面积约160768㎡。(其中车库、仓库面积:60228㎡, 为结构内部空间。)
6.综合体结构体系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结构体系项目繁多,现仅就其关键和重要项目 给予叙述。 6.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6.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6.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钢筋砼灌注桩、抗拔桩、排桩支撑墙)。 6.4 钢筋砼压力环及杯板。 6.5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地面层(±0.00处)。 6.6 连续墙内墙面纵、横型钢砼加强肋。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7 双 向预应力空间型钢楼层桁架网 6.8 压型钢板砼组合楼面板梁。 6.9 柱与空间桁架网刚性柱型节点。 6.10 空中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1 空中站台盾构隧道。 6.12 底层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3 底层站台盾构隧道。 6.14 综合体底部倒拱底板(型钢砼)。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1 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平台:(±0.00)组合楼地面,(±0.00)组合楼 地面是综合体地下、地上主体工程施工的重要施工平台,综合体70%以 上的地下工程均在此平台完成。本发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变地下工程施 工为地面工程施工,以提高工效,改善施工环境,减少投资,加快工程 进度。
1.地下空间(地铁站)封闭式开发的新理念
1.1 母单元体:指地球表面软土覆盖层,有一定厚度。 1.2 子单元体:人为在软土覆盖层内开发的地下空间,有一定空间
范围。 1.3 母、子单元体界面:指母、子单元体间物质交换界面。 1.4 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
处有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交换者为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 1.5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处无
7.综合体施工方向
7.2 以综合体地面楼层高程(±0.00)为施工平台,按盖挖逆筑法 要求,完成综合体主体结构施工,其施工方向为: 综合体地下部分:自上而下逐层施工(压型组合楼板除外), 而后自综合体底部自下而上逐层完成楼层剩余地下部分工程。
7.3 综合体(±0.00)以上工程按传统施工方向、方法施工,直至 综合体全部主体工程完成。
开发地下空间 造福子孙后代
2011-05-31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概况介绍》 发明名称: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发明人:邹五金、吴纪东、多化勇、邹莎 专利号:2.4 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邹五金 授权公告日:2011年5月11日
缘起
• 2004年笔者发明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方法后,针对地铁工程发展的新 形势及其存在的投资大、工期长、进度慢等顽症,开始酝酿,构思地 铁换乘站综合体的结构体系、工艺技术和施工方法。经过努力,最终 形成目前的专利成果。
8.2 以(±0.00)组合楼地面为施工平台依次完成下列主体工程施工: 8.2.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8.2.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2.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型钢砼灌注桩、抗拔桩、 排桩支撑墙)。
8.2.4 钢管砼压力环及环板。 8.2.5 机械联合开挖(±0.00)以下3m楼地面土方。 8.2.6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楼地面(含双向预应力施工)。 8.2.7 地下负一层土方开挖(通过采光井机械出土)。 8.2.8 地下负一层组合楼面结构施工(施工顺序按设计,
3.4 着力配置地下空间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的设备选型、配套问题,实 现地下空间 机械高效作业。
3.5 针对地铁站结构体系施工工序,按施工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和整合,以 保证地铁站施工安全,顺利快速推进。
4.该发明专利的技术成果
4.1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的确立。 4.2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铁换乘站结构体系的形成。 4.3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施工工艺技术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