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

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用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分给农民耕种。

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实行的均田制。

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经济的和强权的)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控制了数量惊人的土地,出现了大批一无所有,无以为生的农民;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的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

而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大起义风暴扫荡下,往往迅速溃灭。

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新建立的封建政权的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条件下,要他们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都难以做到。

北宋王安石在这方面的努力(如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

明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

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余地也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①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一)奴隶社会“贡赋制度”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受封的诸侯(周)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年年战争不断。

(二)鲁国“初税亩”实施背景:1.铁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3.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

实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评价: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三)西汉赋税制度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即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

评价: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剧Do(四)北魏新租调制实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砌有的财政收入。

内容: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唐朝初期租庸调制实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评价:农民依旧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但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唐朝中期两税法实施背景:1.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

2.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实施目的: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古代赋税制度在中国的沿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明确的财产制度和税制的时期。

人们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由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获取的,不存在赋税制度。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赋税制度,其目的是维持国家的运转和统治阶级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像商、周时期的封建王朝,国家主要通过徭役和赋税来征收农民的财产。

徭役是强迫农民进行劳动,赋税是强迫农民上交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徭役和赋税通常直接依靠地方贵族来征收,然后再上缴给中央政府。

3.封建社会:秦汉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

秦代采用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田块,再将之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给国家的赋税和地方贵族的徭役。

赋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包括田赋、户赋和兵役等。

此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了这种以农业税为主的赋税制度,尽管有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规律:1.以农业为主:在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中,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税基。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来自耕地种植农作物。

因此,赋税制度主要以土地和农产品作为征收对象。

2.经济发展与税收增加: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军事力量。

因此,赋税往往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3.阶级和等级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往往受到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影响。

赋税往往是由地方贵族和官僚来征收,而农民和低层次人民需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阶级差异。

总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和阶级差异。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主要采用“徭役税制”,即由农民强制服劳役来支持政府的开支。

同时还有土地私有制和财产私有制,但是农民多数没有自己的土地,只有通过服劳役来获取土地使用权。

2. 秦汉时期
秦朝和汉朝时期,赋税制度开始逐渐转向“田赋制”,即按照土地面积和品质对农民征收固定比率的税款。

此时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加剧,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只能租地耕作;同时也开始出现兼业户,既从事农业,又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产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逐渐向“均田制”转变,即按照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分土地,实行等份耕种。

这时期也开始有了官田制,即国家设立官田、官仓等农田和仓储设施,出现了大量官僚农民。

4. 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时期,赋税制度从“均田制”进一步发展为“免役法”和“粮额法”。

免役法是对农民劳役进行限制,统一征收粮食作为税金;粮额法则对农民的田地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按照固定比率征收粮食。

总的来说,反映了付出、收获、分配的变化,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劳动力的充分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力发展。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变化:
1. 春秋时期:封建诸侯国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主要是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

2.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成为主要税种,同时还增加了商税和关税等税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有所增加。

4. 唐宋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专卖制度和均输制度等。

5.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各种税种合并为一种税,同时实行均输制度和海禁政策等。

6. 近代以来:实行新税制,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同时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和土地税等传统税种。

总的来说,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以下是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的一些演变阶段:
古代封建时期:在古代中国,封建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以徭役和粮税为主。

农民通过缴纳劳役和交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来负担国家的开支。

官田制和均田制:两汉时期,实行官田制,即国有土地分配给官吏耕种,而农民则享受耕作权和部分产出。

后来,随着均田制的兴起,土地按照平均原则重新分配给农民,并规定了田赋征收比例。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实行了土地均田制,粮食税和钱粮税逐渐成为主要的赋税形式。

同时,还出现了商业税、关税和货币税等新的税收方式。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实行了户口调查和户籍管理制度,以家族制、人头税和田赋为主要税收形式。

人头税按人口数量征收,田赋按土地面积和产出征收。

近代时期:近代中国,特别是清末民初,税收制度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模式。

税种更加多样化,包括产业税、企业税、关税等。

同时,还出现了地租改革和农民自由经营土地的倡议。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赋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从劳役和农产品征税逐渐向货币税转变,税种也逐渐多元化。

同时,
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开放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开放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

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用外,许多开放政权往往分给农民耕种。

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开放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实行的均田制。

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激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经济的和强权的)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控制了数量惊人的土地,出现了大批一无所有,无以为生的农民;开放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统治力量危机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统治的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广漠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

而开放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大起义风暴扫荡下,往往迅速溃灭。

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新建立的开放政权的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
有状况进行调整。

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健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以恢复生产,安定统治。

但代表地主阶级的开放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条件下,要他们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
税都难以做到。

北宋王安石在这方面的努力(如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

明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反对,实行好久就停止了。

越到开放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
有状况的调整余地也就越小,开放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开放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
①随着开放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懈,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开放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烦琐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

上述三个转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存在条件。

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