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一、春秋时期【相地衰征制与初税亩制】始于战国的封建赋税征收制度的萌芽,我国古代按地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场。

相地衰征制由齐国管仲创立,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成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初税亩在鲁国实行,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成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相地衰征与初税亩的实施前提在于铁农具的大量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大量私田出现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其实质在于成认私田的合法性,从而标志着井田制开场瓦解,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场实行初税亩。

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成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西汉西汉初年的主要赋税有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

〔1〕田租。

又叫田税,是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对象是土地,征税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包括粮食和谷物。

汉代田租的税率前后有变化。

西汉建立至景帝元年〔前151年〕大体十五税一。

〔2〕算赋和口赋。

两者都是人口税。

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

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3〕更赋。

又叫代役税。

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

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

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

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算缗与告缗】汉武帝打击商人势力的一项措施。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公布算缗令。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规定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之六的财产税;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车者,每辆抽一算,商人的车那么抽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主要采用“徭役税制”,即由农民强制服劳役来支持政府的开支。

同时还有土地私有制和财产私有制,但是农民多数没有自己的土地,只有通过服劳役来获取土地使用权。

2. 秦汉时期
秦朝和汉朝时期,赋税制度开始逐渐转向“田赋制”,即按照土地面积和品质对农民征收固定比率的税款。

此时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加剧,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只能租地耕作;同时也开始出现兼业户,既从事农业,又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产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逐渐向“均田制”转变,即按照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分土地,实行等份耕种。

这时期也开始有了官田制,即国家设立官田、官仓等农田和仓储设施,出现了大量官僚农民。

4. 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时期,赋税制度从“均田制”进一步发展为“免役法”和“粮额法”。

免役法是对农民劳役进行限制,统一征收粮食作为税金;粮额法则对农民的田地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按照固定比率征收粮食。

总的来说,反映了付出、收获、分配的变化,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劳动力的充分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力发展。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变化:
1. 春秋时期:封建诸侯国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主要是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

2.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成为主要税种,同时还增加了商税和关税等税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有所增加。

4. 唐宋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专卖制度和均输制度等。

5.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各种税种合并为一种税,同时实行均输制度和海禁政策等。

6. 近代以来:实行新税制,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同时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和土地税等传统税种。

总的来说,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始于商周时期的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官田和私田,官田归皇家所有,私田归百姓所有,国家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税收,称为田赋。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沿用,但税率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 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均分,每个家庭只能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按照产量征收税收。

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但由于税率仍然较高,百姓的疾苦仍然存在。

3. 宋代开始推行的税赋科举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官吏阶层。

税赋科举制是将税率与考试成绩挂钩,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这种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推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 明清时期的户口调查和户籍制度。

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户口调查制度和户籍制度,确立了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

税收征收与人口数量挂钩,使得贫困家庭在税收上得到一定减免。

但由于买官卖官的问题,官员为谋取钱财,沉重的税收负担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田赋制度到均田制、税赋科举制最后发展到户籍制度,但税率仍然较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课件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 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 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 “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 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 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 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4.明清时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随着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 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 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 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一条鞭法上是中国赋役制度上 的重大变革。
3.宋元时期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 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 派发各种徭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2)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 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 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 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
(1)海关的诞生
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 “关税”。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

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

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

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

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
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度,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赋税调整的几种情况
1.新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减免纳税额。

如汉高祖把田租降为十五税一。

2.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给农民,规定授田者定额交纳租税。

如租庸调制。

3.当政府直接控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

如两税法。

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的赋税。

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
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调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说明封建政府内部的部分调整,不可能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每一次赋税改革都对历史产生了积极作用,说明改革税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