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合集下载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2】下图为《点石斋画报· 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 企业“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 “工首 …… 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 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 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4.解体影响: (1) 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从 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加强了,但是中 国经济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自然经济的解 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5.解体特点: (1)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的冲击。 (2)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 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 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 度比较慢。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 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 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1—2】(2013· 重庆文综 )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 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 ~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 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 ~ 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 ( 年平均数 ) 镑 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B。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 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 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 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 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阅读感受
它敦促我们反思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 寻找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无论大家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 究者、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无限的启示和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1992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 斯·诺思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经济结构和变 革的内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深远影响。 本书的目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言 这部分对全书的主题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提出"经济史 的结构和变革"这一主题,表明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探索意图。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一章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 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
目录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经济制度的变迁 这一章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保障,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 这一章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实现。而政策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来促进 经济的发展。
精彩摘录
摘录二:交易与产权的重要性
诺思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交易和产权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 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 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从而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收益。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美国经济史的演变与变革

美国经济史的演变与变革

美国经济史的演变与变革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而它的经济发展史也是充满着变革与演变的历程。

在它的发展历沉中,经历了从农业经济时期到工业革命、战争经济、新经济等多个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

一、从农业时期到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逐渐摆脱了英国统治,走上了由渐进调整到重新塑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从美国独立到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并且是以自给自足为主导思想的。

美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农业改革,商人们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为了寻找自己的利益,在美国国内推广了新的农业机械和经营方式,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可持续化和自动化。

但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状况。

在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从农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以及先进的交通运输技术使美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了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步伐。

二、战争经济带来的变革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战争是其最大的推动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联邦制成立初期的美国内战,还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都致力于推进经济的发展。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生产军事装备为主,进行了极大的投资。

这些投资和军事装备生产,逐渐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战是美国最早进行战争经济援助的时期,两战是美国至今战争经济模式的最高标志。

这种战争经济的影响也是持久的。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富有和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新经济时期的演变19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爆发,导致了新经济时期的到来。

新经济是指网络经济、电子商务、高技术和创新等经济现象的综合。

这些倡导“先兴而后成”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也带来了全新的经济生态。

新经济时期的发展,使得传统制造业逐渐被数字经济所取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①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

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

“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⑥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

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

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学科。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两个核心概念。

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变迁则指的是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

首先,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变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经济,及后来的服务业经济。

这些经济变迁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方式。

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的发生与演变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技术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

历史环境不同,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集中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农民只能作为农奴进行无偿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限制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成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竞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决定了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过度依赖其中一产业或经济部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经济变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谈到现代中国,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以前和现在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演变,并探讨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中国把经济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上。

政府扮演着经济决策的核心角色,通过国家计划来投资和发展基础设施,以便实现经济独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占中国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痛苦的社会事件的发生。

同时,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也很高,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产出和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往往被浪费掉。

这个时期,私营企业基本上被禁止,进口商品也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家电制造业、鼓励出口、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

同时,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和发展,并且鼓励外商投资。

在这个新的经济结构下,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范围,进一步发展多种农业作物和渔业等附属产业。

该时期的GDP增长非常迅速,在1980年代的末期GDP增速已达到10%,远高于欧美的增速。

在1987年和1990年,中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两轮改革政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私营银行、新的股票交易所、工商局等等,并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现代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章所谓“绩效”,我指是经济学家关心的,有代表性的事物,如生产多少,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或生产的稳定性。

所谓“结构”,我指是被我们认为是基本上决定绩效的一个社会的那些特点。

这里,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度、技术、人口统计学和意识形态都包括在内。

“整个时期”表示经济史应能解释结构和绩效的短暂变化。

“解释”表示经济史应能解释结构和绩效的短暂变化。

个人作出的选择反映了一组欲望、需要或偏好。

这些选择是根据放弃的做出的。

(资本存量)的规模由人力资本(劳动)、实物资本(机器、工厂、农业改良等)自然资源的数量构成。

这些又取决于可以利用的技术(即人对自然的支配)换言之,可用的技术决定着劳动体现的技艺(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的质量和自然资源的构成。

首先,模型假定一种刺激结构将使个人按全部差额得到投资的社会收益,应是说使个人和社会的收益相等;其次,它假定,新知识的获得和利用的收益不递减,因为在成本固定下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存量;第三,它假定,储蓄有实际收益;第四,假定生育后代的个人和社会费用是相等的;最后,人们的选择和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

制度理论的主要部分为:(1)产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2)国家理论,因为是国家的规定和实施着产权;(3)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总而言之,当个人收益靠白搭车而仍可以得到时,有理性的个人便不会承担参与大团体活动的费用。

个人提出高于其机会成本的酬金是对他合法(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提出的价值的一种衡量。

同样,个人在试图推行变革中承担的成本,是对个人所感受的不公正和异化衡量。

二、经济结构导论人口压力引起过技术的、社会的或其他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暂时)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基础的压力。

资源基础的扩大,取决于技术的改进,从而最终最决于知识存量的增长对经济结构分析初步探讨中,三点需要指出:(1)在整个历史上,在发明和创新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几乎始终存在着巨大差距;(2)内森·罗斯伯格和保罗·戴维强调,技术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技术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提前累积的基础上的,这决定着以后发明活动的方向。

(3)除非基础知识存量增长,否则,新技术发明最终将陷于收入递减。

决定经济绩效和知识技术增长率的是政治经济组织结构。

政治和经济组织都必需:(1)用法规和章程来建立一组对行为的约束;(2)设计出一套程序,以便对违反法规,章程进行检查和遵循法规,章程。

(3)辅之以一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以减少实施费用。

三、新古典学派的国家理论产权的实质是排他的权利。

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国家有两类解释,那契约理论和掠夺和剥削理论。

契约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可以潜在地提供一个节约利用资源的框架,从而可以促进福利增长。

掠夺理论专注于操纵国家的那些人如何榨取选民的租税。

“暴力潜力”的分配使他们一致起来。

契约理论假定暴力潜力的本主中间平等分配。

掠夺理论假定不平等分配。

国家的普遍趋势是产生低效率的产权,从而不能达到持续增长;各国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变革,结果,最后引起经济衰退。

国家所提供的基本服务,是一些根本性的竞争规则。

无论是从不成文的习俗形式,还是以成文的法规形式发展。

它们都具有两个目标:(1)一个目标是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使为统治者的所得租金最大化提供一个产权结构(那规定要素和产出市场的所有权结构)。

(2)另一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内,减少交易费用,以便促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增长国家的税收。

经济是由具有不同生产函数——反应出政治经济单位的技术、资源基础和人口的各种活动构成的。

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费用,技术和人口(或通常所说的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都具有明显不稳定的影响。

国家理论的基本概念:(1)白搭车可以解释国家在整个历史上的稳定性。

(2)制度创新来自于统治者而不是选民,因为后者始终面临着白搭车问题。

(3)革命将成为统治者的代理人或竞争的统治者所发动的宫廷政变。

(4)凡是统治者充当一个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的地方,为了尽量减少统治者死亡时发生破坏性变革或革命的机会,将会发明一些规章来解决继承问题。

四、一个分析历史上经济组织的框架国家只是在有效的产权与国家管理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一致的限度内,才会鼓励和规定有效的产权。

反复多次的交易约束了机会主义。

凡是衡量费用很高的地方,诚意便会成为一种共有的财产资源。

权利不仅必须能够衡量,而且必须可以实施。

转移过程有两个阶段需要注意。

第一阶段,包括在没有交易时,规定和维持专有性的费用;第二阶段,含有与洽谈和履行交易的合同及产权转移有关的费用。

经济组织的新古典研究有以下两个缺陷:第一,由于选民集团能够得到国家的利益,对政治控制分配得越扩散,预测或解释将会发展的后起的产权形式便越困验证。

第二,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是很高的,以至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的追逐利益,经济组织的活动力便会受到威胁。

五、意识形态和xx车问题白搭车问题确实可以说明,凡是不存在特定一方利益的地方大团体便越不稳定。

知识社会学涉及是如何获取知识。

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前理论的。

那个人的日常行为受一组习惯、准则、行为规范所支配。

意识形态是使个人和集团行为规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

意识形态的三个重要方面:(1)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他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

(2)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

(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不同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

地理位置指所处的经验地带具有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语言、习俗、禁忌、神话、宗教,乃至意识形态。

这些种种族的差异至今犹存,从而产生出冲突的意识形态。

职业专门化和分工也带来不同的经验并产生出各种相互冲突的现实观。

马克思认为,“意识”依赖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一见解是解释“阶级意识”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贡献。

六、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工业革命通常被经济史学家看作是经济史的分水岭。

七、第一次经济革命产权的演进,从历史上看包括两个步骤,先是把局外人排除在利用资源的强度以外,而后发明规章,限制局内人利用资源的强度。

专一公有产权的确立,增加了群伙试图提高资源基础生产率的收益的努力。

第一次经济革命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使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狩猎,采集转移到定居农业。

它又是一场革命,因为这一转变为人类造成了一种来自其主要部门的刺激的变化。

八、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后果国家的出现,一系列规定内部结构的规章,以及实施那些规章和同其他国家的竞争的强制权力的相伴而生,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成就。

国家的起源无论是靠契约还是靠武力,产生一个有活力的政治结构,都是一个漫长的创新制度组织的过程。

埃及是一个同构单位,而波斯帝国则是将许多宗教和政治各异的单位拼凑成高度分权制帝国的一个庞大的联合体。

波斯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处于核心地位。

人口压力在当时也像今天一样,是一柄两边开刃的剑。

它是内外冲突,政治动乱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九、古代社会的经济变革和衰落只有当其军事优势丧失殆尽及幅员广大的国家不财为产权提供保护和实施时才消失。

十、封建制度的兴衰教会是禁欲主义的,其成员是一些过着极简朴的隐士生活、信仰虔诚的传教士。

战争是政治单位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化通过它对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组织和产权的变革中起着同样有决定性的作用。

像庄园制度发生变革并最终导致其瓦解的,是边缘部分领主和农奴的机会成本的改变。

人口及军事技术和组织,是一千年间变革的两个主要动力。

十一、近代xx的结构和变革17世纪欧洲那些合并而成的民族国家之所以有不同的经济增长,其原因被认为在于每个国家已经发展了的产权的性质。

十二、工业革命的反思创新是根据人们所拥有的现有基本知识存量作出的。

只有在专利制度下,鼓励技术变革和将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提高到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一整套激励机才能形成。

技术进步加快,不反应归因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应归因于发明者在其发明所创造的收益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能力的提高。

节俭、克己、自制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准则,而由社会上层人士通过大众熟知的传播手段喋喋不休地向工人阶段的头脑里灌输。

工业革命的变化向:1、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2、西方社会达到的生活水平是以往不可比拟的;3、在西方社会,农业不再是主导的经济活动;在经济中,工业和服务部门在重要性上取代了它。

4、西方世界变成了一个城市社会,其含义为专业化扩大、分工、相互依赖和不可避免的外在效应。

5、技术变革连续不断,已经变成了常规。

十三、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经济是革命”一词旨在表示,一种经济制度中的两种不同的变革:一种是知识存量的重大变化引起的社会生产潜力的重大变化;另一种是为实现那种生产潜力而在组织上必然发生的,同样是基本的变化。

由于新技术降低了运输和信息费用,从而导致了地区性、全国性和世界范围的专业化,产生了对世界范围内供求形势十分敏感的市场,传递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变化,结果,助长了世界范围的机会主义。

最终利用政府保护团体不受市场波动和国际机会主义影响收益率的提高。

政治上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便是专业化的价格。

十五、制度变革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制度提供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

制度实孙超上是人和资本存量之间及资本存量、产品劳务的产量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

“变革”一词涉及在一段时间里制度的设立、更改或破坏。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度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帽。

个人行为特征个人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利润;其次,人类组织可以通过对某些行为类型的限制实行约束。

行为约束包括各种禁忌,规章条例和规劝告诫。

宪法章程,是为规定产权的基本结构和控制国家而制定的一些根本性的规章。

宪法章程与有关的道德伦理行为准则合为一体,构成制度稳定性的基础,并使制度放慢变革。

政治——经济系统,是由一些相互有特殊关系的复杂制度构成的。

宪法章程是这种系统最基本的组织约束。

政治经济系统的目标:(1)规定财富和收入分配模式;(2)在竞争的国家的世界中,规定出一种保护制度;(3)为一组降低经济部门交易费用的操作系列设置框架。

专业化增益和专业化费用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不仅是经济史上结构和变革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现代政治经济绩效问题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