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影 响 为抗日战争胜利 奠定物质基础
②“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的推动
①战火破坏 ②日本掠夺 (沦陷区) ③官僚资本 膨胀(国统区) ①战火破坏 ②美国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国民政府增加 苛捐杂税,通货 膨胀
19371945
上海、华北、重庆
民族工业遭受打击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1949
工厂、矿山、店铺
解析 答案
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
错误;
从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
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2018· 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
纷纷倒闭
民族工业陷 入绝境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②战争不断,政局不稳 ③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延伸
3、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市场、劳动力、原料等)
考点一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 1、原因: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直接原因) 前提条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2、表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真的是个大话题啊。
先说说,经济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里面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教训。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有的地方拼得很好,有的地方却总是缺了那么一块。
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就像是不同的拼图块,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反正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
比如说,早些年,农耕社会就是个大头,大家都在田里忙活,丰收的时候真是乐开了花。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来了,工厂冒烟,机器轰鸣,大家纷纷从田里跑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个时候啊,城镇也跟着热闹起来,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你知道吗,变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可是风风雨雨,波澜壮阔。
历史上很多时候,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就拿大萧条来说吧,那个时候可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经济结构的崩溃让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街头巷尾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到底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时候,相关部门也开始介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复苏。
哎,这就像是医生为生病的经济打针,虽然过程有点痛,但总归是希望能治好病,恢复健康。
说到结构与变迁,其实它们就像是一个老夫老妻,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总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迁。
就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
谁还愿意走出门去买东西?现在随便点几下手机,吃的穿的都送到家,方便得不要不要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就业问题。
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冲击,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技能。
这就像是上了一个舞台,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曲调是什么。
然后,咱们再聊聊全球化,这也是个不得不提的词。
全球化就像是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让不同的文化、经济在这里碰撞。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一、作者与书籍简介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教,在校经济系任亨利·R·卢斯讲座法律与自由教授。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师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这部书是注重于“史”还是“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出版可谓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篇论更注重的实史——历史的史实,而诺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则更注重论——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在新经济史学派中独执牛角、独领风骚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与其说,该书是对经济师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史论。
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经济始终的数量研究方面的具体研究的新成果,但他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他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阐释历史。
二、本书概况顾名思义,看文章更是得如此,要想对一本的总体意思、中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首先有必要对题目进行推敲与研究。
在对《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进行阅读的时候,我我们首先度需要对其中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以保证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首先体制不同于制度。
体制一般指系统,如我们惯用的的说法中常会说“资本主义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所涉及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并非指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制度,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内心层面的行为规范等。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14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14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https://img.taocdn.com/s3/m/111c621469eae009581bec61.png)
第14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二、洋务运动1.发起: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产生(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4)艰难生存①原因: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②结果: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②饮食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学科。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两个核心概念。
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变迁则指的是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
首先,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变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经济,及后来的服务业经济。
这些经济变迁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方式。
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的发生与演变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技术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
历史环境不同,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集中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农民只能作为农奴进行无偿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限制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成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竞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决定了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过度依赖其中一产业或经济部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经济变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的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经济的变迁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制度的更替。
在经济史上,经济的结构与变迁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衰演替。
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后,手工业开始兴起,制造业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城市工业。
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城市也逐渐成为经济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的核心地区。
工业社会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
经济的变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的更替来实现。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经济变迁之一、封建制度下的经济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主作为经济支配者的经济体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成为了经济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供需关系成为经济交换的基础,商品经济逐渐成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商品化成为可能,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由个体决策转变为市场调节。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阶级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结构与变迁还受到技术革命的推动。
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农业领域,农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在工业领域,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制造技术和机械装备,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而在现代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结构与变迁,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经济史上经济结构与变迁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农、手、工、服经济的演替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都标志着经济结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奠基与初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混乱,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的变迁史。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重建和转型的挑战。
在战争年代和国共内战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落后和贫困的境地。
此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建经济体制,如实行“五年计划”、国有化改革等,逐步建立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经济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时,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相继出台,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新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互利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向着更加均衡、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总结与展望经过近70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中国不断探索的经济体制道路。
当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我们未来不断努力和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价值和信念,可以节约个人与社会达成协议的费用,以及约束个人行为的衡量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更能有效的克服“搭便车”行为。
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
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可以说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决定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力及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而是人口变动。
以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为例,起初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口可以大量繁殖,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一旦达到资源基础被完全利用的程度,那么人口的任何继续增长都会引起狩猎、采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人们于是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以限制资源利用速度的所有权,并为之付出代价。
所有权正是为更合理的利用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制度。
随着所有权的建立,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按所有权的效率来衡量,原始农业的专一所有权和狩猎的共有权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这样整个过程就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的逐步转变过程,一万年前的农耕发明和经济增长的起点就在这里。
作者主张,农业是发明并不是最重要的,专一所有权引起的激励机制的变化必然会创造出农业。
同样,对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也可以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予以解释,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根本改观。
而诺思独树一帜的提出,产业革命不过是经济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增长的起源可追溯到前几个世纪产权结构的缓慢确立,该结构为更好地分配社会财富和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技术创新和扩散提供了刺激。
总而言之,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才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诺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的角度完整的提出了一套经济史理论,并用这套理论来考察自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至现代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
其推导逻辑可总结为:人口增长导致制度创新,从而产生激励作用,进而推动知识、技术的进步。
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恰好与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相反,并以人口因素代替了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诺思打破了传统叙述经济史的框框,真正做到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历史,赋予了经济史新的内涵。
而这似乎正是国内经济史研究中所欠缺的。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存在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地方,如对农业起源模型的论述,作者显然忽视了人类对农业知识的积累,预设农业已经是原始人类的可能性选择之一。
国家起源理论也存在缺陷,它完全建基于对古埃及、波斯帝国、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四个个案的分析,而后三个却都是次生态国家,这不能不让人们对它的解释力度表示怀疑。
道格拉斯·诺斯,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他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他本人并因在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我们所知,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上,伴随着方法论的革命,本书也不例外。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在方法上为诺斯对历史材料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便利,宏观经济学以及由此而后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所有这些都成为经济史学家分析历史的强有力的工具;新古典理论在理论上为他对历史分析进行归纳提供了“哲学”基础,新古典的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和理论规范成为诺斯新经济史学的理论“精髓”。
关于本书的内容,书名《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给出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根据诺斯自己的论述,“‘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尽管在书中论及了经济、政治及至社会诸方面的结构与变迁,不过,对此作者均是通过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去解释、说明的。
在本书的结构方面,作者分三篇来论述。
第一篇为理论部分,也是全书的基础和精华部分,在这一篇,作者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并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历史中的经济组织进行了分析;第二篇为历史部分,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分析历史,进而以历史的发展演变来验证理论,本篇分析了两次经济革命及其结果、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封建主义的兴衰、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产业革命和1789-1914年美国经济的结构与变迁;第三篇是理论与历史的结合部分,也是全书的总结部分。
对历史变迁问题的解释,作者通过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存在的缺陷分析,指出个人在试图推动社会变化时所承受的净成本是由他们感到的不公正和异化来度量的。
当个人深信一个制度是非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这种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也会服从它们。
所以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新古典理论的个人主义理性计算所产生的偏差。
对经济事实上,上述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个目的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的是企图建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这些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代表。
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统治者并不一致,因此统治者要设立一套规则以图迫使他的代理人与他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
然而,代理人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受统治者的约束,因为存在着统治者权力扩散。
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状的供给曲线,某些服务是纯粹的公共品,而另一些则具有典型的U型成本曲线。
保护的成本曲线与国家的军事技术有关,当保护的边际成本等于增加的税收时,它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率”的政治-经济单位的规模。
一个经济包含着不同集团的活动,统治者将界定一套产权,通过监督与测量每个环节的投入与产出,来确保它对每一个不同的经济实体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投入与产出范围的考核成本将决定不同经济部门的不同产权结构,因而这种产权结构依赖于考核技术的水平。
哪里资源测量成本高于收益,哪里就会存在公共产权。
统治者总存在与之竞争的国家或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
替代者越是势均力敌,统治者所拥有的自由度就越低,选民所保留的收入增长的份额也越大。
选民也许会以某种代价转向某个竞争的统治者或支持在现存国家中某个统治者的竞争者。
前一种选择依赖于相竞争的政治单位的结构,后一种选择取决于相竞争选民的相对暴力潜能。
上述国家模型提出了施于统治者的两种约束:竞争约束与交易费用约束。
两者通常造成无效率的产权。
作者把两种约束结合起来解释无效率产权的扩展,实际上,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它推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冲突的。
一个国家的内在是不稳定的,信息费用、技术和人口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影响不稳定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统治者终有一死。
提高一个选民集团谈判力量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可以导致规则的改变以给这一集团更多的收入,或者,这一集团的选民可以迫使统治者放弃一些规则的制定权。
军事技术的变化是古代和中世纪多元化政府和代议制政府发展的主要根源,而现代国家管理的变化与源于第二次经济革命的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相关。
不稳定是一回事,变化与调整的发生过程又是另一回事,产权结构的改变是大集团行动的结果,搭便车有时会妨碍大集团的活动。
搭便车揭示了历史上国家的稳定性,抵触国家强制力的个人成本通常源于对国家规则的漠不关心与顺从,而与压制无关;制度创新通常来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这是因为后者总是面临着搭便车的问题,对统治者来说,既然他没有搭便车问题,他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相对价格的变化;革命将是由统治着的代理人或由相竞争的统治者或列宁主义式的少数精英发动的宫廷式革命;在统治者是一个集团或阶级代理人的地方,某些成功的规则要设计得使在统治者死后革命或巨变的机会最小。
上述几点有助于解释历史上国家结构变迁及其稳定的大部分根源。
为解决搭便车问题,需要构造一个意识形态理论。
对历史中经济组织的分析,需要结合国家理论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举例说明市场交换,接着解释企业(或者其他科层组织)存在的原因,然后说明历史上的经济组织。
作者通过举每周去地区公共集市买桔子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必须能够度量一种物品的数量,因为它是一种排他性的财产并具有交换价值;信息费用由于买者和卖者大量存在而降低;机会主义受到成员众多的竞争的约束;私人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契约转让的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必须是能行使的;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
作者接着分析了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以及詹森和梅克林对企业的不同解释,指出,生产费用(来自规模经济)和交易费用两者是科层组织的优势。
由于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形式不同,其履约所需的资源费用也不同;这些履约费用由在替代性组织形式中的考核费用和协定执行费用构成。
在执行契约中也存在费用,如对契约一方损失和伤害的考核费用,惩罚规则的制定以及对受损失一方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