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阅读感受
它敦促我们反思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 寻找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无论大家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 究者、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无限的启示和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1992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 斯·诺思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经济结构和变 革的内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深远影响。 本书的目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言 这部分对全书的主题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提出"经济史 的结构和变革"这一主题,表明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探索意图。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一章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 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
目录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经济制度的变迁 这一章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保障,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 这一章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实现。而政策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来促进 经济的发展。
精彩摘录
摘录二:交易与产权的重要性
诺思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交易和产权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 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 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从而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收益。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真的是个大话题啊。

先说说,经济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里面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教训。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有的地方拼得很好,有的地方却总是缺了那么一块。

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就像是不同的拼图块,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反正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

比如说,早些年,农耕社会就是个大头,大家都在田里忙活,丰收的时候真是乐开了花。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来了,工厂冒烟,机器轰鸣,大家纷纷从田里跑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个时候啊,城镇也跟着热闹起来,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你知道吗,变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可是风风雨雨,波澜壮阔。

历史上很多时候,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就拿大萧条来说吧,那个时候可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经济结构的崩溃让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街头巷尾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到底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时候,相关部门也开始介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复苏。

哎,这就像是医生为生病的经济打针,虽然过程有点痛,但总归是希望能治好病,恢复健康。

说到结构与变迁,其实它们就像是一个老夫老妻,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总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迁。

就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

谁还愿意走出门去买东西?现在随便点几下手机,吃的穿的都送到家,方便得不要不要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就业问题。

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冲击,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技能。

这就像是上了一个舞台,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曲调是什么。

然后,咱们再聊聊全球化,这也是个不得不提的词。

全球化就像是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让不同的文化、经济在这里碰撞。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一、作者与书籍简介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教,在校经济系任亨利·R·卢斯讲座法律与自由教授。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师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这部书是注重于“史”还是“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出版可谓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篇论更注重的实史——历史的史实,而诺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则更注重论——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在新经济史学派中独执牛角、独领风骚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与其说,该书是对经济师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史论。

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经济始终的数量研究方面的具体研究的新成果,但他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他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阐释历史。

二、本书概况顾名思义,看文章更是得如此,要想对一本的总体意思、中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首先有必要对题目进行推敲与研究。

在对《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进行阅读的时候,我我们首先度需要对其中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以保证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首先体制不同于制度。

体制一般指系统,如我们惯用的的说法中常会说“资本主义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所涉及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并非指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制度,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内心层面的行为规范等。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完整版)读书笔记

(完整版)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本书中,作者诺思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总结规律,从而提出一个假说,即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甚至推出制度重于制度重于技术的推论。

如诺斯在书中举得例子:在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比呢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及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确有了很大提高,这又作何解释?诺思教授通过《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

通过对经济史和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通过对人类经济史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再认识,诺思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

因为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

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诺思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的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的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笔记《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是诺思运用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考察和解释了自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大约一万年的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使得经济理论和历史研究达到了结合和统一。

全书的结构框架为三编,第一编是理论,第二编历史,第三编是理论和历史。

在第一编中,诺思搭建好了新经济史学理论的框架,为解释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布置好了舞台。

在第二编中,诺思就利用这一灵活的工具对人类从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的工业革命,大约一万年的人类经济史作了精彩的论述,。

第三编,作者把第一编提出、而在第二编当作探讨经济史的框架来用的制度变革理论统一起来。

第一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三大理论分别是:(1)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对个人和集团有激励作用的产权理论;(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意识形态理论。

产权理论诺思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关于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既要解释造成无效率的政治经济组织的内在倾向,又要能说明历史上国家本身的不稳定,即国家的兴衰。

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

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斯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学科。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两个核心概念。

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变迁则指的是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

首先,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变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经济,及后来的服务业经济。

这些经济变迁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方式。

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的发生与演变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技术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

历史环境不同,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集中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农民只能作为农奴进行无偿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限制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成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竞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决定了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过度依赖其中一产业或经济部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经济变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的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经济的变迁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制度的更替。

在经济史上,经济的结构与变迁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衰演替。

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后,手工业开始兴起,制造业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城市工业。

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城市也逐渐成为经济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的核心地区。

工业社会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

经济的变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的更替来实现。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经济变迁之一、封建制度下的经济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主作为经济支配者的经济体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成为了经济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供需关系成为经济交换的基础,商品经济逐渐成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商品化成为可能,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由个体决策转变为市场调节。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阶级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结构与变迁还受到技术革命的推动。

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农业领域,农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在工业领域,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制造技术和机械装备,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而在现代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结构与变迁,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经济史上经济结构与变迁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农、手、工、服经济的演替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都标志着经济结构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游静06国经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

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

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

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

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

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

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
的矛盾。

即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

至此,也就完成了诺思的国家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他曾经提到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这似乎也就是说,要了解制度变迁理论,就必须先要了解国家,然后通过国家来认识产权结构,继而来全面的理解制度变迁理论。

但是按照上面的关于暴力潜能分配论的分析,这似乎又表明,先要看一个国家的权力在选民之间的分配情况(往往通过产权结构来反映),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国家,进而理解制度变迁理论。

我总觉得这里似乎把因果的顺序给颠倒了。

并且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在解释历史陷入困境时引入的,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使得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也更加接近真实。

他成功地说明了历史上的搭便车行为,与此同时也论证了意识形态是寻求社会稳定性的灵丹妙药。

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复杂性。

在一个社会里有一些意识形态是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的,但由于每个人自身经历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并且这种世界观,我们是无权告诉他们那究竟是对还是错的。

此外,意识形态又“努力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一个社会中既存在“证明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的合理、公正”的意识形态,又存在“抨击现存的结构不公”的意识形态。

这些都恰恰说明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

诺思指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

但是具体到现阶段,我们认识意识形态还决不能仅仅限于此。

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陈郁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是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同时它不可避免地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公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一旦人们发现其经验与他不服,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形态。


首先,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形成,并不断变化着的。

这种变化的来源有很多,诺思教授就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做了一些说明。

(主要例举了四中,具体见《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55页)
其次,意识形态与制度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意识形态的适用范围却比制度更为广泛。

诺思指出“如果每个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可以在室内无人而门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会被毁或被盗。

如果一个美丽的乡村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个人就不会随便乱抛人杂物。

如果人们相信政治民主的价值,他们就会把投票当作一项公民的义务来履行。

为了所有者的利益,劳动会勤勤恳恳,管理会兢兢业业;契约就会像在法律上那样,同样在精神上受到尊重。

”在与张军博士的对话中,诺思教授曾经谈到了国内普遍存在着的不守信誉和不守约的问题。

他指出“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中国还存在这么多问题的基本原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人们不讲信誉和不守约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使他们守约的办法。

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所形成的。

他们必须学会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就像在一个家庭和在一个家族中一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