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实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计量史

中国古代计量史
两支商代骨尺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 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 的局面。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 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 原来的“尺”。
明代 铜圭表 圭上所刻量天 尺长24.5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 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被各国占领,由 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 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 质。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 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 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中国自古便有各种形式的长度计量单位。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如《左传纪》中所记载的“一尺五寸”,便可见古人曾有过长度计量单位。

随后,古代政府在中国各大都市、州县等地普遍推行了“标准尺”,它们成为当地长度计量的基准。

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尺”,
一种是“寸”。

其中,古代最常用的是“尺”,它指的是以当时手掌宽度的一半为基准,以“手掌覆盖全部”的形式来测量的长度单位。

一般而言,古代的一尺等于今天的三十六厘米,古代的一寸等于今天的三厘米。

在古代,长度计量单位还有其他更为精确的,如《汉书高祖时行书》中记载的“节”,它是一尺的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九厘米;
又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提到的“分”,它是一尺的
一十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二十五厘米;还有如宋代医学家朱熹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文”,它是一寸的十六分之一,大约等
于今天的一厘米。

虽然不同时期的长度计量单位有所差异,但古代的不同地域却都有近似的计量单位,如许多古代政府出台的“标准尺”,它们都有着
几乎一模一样的计量单位。

除此之外,中国国家还规定了一些外国当时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如汉代的英里,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公里;还有宋代的大柱,它的长度约为今天的一米,后来又发展出更多长度计量单位,如丈、里、
引等。

综上所述,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十分多样。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长度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有些极其精确,有些则比较浮米,但它们都给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长度计量方式,为古代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
由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二十一世纪产生了纳米技术,在0.1纳米~100纳米这个范围,可以研究出令现代人都眼花缭乱日用新产品,将更加深入的改变人类的生活。
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亿分之1米,即1nm=0.000000001m,大体上等于四个原子的直径。纳米技术就是在纳米的尺度范围内,设法组成新物质,开发新应用的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例如纳米碳管是由石墨中的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空心,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是做成防弹背心等织物的理想材料。也可以作为显象管底板涂层,生产出薄型、节能的壁挂式电视屏。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电子囚禁在一个纳米颗粒或一根极细的短金属丝内,进而制成单电子器件,即用一个电子来控制电路。这样计算机的容量和计算速度可大为提高。用纳米技术做成的所谓量子磁盘,能作高密度的磁记录,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储存3万部《红楼梦》。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的计量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大约在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已经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测量时间、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各自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不同的度量衡器具系列,即使在一国之内,新旧单位量制也很混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40字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制作了大量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作为计量标准使用。

秦朝完成的统一度量衡工作,对中国的计量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继承了秦制,但在度量衡方面也有一些重要人物对度量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隋朝时期,隋文帝两次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但由于北朝的度量衡增加太大,最终确定:使用南朝的小尺用于测日影等天文研究,用北朝的大尺作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大、小两制现象。

唐朝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制改革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对东方各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宋朝时期度量衡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管理不力而相对混乱。

从秦朝到现代,中国的计量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问题分析:在古代,我国的历史阶段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时期。

尺子,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长度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我将从时间的方向进行说明:夏朝(公元前20-前16世纪),一尺合今24.9cm;(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的结论,目前由于未有夏尺出土,所以不能证实。

)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一尺合今16-17cm;止合中等身高的人拇指至食指之间一拃的长度。

《孔子家语·王言·身解》云:布手知尺。

周朝(公元前475-前221年)•周大尺,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起于晋国等夏民族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流行于春秋。

•周尺子,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尺子,有100粒红粟(长23.10厘米),流行于中原地区。

•——秦国,地处西陲,原属周地,沿用24.63厘米长的黍尺。

商鞅变法后,统一度量时,为便于同中原的经济交往,也推行23.1厘米长的周小尺。

•——楚国,寿县楚铜尺长22.5厘米,长沙楚铜尺长22.7、22厘米。

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楚尺也向23.1厘米看齐。

•... ...•23.1厘米的尺子,在战国时除中原地区外,西至秦、南至楚都已行用,统一趋势渐明。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大尺)法冠乘骑,一尺约27.72cm ;•(秦小尺)商品交流,一尺约23.10cm ;汉朝(公元202-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汉承秦制,一尺合今23.10cm;•新莽(9-25),一尺合今23.10cm;•东汉(25-220),一尺合今23.50cm;(虽说汉承秦制,但由《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所载两汉传世之尺,普遍比23.10大,主要是因为西汉时官方要征购均输帛,为弥补损耗,有意把尺子稍为加大。

东汉时因铸钱渐趋恶滥,布帛有返于货币的倾向,政府的税收本用钱币者(算赋口赋),也有改收布帛的事实(已出现“调”这一名词),官方更有加大尺度的要求,因此与西汉比,尺子显得更长一些,致《隋志》有“至于后汉尺度稍长”之语。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古代人民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创造了各种独特的计量单位来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和容量等。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

一、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主要长度单位,通常指的是人体的尺寸。

它的长度等于一人伸开双臂的距离,也可以用来衡量房屋或道路的长度。

2. 丈:丈是比尺稍长的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

在农村中,人们常用丈来衡量田地或房屋的大小。

3. 步:步是古代人们行走的距离单位,约等于一人走一步所覆盖的距离。

它常用来测量地面的长度或距离。

二、重量单位1. 斤:斤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重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物品的重量。

一斤约等于500克,相当于现代公斤的一半。

2. 钱:钱是古代中国使用的重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重量。

一钱约等于3.75克。

3.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重量单位,用来衡量食物和其他物品的重量。

一石约等于6.35千克。

三、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中国使用的容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粮食和液体的容量。

一斗约等于10升。

2.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用来衡量液体的容量,特别是啤酒和牛奶等。

一石约等于35.24升。

3. 盎司:盎司是古代罗马和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液体和贵重物品的容量。

一盎司约等于28.35毫升。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但它们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精确度。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

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

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

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

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

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

有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 9 年)铜卡尺的记载见于晚清一些著录 上(如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和 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 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 就已流散失传了。如今仅在中国历史 博物馆和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 件,它们都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 前者主尺长 15.2 厘米、卡爪长 6.2 厘 米;后者主尺长 15.37 厘米、卡爪长 6.1 厘米,两者均比扬州出土的铜卡尺 略长一些,卡爪则稍短些,其外形、 构造和组合部分都相同。不过上述两 件均系征集,出土地不明,而江苏扬
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 要构件来看,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 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 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 标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 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 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 能测出的精密度,而铜卡尺只能借助 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 以下的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 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 来,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 汉代铜卡尺即是原始的游标卡尺。
长度计量技术是研究长度测量, 保证量值准确和测量单位统一的技术。 长度计量中的长度包括距离、角度、 表面粗糙度、圆度和直线度等以“米” 为基本单位的几何量,所以长度计量 也常称为几何量计量。
长度测量是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 度比较,以确定被测长度量值的过程。 量值以数字和单位表示,例如用游标 卡 尺 测 量 圆 柱 体 直 径, 测 得 的 数 值 20.24 毫米就是量值。主尺上的刻度就 是已知长度。机械制造中进行长度计 量是为了保证工件的互换性和产品质 量,一般以毫米和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气动原理的测长技术是在 20 年代 后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测量效率高,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在车间使 用,但其示值范围小,阻碍了它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早期的测量常常用人体测定一个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汉书·律 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 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为求证此说,有人曾做过多次试验:用山西、北 京等地方所产浅黄色和深褐色的黍子横排 100 粒,约 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约略相合。 比起“布手知尺”的复现性有很大提高,准确度 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日常使用的要求。
明代 铜圭表 圭上所刻量天 尺长24.5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 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被各国占领,由 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 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 质。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 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 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清政府被推翻,度量衡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时期。 从国际形势上看,自1791年法国政府颁布米制的标准 后,世界上采用米制的国家日益增多。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 --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两支商代骨尺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 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 的局面。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 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 原来的“尺”。
中国古代计量史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测量 是在学会记数之后才开始的。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 分配,对数的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 如结绳记事和按量估堆等。 人类对长度的测量,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时, 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开始的。
图 1 新石器时期的七孔刀,孔距均匀, 孔眼相当,是经过比较测量的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由于度量衡关系到国家政 治及人民福利,在此提出统一度量衡议案。最后决定 采用徐善祥、吴承洛的提案:即拟采用米制,在过渡 时期宜采用与米制的比率为1米等于3市尺、1公升等于 1市升、1公斤(千克)等于2市斤的市用制。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 末民初以来度量衡的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 国际接轨,为以后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除一般的直尺外,汉代已有了专用的测长工具--卡尺。
汉代 测日影的铜圭表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到隋代的统一
三国时期·魏 一尺长为23.8厘米
西晋时期 骨尺 长24.5厘米 南朝 一尺约24厘米 北朝 一尺约30厘米 南朝·梁 凤纹铜矩尺 一尺长24.9厘米
北朝·魏 铜尺长30.9厘米
南朝·宋 铜尺 一尺长24.7厘米 南朝·梁 镂刻鸟兽铜尺长24.8厘米
战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的规定,定出丈量土地的办 法和标准,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的状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 位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区 不同,改革力度不同,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域保留着旧的 单位制,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的 贯彻执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 刻不容缓的大事。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 严格的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 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约 29.5 厘米,天 文乐律用小尺, 长 24.2 厘米。此 后被唐、宋、元、 明、清历代沿袭。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 魏、晋影响深远。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 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宋所沿袭,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