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8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时作业 (含答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时作业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选择题1.《有的人》这首诗是作家臧克家为纪念谁而作的()A.鲁班B.鲁肃C.鲁迅D.鲁达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节诗的内容是()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
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3.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朽xiǔ臧zānB.摔shuāi入rùC.记jì刻kèiD.场chǎn抬tái4.下列词语,不全是近义词的一项是()A.俯下—低下纪念—怀念B.情愿—宁愿永远—长久C.到处—处处伟大一崇高D.伟大一渺小永远一短暂5.下列词语中带点字不能解释为“腐烂”的是()A.永垂不朽B.老朽C.朽木D.腐朽6.“我们不是让自己活得悲惨,就是让自己活得坚强。
两者所花的力量是一样的”“命运与机会无关,而是与选择有关。
它不是等着发生的东西,而是等着努力达成的东西。
”这两句话共同传达出的含义,与下列选项最接近的是()A.人生方向可由自己掌握B.以坚强的态度接受失败C.快乐与痛苦是一体两面D.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7.下面对“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起源于大地。
B.我们生活在大地上,是大地的一份子;大地滋养我们,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C.世界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也是天空的一部分,天空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二、填空题8.课文回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运用______________的手法,歌颂了_____________的人,鞭挞了_______________的人,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批判了那些“_____________”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_______________的人。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有的人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8∗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骑在人民头上的
有 他的还人活死着这了。就, 是鲁迅,“俯首甘人给为民人孺把民作他子摔牛马垮牛;的”。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自主探究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批判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歌颂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自主探究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自主探究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 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强化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深入思考。
3.优化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讨论。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希望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能让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鲁迅先生作品及其精神的认同。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有的人》,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4.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写作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表达对鲁迅先生敬仰之情的诗歌,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突破难点,如给出主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表达,提高文章的深度和独特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敬佩的人物?”(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表达对敬佩人物的敬仰之情。
仿写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

仿写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
默默无闻地耕耘,
像鲁迅一样用笔墨铸就历史。
他们不求名利,
只为了那真理与正义的火焰燃烧不息。
有的人,
活在世上匆匆忙忙,
追逐着浮华与虚荣。
他们忘记了思考,
忘记了那曾经照亮他们道路的明灯与指南。
有的人,
忘记了鲁迅的名字,
忘记了那些为民族呐喊的文字。
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
却忘记了那永恒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然而,
鲁迅的精神永存,
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真理而战的人们。
他们用笔墨铸就了历史,
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英雄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课文写作手法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英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进一步丰富实验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鲁迅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加强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等,并了解其含义。
4.主题探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讨论鲁ຫໍສະໝຸດ 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5.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紧扣教材,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激发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5.培养人文关怀: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公民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表达、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总结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表达、结构特点等。
- 强调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等。
-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回顾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本课由纪念鲁迅的诗篇《有的人》和纪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部分组成。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全诗分为两节,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抒写对“有的人”的评价,热情赞美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形象描绘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3) 理解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如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等,体会散文的文学价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为纪念鲁迅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对待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待敌人的憎恨态度。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核心素养目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 的荒谬和人们的麻木不仁,具有极3
以一个名叫祥林嫂的妇女为主角 ,通过她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 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祥林嫂的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底 层妇女的缩影,她的悲惨遭遇引 发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
鲁迅在这部作品中,以沉痛的笔 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底层的关注 。
03
鲁迅的思想与主张
反对封建礼教
揭示封建礼教的本质
01
鲁迅批判封建礼教是束缚和压迫人民的工具,主张推
翻和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揭露封建礼教对个体的摧残
02 鲁迅认为封建礼教剥夺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使人们
变得愚昧无知,阻碍了社会进步。
唤醒民众反封建意识
03
鲁迅通过文学作品和言论,唤醒民众对封建礼教的警
觉和反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反封建斗争。
提倡科学民主
崇尚科学精神
鲁迅提倡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社会和人生,认为只有科 学才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命运。
追求民主权利
鲁迅呼吁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
推动思想启蒙
鲁迅通过写作和演讲,唤醒民众的科学民主意识,使 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现象。
鲁迅的生平和成就
01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02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慧 好学,曾在南京大学和日本留 学。
03
鲁迅的文学成就包括短篇小说 、杂文、散文、评论等,代表 作之一是中篇小说《阿Q正传 》。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 物,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而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⑴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⑵请同桌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⑶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表现()--()节结局()—()节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六、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七、作业:练习三
泰戈尔的《某人》中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