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
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
如图1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 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如(图1)、(图2)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疟原虫镜检技术技术和要求 (王波)

(五)血片的染色
吉氏染液 保存时间长, 保存时间长,染色时间长 瑞氏染液 保存时间短, 保存时间短,染色时间短 瑞吉氏
Hale Waihona Puke 六、镜检工作的一些要求1、疟原虫镜检工作中,凡是发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 疟原虫镜检工作中,凡是发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 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需进行疟原虫镜检。 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需进行疟原虫镜检。 2、做好镜检登记:凡是镜检疟原虫的均需如实登记,阴、 做好镜检登记:凡是镜检疟原虫的均需如实登记, 阳性片保存待复核。 阳性片保存待复核。 每一个月均要向所在的县区疾控中心上报一次镜检数。 3、每一个月均要向所在的县区疾控中心上报一次镜检数。 包括镜检人数、阳性、阴性数。 包括镜检人数、阳性、阴性数。 血片需要制作厚、薄血膜。 4、血片需要制作厚、薄血膜。 镜检结果需分型。(如果无法确定疟原虫类型, 。(如果无法确定疟原虫类型 5、镜检结果需分型。(如果无法确定疟原虫类型,可及时 联系所在辖区疾控中心,进行血片复核) 联系所在辖区疾控中心,进行血片复核) 一旦发现阳性病例,需留存血样。 6、一旦发现阳性病例,需留存血样。
标签
(二)采血的部位
以耳垂采血为主。 以耳垂采血为主。 如使用抗凝静脉血, 如使用抗凝静脉血,制作的血片容易造成厚血膜 的脱落。 的脱落。
(三)采血的血量
厚血膜血量约为5立方毫米左右(即一小滴) 厚血膜血量约为5立方毫米左右(即一小滴),涂成 边缘光滑之圆形,直径约0.8 1.0厘米左右 0.8— 厘米左右。 边缘光滑之圆形,直径约0.8—1.0厘米左右。 薄血膜血量只需0.5 1.0立方毫米左右 0.5立方毫米左右, 薄血膜血量只需0.5-1.0立方毫米左右,过多则血 膜过厚过大。薄膜宜涂成舌状长约2.5厘米, 2.5厘米 膜过厚过大。薄膜宜涂成舌状长约2.5厘米,宽约 厘米。 2厘米。
疟原虫镜检技术-制片与染色PPT课件

疟原虫等。
病例分析
通过实际病例分析,提高疟原虫 形态鉴别能力。
诊断结果的判定与报告
结果判定
根据镜下观察到的疟原虫形态特征,准确判定是 否感染疟疾。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撰写诊断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 床表现、镜检结果和诊断意见等。
沟通与反馈
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提供诊断意见,并根据医 生反馈调整镜检技术。
05
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
制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
采集的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影响制片效果。
血膜制备
血膜应均匀涂片,避免出现厚薄不均或气泡,影响镜检结果。
干燥与固定
制片应在室温下自然干燥,避免过热或过冷,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染色液选择
01
根据制片要求选择合适的染色液,确保染色效果良好。
血膜的固定与干燥
固定方法
将固定液滴加在血膜上,使血膜完全浸没在固定液中,静置 10分钟,然后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干燥注意事项
确保血膜干燥彻底,以免在染色过程中出现脱落或染色不均 的情况。同时,干燥后的血膜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损坏 。
03
染色技术
染料的种类与选择
染料种类
注意事项
生物染料、荧光染料、酸性染料等。
02
制片技术
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
血液样本采集
采集患者耳垂或指尖血,确保血 液新鲜、无污染。
血液处理
将采集的血液与等量抗凝剂混合 ,摇匀后静置10分钟,然后离心 分离出血浆和血膜。
血膜的制作
血膜板制作
选择适当的血膜板,用吸管吸取少量 血浆,均匀滴加在血膜板上,形成圆 形血膜。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正确的推片姿势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
厚血膜 用推 片的一角, 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 血量(相当于火柴头 小),使血滴与平置的 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 外一个方向旋转,转 2~4圈,涂成直径 0.8~1厘米大小圆形厚 血膜,血膜厚薄均匀, 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 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常见,恶性疟次之, 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
镜检疟原虫方法简述
19世纪后期,显微镜的出现使 人们不断发现了传染病的病因。 1880年法国军医拉韦朗第一次 见到并描述了人红细胞内的疟 原虫,至此才解开了困扰人们 数千年的疟疾的病因之谜。
镜检疟原虫方法简述
目前用于疟疾诊断的实验室检测包括 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 学检测三类。镜检疟原虫由于具有操 作简便、敏感、价廉和可鉴别虫种等 优点,广泛用于疟疾的病原学诊断已 愈近一个世纪,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 法,也是我国疟疾诊断标准确定的实 验室检查方法(WS259-2006)。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片染色好坏除了与玻片是否清洁,血片 制作质量好坏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 因素的影响:
(1)染料溶剂的质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 如果不纯,常使配制的染液偏酸或偏碱而 影响染色效果。因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 和中性甘油,而且在配制时所用的器具必 须干净而无水份。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 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建议用大头针 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先用 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 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 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 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 挤压出血。
人体疟原虫镜检技术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常 16~18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常集于一侧, 黄褐色
恶性疟
恶性疟
厚血膜恶性疟环状体
恶性疟
7个环状体散在于5个白细胞之间,每个虫体可见一个红色的核和蓝色断裂的或皱缩的原 浆
厚血膜恶性疟配子体
厚血膜恶性疟配子体
恶性疟
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厚血膜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厚 血膜上原虫集中,检出率比薄血膜高出十几倍 甚至数十倍,尤其是在轻度感染的情况下。但 是,厚血膜的镜检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厚 血膜层次多、背景深、透光差,虫体收缩,疟 原虫的形态结构远不如薄血膜上清晰典型;
镜检工作所需注意的事项
1、在镜检中显微镜的使用:油镜、目镜、视野需按顺序 逐个检查。 2、疟原虫镜检工作中,凡是发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 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需进行疟原虫镜检。 3、做好镜检登记:凡是镜检疟原虫的均需如实登记,阴、 阳性片保存待考核。 4、每一个月上报一次镜检数。包括镜检人数、阳性、阴 性。 5、如发现恶性疟以最快的通信方法,在24小时内报县、 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阳性血片留待上级复核。 6、对每例确诊疟疾病人,在进行抗疟治疗前须采集病人 静脉血5-10ml,并制作厚薄血片4张和滤纸血4份,以 送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环状体
Ring stage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53
2024/9/19
54
2024/9/19
55
2024/9/19
56
以下照片在一般发热病人血片中是观察不到的
2024/9/19
57
2024/9/19
58
2024/9/19
59
2024/9/19
60
2024/9/19
61
2024/9/19
62
2024/9/19
63
2024/9/19
2024/9/19
19
寄生的红细胞
染色后,寄生的红细胞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一“影子” 或小点。
2024/9/19
20
实图
2024/9/19
21
2024/9/19
22
2024/9/19
23
2024/9/19
24
2024/9/19
25
2024/9/19
26
2024/9/19
27
64
2024/9/19
65
2024/9/19
66
2024/9/19
67
混合感染
2024/9/19
68
2024/9/19
69
2024/9/19
70
2024/9/19
71
2024/9/19
72
谢谢!
2024/9/19
73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 较小,8~26个,通常8、 18个,排列不规则,疟 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2024/9/19
9
雌配子体(薄血膜)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 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 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片染色

利用特异性抗体对疟原虫进行染色, 提高疟原虫的染色效果和特异性。
人工智能在疟原虫镜检中的应用
图像识别与分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显微镜下的疟原虫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分类和计数,提高镜 检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挖掘与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疟原虫镜检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和规律 ,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固定涂片时要选用适当的 固定剂,避免涂片脱落。
染色时要选用适当的染色 剂,按照染色剂的要求进 行操作,确保染色效果良 好。
镜检时要仔细观察疟原虫 的结构特征,避免误诊和 漏诊。
冲洗时要彻底去除多余的 染料和杂质,避免干扰观 察。
03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 术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的原理
原理概述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是一种 用于检测疟原虫的病理学方法。 通过制备血液涂片,并对其进行 染色,可以观察到疟原虫的存在
疟原虫镜检技术的应用场景
在疟疾流行地区,疟原虫镜检技 术常用于对疑似疟疾患者进行快
速诊断,以指导治疗和防控。
在实验室研究中,疟原虫镜检技 术可用于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 性、药物敏感性以及疫苗开发等
方面。
在公共卫生领域,该技术也可用 于监测和评估疟疾的流行趋势和
传播风险。
02
制片染色技术
制片染色技术的原理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 片染色
目 录
• 疟原虫镜检技术简介 • 制片染色技术 •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 •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疟原虫镜检技术简介
疟原虫镜检技术的定义
01
疟原虫镜检技术是指通过显微镜 观察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形态、结 构和生长过程,从而对疟疾进行 诊断和研究的实验技术。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1.标本采集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
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原理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 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并做好登记。
2. 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区。
3. 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厚血膜的制作
• 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从取血部位刮取①约 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 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 转,转2~4圈,涂成②直径0.8~1cm大小圆形 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 5~10个自细胞为宜),③厚血膜的位置,位于 玻片右1/3处[中央偏右(或6等份中的与贴标签 的1、2份相邻的第3份中部)] 。④厚血膜外观: 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 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以油镜视野5-10个WBC 为宜。
我们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 果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 时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稳定,主要在门诊 量大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两性电解质,要求染液 的pH值7.0-7.2较好。
染液偏酸时,所带的正电荷增加,易于伊红结合,使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核染成鲜红色,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 浆着色较差;反之,当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蓝色,不易观察。
★ 快速诊断试纸条可与镜检 疟原虫相互补充。
疟原虫抗原检测
• (一)原理
• 快速检测试剂是通过在硝酸纤维素膜(NC)试纸条上产 生可见的条带来检测抗原的一种“免疫-层析”试剂。染 色标记抗体与疟原虫抗原结合,复合物由试剂条检测线上 的抗体捕获后,形成一条可见的条带(检测线)。 • 检测的第一步是将溶血剂与血液混合,破坏血红细胞释放 疟原虫蛋白,便于与标记抗体靶蛋白结合;然后将血液与 标记抗体的混合液置于硝酸纤维试纸条上,并通过毛细管 作用和缓冲液/清洗剂推力,使混合液在试纸条上移动并 通过检测线与对照线。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在采集标本、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 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住址。 • 采血部位和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 垂,指头;一人一针,常规消毒、采血。
取血部位和血量
采血部位和取血方法:
耳垂或无名指(婴幼儿母 趾或足跟),通常在耳垂 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 毒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 垂上方或无名指指尖,右 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皮肤,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 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血。 厚血膜血量约一粒大米 (即火柴头)大小。
标签
标本片
发热病人血片
薄血膜的制作
• 薄血膜 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①取约 1~1.5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 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50夹角,待血 液向两侧扩展约② 2cm~2.5cm宽时,均匀而迅速 地从右向左推成舌状薄血膜(约2.5cm长)。推制时 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夹角大 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响血膜的厚薄。制 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 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③薄血膜外观:舌状厚 薄均匀,无划痕,④位于玻片1/2~1/3处【左半部 分(或第4—6份)】 。
OptiMAL IT卡疟疾快速诊断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
•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 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 出汗期和间歇期五期。 • 间日疟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虫密度太低, 镜检多为阴性。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主,也可见到裂 殖体;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发作后数小 时(h),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 为诊断的有利时机;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发作1-2次 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h内取血,初发患者 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血检到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是在末梢血出现环状 体之后的10天左右。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置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1人)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血膜的制作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写 上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 血膜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 血片种类的代号和受检者的个人编 号,依次顺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标本盒内。
染液的种类
染液种类: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瑞氏(Wright stain) 和吉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 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红和由美蓝 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疟原虫的RDT检测 及镜检技术
丰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黄曾
2014-7-15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这种镜检确 诊最可靠。 2. 免疫学诊断:( 1)循环抗原的检测 ( 2 )循环抗体的 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和DNA探针已应用与疟疾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疟疾 的“金标准” 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姬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姬氏粉 0.5 克置于研钵中,加 25ml 甘油充分研磨,倒入 60 或 100ml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混 入瓶内,至25ml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 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h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原 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可经 久不变。 材料: 1、姬氏粉0.5克 2、甘油25ml 3、甲醇25ml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 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 6 等分,第 1 、 2格备贴 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 3 格中央,薄血膜涂在 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 厚、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涂 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 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