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态学实习感想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

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

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生态学实习心得【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

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6月5日到6月10日实习地点:霍山1.动员准备阶段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3)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野外实习⼼得体会野外实习⼼得体会(通⽤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作⽣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表达能⼒。

怎样写好⼼得体会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野外实习⼼得体会(通⽤8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野外实习⼼得体会1 对许多⼈来说,植物是⼈们种植的绿⾊⽣物。

其实植物的概念不是这样的。

有些细菌如蓝细菌也属于植物的范畴。

植物是⼀种能将⽆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养⽣物。

它是⾃然的⽣产者,维护⾃然⽣态平衡意义重⼤。

我很喜欢植物,喜欢研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喜欢了解植物的药⽤价值,所以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可以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书本的知识。

我记得刚开始学植物学的时候,我哥跟我们说,以后会有野外实习。

从那时起,我⾮常期待它,认为我终于有机会去⼤⾃然,感受和探索。

实习的⽇⼦终于到了!带着兴奋和期待,我们踏上了旅程。

真正的实习⽐想象中要累的多,也难的多。

爬⼭的时候要穿长袍长裤,⼤家都怨声载道。

从表⾯上看,⼈们怨声载道,但在野外练习时并不粗⼼。

每次认识⼀种植物,都要仔细收集或者拍照,然后看到不认识或者听不清的东西,就会拉着⽼师提问。

为了澄清⼀个问题,⽼师百⽆聊赖,不肯停下来。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觉得即使再努⼒也是值得的。

即使下⾬,也不妨碍我们练习。

我们仍然撑着伞,穿着⾬⾐,⼀路辨认植物。

上⼭后,我们被分成⼏组,每组在相应⽼师的带领下,⽤树枝剪⼑和收集袋去收集植物。

我属于张⽼师的指导。

张先⽣带着我们⼀⼤群⼈去了⼭⾥。

当我们看到⼀种常见的植物,张先⽣给我们解释什么科,属,种,果型或花序型或两者兼有。

有时候,他也会介绍植物背后的⼩故事。

我们听着,记下它们,然后⽼师让学⽣把它剪下来做标本。

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收拾好⼯具带着标本回去了。

因为植物不具备像动物⼀样活动的能⼒,早上的收获不会少。

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第⼀,观察的时候⾸先要注意这种植物的整体形态(⽊本还是草本?直⽴还是攀爬?),然后从叶形、叶缘、叶脉、⽓味、花朵、果实等细节进⾏观察鉴别。

生态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生态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生态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生态学心得体会篇1一、实习时间:__年6月11日~12日二、实习地点: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实习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___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

通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能力,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___旅游区大门区——___旅游区。

四、实习地概况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广西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中部偏南的南宁市武鸣、上林、马山和宾阳四县交界处。

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那江屯南侧。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

保护区呈西北至东南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21km,东西宽19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海拔1563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

保护区总面积16994hm2,林地权属全部为国有。

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___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___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___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__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_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

保护区人员编制218人。

4、2、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区类型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频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为主要管理任务,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森林生态旅游。

所辖部分区域是广西大学的实习科研基地,为此我们得以在此实习参观。

生态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生态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引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人们对生态学知识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生态学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实践背景本次生态学实践活动是在我国某生态保护区举行的。

该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占地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提高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当地政府联合高校组织了这次生态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首先进行了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野外考察在理论学习的第二天,我们开始了野外考察。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保护区,对植被、土壤、水体、动物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3. 生态修复实践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区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参与了生态修复实践。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植物栽植、土壤改良、水系治理等技术,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4. 生态宣传教育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生态宣传教育。

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环保讲座、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向当地居民普及生态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心得体会1. 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保护区内,我们看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看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成效。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2. 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态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植物栽植、土壤改良等实际操作技能。

2023年野外实习心得体会15篇

2023年野外实习心得体会15篇

2023年野外实习心得体会15篇野外实习心得体会1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

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

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

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

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We cannot choose our origin, but our future is changed by ourselve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__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 (一)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崂山北九水以及学校校园。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崂山北九水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__年5月11日,我们在柳新伟老师和杨洪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崂山实习地点,并于当天下午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的一两天首先由杨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崂山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等植物资源利用价值。

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在柳老师的带领下,在三个典型的山坡上,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做了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种-面积分析、分布格局分析。

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还在张艳老师的带领下到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做了一次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

回到学校后,我们相继做了几次环境监测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方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使我们更容易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种-面积关系分析和植物群落格局分析,对于崂山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在对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分析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丰度、生物量、生产量的计算方法。

生态学野外实训报告总结

生态学野外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校组织了生态学野外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活动于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在我国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5天。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动物种类等。

2. 生态调查:通过样方法、样线法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内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生态要素进行实地调查。

3. 生态数据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解释。

4. 生态保护宣传:在保护区周边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实训过程1. 实地考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了解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调查:我们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对保护区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生态要素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土壤学等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 生态数据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解释。

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掌握了生态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4. 生态保护宣传:在保护区周边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我们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实训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

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

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精选5篇)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篇1实习心得:深入森林,探索生态的奥秘时间匆匆,回忆这场饱含深意的实习,我犹如一名学者,在森林生态学的领域中探索,从初识到深入,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步都是扎实的,每一刻都是充实的。

实习初期,我主要负责查阅文献,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这让我对森林生态有了宏观的认识,了解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后的实地观察和实验,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运作和影响。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几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到不同物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个项目则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我通过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分析,逐渐揭示了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严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查阅文献、实地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森林生态学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了生态保护的意义。

实习结束时,我深感自己的成长。

我更加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同时,我也明白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任。

回顾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森林生态学,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明白,生态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深入森林,探索生态的奥秘,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篇2标题:实习之路:深入森林生态学的魅力与挑战从作为一名热衷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大学新生,到如今作为一名实习期间的森林生态学家,我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生态学实习的无尽魅力。

我想,是时候来分享一下我在实习期间的所学所感。

我的实习地点位于我国东北的一片原始森林。

初到这片森林,我被它的广袤与壮丽深深吸引。

然而,随着实习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探索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时8天的野外生态学实习结束了。

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很多。

说到实习过程的收获,乐趣是第一位的。

这是一个集体出游观光的好机会。

我想,对于老师们来说,首先,对学术的兴趣显然要大过于对风景的兴趣。

其次,年复一年地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一般人多少总会有点厌倦,就好象导游厌倦了每一批类似的游客一样。

然而,塞罕坝对于我这种足不出户的人是一个充满了新鲜和惊奇的地点。

比如说,我这辈子就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疯狂的蚊子和苍蝇。

不仅如此,我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

新鲜的总是难得的。

因此,实习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与同学们相处是乐趣无穷的事。

挖坑和辨认植物这两件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组(邓航、胡国铮那组)挖坑基本上是开始不快,到最后越挖越快,整个过程中笑声不断,爽朗的笑声持续不断地穿过树林飘到我们这边来,当中夹杂着学术讨论的说话声。

我们组(第二组)基本上是越挖越慢,骂声不断,到最后就剩下一声叹息。

开始20cm时大家都比较亢奋,心态也比较积极,挖得很投入,没人说话;30cm以后就陆续有人跳出坑来抱怨一会儿再跳回去继续挖。

抱怨的内容广泛,有咒骂蚊蝇的,有咒骂树根的,有骂铁锹质量不好的,有指责同组成员挖坑方案设计失误而导致整组效率低下的。

确切地说,这些指责和漫骂通常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得其它旁观者的快乐。

50cm以后,大家都不再亢奋,轮流下坑去象征性地挖几下。

有的人很细心,虽然不能成为主力,但是默默挖出供别人踩的台阶,把挖出来的土倾倒在远离剖面的地方;有的人很剽悍,几锹下去地上就出现一个大洞;有的人似乎是完美主义者,经常陶醉地象刮冰淇淋那样把剖面修整得非常平滑;有的人总是急于评论;有的人似乎天生不喜欢下结论,总是意犹未尽地说:“你们再挖深点看看再说,快。

”众人怒道:“已经1米了。

要挖你自己挖。


大部分人还是态度端正和抱有信心的;也有少数同志一开始就陷入了绝望,因为知道老师一定不会告诉我们土壤剖面分析的答案。

郭老师是很喜欢表达个人观点的老师。

他每天提出很多问题,目的在于启发大家思考。

我们每天都坐在坑边思考。

大自然本是默不作声的。

相互渗透的、没有界限的无数个问题和答案交织在一起牢牢地隐藏在自然里面。

其实,我很愿意去探索。

我知道我一定会慢慢地遇到问题。

因为教学的需要,老师缩短了这个过程,把这些问题抢先提了出来。

人总是有这样的心理习惯:如果是自己心里有一个疑问,你想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也就觉得已经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于是就可以安心了。

如果是别人向你提了一个问题,你一定非想从他本人嘴里听到最终答案不可。

但是郭老师是一本没有答案的习题集,我们按要求努力去做,却有时候不免有些郁闷。

你除了思考,只能思考,无路可逃。

在一个阳光炽烈的中午,习题集带着我们坐在沙地里的一棵歪脖子树下,讲他自己的科学观点,讲生命和旋涡;讲硬币和地毯上的花纹;当然,也讲了本地的土壤特点。

远方还有清爽的地平线;还有斑斓的乌云和隐约的雷鸣。

那真是一场精彩的演讲,就象这自然一样精彩。

刘老师是一部工具书,是我们每天做样方时必须携带的。

他的存在并不醒目,但不存在则会带来极大的不便。

他就像Microsoft Word一样占用微小的空间,但是界面友好,用户众多,并且不可或缺。

当然,有的时候会有bug,但是很快会改正。

这本工具书也有习题,但是相比之下不多。

做样方的时候我一直有种很过意不去的感觉。

所有小组不停歇地轮流举着小花小草来询问老师。

树林里回荡着“老师,这是什么”。

我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失去回答问题的耐心。

但是刘老师是一本很有耐心的和蔼的工具书。

我记得我在一次做样方过程中把同一种植物拿给老师问了好几遍(因为植物名字很难记,问过瞬间又忘了)。

在实习的前三天认植物认得非常沮丧;三天以后,开始上瘾。

我想,也许不完全是因为最后有考试的缘故。

正如前文所言,辨认植物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这里不再赘述。

记植物也很考验人。

有时候只要你愿意,你多看那么一眼,可能从此就记住了。

有时候别人扔掉的东西,捡起来
看看摸摸闻闻,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特点。

相反地,趁植物还新鲜的时候,若是就那么扔掉了,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特征错过也就错过了。

等到晚上回去,每次为了确定到底是什么植物组内都要争吵一场,因为植物都跟霉干菜似的,除了DNA以外其它各种特征都消失了。

土壤更是如此,因为植物至少还能带个霉干菜回去,土壤却一点儿也带不走。

所以,工夫在野外。

四肢要力求发达,同时头脑也不能简单。

要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还是仍需努力的。

因为显然我还没有把这些工作变成一种热爱。

两位老师不仅很有生活情趣,童心未泯,而且热爱自己这工作。

这一点就是老师和我的本质区别。

因为我也很有生活情趣,童心未泯。

老师对同学们很关心。

和两位老师在一起也象和同学们在一起一样,是非常愉快的事。

一个只有问题没有答案;一个只有答案没有问题;一个煽动我思考并且留下一点郁闷;一个抚慰一下这种郁闷。

真的是很搭配。

虽然与个人风格有关,恐怕也和学科类型有关。

植物是由不计其数的个体组成的;土壤是一个整体。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分类学上它们可以属于同一科,同一属,或者同一种。

要不断地认识这些个体,并且不断丰富这种认识,才能渐渐地来到更高的台阶上,去俯视和揣摩这个大的系统。

目前我们还只停留在辨认和识记的台阶上——虽然我们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和尝试提出观点——这个台阶很高。

我们先得把自己培养成小工具书,虽然可能版本很低。

土壤虽然也有分类,但是所有类型都只不过是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组分的颗粒的不同的空间排列组合。

其实这里也是有一个辨认的台阶的;只不过这个台阶比较低,我们上个学期已经越过去了。

我以为,对于任意一个剖面,它的存在一定有某些原因。

它的存在一定造成某些结果。

对这些原因和结果较真,就是我们每天坐在坑边思考的内容。

就象习题集说的那样,我们果然是做着侦探的工作。

我们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仔细打量手里的粉末。

我们得先熟悉一套惯用的逻辑,然而有时候也靠灵感。

对于植物这一套就不灵。

没人知道植物究竟为什么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

也许上帝知道。

但这不重要,我们接受现状就好了。

对于总体,我们把地球上的植物分类,观察各种类型之间的时空联系;对于个体,拔出来做实验,不断探索其生理机能。

探索未知多过于思考现状。

因为关于生命体本身,我们又能思考多少?生命是一个奇迹。

如果有逻辑也就不称为奇迹了。

每每我描述了土壤的可见物理特征,要分析成因的时候却又想到这些不仅仅是温度、水分、河流沉积或地壳运动的结果,居然还要考虑到那些树和草,而且它们还是主角,真是麻烦。

其实,现在我知道,我之所以觉得温度、水分、河流沉积或地壳运动是易于分析的因素,是因为我的时空太渺小,这些因素对我而言犹如永恒,永恒得简直可以一概而论。

树和草的时空则与我要接近得多。

如果我能够长期以生理机能直接影响这土壤,我想,这主角应该会是我,轮不到那些树和草。

(注:白扦坑沙丘讲座中提及的所谓“生命—旋涡理论”)而且,重要的一点是,我和它们都是生命体:非逻辑的、未知的生命体。

关于生命体对非生命体所做的一切,我常常觉得神秘,并且怀疑自己有没有给出最终解释的能力。

——我指的是在最高层面上。

我总是患有不切实际的可笑的想象症,愿意相信植物和动物一样有情绪和思想。

植物们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影响土壤,从而把自然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它们的动机是什么?无法回答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转向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告诉自己:因为凡是不这样做的植物都已经死了。

在一般层面上,我也知道它们的根吸收土壤水分,它们的根的分泌物和土壤溶液进行化学反应,等等等等。

它们是这样影响土壤的。

它们当然是这样影响土壤的。

实验已经证明。

我也可以这样一直分析下去。

但是,我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和恐惧。

我看着地上这些静静的不会说话的小生命,觉得我不能够理解它们。

人人都觉得永恒神秘,我觉得短暂比永恒更神秘。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永恒,可是为什么有短暂?
基于上述原因,当时我分析土壤成因的时候时常想:要是这世界没有植物就简单了。

可是,没有植物,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二者如此不同,却又互为因果,世界如此复杂,真是令
人头疼,真是令人赞叹。

还有无尽的知识需要去学习。

就这样,每天,我们带着一本工具书和一本习题集上路。

摸摸大自然,翻翻工具书,做做习题集,在思考中遭遇郁闷,在郁闷中坚持思考,关爱生命,远离网络,感觉真的还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