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方法

前言
自从20年前开始讨论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以来,它 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识别区域含油气区带,成熟的 勘探目标到可钻的勘探目标以及开采油田油气资源方面, 地震地层学都被证实是相当成功的(Greenlee, 1992; Duval et 等, 1992)。 本文首先将介绍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 数据准备的方法,这将为以后的层序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2D or 3D),数据体解释(3D),正演和地质建模奠定基础。 然而,这些建议打算形成一个工作的步骤相对一系列的主 观方向。方法论必须从已知区域找到合适的数据,而且阅 读是为了提取信息中有用的东西。
描述位置代码解释评价整一沿着整合界面发生发射top上超没有明显侵蚀间断dwn两个底超形成丘状di由不整合界面联系基底整一top上超dwn平行ob倾斜si褶曲斜坡沉积mb浅水三角洲深水subp近似水平较少倾斜强调振幅特征的地震相地震相信息振幅高或低连续性反射频率等可以反映岩层的重要信息
地震地层学方法
目录
解释步骤: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主要的构造变形和数据假象(包括 侧向反射和绕射)区域。解释者应该对(该地区的)构造 样式、是否存在滑脱构造、或者关键的变形现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如果地震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区块,不能盲目 的套用常规经验。
2,在构造发育比较复杂的地区,以下方法或许会很有用: 对一些反射界面做初始的对比,然后剪切、平滑,并将剖 面叠加来查看它们之间关键的构造关系。对地震半比例显 示图做一些等于或接近1:1的纵向放大也可能对解释构造 不明确区域产生帮助。解释断层(使用普通颜色)在同相 轴明显发生错断的地方。在识别断层时要确认解释的剖面 有没有经过偏移处理。同样要注意由于偏移过量或者偏移 不足在地震数据上产生的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归位 一系列的地震剖面需要对该区域的原始沉积类型和地层排 列方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墨西哥海湾盐丘地区)。 3,检查关键测线(尤其是倾斜测线)来识别主要的(二 级)大陆架边缘,如果这个区域存在(大陆架边缘)。使 用三角形或循环符号来对其进行注明。对地震层序(二级, 三级等),以及前造山,同造山和后造山运动层序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用粗体的顶部截断箭头(红色)来识别主要 的角度削截。
地震地层

S型前积
其特点是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 形,近端整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有完整的顶积层 、前积层和底积层,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它意味 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较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 面上升,是一种代表较低水流能量的前积结构,如代表较 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或三角洲朵状体间沉积。
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 的学科,主要内容是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及 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 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包括地层层序及 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和预测有利油气聚 集带等。
(一)地震层序分析
划分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的基础,同样,划分地震层 序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1沉积层序与地震层序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 出的沉积层序,也即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4地震相图的编制
在地震剖面上一般先分析地震相的几何参数,识别各 地震相所处的不同沉积环境,弄清各时期沉积物的来源方 向。然后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找出反射特征横向变化 规律,把各种地震相的具体界线在地震剖面上划出来。
进行平 面分析对比 ,并把它投 到测线平面 图上,相邻 测线地震相 单元经测线 闭合后,就 可以把相同 的地震相单 元在平面上 连接起来, 编制出一张 地震相平面 图。
4) 振幅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 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 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与丰度标准
地震地层学-总结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二、地震层序的概念
三、地震层序的划分
一、地层界面和地震反射面
1、地层界面 (Stratum Interface)
岩性地层界面(litho-interface) 以岩石或岩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志,它是岩性相对一致 的一套地层与另一套地层的分界面。 参数:岩石的粒度、颜色、层理、结构、矿物成分、 沉积构造、电性特征等 生物地层界面(biological-interface) 以生物化石或化石群为划分依据,它是一套生物组合 与另一套生物组合的分界面。是勘探阶段地区统层的 基本依据。 时间地层界面(time-interface) 某一特定地质时期内所沉积的一套地层与其他地层 的分界面。就是沉积等时面或同时沉积作用面。
① 实际上属地层学范畴 ② 是介于地质与勘探地球物理之间的交叉学科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地震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地学分支,它是地球 物理学方法与地质学概念紧密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张万选、张厚 福等,1990)
“地震地层学”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学分支 ——Payton(1977)
因此反射界面不能与地层界面一一对应,地震反射也不能与反射界面一一对 应,地震上所划分的界面信息远没有地质上的信息多。
地震反射界面总体代表时间界面,具年代地层意义,这是地震地层学的基础。
二、地震层序的概念
1、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沉积层序(Depositional Sequence):成因上有关联的连续沉积的一套地层组合,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随后,全球进入地震地层学时代。
一、地震地层学的兴起和发展
3、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1、地震勘探技术快速发展 (子波处理;地震反演 ;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 2、地震地层学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内容

地震反射界面的实质 • 层面(残留沉积作用面),即代表等 时界面,其地震响应便是年代地层界 面的反射。 • 不整合面代表地质历史中的侵蚀面或 无沉积面,常由于分隔不同的岩性或 产状的地层具有形成反射的条件。 • 对应不整合面的反射可以是穿时的 (角度不整合)或不穿时的(平行不 整合)。
5、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
• 选择连井基干剖面,进行地震层序 的层位标定 ; • 坚持以不整合面来划分层序的顶、 底界面; • 参考钻井资料划分沉积旋回; • 参考大套地层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 进行层序划分 ; • 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划分沉积旋回。
钻井资料划分沉积旋回
央斜4南扇体
昌参1北扇体
6、地震层序的划分辅助原则
油气勘探技术发展
• 油气勘探技术,特别是对解释工作提出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对地下地质 构造的形态作出解释以外,还要对地震 剖面作出地层、岩相及沉积环境的解释, 并对整个盆地的沉积特征,古地理及地 质发展史作出解释,为寻找地层圈闭油 气藏服务。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T1 T2 T4 T6
下第三系沙三+沙二地震层序剖面
新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车古25
车13
T2
T2 T4
T6
T5 T6
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超层序底界接触关系
T1
T2 T6
Tr
车西连片三维Inline830地震剖面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的意义 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波速、反射波 形的变化、反射结构的特征,对地下地层特 征进行广泛的研究,对地层划分、岩性鉴别、 海平面升降、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沉积盆 地的油气评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震勘探由它先天的缺陷,它的分辨率有限, 不可能象地面露头观察或测井那样精细
(4)下超
层序的底部顺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下界面的关系,它表明 新老地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沉积间断
传统的地层划分总是以层间的角度不整 合或侵蚀不整合为依据的。然而,大量的地 震资料表明,在过去认为是连续沉积的地层 层序内部,往往有大量的上超或下超式的的 沉积间断。它们也应该是地层划分的重要标 志,并在地层圈闭油藏勘探中具有重大意义。
Your interpretation:
A palaeo-scene (the evidence)
They are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they can tell us about:
• • • • Group behavior; Seasonality & temperature; Food web & competition intensit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层组成,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
合面为界。
1、地震层序划分标志
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 象来划分地震层序。
反射波终止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射波连续延 伸,形成协调(整一)接触关系; 另一类为反射波系统终止于另一反射波组, 形成不协调(不整一)接触关系。 后一类反射波系统终止有四种形式:削截 (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
第三节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其目的 是通过地震相参数,恢复地下古老地层的沉 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体系,识别具有勘探
地震沉积学课件2-地震地层学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1、概念及发展历史 2、学科地位 3、理论基础 4、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
二、地质背景知识 1、地震地层学 1)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2)地震层序的识别 3)地震相解释 2、层序地层学(自己复习) 3、沉积相模式(自己复习)
一、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二、地震层序的识别 三、地震相解释
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相 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地层 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
它是在差异沉降的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 岩层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成的。在箕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 造枢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反射构型。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1)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 轴的组合。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2)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 的组合
3、根据包络面进行对比
由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横 向上变化很大,从而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甚至于 极性变化很大,这使得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 征很不稳定。当进行同相轴对比时,往往很困难。 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即 对比界面可以穿相位。
(c)波状反射结构前积反
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 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同一地 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 平在冲积平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 等相带中容易产生这种构型。
(d)发散反射结构
1、基本概念
(1)同相轴: 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因峰值点容 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地震地层学》概念

《地震地层学》概念(1)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这个定义将不整合面这个术语局限于重大的陆上侵蚀面,并且修改了Mitchum(1977)的不整合面定义。
Mitchum把不整合面定义为“一个把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并且代表一个重要沉积间断”。
这个早年较宽的不整合面定义包括了陆上和海底侵蚀面,不能充分区分层序和准层序边界。
局部的、与地质作用伴生的准周期侵蚀和沉积,如分流河道侵蚀,不包括在层序地层学的不整合面定义中。
不整合面在地震反射剖面中常响应于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等反射终止关系。
(2)海泛面①海泛面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
它们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这种水深的突然增加常伴随着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否则海泛面上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陆上侵蚀作用、无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移动。
②初次海泛面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图2-8),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初次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也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可剥去近10米厚的沉积物的海侵侵蚀作用。
③最大海泛面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
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最大海泛面常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图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地层学一 绪论1.基本概念①含油气盆地 ②地层 ③地震及反射层④地震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2.研究内容① 地震反射层地球物理性质物理性质﹑连续性﹑分辨率等油藏地质参数⇒② 地震层速度⇒岩性分布、储层参数(Φ、ρ、So )③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关系地震反射层接触关系地层单元划分对比⇒地震相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④综合研究3.历史及现状 ① 提出阶段(75—80)② P.R Vaill 等1997,第26届AAPG 年会Brown 等1979,地震地层学③ 发展成熟阶段(80—90)徐大等译地震地层学续集物探局 袁柄衡胜利局 杨云岭④ 多学科发展(90—至今)层序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定量地震地层学二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一)基本概念1.地震层序:定义,界面,实体2.地震反射界面类型① 地层界面类型② 地震反射层终止关系③ 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及规模(穆申1992)3.地震层序实体类型① 地震旋回体类型② 地震相(二)地震层序单元划分原则及方案1.划分原则:① 界面最大 ② 等时性 ③ 统一性2.层序单元类型① 经典地层单元⎪⎩⎪⎨⎧年代地层单元)生物地层单元)岩石地层单元).3.2.1 ② 层序地层单元⎩⎨⎧沙基等人俄)等人西方..2.).1Vail③ 国内常用地层单元及层序单元对应关系(三)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类型1.层序界面类型① 具剥蚀时间间断界面1)构造抬升机制——剥蚀角度不整合2)基准面不稳定——剥蚀不整合面② 无剥蚀间断界面1)欠补偿面2)补偿面3)超补偿面③ 沉积界面1)初始湖(海)泛面2)最大湖(海)泛面3)一般湖(海)泛面4)岩相差异面—⎪⎩⎪⎨⎧冲刷岩相粒度气候2. 层序实体类型及形成机制① 实体类型 1)沉积韵律 2)沉积组合② 变量要素及变量方程3.层序体形成机制要素① 构造沉降② 海平面上升③ 沉积物供给(数量、速度)⎪⎩⎪⎨⎧规模实体界面④ 气候⑤ 综合要素—⎪⎩⎪⎨⎧地层基础面原始)(沉积可变气田变化速率)()综合要素:沉积速率)21Vd Vs(四)层序地层单元特征1).层序: ⎪⎪⎩⎪⎪⎨⎧⎩⎨⎧不整和界面—边界面类层序类层序—类型定义C II I B A ..2).准层序组:⎪⎩⎪⎨⎧大海泛面,超欠补偿面界面:初始海泛面,最积类型:进积、退积、加定义...C B A3).层序:⎪⎩⎪⎨⎧偿面。
一般海(湖)泛面,补,交互列,向上变细变薄序列类型:向上变厚变粗序定义...C B A4)岩层组:⎪⎩⎪⎨⎧异界面,不整合面边界:侵蚀面,岩性差,均质韵律,交互韵律类型:正韵律,反韵律定义...C B A5)岩层:⎪⎪⎩⎪⎪⎨⎧⎩⎨⎧边界:岩性差异界面非纹层系组成纹层系组成类型:定义...C B A6)纹层组:⎪⎩⎪⎨⎧纹层组—边界层理,柱状,槽状沉积层理构造,如交错—类型定义...C B A7)纹层:⎪⎩⎪⎨⎧边界类型定义...C B A(五)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方法1.单井层序单元划分①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1) 古生物法2) 地球化学法3) 沉积相序法4) 测井信息法5) 地震响应法②层序单元划分1) 沉积旋回分级法—2个2) 单井层序地层面图绘制—1个2.地震测井地质层位标定① 全球地震记录:A 基本层组B 出现过程图 褶积原理:⎪⎪⎩⎪⎪⎨⎧=--==+-ii i i i i t t t t v Z Z Z Z Z R R W X ιρ11)()()()(* 式: X (t) —为t 时刻地震响响值W (t ) ——为地震子波R (t ) ——为t 时刻反射系数Z i ——为Δi 层的声阻抗ρi v i ——为i 点的地层密度和速度C. 关键参数确定● (Vct) 选取:⎪⎩⎪⎨⎧⎩⎨⎧响应中提取实际子波:在实际地震莱通子波雷克子波理论子波 ● 步长h 的确定:最小分层单元为准● 时深转换:H= T V 21 ∑∑===n i iin i i v h h V 11. ● 薄层效应:去砂图实做过程应考虑去砂或并层处理● 基线漂移校正低频和高频校正,滤波处理演示图②. Vsp 方法垂直地震法过程图3. 地震地质层位对比① 沿层追踪法按照地震反射层是一个时间层的概念,由井点外推,确定分布界面的定向展布。
先过井剖面,向外井推一井地震剖面。
②地震旋回体追踪1)基本原理●地层旋回类型:构造旋回———沉积旋回———自旋回(带式构造)(环境迁移)(水动力)A 旋回体:是指地层的内部构造中具有方向性的组合实体称旋回体。
A.地震旋回体概念●地层旋回是指地层内部结构中具有岩性方向上的变化组合规律的地层实体。
●地震旋回体是指应用地震信息可识别的地层旋回体称为地震旋回体B.地震旋回体尺度●按成因分:构造旋回→沉积旋回→自旋回(带式构造)(环境迁移)(水动力)●按识别方法:C.地震响应与旋回体关系●思路X(t)=W(t)+R(t)+n(t)↓去nX(t)=W(t)+R(t)如果将地层旋回看作一个地震脉冲,相当于W(t)可将旋回(子波)分为三类:如下将R(t)作为地层响应,可通过沃西数学变换实行。
●结论不同的沉积旋回脉冲,形成的地震波波形特征不同,同一沉积旋回脉冲,地震波波形基本相似。
即地震响应波形反映沉积旋回。
2)地震旋回体模式表——五种模式3)地震旋回体处理解释流A.流程图B.解释步骤●单井旋回体确定(单井程序体图)●观察地震反射层接触关系,确定构造旋回体层(典型过井剖面图)●建立过井地震道地震旋回体模式(井点旋回体分析图)●优选地震道进行外推(典型地震剖面图)●绘制时频曲线(时频曲线图)●旋回体类型解释(旋回体类型分布图)●三维定向旋回体对比4.地震层序划分综合研究三.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及描述1.地震相:定义2.地震相分析:定义/基础⎩⎨⎧地震学沉积学 /相模式3. 地震相描述参数 ① 相面参数⎪⎪⎪⎪⎩⎪⎪⎪⎪⎨⎧⎩⎨⎧⎩⎨⎧类型定义)反射外形类型定义))地震反射结构(六种地震物理参数..3..2)1B A B A ② 速度—岩性参数1) 层速度2) 剩余层速度3) 岩性参数(二)陆相断陷盆地相模式1. 沉积古地理背景2. 地震相剖面模式① 陡坡带(倾、走向)② 缓坡带③ 深洼带④ 凸起带⑤ 长轴入口带⑥ 特殊地震相3.地震相平面演化模式目的,从地震剖面相面确定① 断陷盆地充填历史初始张裂→深断陷→断陷过度→坳陷(沙四下) (沙三—沙一) (东营)(g_Nm ) ② 地震相模式(三)被动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1.沉积背景2.地震相模式① 按地理分布单元分类(Sagree.Vail,1997)② 按地震反射几何形态分类(Brown,1979)③ 按海平面演化特征划分(参考层序地层学)1) 低水位期地震相A.沉积体系类型● 常深海—深海● 正常深海B.地震相● 丘状上覆充填● 常状● 杂乱丘状和超充填● 发散楔状2)海进体系域A 沉积模型B 地层模式3)高水位体系域4)陆—边缘体系域(四)前陆(坳陷)型含油盆地相模式(自学)1.沉积背景2.层序我国模式及地震相① 陡坡带⎩⎨⎧地震相沉积体② 缓坡带③ 隆起带(五)地震相分析研究方法1.基本原则① 统一性② 等时单元③ 层次性质④ 特殊→一般2.研究流程3.研究步骤作业:①基本概念● 地震相分析②试述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类型及分布(图、文并茂)③试以陆相断陷盆地地震模式为例,论述地震相分析方法及步骤。
三.速度—岩性解释(自学)1.基本原理① 不同岩性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性质,速度是最明显,易被拾取。
A. 速度反映岩性变化,不同速度区反映不同岩性。
B. 同一岩性的速度具多解性C. 地震层速度是岩性、岩相及物性的综合反映。
② 等效地质模型(见笔记)2. 计算参数求取① 层速度计算1) 单井层速度2) 地震速度谱计算层速度A. 计算方法B. 解释步骤② 砂泥岩压实模型(Vs. Vm 求取)1) 井点资料压实模型确定A. 岩性识别:砂泥岩B. 读取不同岩性声波时差C. 计算不同岩性层速度D. 绘制单井曲线E. 绘制多井综合曲线F. 砂泥岩线拟合——V s =V s(H), V m =V m(H)2) 计算层速度的压实模型散点法。
3) 砂泥岩压实模型类型A. 正常型:V 砂﹥V 泥B. 异常型:V 砂﹤V 泥C. 波动型:V 砂. V 泥多变D. 等速型:V 砂≈V 泥3. 解释流程① 岩量了解② 压实图 制做,确定研究区地层压实模型③ 速度谱解释④ 岩性指数量板制作⑤ 计算砂岩含量或岩性指数⑥ 绘制砂泥比图。
四 储层地震地层学引言(一)基础知识1. 地震信息⎪⎩⎪⎨⎧⎩⎨⎧-==1)^(*)()()(*)()(t W t X t R t R t W t X 反馈地震信息:精细反射地震信息储层:褶积区域:反射地震剖面: 2. 地震反射层描述参数类型① 基本参数: ⎪⎪⎩⎪⎪⎨⎧Fm A fm A /组合参数,如波形态)频率()振幅(②地震处理提取的参数1) 地震波运动学分析参数(时间曲线)2)地震波动力学分析参数3)地震道的相关分析参数4)地震道自回归参数5)地震道振幅分析6)功率谱分析参数2.地震反射分辨率① 定义:是指地震反射新识别地址体的能力,即多宽多厚的地质体能用地震识别。
② 纵向分辨率1)定义:应用地震能够确定地质体顶底面的最小距离(厚度)2)确定方法(Waless 1982)⎪⎪⎩⎪⎪⎨⎧∆===⎰∑∞+∞-k k t nb b b dt E E P 22)(2 式中:P —纵向分辨率b n —波的主极值(振幅)能量E —波的总能量△—坐标间隔③ 横向分辨率1)定义:是指两个绕射点得以分辨的最小水距离。
2)确定方法A :非涅尔带半径R=λh 121 B :地震坐标参数△x=XsZv Z ∆*7.00λ 3. 研究思路及方法① 基本思路1) 解决问题 2) 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反演法正演法...C B A3) 研究内容及流程4) 关键技术思考题 ①概念 地震分辨率(二)储层地震微相预测技术1.基本概念及描述① 定义② 描述参数2.解释原理及方法① 地震物理参数地质意义及优选② 地震纵向分辨率方法1)主成分 2)象类 3)样变 4)模式 5)非地震3.解释流程及步骤① 流程② 步骤4.实例分析(三)储层横向预测(储层厚度)1.预测原理2.预测方法1)波形—振幅法预测步骤厚度与波形关系.A2)频率—振幅法3)低频频谱法4)多参数统计法5)正演模型法6)积分能谱法(四)储集体物性参数预测1.孔隙度预测①地震层速度法1)威利方程(Whyllie)2) 扩散威利方程3)实验室统计方法4)预测步骤③地震波阻抗估算法③地震反射时地质统计法2.渗透率预测①孔渗关系法②直接估算法(五)地层流体压力预测①地震层速度与压力关系②速度预测地层压力方法1)等效深度2)正常压实超覆法3)压力梯度法4)贝罗蒂—梗卡法5)菲利普思法6)思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