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沪粤版八级物理上册3.5《奇妙的透镜》教案

奇妙的透镜教学点滴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器材准备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复习前节知识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二〕认识透镜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
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以下填空。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1.如下图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
叫凸透镜的焦点;叫凸透镜的焦距;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
123焦距 f/mm焦距 f/mm 平均焦距 f/mm焦距 f/mm凸透镜 1凸透镜 2比拟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 3.5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凹、凸。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5奇妙的透镜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3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讲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包括它们的形状、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成像规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的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白纸、蜡烛、光具座、直尺。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和放大镜,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讲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演示: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会聚和发散现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6. 知识拓展:介绍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
六、板书设计奇妙的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成像规律凹透镜:发散光线成像规律:1.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
2.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投影仪。
3.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对光线的作用。
2.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教室内的投影仪是如何工作的。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作业答案: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第5节《奇妙的透镜》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4)实物模型:教师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镜的形状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互动平台:教师利用互动平台,发布课堂任务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在能力层次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光学现象,并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初步的解释。同时,学生们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归纳出透镜的成像规律。
在素质层次上,学生们在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遵循实验规程,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对学习透镜的特性和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 实验步骤:观察透镜聚焦光线、发散光线、成像等实验现象。
-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避免损坏透镜。
⑤透镜的制造和材料
- 制造材料:透镜可以由各种光学材料制成,如玻璃、塑料等。
- 材料性质:不同材料的透镜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能和应用领域。
⑥透镜的校正作用
- 校正作用: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视力问题,如近视、远视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5.奇妙的透镜_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5. 奇妙的透镜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发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能够区分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透镜。
2.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原理,透镜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原理。
2. 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演示:用蜡烛、白屏和凸透镜、凹透镜进行实验,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5. 应用:讲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透镜的应用。
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会聚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七、作业设计:1. 简述透镜的种类和特点。
2. 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举例说明透镜的应用。
答案: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會聚。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 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张奶奶家的堆柴屋是用塑料膜做顶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正午,张奶奶家柴屋的柴草突然着火了。
幸好被放学回家的张毅同学发现并通知村里人迅速将火扑灭,才使张奶奶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事后张毅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是谁放的火呢?你愿意帮张毅同学找到纵火犯吗?可谁是纵火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透镜》,找出凶手。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透镜1.透镜的分类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特点是可以透光。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让学生仔细观察桌面上外观相似的两块透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区别在哪?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
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
2.主光轴、光心。
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用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二)探究透镜的作用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同吗?有怎样的作用?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光的作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凹透镜和凸透镜若干、手电筒、光具座及其组件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奇妙的透镜》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做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入新课,体现透镜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透镜,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画出光路图,因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作图时有一定的困难,花的时间较多。
第三部分:利用光路图介绍焦点和焦距,并和学生一起归纳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平变焦,焦变平,心不变),方便记忆。
课堂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1.了解透镜的构造和性质;2.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透镜的构造和性质,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PPT等;2.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黑板或PPT展示一些透明物体如玻璃球、水晶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透明物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能看到内部的东西?步骤二:概念解释1.讲解透镜的定义和构造;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步骤三:透镜成像的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别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2.实验步骤:–将光源向透镜所在位置发射光线;–将光屏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观察到的图像;–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展示。
步骤五:透镜成像的应用1.讲解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成像原理在这些应用中的具体作用。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透镜的重要性;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透镜成像的更多应用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实验表现等;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补充和讲解;3.布置透镜成像相关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4.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透镜的构造、性质以及成像规律。
通过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堂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次教学可以提前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
凹透镜和凸透镜若干、手电筒、光具座及其组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奇妙的透镜》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做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入新课,体现透镜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透镜,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画出光路图,因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作图时有一定的困难,花的时间较多。
第三部分:利用光路图介绍焦点和焦距,并和学生一起归纳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平变焦,焦变平,心不变),方便记忆。
课堂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学会测量焦距,掌握读数、记录方法,理解造成误差的原因。
不知课外作业,加深对透镜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后半阶段时间把控不好,教学比较匆忙,知识点还不够牢固。
学生探究的时间较多,作图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前松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