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根据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赤壁赋》(节选)- 苏轼对海而唱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8.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熟读并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诗经·蒹葭》一、文学常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
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
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
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1、所谓伊人..:那个人。
2、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有《柳河东集》。
二、思想内容: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特色:1、对比与映衬: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方法的对比,养树与养人的映衬。
2、寓言形式,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病梅馆记》一、文学常识: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二、思想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病梅”指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者。
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二首》一、文学常识:1、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出身寒微。
《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沪教版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学问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学问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娴熟的运用。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语文)的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一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学问点(总结)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2、径、须、沽、取、对、君、酌3、耶、娘、妻子、走、相送4、禾、生、陇、亩、无、东西二、古今异义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2、禾生陇亩无东西3、危樯独夜舟4、月涌大江流5、凭轩涕泗流三、一词多义危乎高哉可以横绝峨眉巅知安而不知危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邦有道,危言危行入武关,秦兵绝其历民贫则危乡轻家佛印绝类弥勒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所守或匪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烹羊宰牛且为乐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河水清且涟猗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吾攻赵,旦暮且下径须沽取对君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惟有饮者留其名江水又东,径巫峡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后世之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仆人何为言少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焚百家之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耶娘妻子走相送王笑而不言老翁逾墙走将进酒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呼儿将出换美酒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高一语文必修四学问点总结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推断句)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推断句)4、我为赵将。
(“为”,是,推断句)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7、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了《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百年风云》等多个模块,下面将对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文言文的基本认识学习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与白话文的区别,了解了文言文的演变过程和地位。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学会了通过猜词猜意、分析语法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古文,提高了古文阅读的能力。
3.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如何欣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现代散文的阅读学习了现代散文的形式与特点,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散文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现代小说的阅读学习了现代小说的分类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现代诗歌的阅读学习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诗意和感悟能力。
三、古代文学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和流派,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和创作背景。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名著,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了解了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四、百年风云本模块主要学习了近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了解了近代史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1.近代历史事件的了解学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潮。
2.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了反映近代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近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把握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内容梳理

最新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内容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第1课、《沁园春·长沙》1、知识要点:1.文学体载的种类: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3.诗歌的分类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①赋:直接陈述铺叙②比:即打比方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
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
如“长沙”、“游泳”等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
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2、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词牌名。
3、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_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2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3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1、瘘(脊背弯曲)2、伏(弯腰)3、固(确实)4、故(旧)5、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1、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2、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3、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4、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1、虽(1)虽窥伺效慕(即使)(2)虽曰爱之(虽然)2、故(1)其土欲故(旧)(2)故不我若也(所以)3、实(1)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2)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3)其实害之(实际)4、若(1)其置也若弃(像)(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3)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5、而(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6、业(1)驼业种树(以……为职业)(2)理,非吾业也(职业)7、然(1)隆然伏行(……的样子)(2)既然已(这样)(3)然吾居乡(然而)8、病(1)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2)故病且怠(困苦)9、者(1)有类橐驼者(……的样子)(2)他植者则不然(……的人)(3)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10、以(1)以致其性焉尔(来)(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3)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4)而卒以祸(因,因为)(5)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6)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11、且(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3)故病且怠(又)12、传(1)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2)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兴旺;安,使……安乐)6、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①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②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3、省略句: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
“以之”,因此。
)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病梅馆记》一、重点实词1、或(有人)2、欹(倾斜)3、诏(宣告)4、号(疾呼)5、斫(砍削)二、古今异义遏其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三、一词多义1、明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②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明白地)2、病①病梅馆记(病态的)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呈现病态)③而江浙之梅皆病(呈现病态)3、以①梅以曲为美(介词把)②以绳天下之梅(连词来)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以……为:把……作为;以(第二个):来,连词)④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介词凭借)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介词把)4、之①江宁之龙蟠(的)②既泣之三日(代词代梅)5、其①心知其意(代词,代上文句子)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代词,代求钱之民)③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代词,代梅)6、为①以欹为美(当作)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③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到)④以五年为期(定为)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
)②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现病态。
)2、形容词作动词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用尽。
)3、形容词作名词①梅以曲为美(曲,曲梅,曲态。
)②直则无姿(直,直梅。
)③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挺直的枝干;密,密枝;正,端正的枝。
)④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隐,隐衷。
)4、使动用法①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早死,摧折;病,使……病。
)②必复之全之(复,使……恢复;全,使……健全。
)③纵之顺之(顺,使……顺。
)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于地2、固定句式①以……为翻成“把……当作”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3、判断句: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表否定判断②予本非文人画士表否定判断4、被动句:予……甘受诟厉《促织》一、重点实词1、尚(崇尚,爱好。
)2、居(积,储存。
)3、啻(止)4、造(到)5、固、强(坚持,一定;迫使)6、庠(学校)7、过(超过)8、贴(抵押)二、通假字1、昂其直./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价格)2、而.翁归(而,通“尔”,你的)3、手裁.举(裁,通“才”,刚刚)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今”的)6、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口)三、古今异义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两股.间脓血流离(古义:大腿。
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3、儿涕.而去.(涕:古义:哭泣,流眼泪。
(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今义:鼻涕。
去: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5、民日贴.妇卖儿(古义:抵押、典当。
今义:粘贴、贴补。
)四、一词多义1.责(1)因责常供/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2)每责一头(索要,索取)(3)以塞官责(责任,差使)(4)受扑责时(责罚)2.靡(1)靡计不施(无,没有)(2)虫尽靡(败退,失败)3.顾(1)成顾蟋蟀笼/徘徊四顾(看,动词)(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只是、不过,连词)4.发(1)窃发盆(打开)(2)探石发穴(掏、挖开)(3)无毫发爽(毛发,头发)5.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6.岁(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成有子九岁(年龄)(3)后岁余/不终岁(年)7.故(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8.令(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令以责之里正(县令,名词)(2)急解令休止(让,动词)9.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见虫伏壁上(上面)(3)上于盆而养之(放置)(4)以金笼进上(皇上)10.益(1)死何裨益(好处)(2)成益愕/成益惊喜(更加)11.掷(1)帘掷一纸出(抛,扔)(2)虫跃掷径出(腾跃)12.异(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13.过(1)折过墙隅(经过)(2)裘马过世家(超过)(3)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14.强(1)乃强起扶杖(勉强)(2)少年固强之(迫使)15.中(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2)中绘殿阁(当中)16.然(1)成然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2)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3)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4)庞然修伟/相对默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7.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18.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19.为①为人迂讷(对待)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20.自①自昏达曙(从,介词)②不如自行搜觅(自己,代词)③自与汝复算耳(自然,副词)21.尚①宫促织之戏(崇尚、爱好,动词)②虫宛然尚在(还,副词)22.复①成反复自念(重复,动词)②亦不复以儿为念(再,副词)③成子精神复旧(恢复,动词)23.举①举家庆贺/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一切异状遍试之(全,形容词)②手裁举(抬起、举起,动词)24.意①即道人意中事(心里,名词)②意似良(神态、神情,名词)③惴惴恐不当意(心意,名词)④岂意其至此哉?(料想、估计,动词)25.信①成述其异,宰不信(相信,动词)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的确、确实,副词)26.即①即道人意中事(立即、就,副词)②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即使,连词)27.顿①顿非前物(立刻,副词)②顿足失色(跺,动词)28.得①得其尸于井(找到、发现,动词)②市中游侠儿得其佳者笼养之(抓到,动词)③冀有万一之得(得到,引申为收获,名词)29.闻①忽闻门外虫鸣(听到,动词)②宰以卓异闻(闻名,动词)30.忽①忽闻门外虫鸣(忽然,副词)②不可忽也(忽视,动词)31.杖①杖至百(杖责,动词)②乃强起扶杖(拐杖,名词)32.出①因出己虫(拿出,动词)②无出其右者(超过,动词)33.而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但,连词,表转折)②儿涕而去(连词,表承接)③掩口胡卢而笑(连词,表修饰)34.及①仙及鸡犬(涉及、联系到)②及扑入手(等到)五、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①岁.征民间(每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③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④取儿藁.葬(用草席)⑤日.与子弟角(每天)⑥力.叮不释(用力)⑦民日.贴妇卖儿(每天)2.名词活用作动词①试使斗而才.(有才能)②旬余,杖.至百(杖责、用杖打)③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装进笼子)④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⑤儿涕.而去(流泪、哭泣)⑥自名.“蟹壳青”(命名、取名)⑦细疏.其能(述)⑧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⑨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⑾仙.及鸡犬(成仙)3.使动用法①昂.其直(使…昂,抬高)②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③而高.其直(使…高,抬高)④不如拼.博一笑(使……拼)4.意动用法①成然.之(认为…对)②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③益奇.之(认为…奇特)5.其他活用现象①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完)②近.抚之(形作动,靠近)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④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⑤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⑥审.视(仔细地)⑦啼.告母(哭着)6.同义复词(同义连用)①里胥猾黠..(狡猾)②死何裨益..(益处)③填塞..(充满,门口)..门户④唇吻..翕辟(嘴唇)⑤急逐趁..之(追赶)⑥虫跃掷..径出(跳跃)⑦不复聊赖..(依赖、寄托)⑧自增惭怍..(惭愧)⑨急解令休止..(停止)../更无休止⑩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⑾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六、重点虚词之:代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物故非.西产(2)非.字而画2、被动句(1)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被动句,无标志,意念上的被动)3、定语后置(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不数岁,田百顷..(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后置定语)..,楼阁万椽4、状语后置(1)问者爇香于鼎..(2)焚拜如前人...(3)既而得其尸于井..5、省略句(1)岁征(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