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罪与罚》中的“宽恕”主题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圣彼得堡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罗迪托·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路历程,深入地探讨了犯罪、救赎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罪: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犯罪在《罪与罚》中是一个核心主题之一。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贫困和思想偏激而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小说生动描绘了他所犯下的谋杀案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内心的折磨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通过描述犯罪行为及其影响,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权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所带来的挣扎和冲突。
罚: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作为一个心理小说,《罪与罚》深入探讨了罪恶和救赎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斯科尔尼科夫以一种犯罪行为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整个故事中得以逐渐展现。
同时,小说通过其他角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的思考。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传达人性本质中冲突和挣扎的普遍性。
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反思《罪与罚》不仅是一部社会和心理描写的小说,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及其他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提供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人类存在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素材。
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选择和信仰的反思,并探索人性中善恶之间永恒而复杂的纠结。
结论《罪与罚》以其深刻而复杂的犯罪、救赎和人性探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通过对犯罪行为及其影响、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以及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这部小说引发了无数读者关于道德、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与实现社会正义之间,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1.Dostoevsky, F. (1866). Crime and Punishment.2.Jones, M. L., & McDuff, D. (2003). Introduction to Crime andPunishment. In Dostoevsky's Crime and punishme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p. 7-33). Routledge.3.Frank, J. S. (2017). Dostoevsky's treatment of the theme of freedomin his novel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04(01), 7-19.。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揭示与救赎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揭示与救赎
1. 引言
《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心理分析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所揭示的犯罪心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救赎主题。
2. 犯罪心理揭示
•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剖析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对于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压力。
•对于社会不公正感的反应:作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因此怀有仇恨情绪的人,从而导致他产生了对富人进行报复的想法。
•自卑感与虚荣心: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后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同时也浮现出推销自己、显示优越感等虚荣动机。
3. 救赎主题分析
•罪恶的自我救赎: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犯下罪行后内心深刻的悔过和对他人的关爱,试图通过为他曾经伤害的人提供帮助来补救自己。
•宗教信仰与转变:在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在忏悔与赎罪的道路上寻求救赎。
•作为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通过揭示犯罪心理以及探讨救赎主题,呈现了一个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视角。
4. 结论
《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犯罪心理,并以救赎为主题展开了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讨论。
通过分析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心理压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罪恶自我救赎和宗教信仰转变等情节,让我们思考到救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的犯罪小说模式,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一、引言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一个被社会压迫和
内心矛盾困扰的人物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关于罪恶和救赎的主题,并展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和人性探索。
二、罪恶的根源
《罪与罚》通过描绘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挣扎,展示了罪恶行为
的根源。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不公、贫困以及无助感都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逐渐堕入犯罪行为。
三、内心挣扎
在犯下杀人等严重罪行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了内心挣扎和道德良知的折磨。
他时常陷入懊悔和自责之中,同时又试图通过辩解自己来减轻内心负担。
这展
示了人性中善恶的复杂交织以及道德观念与欲望之间的矛盾。
四、罪恶的后果
虽然在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惩罚,但他发现内心的困扰并
没有得到解决。
相反,罪恶行为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最终导致了精
神崩溃和自我毁灭。
五、救赎与希望
尽管整个故事充满了罪恶和绝望,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角色的出现,展
示了救赎与希望的可能性。
索尼娅作为一个善良纯洁并且理解主人公内心挣扎
的女孩,试图以爱和关怀来拯救拉斯科尔尼科夫,并唤起其内心深处对善良和
正义的渴望。
六、结论
《罪与罚》是一部探讨罪恶与救赎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
挣扎中所展示出来的悖论、痛苦和希望,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罪恶的根源、内心挣扎以及罪恶后果等方面来探讨该主题,并阐
述了救赎和希望的重要性。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篇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批判性,通过主人公罪犯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
本文将从作品中提炼出的深层感悟和启示进行探讨。
一、人性的复杂性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叛逆者,又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同时又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他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能够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限制,但随着他杀害老妇人以及妓女的行为,他的内心开始越来越被罪恶所侵蚀,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人物形象,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二、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在作品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所处的社会充满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加剧了人性的扭曲。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这一现象,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罪恶之中。
因此,作品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痛点的思考与警醒。
三、罪与赎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罪与赎的主题。
虽然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最终被追逐,但他的内心却已经开始悔悟并尝试着补救他的过错。
而在最终的结局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行动,为另一个无辜的女孩赢得了自由,并对自己的罪孽向社会承认和赎罪。
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诠释了罪与赎的关系,同时也反思了人性中的不足和失误。
四、对自我意识的反思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高于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但随着他陷入罪恶的深渊,他逐渐领悟到自我意识的盲目和局限性,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反省,带给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思想启示,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中汲取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探究《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

探究《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探索了人性、罪恶和救赎等深刻主题,引发读者对道德、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
罪恶主题分析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谋杀罪。
通过描绘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小说探讨了罪行对个体精神状态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内疚和良心的折磨,并不断试图逃避或减轻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也探讨了罪恶背后深层次原因。
作者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困顿、穷困潦倒、对于社会不公正感到愤怒等情况,暗示了环境和社会压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罪行产生原因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救赎主题分析尽管《罪与罚》主要探讨了罪恶,但救赎也是小说的关键主题之一。
在面临压力和自责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寻求救赎。
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交流和经历,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试图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内心的负担。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次要角色,如索尼娅和杜尼亚等人。
他们代表着善良、真诚以及无私的爱。
他们与拉斯科尔尼科夫建立特殊关系,并为他提供支持与希望。
这揭示了救赎之道可能存在于他人友爱和理解中。
思考与启示《罪与罚》中探讨的罪恶与救赎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伦理、道德以及人性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都有犯错以及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性,但我们也有机会通过勇气和真诚的自省,寻求救赎。
此外,小说还提醒了我们社会和环境对个人的巨大影响。
在努力理解一个人所犯下罪行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背景、心理状态以及其他可能的原因。
对于发现罪与罚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们必须持有冷静且审慎的态度。
结论《罪与罚》通过深入探索罪恶和救赎主题,为读者带来了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问题等议题的思考。
作品展示了罪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给予了人们追求救赎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其中所揭示出来的启示,都使得《罪与罚》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经典之作。
《罪与罚》: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

罪与罚: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介绍《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年轻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谋杀罪后内心的挣扎和对罪行的赎回。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个故事,深入探讨了罪恶与救赎的心理与道德议题。
主题一:罪恶感与道德观念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可怕的谋杀罪行,在此后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罪恶感。
小说中描写了他如何在内心中不断地反思和折磨自己,试图找到一种解脱罪恶精神困扰的方法。
同时,作者也借此展示了社会对于谋杀行为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对犯人进行惩罚和赦免之间存在的冲突。
主题二:社会对罪犯的审判和救赎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被捕后被送上法庭接受审判,同时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作者通过描写法庭辩论以及人们对他罪行的看法,探讨了社会对罪犯的惩罚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同样重要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提出了个人主动接受救赎和社会给予改过自新机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主题三:心灵的转变与内心的纠葛小说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复杂而矛盾的世界,展示了一个精神扭曲、思维混乱的角色形象。
他在屡次试图逃避内心负罪感和恐惧之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并力图改变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探索和变革,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了一段情感上、道德上和精神上激烈而剧烈的心灵之旅。
主题四:爱与原谅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表达了爱和原谅在罪恶行为和赎罪过程中的重要性。
各种人物关系及互动,反映了爱、同情、宽恕和理解对于心灵的救赎作用。
结论《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而复杂地探讨了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
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挣扎、社会对罪行的审判以及个体意识的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引发读者思考道德、良知、爱与原谅等存在主题。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人性本质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之作。
《罪与罚》中的道德与复仇

罪与罚中的道德与复仇前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遍的道德问题:当一个人犯下重罪时,社会是否有权对其进行复仇,以还原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中所展现的道德与复仇的主题,并深入分析小说中各个角色在面对道德困境和复仇欲望时所做出的选择。
1. 文化背景对道德观念的塑造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沙皇俄国时期,他创作《罪与罚》时正值19世纪末。
这个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变革不断推动着人们对道德观念重新审视。
受到文化背景影响,《罪与罚》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价值观。
2. 道德困境:是愿意承担后果还是追求复仇?小说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犯下了一起谋杀罪而陷入了道德困境。
他在心中权衡着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以及是否应接受社会的惩罚。
这种道德困境引发了读者对复仇和正义的思考。
3. 复仇与心灵的纠结拉斯科尔尼科夫决定选择向社会展示他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积极悔过自新。
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也面临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小说展示了复仇欲望对一个人心灵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其带来的重大后果。
4. 道德选择与救赎小说中存在其他角色也面临道德困境和复仇欲望,如索尼娅和官员普利霍多夫。
通过他们不同的道德选择和对待复仇欲望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了救赎和奉献对于一个人在道德重建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结论《罪与罚》通过展现道德困境和复仇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于道德观念和正义的深度思考。
小说呈现了复仇欲望对个体心灵带来的摧毁力,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救赎与奉献是如何重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
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道德与复仇这一主题的探索,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罪与罚》中的罪恶感与个人救赎

罪与罚中的罪恶感与个人救赎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讲述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社会压力下负隅顽抗并最终承受良心谴责的故事。
该小说涉及到许多关于罪恶感和个人救赎的重要主题。
罪恶感在《罪与罚》中,罗迪翁杀害了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妻女,这个行为带给他强烈的内心折磨和罪恶感。
他开始经历自我审判,良心上的斗争不断困扰着他,并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深渊之中。
作者通过描写罗迪翁内心的纷乱思想和对过去行为的悔过来展示他深沉而真实的罪恶感。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罗迪翁产生罪恶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生活在19世纪末的圣彼得堡,社会环境十分恶劣,贫困和不公正充斥着每个角落。
这种社会背景对人们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罗迪翁身处其中,无法忍受贫困和不公正这样的现实,逐渐产生了犯罪的念头。
他试图通过杀害富人来摆脱自己苦难的现状。
这种内心压力加剧了他的罪恶感。
个人救赎虽然罗迪翁初期没有意识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开始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所做出的恶行。
在他被警察逮捕后,他经历着一系列思想和情感上的转变。
最终,在和遇见索尼亚之后,他决定为自己过去的罪行付出代价,并向索尼亚坦白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通过接受责任、悔过和道德重建,并愿意为自己错误行为负责,主人公最终实现了个人救赎。
结论《罪与罚》中的罪恶感和个人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作品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承受罪行后所产生的思想变化,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和救赎的深刻探索。
读者通过与主人公罗迪翁的经历共鸣,思考自身道德选择和个人成长中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罪与罚》中的“宽恕”主题摘要:《罪与罚》描述了俄国农奴制衰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通过精细独到的人物刻画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展示了作家对疯狂复仇的批判,并提倡用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感化那些被扭曲的心灵。
关键词:《罪与罚》宽恕人道主义
《罪与罚》呈现了俄国农奴制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时期人们的曲折命运,深刻地表达了“宽恕”的主题。
小说中的宽恕主要表现为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宽容和解。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穷困落魄的大学生,代表的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但俄国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使其脱离了“人民的根基”,而迷茫地寻找出路。
他为了改变所处的逆境,证明自己有能力改变社会现存的秩序以及自己是“不平凡的人”,其激进的思想促使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同时也无奈地杀了善良的丽扎韦塔,却最终认识到自己犯下的过错并在索尼雅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彰显了以索尼雅为代表的基督教式的宽恕。
一、宽恕的主体和对象
1.宽恕的主体
作为妓女的索尼雅,首先失去了作为女人的贞洁,其次家庭情况困窘,因而她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别说爱与关心。
但她并没有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走上犯罪的道路,相反,她成功劝说已犯下大错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自首。
田全金说:“只有自己承受了罪孽,
才被赋予赦免别人的罪孽的力量”[1]索尼雅是误落风尘但仍保持了灵魂纯洁的女人,她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她是圣母神女似的女人。
她有爱,有救赎的力量,不仅是自我救赎,还救赎他人。
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关怀和引导,使他放弃了自己的理论而复活。
她不是以自己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神所赋予的救赎力量来拯救堕落者。
索尼雅虽不健全,却拥有毁灭的力量,毁灭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一度坚守的“信仰”,粉碎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度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诡辩。
2.宽恕的对象
拉斯科尔尼科夫被看成是一个靠着妹妹的屈辱和牺牲而活的寄生虫。
她母亲想让他以基督教价值的名义接受妹妹为他做出的牺牲。
但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不允许自己有半点虚伪,并把基督教义称为阴谋家的诡辩。
在母亲无意置于的肮脏语境中,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事情背后的实质,他决不能如同母亲和妹妹希望的那么做,即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他牺牲。
生活中的种种困窘让他焦头烂额,为了摆脱困境、拯救家庭,他几经犹豫最终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
另一方面又是出自于他要明确自己身份的一种冲动,为了证明自己是超人这种“不平凡的人”。
“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受到一个有英雄气概的政治领袖的自我形象的驱使。
”[2]
因为想摆脱自己的困境、拯救家庭或杀富济贫而杀人,以及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是超人而走向犯罪,这种“罪恶”的起源是社会
和个人的不幸以及个人心智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全。
“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对应关系本是一种神性的和谐,一旦这种和谐遭到破坏,恶便产生。
”[3]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感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才走上了“恶”的道路的。
他逐渐意识到他要杀人的同时却又对杀人是厌恶并胆怯的,在谋划过程中,含糊地用“那件事”来代替“杀人”,甚至杀人之后,“为杀人做辩护的理论也说得不清不楚”。
二、宽恕的出发点
从社会背景来看,小说写作于动乱的19世纪,此时正是俄国农奴制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的时期,整个社会都处在混乱与矛盾的景象中,是一个可怕的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时代。
拉斯科尔尼科夫和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不幸是整个不幸社会的缩影。
所以,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原因之一”,[4]但作为人类苦难化身的索尼雅施以的基督教式的宽恕,用她的爱拯救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灵魂,不仅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神秘的核心,也反应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精神体系,那便是东正教神人不可侵犯不会陷落的信仰。
小说都提到了一句基督教箴言,“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5]可见对宗教的信仰,抑或对爱与善的坚守是主体做出宽恕行为而客体“复活”的出发点也是根本要求,这里也体现了小说作者的宗教观念。
三、宽恕的结果
索尼雅从宗教角度宽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让对方接受她的信仰,最终感化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放弃以往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拉斯科尔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就是对苦难的躬身顺从和对罪孽的俯首帖耳,是对曾经持有的通过暴力化解困惑与苦难的否定,他想通过个体弃绝自身而更接近于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
而索尼雅正是作家特意的安排,也意在表明上帝的慈悲和仁爱以及人格的高度。
从这里来说,索尼雅的宽恕是作为“苦难的象征”的耶稣的本能,是“爱人人”的表现。
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施以的宗教式的“恕”最终带领他走向了光明,走出了个人中心主义的沦陷,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家精神体验的胜利。
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做法都不足取,因为人们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正是这一点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和“不平凡的人”的想法崩溃,从而甘愿接受索尼雅的援助以及忍受身心所受的责罚。
总的来说,作者在整部小说中成功地表现了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宽恕精神比复仇主义所代表的恨更是推向社会走向美好的正确选择。
注释:
[1]田全金.《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 第297页
[2][美]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
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赵亚莉,陈红薇,魏玉杰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01页
[3]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第79页
[4]郑体代.《俄罗斯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2页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281页
[6][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340页、第341页、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