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画历史
中国年画的历史

年画产地曾经几乎遍布全中国,其发行之广泛,影响之深刻,历时之悠久,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
年画由于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而广受欢迎。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年画的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年画的历史渊源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
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
”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
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
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
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
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
年画知识点

年画知识点
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通常用来描绘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
以下是年画的一些知识点:
1、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它的发展和流传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北、陕西等地最为典型。
2、年画通常采用彩色水墨绘画,色彩鲜艳,图案简洁明快。
它以红色为主调,寓意吉祥、喜庆、祝福。
3、年画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神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家庭生活等。
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都是经典的年画题材。
4、年画的绘制技巧丰富多样,常用的有素描、水墨和丙烯等。
其中,木刻年画是年画的主要形式,它通过雕刻木版来制作印刷版,使年画可以大量生产和流通。
5、年画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是春节时期的重要装饰物,被用来贴在门上和墙上,以祈求喜庆、平安和健康。
年画也成为人们传递祝福和爱的方式。
6、现代年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绘制题材上加入当代的科技元素,融入新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等。
7、年画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普遍认可,被中国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内外展览和活动中广泛展示和推广。
年画也成为中国文化与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表达。
讲述传统年画的历史和发展

讲述传统年画的历史和发展传统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在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盛行不衰的传统,每逢过年时,人们喜欢将年画贴在家中,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如意。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一下传统年画的历史和发展。
传统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年画是以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名人传记等为题材,通过线描、设色和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画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从而逐渐成为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和明代是中国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的年画题材更加多样化,作品风格也更加丰富多变。
与此同时,年画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画面表现力更加出色。
传统年画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画坛的努力,例如山东的孔雀年画、山西的恶人年画、四川的張贵仁年画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年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进入清代,传统年画逐渐走向了繁荣,这段时期的年画题材更加广泛,除了描绘神话传说和名人传记外,还有描绘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祈福和寓意等内容。
清代年画作品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技艺,成为中国画坛的高峰之作。
到了20世纪,传统年画受到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传统的手工制作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印刷的年画。
机械年画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使得年画更加便宜和普及,但也丧失了传统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有识之士不忘传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传统年画。
他们通过探索传统年画的制作工艺、题材创新和艺术表现,为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也开始关注年画,并将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传统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传承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能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祝福和期许。
而每年贴在家中的年画,也成为了人们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和团聚的重要象征。
年画的知识点

年画的知识点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以下是关于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起源与发展:年画起源于明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题材。
年画通常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动植物、民俗风情等为题材,以祈福、辟邪、庆祝农历新年等为主题。
2. 特点:年画的特点是构图丰富、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生动、夸张,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年画的制作多采用木版水印的方式,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木版印刷技艺。
3. 题材:年画的题材广泛,既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农民年画,也有宗教神话的庙会年画,还有以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的文人年画。
4. 艺术流派:年画有多个地区和流派,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年画、宜兴年画、扬州年画和山东寿光年画等最为著名。
5. 社会功能:年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功能。
年画在中国农村地区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装饰品,可以用于祈福、驱邪、祭祀等活动。
年画也被用于向外界展示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民族和文化意义。
总结起来,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题材、独特的风格和印刷技艺,是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画的来历简短介绍的目标怎么写

年画的来历简短介绍的目标怎么写1. 年画的来历简短介绍年画,是中国民间用来迎接新年的一种传统装饰物。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图腾和民间图案,具有浓厚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年画的题材多样,形式丰富,广泛取材于神话、历史、民间故事、自然风光等。
最早的年画出现在宋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年画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对年画的来历和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评估。
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年画的起源,还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年画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年画的丰富多彩。
我会结合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使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满足您的需求。
3. 深入探讨年画的发展历程3.1 宋代年画的特色和意义在宋代,年画作为一种民间民俗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2 明清年画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明清时期,年画与民间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其题材和图案呈现出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3.3 近现代年画的艺术创新与传承近现代,年画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多元化的风格和题材使年画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传承了古代年画的独特魅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年画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艺术遗产。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年画也是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5.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年画的来历和发展历程全面探讨,我对年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也能对年画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按照您的需求进行撰写,力求满足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同时展现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期待为您写出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年画,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图腾和民间图案,具有浓厚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年画 请简要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间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本文将从民间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我国民间年画进行全面的介绍,以期展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我国民间年画起源于唐宋时期,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历史上,年画被用来祈求丰收、祈福平安,成为我国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年画也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
二、艺术特色我国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材广泛,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民间传说、生活场景等内容;二是表现形式多样,有彩绘、木刻、剪纸等多种工艺形式;三是色彩丰富,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吉祥;四是笔触简练,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
三、地域分布我国民间年画在我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格。
其中,以阳朔、柳州、临桂等地的年画最为著名,这些地方的年画不仅在我国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
这些地方的年画在题材、风格、工艺等方面各具特色,展现了我国民间年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现状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盛,我国民间年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年画,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推动我国民间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希望能够将我国民间年画推向世界舞台。
我国民间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年画,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信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间年画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小学年画知识点总结

小学年画知识点总结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影响。
年画是在每年春节期间用来装饰居室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它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味道,而且在绘画艺术、民间艺术史及人文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小学年画的知识点。
一、年画的起源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宋代,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春节,古人称之为“腊月”、“月朔”等,又称新年、新岁、岁首、岁初等,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之一。
从古代起,人们就会贴一些图画在屋内屋外以示吉祥。
年画最早起源于中国北宋时期,到明朝、清朝时已经非常流行。
在明清时期,南方民俗以年画和剪纸为主,北方以门神与年画结合。
二、年画的题材小学年画的题材很多,主要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农家乐趣、花鸟鱼虫、吉祥如意等。
年画题材主要包括了生活、劳动、美好愿望等内容,生动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吉祥美好的愿望。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门神、葫芦、福神、娃娃、花鸟鱼虫等。
三、年画的表现形式小学年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绘画、剪纸、木板画、版画等。
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法手段,年画都可以表现出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
绘画年画是在宣纸上绘画后粘贴在原有宣纸上,加强了年画的立体感。
剪纸年画是利用剪纸技艺完成的,富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木板画年画是在木板上绘制而成的,这种形式的年画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掌握。
版画年画是在一块木板或金属块上刻出画面,然后用油墨印刷在宣纸上。
四、年画的作用小学年画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物品,更是一种具有美好寓意的艺术形式。
年画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传统上认为年画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神画上贴上一幅年画,以求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顺遂。
同时,年画也是一种美术教育教学的材料,可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年画简介怎么写

年画简介怎么写自古以来,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画便是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
下面便着重阐述一下年画的历史背景、特点、流派以及与春节习俗的关系。
首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渐渐向城市迁移,逐渐有了空余时间和精力,开始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农民便是年画绘画的创作者。
他们以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所见所闻,喜庆祥和的内容成为了年画的重要主题,逐渐形成了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
到了清代,年画的范畴和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民俗文化、神话传说、道家思想等等,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性质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其次,年画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年画大多使用明亮的色彩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强调祥和、温暖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年画通常是在卷轴或粘贴版上绘制的,以给人家的、窄的别致形式呈现。
年画的形式有水墨画、混合画、民间画、新年剪纸等等,多为色彩鲜艳的平面绘画,非常适合春节贺年这个喜庆的时刻。
不同的民族地区有不同的年画流派,例如扬州年画、苏州年画、天津年画、山西门楼年画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最后,年画与春节习俗的关系密不可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向以往烦恼告别,向未来充满希望,因此春节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喜庆和祥和气息。
年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庆祝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年画来表达自己对于喜庆、祥和和美好的向往。
在春节期间,人们把会贴在家里、贴在门口、在窗户前,希望能带来好运、幸福和平安。
此外,年画还常常和舞狮、舞龙、放烟花等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了整个节日的气氛和喜庆程度。
总结而言,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绘画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年画历史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干净。
然后在堂房、卧室、窗上、门上以及灶旁等各处贴上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但这画,并不是随随便便画出来贴出来就可以,其由来和规矩是大有讲究的,充分彰显了泱泱中华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
民间年画的题材很多,也很讲究。
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
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
“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在窗旁,斗方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
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的红红火火,绚丽多彩,既表达了主人对来年的美好的心愿,又烘衬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年画,据考究起源于“门神画”。
桃符是最早的门神画。
又古书记载,有名为神茶、郁垒的两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上画神茶、郁垒的画像以防鬼。
这可说是后代“门神画”产生的缘由。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东汉时已有百姓把这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的风俗。
而流传更为广泛的一个故事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玄武门之变时被自己杀掉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其家人的鬼魂的哭泣声和索命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保卫圣上,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唐太宗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宋代出现了雕版技术,提供了经济技术基础,因而演变为了木版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且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
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附录,渐渐低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侍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
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由于其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倒也应时应景。
以上可算年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正统的发展历史了。
说起年画这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就要提到中国的另一特色,即数字表示法。
如“四大美女”“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西湖十景”等,也就是总要挑出那么几个典型来,代表中国某处名胜或某些名人。
年画也不例外,现在就有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一种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乾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达百万张以上。
其印刷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选用具有精细秀雅清秀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的年画,最时兴的除了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外,还有滑稽年画和常识年画。
前者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怕老婆"等,都有讽刺意味。
后者像“十二生肖”、“百鸟图”、“岁寒三友”等。
此外还侧重戏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西厢记等,都人物曼妙,形象生动。
我现在就在苏州求学,想来倒是有这便利条件去寻访桃花坞年画地,并怀念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洒脱胸怀。
临近京畿,怀有海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国内南北交通以及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的祖先们就借此机会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吃的有狗不理包子、猫不闻饺子、十八街桂发祥麻花等,其他民间艺术中,泥人张固然享誉海内外,再有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了。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
说起来还有个故事,那是在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他一眼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就想起了看家本领——雕刻,枣树是最好的刻版印刷材料。
于是,他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钱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及附近地区“家家会点染,户户会丹青”,说形成了“杨柳青文化圈”也不为过。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绘画相结合的方法。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人工彩笔绘出涂色。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鲜艳颜色与工艺性,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传统味儿浓厚。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粉嫩的脸颊,笑靥如花,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莲”“鱼”,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脍炙人口。
现在在我家里就贴着这样一张年画,历经经年,相信它看到了我家生活的变化,也算是美好的希冀变成现实吧。
此外杨柳青年画还直接反映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位于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多反映民俗、理想和日常生活,并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包含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等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但还是以喜庆吉祥为主题。
其主要内容有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羊(阳)开泰、开市大鸡(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正是“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
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
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
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鲜艳的颜色,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流畅的线条具有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
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其实辉煌中国的年画产地何止此四处,如上海就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提到河北,不禁亲切,因为正是家乡所在,便不由得要“论道”故乡了,这便是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
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色彩,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明亮。
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造型朴拙、有趣,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反而憨厚可爱。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大多气氛热烈,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主要内容。
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
还采用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故事。
此类作品常取材于传统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
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中受到教益。
表达出美好的希望和祝愿,便也就是年画的功能了。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如虔诚地供奉某些神像——渐渐被淘汰,年画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
但仍在现今的春节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更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的身份、极大的收藏价值、鲜丽的装饰而倍受欢迎。
说至此,便更怀念起小时候,爷爷调好糨糊,和年画一起用颤抖的手递给我,我站在板凳上,接过来使劲扬着胳膊把一张张年画平平整整地贴在门上窗上。
看着画上祥和的图,觉得家里也顿时喜庆不少。
年画,贴的不仅是年画,更是“年华”。
在一年又一年贴年画的过程中,我长大了,爷爷老了,中国也已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希望除了贴在墙上,更能深深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它发扬下去!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