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

合集下载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梨园介绍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梨园介绍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梨园是一座古老的戏楼,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

梨园的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是
中国戏曲的摇篮。

在梨园,游客可以欣赏到华阴老腔等经典
剧目,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梨园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戏楼、看台、
门楼等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门楼两侧立有石狮,雕刻
精美,栩栩如生。

进入门楼,可以看到戏楼上悬挂的“梨园”二字,戏楼两侧的木雕图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看台上方悬挂着“清音妙舞”的匾额,是梨园艺术的真实写照。

在梨园,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戏曲表演,如华阴老腔、秦腔、碗碗腔等,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和魅力。

在表
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将观众带入
了一个个美妙的故事和情境中,让人陶醉其中。

除了戏曲表演,梨园还有丰富的展览和互动活动。

游客可
以在博物馆内欣赏到各种与戏曲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
戏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互动活动,
如戏服体验、化妆体验等,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总之,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梨园是一座集戏曲表演、展览、
互动为一体的艺术殿堂,是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和文
化内涵,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对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我早有耳闻,一直无缘亲见。

直到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才终于领略了这处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脚下的别样景致。

自恃地道关中人、对关中民俗见惯不怪的我是怀着轻松甚至一丝不屑的心情走入其中的,不料一路游赏下去,却实实在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穿越和精神的洗礼。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品字形门楼,据介绍是从渭南白水赵家原封不动、搬迁复建至此的,故称“赵家门楼”。

其上雕饰内涵丰富、栩栩如生,让人心驰神往。

进得门内,绕过影壁,便进入拴马桩、画像石展厅。

迎面即是赫然林立的数百座雕工精美、姿态各异、形神兼备的拴马桩石柱,他们像严阵以待的士兵在等候领导的检阅,未闻一声呐喊,却处处透出威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听闻这座博物院收集、保护的拴马桩共计八千余根,而被列入此展室的仅为其冰山一角,令人不禁咋舌。

接着,穿过刻有“西京雄镇”的巍峨门楼,眼前豁然一亮,我便已踏上了此行收获最为丰厚的地方——明清古民居一条街。

随着游览步伐的逐渐深入,我的内心深深地被这些技艺精湛的古民居院落所折射出的人文气息所感染。

在这里,无论是深宅大院高门槛,还是雕梁画栋俏屋檐,都散发出浓郁的地域乡土味道,透射出关中人特有的厚重与大气。

穿梭其间,不禁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兴奋与感动。

想着想着,我的脚步便不自觉地脱离了伴随讲解员的介绍而啧啧赞叹的游客队伍,神游到由这些雄浑雅致的古建筑所营造的另一个世界之中。

幽深的庭院、华丽的照壁、高大的门槛、精致的窗棂,似乎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关中古老的民俗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

置身在这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明清园林式建筑群落中,我的脑海里流星般划过“厚重少文”、“温厚笃实”等一系列形容人性格特点的词语。

心想,或许只有把敦厚持重渗透到骨子里的关中人才善于营建并乐于把自己安置在这样宏阔大气的院落屋宇当中吧?流连徘徊于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艺术长廊,我仿佛看到一群致力于传统文化、民俗艺术拯救、保护与传承的有心人,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汗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寻觅、收集以及设计、建造工作,将他们多年来潜心收藏的精美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品,精心布置展览于此,并力求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地呈现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艺术风貌。

关中民俗博物馆讲解

关中民俗博物馆讲解

关中民俗博物馆讲解关中民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关中大道,是一座致力于研究、保护和展示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展览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藏品包括了丰富的文物、民俗艺术品和研究资料,反映了关中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主要围绕着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习俗和宗教信仰展开。

对于参观者来说,展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展品和解说,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

以下是对博物馆的一些展览内容的参考介绍。

1. 民俗活动展区:这个展区主要介绍了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比如春节习俗、端午节、中秋节等,展示了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物品和文物,如灯笼、爱国袖珍书、儿童玩具等。

2. 习俗与仪式展区:这个展区展示了关中地区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如婚礼习俗、出殡仪式等,通过展示相关的服饰、道具和图片,帮助参观者了解这些习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

3. 宗教信仰展区:这个展区展示了关中地区的传统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

参观者可以了解到关中地区的寺庙、道观和民间宗教场所,还能看到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艺术品和文物。

4. 民间工艺展区:这个展区展示了关中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如剪纸、布袋戏、泥塑等。

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一些手工艺人的作品,并了解到这些工艺的历史和技巧。

5. 民俗文化研究展区:这个展区介绍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情况。

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及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相关活动。

除了以上的展览内容,关中民俗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一些特别展览和活动,如民俗文化艺术展、民间歌舞表演等,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体验。

关中民俗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通过展览、研究和活动,博物馆希望唤起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并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关中民俗

关中民俗

乡宦世家们在攀高附贵,攀比的心理驱动 下,降级而仿华表形制,做望柱,立于门前, 以彰显门第。这正是民间“拴马桩”之滥觞。 在坚挺的石柱上,实际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 在华美的雕饰中,却透露着人性的虚荣 。立拴 马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镇宅祈福。在古人心 中,石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所以“名门望族, 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拴马 桩的柱顶多为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对 邪魔很有威慑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征 集了40院近千间特色纷呈的 古民居,它们有的是从推土 机下抢救而来,有的则是在 风雨中摇摇欲坠,再不抢救 很快就会消失在天地之间, 从而被迁建于此。
关中民俗
人类文明的演变、进步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峡以东的地区, 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 杨凌一带地区。 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多年,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位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集 锦了关中地区的古代民俗文化。 这里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 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 ,名人字画3000余幅; 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 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
各种房屋的建造不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地 位,还象征着不同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表示出主人的品德信仰。他们的房屋门口 都有两个对称的石狮子,是威严的象征,用 来保护家人的安全。
这是太平缸,古代用 来救火的工具,下雨 的时候还可以盛水, 当院子里起火时,就 用里面的说救火。 这是一幅刻在墙上的石画, 最上面的五只蝙蝠象征着五 蝠(福)临门,竹子寓意着 主人为人正直,竹竿的枝节 寓意主人的官职或生意节节 升高,梅花树上的两只喜鹊 寓意着喜上眉梢,两只鹿在 哪吃草寓意主人可以永远吃 皇粮(永久当官),而最下 面的海洋和小山寓意着主人 能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和保护关中地区文化特色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品,包括民间剪纸、年画、卦象、陶瓷、铜器、玉器、布依族刺绣等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关中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信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关中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关中地区的文化特色,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此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关中地区的文化。

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经历。

通过这个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
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多彩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法拓片怎样写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法拓片怎样写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法拓片怎样写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个特别的地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里的古法拓片。

这个地方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古法拓片。

古法拓片是一种用特殊方法制作的印刷品,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古法拓片,有的是关于农业的,有的是关于手工艺的,还有的是关于宗教的。

这些拓片都是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而成的,非常珍贵。

说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里可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这个博物馆是由一位叫李大钊的人建立的。

他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他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来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博物馆,把收藏的东西都展示给人们看。

现在,这个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古法拓片之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有很多其他的展品。

比如说,你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器具、武器和服装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哦!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啦,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展品的话,最好还是找一位导游带路哦!这样会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参观心得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参观心得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参观心得
作为一位语言智能AI,我无法亲自参观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

但是,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关于这个博物馆的信息和人们对它的评价。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展示陕西省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
俗风情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北门口路与北院门交叉口西
南角,由十三层明清古建筑改建而成。

在这个博物馆里,游客可以看到大量的传统民俗文物和手工艺品。

例如,木刻年画、陕北梆子和板子鼓等。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传统节
日和民俗活动的形象展品。

有许多游客对该博物馆的评价非常高。

他们称赞这个博物馆有很多展品,而且展示方式非常生动鲜活,让人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给游客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使游客更深入地
了解展品。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有兴趣,西安关中民俗博物
馆是一个必去的地方。

它使游客深度体验到它展示的文化和历史的真正魅力。

关中民俗博物院研学旅行美篇

关中民俗博物院研学旅行美篇

关中民俗博物院研学旅行美篇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区域,关中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关中民俗文化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为了弘扬和传承这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各地纷纷兴建了相关的博物馆。

其中,关中民俗博物馆就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

它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关中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最佳去处。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关中民俗博物馆中开展的研学旅行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先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现代文学表现方式。

馆内展示了关中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信仰、服饰文化、农民画、民乐艺术等等。

这些展品和多媒体展示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在关中民俗博物馆内,学生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了解到民俗文化背后的许多故事和传说。

在这里,学生们将会听到神婆给他们讲解古老的符咒故事,听取民乐家为他们演奏的古老乐曲,探究红色革命文物中蕴藏的历史文化。

所有这些活动都旨在激发学生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

另外,在关中民俗博物馆内,学生们还可以参与一些有趣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农民画的研究、戏曲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整体协作意识。

这些体验活动都是特别设计的,以便学生们深入体验、了解、感受文化和历史。

总而言之,关中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十分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地方。

在这里,学生们将会有一个全面、深刻、生动而有趣的文化体验。

这种文化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眼界,激励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好奇心和热情。

选择关中民俗博物馆的研学之旅,将会让学生们在自我发展、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先人的文化智慧与历史的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亩、规划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亿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亲爱的游客,您好,您现在参观的是汉画像石展室。

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墓葬和石棺之上的一种石刻绘画。

它反映了汉代当时的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宗教思想、政治变迁和军事布防等等。

根据目前拥有的资料分析,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非常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考古界称为汉画像石,美术界称之为石刻画。

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距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先来介绍几幅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伏羲女娲上天图,图中内容是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两人作交尾状,伏羲手执一规,女娲手执一矩。

我们都知道,伏羲女娲是造物神,是人类起源的始祖。

民间认为伏羲女娲寓意多子多孙,将他们作为家族繁衍兴旺之神而崇拜。

接下来给您介绍的是西王母升天图,画面刻画了西王母端坐于悬蒲之上,双肩展开卷云,两侧一男一女,下体作蛇尾交盘,尾巴上连着两只鸟。

在大自然里,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

现代民间求人丁兴旺多拜由西王母转化而来的王母娘娘。

不过,汉代时期的人们对她的信仰与崇拜,主要在于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再来看戟战图。

画面描述的是胡汉战争的一个场面。

在它的中间有一座设有栏杆、华表的大桥。

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这幅画主要写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的、最让人敬仰怀念的事迹。

汉画像石以现实与浪漫结合的手法作为表达方式,用石为材,图画天地,生动地表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

细细观察每幅图,好似我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着每个场景。

好了,关于汉画像石展室就介绍到这里了,你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待会见。

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西京雄镇”城门楼。

西京雄镇城门楼属明代建筑,原址位于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唐家堡,南北长18米,东西宽10米,高米,门洞上方镶有“大明崇祯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额。

1989年拆迁入库保藏,XX年在博物院复建。

富平在明朝时属于同州的管辖范围,您知道,明末时期北方的瓦剌、鞑靼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南下骚扰,在16361644年期间陕北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也不断攻击西安府,唐家堡这个地方就成了明王朝维护其统治的前沿哨所了。

我们先来看门楼前方这一对石狮子,狮子高大威猛,头朝内表示聚财的意思,放置在城门楼的两侧也是非常的协调和大气,在古代像这样大的狮子一般放置于桥梁、寺庙、官衙的两侧,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

现在请您来看这个城门楼,屋檐下方横梁上的彩绘简洁明快,门洞上的这组呈拱形的砖雕图案,描绘的是当时唐家堡市井繁荣的场景,您看这边有推着瓷器叫卖的商贩,算挂的卦师,与长官交谈的守城官兵,卖布的布摊,吃饭的食客等等。

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被誉为“民间的清明上河图”,该图充分体现了当年古镇经济文化的发达,也展现了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拱形砖雕下方提着钱串子的人名叫刘海,他是元代人,此人乐善好施,经常救济一些贫苦人,在民间被称为小财神,放置于此也是民间对博施济众行为的称颂和赞扬。

我们再来看“西京雄镇”石匾,此匾采用了尖底雕刻的工艺,笔法苍劲有力,落款是崇祯十三年,我们知道,崇祯十三年是公元的1641年,在此前后,李自成攻破了西安城改明王朝的西安府为长安并号西京;与此同时在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政权并称成都为西京;明王朝一直称洛阳为西京,由此看来西京雄镇这块石匾有很高的历史考据和研究价值。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不妨深入研究一下。

接下来我们进入古民居一条街参观。

亲爱的游客,请参观左侧宅院梨园。

梨园系泰定元年建造,明、清时期翻修,现存戏楼等建筑属明清风格。

原址位于陕西合阳,之前东侧围房已倒塌,只剩地基。

XX年拆迁入库保藏,XX年入院复建。

梨园,最早的定义就是梨树园子,后来,喜好艺术的唐玄宗李隆基经常在太极宫的梨园里教习宫廷乐坊,于是后人才把梨园跟戏曲,舞蹈,器乐演奏联系到了一起。

梨园门前的卧兽门墩石上铭文“泰定元年正月吉日立”,门墩上的狮子呈爬卧状,时刻保护着梨园的安宁。

梨园建筑物上的砖雕、石雕图案极其精美,每幅都堪称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梨园的门楼分上中下三个部分,而在园内中关于细节处的刻画,也是最直接地反应着当时的生活场景,在龙凤戏牡丹的下面有一组戏剧人物图,描绘的是一副古代庶民仕途的艰苦历程。

梨园门楼两侧石对联:国史流芳赐酒之恩荣如昨,家风继美联珠之作述依然。

意思是说主人参与国史编撰,得到朝廷赐酒奖赏的荣耀就象昨天才发生似的;著书立说乃传统家风,希望世世代代延续不断。

在院子里面,有一个古戏楼。

它的台基非常的高,整个戏台都是彩绘装饰,看上去非常有立体感。

在古戏楼的对面就是看戏楼。

看戏楼分为上下两层,是一个三开间两进深的布局。

您可能不知道,彩绘的原始作用是防虫、防蛀、防绽裂。

而到了宋以后它作为装饰的作用就逐渐地凸显出来。

这个看台大量使用的木质建材,在当时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建造的起的。

可见主人为了建造这个看戏楼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众所周知,古人的生活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所以平时能看一场大戏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享受了。

梨园目前演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华阴原生态老腔、老腔皮影戏。

老腔起源于XX多年前,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

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犹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磅礴豪迈的气魄征服了无数观众,它已经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前台的聚光灯下,被赞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

XX年,老腔皮影戏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在博物院演出的剧目有《白鹿原》、《关中古歌》等十余项。

下面的时间呢,您可以自由参观,拍照留念了,请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在下个景点与您相约,不见不散。

亲爱的游客朋友,我们面前的这座宅子就是阎敬銘宅院了。

阎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

宅主人名叫阎敬銘,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

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我们先来看阎宅的前房,四个立柱围成的这一间叫开间,前房是五开间。

在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开间也是有严格的限制的,一般来讲,三品以上的官员前房为五开间,四品以下只能是三开间。

我们再来看两侧的窗户呈书卷样式,这说明主人家是一个文官。

请您往里走,进入院子参观,这个宅院是两进两院式的布局,中间的这口缸是太平缸,是古代的消防设施。

左手边的这个是偏院,门洞上刻有“廉耻”二字,这是主人告诫下人要知廉耻。

我们再来看这幅砖雕,工匠巧妙地将长安八景融汇在这幅图中,上方有华岳仙掌、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咸阳古渡、太白积雪、骊山晚照、灞柳风雪。

门楼的两侧还有福寿二字,表达了宅主人希望大福大寿、福寿双全的心理。

请您进入二进院参观。

院内有东西厢房,这东西厢房也是有讲究的,在古代东为上,东厢房的进深比西厢房宽一些,现在我们的屋内陈列的是一些明清古家具,您参观一下。

上房是主人家的祠堂,这个上房是七开间的布局,主殿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雕梁画栋,图案与镂空木雕的映衬,虚实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关中民居的大气磅礴。

两侧的马头墙,在关中也叫“封火墙”,主要功能为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体现。

阎宅我们就解说到这里了,您可以稍作休息,咱们待会儿去下一景点。

游客朋友,您好。

参观过了阎宅,我们来逛逛崔家宅院。

宅院主人崔疙瘩,生卒年月不详,陕西澄城人。

清咸丰年间经营烟酒糖茶生意,到光绪年间,其曾孙崔彦彦生意越做越大,花银捐府台四品虚衔的官名。

宅院由六院扩建成十二院,其后家道渐衰,仅剩三院。

宅院为三进三院式,原址在陕西澄城县城北,XX年6月因城区改造即将拆除时,被博物院抢救性拆迁入库保藏,XX年在这里复建。

我们面前的这座房子是前房,再往后就可以看到东西厦房了,厦房为陕西典型的“房子半边盖”造型,下雨天雨水都流到了院子中间,形成了自然的天井。

人们可以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可以用来灌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我们继续往里走,会发现他家的二进院两侧还有偏院。

再来看,这个腰房就是主人的会客厅了,可以看到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梁很粗,也用了大量的木质构件,可见主人很有钱。

腰房两侧墙上为博物院抢救保护古民居之前所拍照片,是古民居原风貌的历史资料,也是保护古民居的见证。

接下来我们再往里走,院子的北面是上房上房为家族的最高长辈居住的地方,贵客经允许之后方可进入,普通客人不可入此房内,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您看完以后会发现,崔家院子非常狭长,它是三进三院式,有前房、东西厦房、腰房和上房,房屋错落有致,是关中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是仅存一院中的部分建筑,可以想象一下,他家当年十三院的气派,院子套着院子,房屋挨着房屋,是相当有钱了。

纵观整个崔家宅院,院子多,房子多,但是开间小,只有三开间,这是因为他是个四品官,而且还是用钱买的虚衔,那自然不敢超出等级制度的限制了。

我们再仔细看,崔宅的门脸装点不像阎宅那么华贵,立柱比较细,而且上面柱头上也没有彩绘装饰。

因为受等级制度的限制他不敢逾越,就只能在院子里面做文章了。

参观完崔宅之后稍作休息,我们接着前往参观下个宅院。

亲爱的游客,下面我们到达的院子就是孙丕扬宅院。

孙宅是古民居一条街里最早的宅子,始建于明代。

宅主人孙丕扬,陕西富平人,明代“三朝元老”。

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

宅院原址位于陕西富平,始建于明隆庆后期,为两进两院式,整个宅院格局独特,宽大雄伟。

XX年4月至XX年底迁建入院。

我们先来看看建筑的顶部,屋脊和顶面极具流线型美。

还可以看到屋脊上面用了繁冗的花卉装饰,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华贵。

我们再来看门脸的开间为五开间,柱头粗大,上面有凤戏牡丹的彩绘,施了大量的金粉,柱头之间使用了等级较高的和玺式彩绘,上面绘有象征富贵长寿的组图。

大红立柱也是门第的象征,粗细也有讲究。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里参观,院内二进门楼上方镶嵌“大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朝元老”石匾,孙丕扬一生为官辅佐了三个皇帝,即嘉靖、隆庆和万历,万历皇帝以此匾作为对孙丕扬为官的赞扬和纪念。

进二进门楼我们可以看到影壁,中间有石刻图案,从上往下看有蝙蝠,梅花,竹子,鹿和海水,分别寓意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加官进禄、福寿延年,堪称一副“福禄寿喜图”,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现在您可以在左侧墙面上看到一副很有意思的砖雕“功名万代图”,公鸡打鸣,谐音功名,葡萄的枝蔓缠绕,寓意延续不断,寓意功名万代,反映宅院主人希望子孙后代能加官进爵,有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