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独特的婚庆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历史沿革和如今的演变。
一、追溯婚礼习俗的历史起源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婚礼注重团结和家族的连续性,因此重视亲属和族群的参与。
传统的中国婚礼以“大婚”为主,包括聘礼、婚期、娶亲和婚宴等环节。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内容与意义1.聘礼:聘礼是婚姻缔结前男方向女方家庭所赠送的礼物。
它物质上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聘礼中的彩礼和嫁妆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2.婚期:选择婚期是婚礼筹备中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婚期多由祖宗的牌位或农历进行抉择,有时还要借助先祖的指示。
如今,婚期的选择更加灵活,多以双方家庭的意愿为主。
3.娶亲:娶亲是婚礼的主要环节之一,主要指男方迎娶女方入门。
古代的娶亲过程通常包括迎门、过门、拜堂等环节,充满了传统的仪式感。
4.婚宴:婚宴是婚礼的压轴,也是传统婚礼中最庄重的环节之一。
古代的婚宴注重宾主尽欢,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的美好未来。
三、婚礼习俗的演变与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婚礼习俗也逐渐演变和现代化。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习俗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他们更加注重婚姻平等、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另一方面,婚礼筹备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婚礼策划公司和专业的婚礼摄影师,精心打造独特个性的婚礼。
四、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体现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得到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的青睐。
许多年轻夫妻希望在婚礼仪式中融入传统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种趋势也促进了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呈现出独特的庄重与美丽。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婚礼习俗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婚礼习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婚礼习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习俗也会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婚姻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2.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基本流程和相关仪式中国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新婚生活。
婚前准备包括婚前居所的准备、婚纱、礼服、首饰、婚礼用品等的准备。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相关仪式。
婚后新婚生活则是新人生活的开始,也是需要关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婚礼习俗是一种传统礼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通过我们举办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看重和重视。
从中国人举办婚礼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讲究和规矩,这些规矩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规矩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此类价值观。
(3)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婚礼习俗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场婚礼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注着家庭和父母的利益。
尊重习俗、注重礼仪、重视形式,这些都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举办婚礼时,一定要遵循礼仪和规则,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团结和谐的社会。
4.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婚姻稳定婚礼习俗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我们不能对婚姻问题掉以轻心。
通过传统礼仪和规则,可以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让家庭更加和谐。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节日庆典中的婚姻仪式及相关婚俗更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一、传统婚俗的演变传统婚俗是一种反映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统节日中的婚姻仪式和婚俗正是这一传承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婚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婚礼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节日中,婚姻仪式的形式多样,如婚宴、拜堂、抬花轿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婚礼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如今,许多新人更喜欢举办别具一格的主题婚礼,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婚俗中,形成崭新的婚庆方式。
2. 婚俗习惯的转变传统节日中的婚俗习惯通常依附于婚姻仪式的进行,如接亲、闹洞房、过门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婚俗习惯正在逐渐淡化。
现代人对于婚礼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新,他们更倾向于打破传统束缚,选择更为简约和时尚的婚礼方式。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 家庭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人被赋予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人则被期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崛起,婚姻观念也在深刻地改变。
现代人更加追求平等和尊重,夫妻之间的角色已经逐渐趋向于平衡,婚姻成为了一个平等对待和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2. 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通常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
然而,现代人对于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婚姻被重新定义为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一种方式,夫妻间的感情和互助成为了婚姻观念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三、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影响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变化,它们对于社会和个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婚礼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婚礼起源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婚礼习俗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古代中国,婚礼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商代。
当时的婚礼注重祭祀仪式,多以土地神、穀神、祖先神等的祭祀为主。
这种婚礼形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对神灵和祖先信仰的重视。
二、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1. 婚期的确定在古代,婚期的确定是婚礼筹备的第一步。
早期,婚期一般由双方父母商议决定,并选择吉日良辰。
后来,由于文化的交融和流动,婚期的确定逐渐受到了历法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农历的选择、季节的影响等。
2. 准备嫁妆与聘礼在婚礼前,新娘和新郎的家庭会准备丰富的嫁妆和聘礼。
古代嫁妆多数是以妆箱为主,内含婚衣、饰品、日常用品等。
而聘礼则是新郎送给新娘的礼品,如金银首饰、锦绣衣物等。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3. 婚礼仪式古代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三步,分别是迎亲、婚礼仪式和送亲。
迎亲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婚礼仪式则是新娘和新郎敬拜神灵,举行宴席,进行结婚誓言等。
送亲则是新娘返回新郎家中,正式成为新郎家人的一员。
虽然仪式的形式当时有所不同,但是整个流程以及相关礼仪规范却相对稳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认可和重视。
三、婚礼习俗的现代传承婚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古代婚礼习俗逐渐转变为现代婚礼的一部分。
现代婚礼在传承古代礼仪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创新。
宴席形式从传统的围桌式发展到自助餐和西式宴会形式,婚纱和礼服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传统婚礼的一些元素仍在现代婚礼中得以保留。
例如,嫁妆仍然是准备新娘婚礼的重要环节,虽然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此外,婚庆公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新人提供婚礼策划、礼仪指导等服务。
总之,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
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
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看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演变

看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演变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也开始出现一些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演变。
首先,传统婚礼习俗中的婚车道具逐渐变得多样化。
在传统婚礼中,新郎需要骑着新娘的红妆花轿到新家,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如今新人可以选择更加现代和个性化的交通工具。
比如,有些新人会租用豪华轿车或者喜欢租用古董车,以展现新婚的喜庆和独特。
这种变化使得传统婚礼习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其次,婚礼仪式的场地选择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婚礼往往在家中或者庙宇举行,因为这些地方寓意着祥和和拜神。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在宾馆、酒店或者度假村等特殊场所举行婚礼。
这些地方通常设施完备且服务周到,可以为新人和来宾提供更好的婚礼体验。
同时,一些新人还会选择在户外举办婚礼,如海滩婚礼、田园婚礼等,以追求浪漫和自然的氛围。
这种场地选择的变化使得婚礼习俗更具观赏性和多样性。
另外,结婚礼服的风格和款式也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婚礼习俗中,新郎新娘通常穿着华丽的中式礼服进行婚礼,展现传统的美感和庄重。
但是,现代的新人更加注重个人风格和时尚感,他们愿意尝试更多的婚纱款式和色彩选择。
因此,在现代婚礼中,结婚礼服的款式和风格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既有传统中式礼服,也有西式婚纱、民族服饰等等。
这种演变使得婚礼习俗更贴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
此外,婚礼形式也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婚礼习俗中,一般有拜堂、敬茶、交杯酒等环节,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而在现代社会,婚礼形式呈现出更多样性的趋势。
有些新人会在婚礼上进行个人情感的讲述和感言,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友、另一半的感激和爱意。
还有一些新人会邀请专业演员为婚礼表演节目,例如歌舞表演、音乐演奏等,来增添婚礼的气氛和娱乐性。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婚嫁风俗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婚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婚嫁风俗
古代婚嫁更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有"娶妻纳妾"、"重男轻女"等风俗;印度则有"童婚"、"窒息新娘"等陋习。
这些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女性地位的歧视。
2. 近代婚嫁风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陈旧落后的婚嫁陋习逐步被废除。
如中国在20世纪初就废除了纳妾制度,印度也禁止了童婚。
同时,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建立在双方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
3. 现代婚嫁风俗
现代社会,婚姻更加注重个人自主权和男女平等。
同性婚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单身生育、无性婚姻等新型婚姻方式也逐渐被接受。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个性化,一些新型婚礼形式如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开始流行。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未来婚姻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彰显人性尊严和个人价值。
只有与时俱进、包容多
样性,婚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

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传统婚礼习俗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逐渐产生了差异。
然而,无论是习俗的演变还是传承,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的延续。
本文将探讨传统婚礼习俗在演变与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与重要性。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1. 社会变革的影响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新的习俗所代替,比如西式婚礼的流行。
这种变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对于婚姻仪式的新期待。
2. 文化融合的趋势全球化的浪潮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传统婚礼习俗的融合与演变。
在当代社会,不同民族的婚礼习俗相互借鉴,形成了新的婚礼形式和习俗。
例如,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加入了西方的婚车队伍和蛋糕切割等元素,使婚礼更具现代感与时尚感。
3. 个性化的追求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婚礼习俗也趋向于个性化的追求。
新人们希望能够在婚礼仪式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人品味,以此来彰显婚礼的意义和价值。
个性化的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青睐,婚礼行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1. 文化传统的延续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是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无论是家族的传统习俗还是地方的民间风情,都是几代人之间的传承与传统。
通过传统婚礼习俗的继承和举办,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家族渊源,也能够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
2. 家族观念的体现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是家族观念的体现。
家族是社会小单位的基本构成,家族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举办传统的婚礼仪式,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和家族传统得以彰显,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 价值观念的传递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也是对于婚姻价值观念的传递。
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单位,传统婚礼习俗承载着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传递。
通过举办传统的婚礼,人们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和庄重性,提倡忠诚、责任和家庭的重要性,倡导传统的婚姻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
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
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
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是根植在人心底的东西。
婚俗文化是人类最具共性的文化之一。
婚俗文化也能最直接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下面我们就试图通过对汉唐婚礼、宋代婚礼,文革婚礼和现代婚礼的对比与分析来看一看这四个时期社会形态的变革对婚俗礼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演变,把个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与大家分享;一、汉唐婚礼的要义与特征受科技发展限制,现代人谁也无法准确的描述真正的汉唐婚礼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所谓汉唐婚礼也只能是根据有限的文史资料记载,利用近现代民俗专家挖掘与研究的成果,再经当代婚庆人的整理与演释而展现出来的。
它与历史的原貌必然有着一定的差距。
但就其要义与文化内涵,还是让人能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份独特魅力所带给我们的灵魂震撼。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三千一百年的古都长安,无不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服章、礼仪乃我华夏文化之精髓。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
婚礼不只是一对男女的结合,两个家族的联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彰显出汉家中正大气的风采!”这是西安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永庆先生主持仿汉唐婚礼的一段开场白。
汉唐婚典,主要包含七项礼仪,依次是;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拜堂礼、执手礼、立信礼。
它们所分别代表的文化内涵大致为;沃盥礼;沃盥礼是指入席前为新娘、新郎浇水盥洗,表达出新人对婚礼的郑重之情。
汉族传统礼仪强调洁净意识,而“行沃盥礼”在洗手洁面的同时,也寓意着新人精神上的洗礼,表示着两位新人怀着纯洁明净的心开始投入新的生活。
同牢礼:古有明训: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同器。
同牢礼是指新人在婚礼上同席用餐,宣告从此在精神上、生活上合为一家。
在此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顺境还是逆境都将始终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扶持、彼此鼓历、彼此照顾、彼此关怀、彼此爱戴、彼此温暖、行同牢礼后,即表示两位新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同席而坐,同器而食,同榻而眠,福寿同享,甘苦与共。
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同牢亦有牢固之意。
合卺礼;将一个完整的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葫芦的一种)取中刨为两半为杯。
再将甘甜的美酒倒入其中,葫芦淡淡的苦味与甘甜的美酒融合。
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先饮半杯,然后交换再饮。
饮毕,将葫芦拼接如初,红绳系牢。
象征新人从此夫妇一体,合二为一,相互依存,永不分离。
结发礼;身体发肤乃父母血脉孕育而成,不可轻易损毁。
婚礼上新婿为新妇剪下一缕头发,再由新妇为新婿剪下一缕头发,两人将头发用红绳系紧,挽做同心结,收入锦囊,一世珍藏,是为解缨结发礼。
意指夫妻双方血脉相融,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拜堂礼;拜堂礼乃是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是两人婚姻关系取得天地护佑、族人及亲朋认可、合法夫妻关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在古时只有拜过堂的夫妇、才算正室、百年过世之后,才有资格敬入本门宗祠,所以,拜堂时亦应有本门宗族中的尊长在座,以示见证,并要行中国人心目中最重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每拜三叩首,以示郑重。
(据考证:在汉唐时期的婚仪中,无拜堂环节,新婚第二天拂晓有拜舅姑礼仪。
宋代以后并入拜堂仪式中,)执手礼;在古代,受封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婚女嫁之前,男女之间绝不可有肌肤之亲,尤其是女人亦不可越雷池半步,只有拜堂之后的夫妻,方可牵手而行。
执手礼意在当众消除男女之间的拘促感,允其牵手,让新婿新妇初赏爱的味道,为同床共枕做铺垫,进而完成养儿育女,传承家业的重任。
在历史不断的演化中,赞礼者(后称司仪)不断赋予它更多儒家文化的内涵。
亦有执子之手、与子共箸。
执子之手,与子共食。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同归!等祝福的含意。
立信礼;上述礼仪行完后,即表示两人夫妻关系确立,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婚姻,一路走来,还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为了他们能天长地久、不离不弃,应立信为凭,既是信物、当可长久保存。
所以新人互赠的信物,通常是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如、玉、金、银等,在中国自古就有“金银有价玉无价”之说。
汉唐时期尤以[玉]为贵,玉件当为馈赠首选。
金次之,平民百姓,无力消费玉、金者,银可替之。
汉民族对玉的情有独钟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仁、义、礼、智、忠、信的象征。
古人这样形容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如罄,乐也;瑕不掩瑜,忠也;气如白虹,天也;神见于山,地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新人交换玉佩以为信物,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也如玉一般忠贞圣洁。
今观汉唐婚礼最大的感受是大气、庄重、尊贵、典雅,与西方的教堂婚礼相较,更具仪式感,显得更加的神圣。
让人明显感受到了婚姻赋予给一对男女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经过这个盛典的洗礼,让人有一种不知“离婚为何物”的感觉。
它把对神明的敬畏,对高堂的敬重、对夫妇之间的敬爱,彰显的淋漓尽致。
难怪汉唐礼仪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已经完整的涵盖了婚姻赋予一对新人的全部使命,以及家人、友人对新人的盛情祝福,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之精华,这也是它历经二千多年,在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己经非常发达的今天,还能穿越历史,历久弥新,受当代年轻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国家、国家,家乃国之本,家庭稳固是社会稳固之根本。
历朝历代都把婚姻礼仪法典的修撰列为重中之重。
由于受封建世袭制度的影响,严格的婚姻礼仪,庄重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似乎成为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血脉之正统,江山之稳固的重要形式之一。
宋代大理学家朱子所著〈家礼〉更是成为近千年民间婚俗礼仪的范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法律即为《婚姻法》,婚俗礼仪即是婚姻法典精神主旨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任何婚姻礼俗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婚礼习俗的影响及其演变。
受政治体制局限,汉唐婚礼具有明显的皇家礼仪风范和宫廷婚礼的特征,汉唐婚礼虽然彰显出大气庄重,尊贵典雅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不易模仿,难以推广的敝端。
唐末宋初时期,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庶族地主力量的发展。
婚姻中的门第观念逐渐弱化,由唐朝的‘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演变到宋代的‘婚姻不论阀阅’完成了制度的改革,这为婚礼习俗的演变带来了契机,宋代商品经济的极速发展,又为婚礼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于通商贸易繁荣,导致外民族文化的融入,也直接诱导了婚俗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促进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溶合,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在“取士不问家世”的社会环境中,大批平民子弟进入统治阶层,参预社会管理工作。
由于这些参与管理的仁人志士,出身平民阶层,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开启并推动了宋代社会平民化的进程,促进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相互交融,推进了宋代俗文化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代表市民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为主要门类的百戏伎艺大为兴盛。
瓦舍中士庶咸集,热闹异常。
宋代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引导着宋代文化向着俗文化的方向发展。
在俗文化的强力影响下,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呈现出雅而俗化的趋势,强调了对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
婚俗文化也表现出简便、通俗和实用的特征,这一变化为婚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他们在继承前代婚俗传统的基础上又按照当时市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衍生了许多适合自身特点的婚姻习俗。
并将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婚庆活动,形成了热闹喜庆、简便通俗,易操作,易仿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