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左上:男方遣媒 给女方的《求婚 帖》
右下:女方同意 后给男方的《允 婚帖》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 向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先纳聘财而 后婚成。”女家接受聘 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 家。《仪礼· 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 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 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 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以,“ 请期 ” 只是一 种礼节上的谦让。
金天翮在《女界 钟》里,从个性解放 的基本观念出发,宣 传爱情至上、婚姻自 由,认为“婚姻者, 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 爱力之烧点也”,主 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自由婚姻制度。
《女界钟》金天翮 1903年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 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 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 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 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 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 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 妻制。
谭嗣同就义前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信 中充满对妻子的慰藉,表达了他对自己婚姻的恪守。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 瑾、金天翮 、何大谬、刘师培、何震、唐群 英、丁初我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出版了 一些书籍,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 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号召青年 们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婚姻的自主选择 权。这些言论和主张,在青年一代当中产生很 大影响,对促进婚姻自由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起 着重要意义。
中国婚俗文化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 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 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 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 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 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 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 形,及经济状况。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 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 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 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 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 举行。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 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 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 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 一并抬送到男家。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 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 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 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 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 而已。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 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 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 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 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 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 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 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 筵相款待。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 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 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 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 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 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 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深刻的变革。
在近代以前啊,咱中国的婚姻那可是遵循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好比把两个人的命运放在一个大盒子里,父母和媒婆就是那拿着钥匙的人,当事人呢,往往只能乖乖听话。
这种婚姻制度啊,有时候就像在黑夜里摸瞎走路,两个互不了解的人就被凑到了一起。
你说,这样的婚姻能幸福吗?可那时候大家都这么过来的,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这婚姻制度也开始慢慢动摇了。
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封闭的屋子,一些新思想开始萌芽。
人们开始思考,为啥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做主呢?一些有识之士站了出来,倡导自由恋爱。
这自由恋爱啊,就像是在花园里自己挑选花朵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找那个合适的人。
不过呢,这时候传统的婚姻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很多家庭还是不太能接受自由恋爱结婚的事儿。
到了民国时期啊,婚姻制度有了更大的变革。
法律开始承认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也逐渐被提倡。
这就像给旧的婚姻制度来了个大手术,把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一点点切除掉。
但是啊,这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好比走路,虽然方向对了,可路上还是有很多绊脚石。
在一些偏远地区,旧的婚姻习俗还是顽固地存在着,童养媳、包办婚姻还是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呢,婚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候的婚姻就像是被放在了阳光之下,光明正大且充满希望。
新的婚姻法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啊,是真真切切地保障了每一个人的权利。
人们不再被封建礼教束缚,男女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就像打开了笼子的鸟儿,大家都可以在爱情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而且啊,现在的婚姻越来越注重感情基础。
以前那种只看家庭门第的观念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相互喜欢、相互理解,就像两个互相匹配的齿轮,能一起转动,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近代婚俗

近代以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猛烈冲击,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本文主要从婚姻礼仪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民国时期新旧婚俗嬗变的特点。
一、清末民初“文明结婚”的兴起中国传统婚礼,经历了从订婚到最后结合的繁琐礼仪程序(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
旧式婚礼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吉祥吉利的心态,具有维系家族、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必要方式,即通过儿女婚礼这种形式,不仅将儿女双方家族连结起来,发展了家族的交往,而且利用儿女婚礼,将亲友们召集在一起,使他们得以聚会,加强了联系,巩固了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并可以利用这样喜庆的机会,化解既存的矛盾,对封建式大家庭的稳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机会,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独立人格;二婚标准,多考虑家族或家庭的利益,即使一些开明的父母为儿女着想,也多是按照自己的幸福标准或择婚观念进行的,他们的观念和标准,未必就会被儿女认同;父母注重门第、财产等因素,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感情,从而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男女往往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至于其他方面,如整个婚礼过于冗长、礼仪繁芜,浪费资财、婚礼充满封建迷信等,更是旧式婚礼不可避免的弊端。
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弊端,西方新式婚礼才能在清末一些沿海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在清末已出现于东南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中国人行西方新式婚礼,最早出现在1859年左右。
据王韬日记载:“前日为春甫婚期。
行夷礼。
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观其合。
西人来者甚众。
裨妇鼓琴讴歌,抑扬有节。
小异亦在。
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 但光绪年间的《大公报》上却登载了这样 一则具有现代气息的征婚启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 海派文化” 吴江紧邻上海, 的“海派文化”。吴江紧邻上海,震泽的丝商或盛泽的绸商最先去沪上开拓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加以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最先接受这种新时尚的社会阶 层。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一旦钟 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 情,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趋前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1870年) 年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初涉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也即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 盛湖竹枝词》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盛湖竹枝词》谓:“香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作 者沈云祥曰: 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者沈云祥曰:“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十六岁那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乃正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九日,在盛泽镇长庆坊郑宅举行一 年 十月十九日,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 不穿命服,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不戴方 巾,不穿命服,改着绯色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一对佳人以鞠躬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是为近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也是少数开明家庭和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婚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而柳亚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代表了个体间的关系,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缩影。
本文将从传统婚姻观念、改革开放以及当代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源远流长,以“妻妾成群、夫权无限”为特征。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维护家族利益,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地位与权力。
婚姻的选择往往由父母和长辈决定,女性的地位被动且被动化,婚姻的幸福与否与她们的意愿无关。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二、改革开放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婚姻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开始接触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与传统婚姻观念相比,改革开放为婚姻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
首先,改革开放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工作和学业的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扩展。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双方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的匹配。
这使得婚姻不再仅仅是一种面子或者利益的象征,而更多地强调双方的感情和共同目标。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可能。
过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经济上独立的女性较少。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女性开始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她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使得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夫妻之间的权力分配逐渐变得公平。
三、当代社会的新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婚姻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更多地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互动的平等性。
首先,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重视感情和共同目标。
婚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结合,而是建立在爱情和信任的基础之上。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问名
即男方请பைடு நூலகம்人以书信
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 年庚及“八字 ”,然后 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 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 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 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 名” 也称为 “ 过小帖” 或“请庚贴”。
《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 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 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 姻的标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 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 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 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 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 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 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 往女家提亲。初议后, 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 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 婚。
返回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 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 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 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 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 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 统的婚礼而说的。“文明”一词体现了当 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 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 礼的不满。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 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 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 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 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
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
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
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
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
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
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
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
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
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
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
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
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
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
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
能要求的也越来越高。
二十一世纪以后向“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迈进。
聘礼与嫁妆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2)婚礼服饰的变化
林语堂先生曾云:“下意识,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
”然而中国姑娘憧憬红色礼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今,婚礼服的中西并存也日趋流行。
白色的婚纱虽然是现代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婚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很多人在婚礼上仍然兼顾并采用了民族的婚礼服饰。
现代婚礼庆典中新娘最起码会选择两套服装,一套白色婚纱,一套红色中式旗袍,有条件的还会再加一到两身小礼服。
正式西服或非正式西服对于新郎而言均可,但要注意与新娘礼服的搭配与协调。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之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提供法律保障。
从经济方面来看,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引起婚俗的变动。
婚俗的形成与演变常常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支架。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
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而无论婚嫁民俗如何演变,幸福一直是所有人永恒的追求。
因此婚礼本质上还是一种人们美好祝福的寄托与表达,需要夫妻双方的坦诚相待、无私奉献与相濡以沫。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卢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7.
[2] 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236-237.
[3] 聂代毛,阮风宝.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农村婚姻制度变革[J].福建党史月刊,2010,
[4] 姚舞艳.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D].扬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