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

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

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

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

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思考题: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doc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_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_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 中国地图像一只大雄鸡,可以把这只鸡砍为成六部分: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鸡屁股。 鸡头最容易记,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 鸡背只有一条就是:内蒙古自治区。 鸡尾巴更简单,就是一个新疆。 鸡脚也很简单,就是台湾和海南。 难点是鸡肚和鸡屁股。省份太多太杂了。不过不要怕,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把鸡肚看成一个倒三解形和一个十字架,把鸡屁股看成一个长方形和我一正方形。 先来看鸡肚: 倒三角形:把广东省看成倒三角形最下面的角,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看成倒三角的腰,把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看成倒三角的底线。,这样就构成一个近倒三角形了。香港、澳门包含其中。 十字架是指:把宁夏、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成一横,再把河北省、河南省看成一竖,一横一竖构成一个十字。 我们把这个倒三角和十字架看成鸡肚,除开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那么剩下来的我们就把它看成是鸡屁股拉。而鸡屁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长方形:把西藏、青海省、甘肃省看成一个斜着的长方形。 正方形: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贵州省、广西看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中国地图可以说是由一个鸡头、一个鸡腰、两个鸡脚、一个鸡尾巴,一个三角形、一个十字架、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 记忆地图的四种方法 1、阅图忆文,看文思图

掌握地图知识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课本知识活化于地图之中。 2、人为设图,图形赋意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伦敦用反S 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 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3、丰富联想,词图对照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4、要点精减,信号提示 对地图承载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组;提高其精度;缩小范围,排除干扰渠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 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 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 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 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 吴哥窟画面上有几个塔? 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征,简化信号。如在学习朝鲜东部港口时,让学生边看图边

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

收稿日期:20060212 作者简介:黄进(1971)),女,博士,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6年7月第4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 l of Nanji ng Nor m 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Ju.l ,2006 No .4 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 黄 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玩具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是由它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双向构成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存 在合一的状态或者分离的状态,它们构成了游戏共同体。传统玩具是传统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同时也将儿童从一个自然人纳入到传统文化之中;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玩具的制作者成为儿童游戏强有力的控制者,技术因素与商业因素的结盟催生了现代玩具。从传统到现代,游戏共同体的瓦解导致了传统玩具价值的衰落。 关键词:玩具;游戏共同体; 传统玩具;现代玩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6)04009506 一、传统玩具的价值 玩具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工具的历史同样古老,或者说,它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工具。工具是人类肢体和器官的延伸,有了工具,人类开始拓展生存的空间,占有丰富的资源,征服和改变这个世界。人类创造和利用它是为了去达到一个合目的的结果,而且追求一种经济性和有效性,它的意义附着于活动外部结果。而玩具之特殊则在于:它作为物,并非是达到外部结果的手段,它的意义充满了整个活动过程。有些时候甚至离开了它,活动本身都会丧失意义。 由此可见,玩具和工具虽是物,却不仅仅是物。同样是动作的对象,它们规定了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关系,蕴涵着人不同的态度和意义感。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游戏的揭示和研究,到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游戏原始形态的探索和描述,可以证明,态度和意义上的/玩具0产生应该比专门的玩具产生得更早,树枝、泥土、石块以及自己的身体成为玩具比专门的玩具制作要产生得更早。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玩具与工具的产生并无孰先孰后,第一把石刀、第一只石锤,它们在追求行动有效的同时,也追求着感官的效果,例如线条的流畅、材质的光滑)))这种最为原始的/美的尺度0,也就意味着一种态度 上的/玩味0。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专门的玩具就是为儿童而产生的。1958年,考古发现的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墓葬文化遗址,墓葬区内有许多儿童的遗骨,这是死去的原始先民的子女。在这些小尸骨的周围有许多陶球和石球,被认为是当时的儿童玩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类似的玩具在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四川清水滩遗址、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等。这些陶球从形式到功能,很大程度上能被确认是儿童玩具。再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北天门石家河等出土的各种陶质小动物,其神情姿态生动可爱,洋溢着愉悦的情感和稚拙的趣味。至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民间传统玩具,布老虎、泥娃娃、七巧板、弹弓,,则更是多不胜数。如果对玩具史做一个详尽的考察,我们会发现,玩具是物,是态度和关系,更是一种文化。玩具文化与其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处于同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形态上互生共生,价值上相互印证。 传统玩具这一概念与现代玩具对应,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精确,传统和现代是一对非常模糊的概念,依照什么来划分这二者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在哲学界就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更何况,哲学概念和日常生活概念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总的说来,传统和现代主要是依据生产力发 ) 95)

中国各省地图轮廓巧记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中国各省地图轮廓巧记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掌握地图知识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 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中 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 课本知识活化于地图之中。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 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 明翰、伦敦用反“S”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 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 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 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 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 记得牢。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 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 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 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中国海岸带变迁的原因

1、中国海岸带变迁的原因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沿海城市的高速开放和大规模建设以及衍生的一系列连锁因素让海岸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然而,海岸带的变化随着地势差异、发展模式不同,甚至气候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如填海造陆。如天津市临港工业区一期20平方公里的围海造陆工程环境影响通过国家工程院专家评估,一期围海工程已经正式启动。此项围海造陆工程最终将造陆5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围海造陆扩张工程。一期工程位于塘沽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区域,西侧以海防路为界,北侧以海河口南治导线为界,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围填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陆地6.5平方公里。再如广东珠江口等地,80年代以来共围海造陆近两万公顷,广州市番禺区有80%的土地是历代围海形成的。 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就是生活或工业排污。例如海南,工业和生活排污不仅改变了海滩的地貌形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海岸的环境质量,从而剖坏了三亚宝贵的旅游资源。据调查,三亚湾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无机磷,由于三亚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所以常有水体发黑的现象。 当然,人为建筑的影响对海岸带也不弱。如三亚市

整个建在三亚沙坝上,沿海岸的人为建筑破坏了海岸的整体形态,改变了海岸海滩的动力条件,使完整的自然滩脊型海滩转变为背脊型海滩;人工建筑与岸路成为堤坝,阻挡了进流翻越,从而形成强有力的退流冲刷海滩上部;人为建筑切断了沙坝向海滩供沙的通道,从而影响了海滩的发育。 对于个人来说,养殖业对海岸带的影响可能更熟悉。海水养殖的污染类型复杂。由于养殖过程中的投饵、投药的物质种类丰富,富余量大,污水又经过多次物化、生化反应,所含污染物类型复杂,影响近岸土壤、近岸海域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比如青岛夏季总会周期性的爆发赤潮,这与周边发达的养殖是脱不了关系的。 与之前不同的是,随着人们意识逐渐加强,人工海滩,人工湿地也越来越多,为自然环境和生态多样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青岛,有好几个海滩都是人造的,虽然其目的可能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多一条靓丽的风景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工湿地的积极作用就比较明显了。例如海边的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岸,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等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红树林也为大量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对生态起着平衡作用,算是对人类破坏的补偿吧。 总而言之,中国海岸线的变迁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32 我看中国地图

32 我看中国地图 执教: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余虹 一、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给天真稚气、充满活力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神奇广大的知识空间。孩子们借助喜闻乐见的意义文块,生动形象的电教辅助,协同合作的课堂氛围,以及创新思维的成功体验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与儿歌、谜语、成语、寓言、童话故事、优秀习作、科普知识大全、古今中外名著等等有益少儿读物结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不仅积累了识字量,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阅读能力,强烈的表达欲望更促使他们渴望用其纯真、活泼的语言描绘出心中最美好的世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实践,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创新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合作交流,探索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抓住关键问题仔细读文,品词读句,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增强其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 3、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博览群书,能收集、整理资料,并养成读、思、悟、得的良好阅读习惯。 4、鼓励学生积极练笔,通过实物投影仪、邮件、南小网/文学儿童天地或少儿成语库介绍有关祖国美景的阅读资料(少儿读物、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学生习作(旅游游记、写景散文、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品词读句,探究讨论,增强其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并能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并养成读、思、悟、得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教学用具: 电脑字块(读思悟得)学生资料学生习作小红花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海岸带变迁

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 王颖,1964,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贝壳堤:贝壳堤是由具壳物质所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或称沿岸堤,滩脊等),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形成在开阔的海岸段落,是激浪活动的产物。波浪在近岸浅水区破碎,形成激浪,激浪对海底具有强烈的冲刷扰动作用,因此往往掀起滩底泥沙,把它们向岸边搬运,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这样长期地作用,岸边泥沙逐渐堆积加高而形成沿岸沙堤。 贝壳堤形成的基本原理:贝壳堤是形成在缺少混浊淡水汇入的、沿岸海底繁殖有大量具类的、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的粗粉砂与细砂质海岸带。 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 李平日,方国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 本文讨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主要根据下述证据: 1、海滩岩海滩岩是公认的海岸沉积物,依据不同时代的海滩岩出露位置,可以复原当时的海岸线。笔者在研究华南全新世海滩岩时,曾提出广东某些岸段的海岸线变迁问题〔1〕。 2、滨岸沙坝滨岸沙坝也是获得普遍承认的海岸变迁证据。笔者曾将华南全新世沙坝划分为6个形成期,并认为存在从陆往海由老至新的序列〔2〕,可以反映海岸线的变迁。 3、贝壳堤贝壳堤是很好的海岸线变迁证据。前人在渤海湾沿岸已作了大量工作〔3、4〕。笔者在粤东曾依据贝壳堤的年代和位置,推断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5〕。 4、贝丘贝丘为人类堆积,多数含咸水或咸淡水种贝类的贝丘位于当时海岸附近,可推测岸线概位。广东有数十座新石器中、晚期贝丘,可凭借它们推断海岸变迁〔6〕。 5、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一般为潮间带或海岸、河口的堆积,虽不能指明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但结合其它标志(例如微地貌、线状分布的典型堆积物等,常可判断或追索某时期海岸概位。例如牡妨层常在海岸或河流入海口附近出现。我们曾以之作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一种证据〔7〕。 6、海蚀遗迹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皆为当年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可反映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例如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是中全新世海岸线的一段〔8〕。 7、历史记载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已有文字记载,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历史记载渐趋完备。海岸线变迁是环境变化的大事,史籍不乏记述。例如广州“历来初地”为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禅师从西天竺凉海至此登陆建庵之地,可作为梁代珠江江岸位置的证据〔9〕。 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常可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海岸线变迁认识。 三、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分析 1、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的宏观制约作用 总的来说,构造沉降区海岸线外伸速度快,序列较清楚,可以划分出多期岸线(例如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梅陇平原)。隆起区(包括后期抬升区)则仅在局部小海湾有一列沙坝可作为岸线标志,外伸速度慢,甚至在晚全新世遭受侵蚀后退。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起着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主导作用 广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有三个阶段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前段(距今约12000-6000年)为迅速上升阶段;中全新世早期后段至中全新世晚期前段(距今约6000-4000年)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一路走来: 2004-10 诺亚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 2005-03 交付清华大学精仪系月球车车体系统开发项目(全地形不倒变形车) 2005-09 成功申请五项机器人领域的国家专利 2006-08 交付863项目—家用保安机器人的总成单元电机驱动控制部分 2006-11 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2007-07 成为世界三大知名玩具公司的研发提供商 2007-10 获得首轮风险投资,成立苏州若态,打造玩具类目自主品牌 2008-02 玩具新品酷龙系列成德国纽伦堡玩具展上最大亮点 2008-10 参加上海国际玩具展,酷龙捧回中国玩协会主办的“创星大赛”教育益智类玩具最高奖项金奖 2008-11 与美国Outrageous/瑞士Joker AG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10 参加苏州数码嘉年华展览,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 2010-02 进驻玩具反斗城ToysRus(德国、美国、中国等),山姆会员店Sumclub,日本代理商(IWAYA),BJ,JVC电视购物以及国内外各大商超卖场 2010-04 扩大生产经营,搬迁新厂区,全面进驻国内市场 2010-08 公司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开始全方位进驻天猫、京东、亚马逊、易迅、当当、一号店等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启了Robotime E-business Plan。 2011-01 获得凯风创投第二轮风险投资,从此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且Robotime Tank玩具荣获2011年美国玩具协会年度拼图玩具大奖。 2011-05 登陆北京卡酷卫视,北方玩具市场刮起了一场“若态木艺风” 2012-02 若态进驻“江苏优漫”,“上海炫动”,强势辐射了整个华东玩具市场。同月在湖南金鹰卡通等各大电视媒体上亮相展播,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瞩目。2013-01 若态首次参加大型图书展会,引起儿童图书出版界一致好评 2013-04 产品线迅速拓宽,国内外市场全面开花 2013-10 首次参加礼品类展会,成为礼品展上独树一帜的品牌标签 2013-11 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合作项目,标志着若态得到国内最具权威性出版社的肯定与支持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何起祥1,2)刘守全1) 周永青1)刘健1,2)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 内容提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中国海岸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特征海岸带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ICZM)已被历史地提上了日程。 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以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已经受到沿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我国政府一贯关注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国以来多次组织海岸带的综合与专项调查。但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岸带的综合治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整体地质调查水平相比,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特征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以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 1.1 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超过18,000 km,大小岛屿6,500座,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 km。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大陆,面向全球规模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和历史结果。 自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在白垩纪以后的65 Ma内,向北总移距达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 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 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 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 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思考题: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资料讲解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摘要] 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衣着服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开始了本次调查。我们的调查范围是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和满清旗袍;到民国的中山装、新式旗袍和长袍马褂;再到新中国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70年代的“绿色的海洋”,以及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服饰。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服饰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我们可以证实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服饰。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爷爷奶奶所穿的衣服和我们穿的衣服有很大不同。他们穿的衣服叫马褂,这些衣服分为长襟和短襟,无领和矮领两种,布料的颜色都为素色,一般没有什么花纹。而我们的衣服花花绿绿,并且样式多样。我们父母的服装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们开始对这些服饰的研究。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爷爷奶奶到我们间服饰的演变有了初步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一、清代服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⑴长袍马褂中国清代官服。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

中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

中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 陈兴龙 安树青 李国旗 程晓莉 (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 210093) 张纪林 沈邦勤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东台林场) 摘 要 我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约有115科359属517种具有经济潜力的耐 盐植物,其中药用资源植物436种,芳香资源植物46种,纤维资源植物83种,油脂及树脂资源 植物50种,饲草资源植物152种,此外还有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作者对其进行了分类评 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盐土农业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006(1999)04-0081-04 The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Resource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Chen Xinglong An Shuqing Li Guoqi Cheng Xiaoli (Depar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Zhang Jiling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 Shen Bangqin (Dongtai Forest Farm of Jiangsu Province ) A 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They mainly include the salsuginous plants screened by the coastal saline environment and the salt -enduring species bred with 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There are 517species which belong to 115families and 359genera of salt -tolerant plants that have a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Of them 436species are medical plants ,83are fibrous plants ,50are oil and res in plants ,152are forage grasses .Besides those ,there are some honey plants and ornamental plant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the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resour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m ,hopin g to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 -ing salt -tolerant plant res ources ,developin g the saline soil agriculture and makin g full use of the tidal flat resources in China .Key words Coast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Saline soil agriculture 海岸带是一种特殊的国土类型,其外界在15m 左右的水深线一带;内界河口部分为海水入侵的上界,我国海岸带面积为34万km 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 29[1]。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滨海盐土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受到沿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外对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的研究报道很多[2,3],国内学者对局部海岸带地区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均有报道[4~20]。作者根据对我国沿海的实地考察及各种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初 收稿日期 1999-02-25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9-06-23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7-03-05)  第一作者简介:陈兴龙,男,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硕士研究生。 第23卷第4期 1999年7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 .23No .4Jul .1999

中国地图简介基础地理要素

中国地图全图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或中国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上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亚洲的其他十余个国家接壤,海上从东部至南部分别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群岛相望,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直接管辖中国大陆内地的22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并对2个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而居世界第四位(注);人口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或中国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上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亚洲的其他十余个国家接壤,海上从东部至南部分别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群岛相望,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直接管辖中国大陆内地的22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并对2个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而居世界第四位(注);人口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跨越五个地理时区,但全国均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间,即东经120度的UTC+8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陆地面积达9,602,71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9,596,960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居全球第四位注1。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陆界长2万多公里,从东北部到南部,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接壤。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东隔黄海与韩国、隔东海与日本、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相望。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 —中文政区版 ?中国地图全图 —基本要素版 ?中国地图全图 —自然地理版 ?中国地图全图 —农业区划版 ?中国地图全图 —公路交通版 ?中国地图全图 —铁路交通版 ?中国地图全图 —水运航运版 ?中国地图全图 —河流水系版 ?中国地图全图 —旅游景点版 ?中国地图全图

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_段永侯

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段永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北京 100081) 摘要:渤海海岸带变迁频繁。自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活动与气候变迁,约有7~8次大规模海侵。渤海海岸带变迁对海岸带岩相古地理、海岸带地貌的形成演化、海岸带卤水矿床与贝壳堤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地下水流系统划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渤海;海岸带变迁;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P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0)20320001205 Abstract:T he coastline of the Bohai Sea changes frequently.A bout7~8ti m es of large2scale seaw ater invasi ons have taken p lace due to the neo tectonic movem ent and cli m ate change since the Q uaternary.T he Bohai coastline changes p lay an i m po rtant contro lling ro le on paleogeography,fo r 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geomo rpho logy,distributi on of brine and shell ridge,type and intensity of geoharzards,and groundw ater flow system. Key words:the Bohai Sea;coastline change;environm ental effect 1 渤海的形成与演化 渤海及环渤海平原是在第三纪基底构造的背景下形成和演化的。平原基底的第三纪地层与更老地层,与上覆第四纪地层为连续沉积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平原与周边基岩山区多以断裂为界。该区新构造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断块升降活动,主要受N E、NN E构造体系控制,构造线以N E、NN E向为主,NW、NWW向断裂规模较小,但往往错断N E、NN E向断裂,成为本区最新活动构造体系,其断裂交汇部位,为现代构造活动的焦点,是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累积和释放地带,也是地震的高发部位。 渤海及环渤海平原在第三纪时期,呈整体下降,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湖积、冲湖积、冲积为主的巨厚细粒堆积物,在古洼2岭为格局的古地理基础上,演化成第三纪末期的准平原地貌景观。 第四纪早更新世,第三纪末期的湿热气候变为以干冷为主的冷暖交替周期性变化的气候。在第三纪古地理的背景基础上,周边山体继续上升,并遭受侵蚀剥蚀作用,平原进一步沉降,部分准平原开始解体。当时翼鲁平原与下辽河平原连在一起,为统一的平原,现今之渤海尚不存在。周边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倾注入平原地区,在其山前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大的粗粒相扇形堆积和与其毗邻的广大冲积、冲湖积平原。在冀鲁平原的东部、下辽河平原地势低洼处,形成河湖、湖沼洼地及河湖三角洲堆积,部分地区见有1~2次小规模海侵发生。河北沧州、赵县、山东无棣及蓬莱山前地带见有火山堆积。 中更新世,气候以暖为主,新构造活动仍以垂直升降为主,平原迅速扩大,沉积物的面积大大超覆于早更新统之上,平原中、东、南部地区原来的湖、湖沼面积大幅度缩小乃至消失。黄河在冲破三门湖之后与下辽河等大型水系已明显影响本区,山前冲洪积扇进一步扩大。在此时期内,冀鲁平原的东部及下辽河平原的南部,曾有1~2次由洋面升高造成的海侵发生,此时渤海已显雏形,但并未达到现今之规模。在河北海兴、山东无棣一带见有火山堆积,大山玄武岩的连续喷发,形成高出现今地面70多米的小丘,至今未接受更新的沉积覆盖其上。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由初期的温暖变为中期的寒冷,至晚期又有偏暖波动,此时形成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渤海基本形成现今之规模。至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再度寒冷,造成了洋面大幅度下降,海岸标高曾达到-150m,这一事件对我国东海大陆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大陆架大部分裸露水面。致使现今之渤海海底、辽东半岛、庙岛群岛等地形成了黄土类土堆积。此时渤海又变为远离海岸的内陆海盆。晚更新世的堆积范围比第四纪其它各时期堆积的范围更大,山前冲洪积扇再度扩大,冲积物覆盖了平原的大部分,原来的洼地几乎全部消亡。晚更新世末期,在河北赵县、海兴一 收稿日期:20002022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