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从俳句中解读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比如王维 的诗பைடு நூலகம் :“ 爱染 日已薄 。禅寂 日已 固。 ”( 《 偶然作 》) 、“ 一悟寂为乐 ,此生间 有余”( 《 反复釜 山僧 》) 等 。而 日 本 俳句诗
人, 有很 多能写汉诗 。也有很多 , 把 中国的 汉诗俳句化 。 比如芭蕉 的一句 :“ 长夏草木 深, 武士 留梦痕”便是引杜诗 “ 国破 山河在 ,
城春草木 深”所作 。
枝头黄莺 叫, 小 嘴张合便成调 ,林间悦 耳妙。 又如 ,夏 目漱石有一首俳句 : 堇I 小 墨差人 I : 生 未扎 L。 小小紫丁香 , 生来如你为我愿 ,默默路 旁站 。 这首 诗虽 然表达 的是 夏 目漱石 梦想 成 为平凡人 的愿望 , 但也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 日
地普 及 , 代代相传 , 深深扎根在 日 本人的生 活中 , 并 与时俱进 ,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俳 句就这样 能够在 日 本 国力发展的同时 , 建构 成文化 “ 软实力 ” , 走 向世界 。回首 观察 我 们对传统文化 的办法 ,不是让其进博物馆 , 烧香礼拜 ,就 是辟 为旅游点 ,走形式主义 、 商业 主义的路 ,而 日 本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平 民百姓的生活中 , 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笆边 。
报纸文化版专设俳句栏 目, 有读者投稿 , 还 有专家点评。据说在一些 日本家庭 里 , 经常 有父子共作俳句的情景 , 父亲念 出前 5 音,
儿子就会去接后 7 音, 父 亲再作最后 5 音的 收尾。 日 本许多景点甚至街头 、乡村均设有俳
麓 噶 <呻小 墨 誊口南I 于 一 一与谢 芜村
此外 ,俳句是 日本诗歌浓缩的精华。 虽 然在体制 上有其严格 的限制 ,但 “ 季语 ”这 项 也是 绝对精妙 之处 。它不是 死板 的要求 题材中一 定要出现 “ 春 、夏 、秋 、冬”之类 的词语 。而是可 以从侧面烘托。选取各个季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评语: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将 这些包含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很有诗韵的。因而,他 的画最符合日本人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因而,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摄住了“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 的心灵,在日本备受推崇和赞美。
2、自然环境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
那么, 禅宗意识的深层渗 透、禅宗美学对日本美学的影 响就是“ 空寂” 美意识产生 的“阳光”、“雨露”正是由 于禅意识的渗透, “空寂” 美 意识才得以确立和不断发展。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禅宗美学对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促 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 禅宗认为 世界本原即“ 佛心” , 即“ 空” 。
单击添加标题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属于日本固有的美 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 本文学和文艺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 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 术美的形态一种纯粹的美意识。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空寂美. 幽玄美”
“空寂、幽玄” 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主流,在各个艺
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域构筑起“空寂的 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 画的水墨画上。
单击添加标题
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牧溪,其水墨画逼真传神,具有浓重的 艺术氛围,表现上风趣而柔和,情趣中富含诗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牧溪 的画并没有多重的分量,而在日本人的美意识追求中,其真正艺术价值得到了 承认。可以说,牧溪在日本的声望与尊崇远胜于故土。
一是川端的接班 人三岛由纪夫的剖腹 自杀;
二是助警察头子 秦野章竞选失败引起 文艺界的极大非议;
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

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
松尾芭蕉: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一声响。
ゆくほたる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小林一茶:ふるさとや寄るもさはるも茨(ばら)の花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鳴くな雁今日から我も旅人ぞ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日本俳句的来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同时在中国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同时在中国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我国作家艾芜就曾在《地貌的青春》中写道:"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
"日本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从唐诗和俳句看中日自然观

八 月 湖 水平 , 涵虚 混太 清 。 气莲 云 梦 泽 , 撼 岳 阳城 。 波 欲 济 无 舟楫 端居 耻 圣 明。 坐观 垂 钓 者 . 有 羡 鱼情 。 徒 诗 的前 四句 写 洞 庭 湖 壮 丽 的景 象 和 磅 礴 的 气 势 .湖水 和 天 空 浑 然一 体 . 象 是 阔 大 的 。 景 又如 诗 圣 杜 甫 的《 岳》 望 : 岱 宗 夫如 何 ? 齐 鲁 青未 了。 造 化锺 神 秀 , 阴阳 割 昏 晓 。
3 bAf r w mo e ru d e’ e e tr d p n i g ab t 1 . t f r o n sh S v n s t a t i eae ae n .
海 士 屋 e 小海 老 { 耋 二圭 L 0 E 加 。 二为 、 不 曾见过 频死 的秋 蝉还 在 拼 命地 叫。
、
渔夫家 , 小虾 盛满平箩里 , 混入 一只小蟋 蟀, 形似 小虾在 鸣唱。
二、 日本 人对于季节 的感受更为敏感 , 俳旬 中经 常会 出现季语 生 活 在 岛 国 的 日本 人 对 于 季 节 的 转 换 和 天 气 的 变 化 非 常 敏 感 。这 种 敏 感 通 过 俳 句 的 “ 语 ” 现 出 来 。说 到 俳 句 , 季 表 首先要提的就是 “ 语 ”只有充分理解 了“ 季 , 季语 ” 含 义 , 的 才 能欣 赏 俳 句 。 当 人 们 读 到 季语 时 , 会 联 想 到 当 时 的 季 节 , 就
从 唐 诗 和 俳 句 看 中
刘 大 学 外 语 系 , 西 杨 凌 7 2 0 ) 陕 110 摘 要 : 唐诗 和 俳 句是 中国和 日本 具 有代 表 性 的 文 学形 式 。 中可 以看 出两 国人 民 自然 观 的异 同 , 文 对此 进行 比较 。 从 本 关 键 词 : 诗 俳 句 中 日 自然观 唐 对 待 大 自然 . 日两 国人 民都 认 为 要 与 之 和谐 相 处 . 自 中 在 然 的怀 抱 中生 活 。与 此 同时 , 国人 民 的 自然 观也 各 有 特 色 。 两 本 文 拟 从 唐诗 和俳 句 的 对 比来 看 各 自的特 色 。 日本 人喜 欢 纤 细 而 朴 素 的 自然 。 中国 人 偏 爱 雄伟 华 丽 的 自 然 中 国 的 自然景 观华 丽 而 巨大 。 日本 的景 色荚 丽 而 纤 细 对 于 自然景 物 . 日本 人 认 为 小 而纤 细 的 东西 最 美 。 国人 还 是 觉 中
(论文)中日文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之比较

中日文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之比较訾文静(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30)摘要:本文以最能体现中日两个民族诗歌特色的唐诗和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询中日诗歌在音韵、结构、意境以及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审美差别。
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宗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唐诗;和歌;审美观;差异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主,尤以诗为重。
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而就日本的诗歌而言,真正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是日本和歌。
本文就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诗歌特色的唐诗和日本的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询中日两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学审美倾向。
而《唐诗三百首》和《小仓百人一首》分别是中日两国诗歌集的代表,在各自的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各自国家的不同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因此,笔者以这两部诗集为例,从唐诗和和歌的音韵、结构、意境以及内容等方面来探究中日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在音韵上,唐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其音节字数整齐对称,句数均为偶数,此外还有押韵,使人感到唐诗的均衡与韵律美。
与此相对照,和歌的构成为“五、七、五、七、七”,奇数交错,不整齐对称,无韵脚。
在表现结构上,和歌也无一定的表现模式可遵循,不像绝句有“起、承、转、接”,律诗有“起连、前连、后连、尾连”的各四个阶段。
如以李白的《山中问答》这首七言绝句为例:问余何意栖碧山(起)笑而不答心自闲(承)桃花流水杳然去(转)别有天地非人间(接)四个阶段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显示出很强的对称性、整体感特征。
绝句在表现上遵循着这一模式,律诗也同样显示出类似特征。
在意境表现上,由于唐诗以绝句和律诗为代表,其结构特点为偶数对称,与“起、承、转、接”的语篇构式一脉相承,加之规则性的押韵,唐诗所表现的是结构形式工整对称,意境表现尽致完美,有很强的直接感染力。
如读以上李白的诗,由“起、承、转、接”及押韵结构模式体现出的是形式与意境对称完美的审美理念。
拜伦与雪莱比较论_薛金强

2001年3月第22卷 第2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M ar.2001V o l.22No.2拜伦与雪莱比较论薛金强1,吴舜立2(1.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二人各有千秋、同具魅力:性格矛盾复杂的拜伦将热情做为创作的源泉,以辛辣的嘲讽为基调;笔下既有孤独高傲的“拜伦式英雄”,又有为人类而斗的“民主斗士”;性格热情单纯的雪莱把想象视为诗歌创作的至上,以真情的赞颂为主旨;笔下的形象也多是充满信心、追求自由的乐观主义者。
拜伦的诗大气、恢宏,引人入胜;而雪莱的诗细腻、严谨,令人神往。
关键词:拜伦;雪莱;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2-0065-06Abstract:Romantic poet s Byr on and Shelley have differ ences as w ell as similarities.W ith a contr adictor y and complex per sonality,By ro n r egar ds pa ssio n as the so ur ce of cr eation;w ith sarcasm as his keyno te,he creates not o nly pr oud and a lo of By ro nic her oes but also champio ns for democra cy.A nd Shelley,who se cha racter is enthusiast ic and simple,ho lds imaginatio n the highest in poetr y,and ent husiastic pr aise is his g ist;the imag es he creat es a re mo stly confident o ptimists in pursuit o f liber ty.By ro n's po ems a re natural,mag nificent and char ming,w hile Shelley's poems ar e delicate,well-knit and imag inativ e.Key words:By ro n;Shelley;r omanticism 拜伦(Byr o n)和雪莱(Shelley)同是英国19世纪的两位著名诗人,被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打印 《日本俳句与和歌欣赏》

和歌(わか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
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
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
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
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
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
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
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
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
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
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
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
如俳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
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
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
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
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
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1],声调庄重、流丽。
有短歌(5·7·5·7·7)、长歌(5·7·5·7,……7·7)、旋头歌(5·7·5·5·7·5)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日本复杂的精神文化。
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

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俳句作为日本的传统短诗形式,以其简洁、深邃和精湛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俳句的特点不仅反映了日本人优雅的审美观,而且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欣赏俳句,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
首先,俳句以浓缩为特点。
俳句是一种短小的诗,通常由十七个音(即五、七、五)组成。
这种限制的诗体格式迫使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更多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精简语言和意识,诗人可以将大千世界浓缩到短短的三行之中。
因此,俳句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给人以独特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其次,俳句强调精练。
作为一种短诗形式,俳句要求诗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最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限制的音节和句子结构下,诗人必须精确选择和配置每一个词语,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种精练性使得俳句具有一种极为精炼和纯化的感觉,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第三,俳句追求意境。
在俳句中,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比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和字句的韵律感,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这些意境往往超越了文字本身,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美。
俳句往往通过对自然事物和情感的描绘,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触,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与思考。
最后,俳句强调自然。
日本文化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追溯到古代和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
俳句作为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也强调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俳句中经常描绘季节、自然景色和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欣赏,日本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体味到自然之美以及它对人们情感的激发。
综上所述,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是体现日本人审美观的四大特征。
俳句作为一种短小而极具深度的诗歌形式,通过运用这些特征,将大千世界浓缩于三行之中,表达出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和理解俳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日本人审美观的精髓,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俳句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诗歌形式,具有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四大特征,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3月外语教学Mar.2001第22卷第2期ForeignLanguageEducationV01.22No.2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毛峰林(烟台大学外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日本的古典和歌及俳句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它在反映日本人认同与崇拜自然的岛国自然观的同时,还表现出与这种自然观密切关联的许多日本人审美观特征,比如微观与淡雅、不对称与不完全美、短暂与无常等,这些审美观特征不仅表现于文学艺术的领域,甚至还广泛影响至日本人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等。
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透视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是我们认识与了解日本人及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和歌;俳句;岛国自然观;审美观表现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0—5544(2001)02—0070—04Abstract:JapaneseWakaandHaikuconstituteanimportantmentalworldofJapanesepeople.TheyreflectJapanesepeople’Sapprovalandadorationofnaturalviewpointinthatislandcountry;meanwhile,theyalsodepictmanyfeaturesofJapanesepeople’Saestheticstandardswhichcloselyrelatedtothiskindofnaturalviewpoint.suchasmicrocosmandelegance.asymmetryandimperfection.transienceandfluctuationandSOON.Depictedinthefieldofliterature.thesefeatures雪莱则显得统一而单纯;如果说拜伦是讽刺的、爱嘲笑的,那雪莱则是抒情的、爱赞美的;如果说拜伦是冷漠的、悲郁的,那么雪莱则是热情的、乐观的;如果说拜伦的诗歌以“才气大、气势大、口气大”的壮美见长,那么雪莱的诗歌则以细腻、含蓄、精纯的秀美突出;如果说拜伦是一只迎着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那么雪莱就是一只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的夜莺。
以“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为特色的拜伦,与“天才预言家”的雪莱,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19世纪乃至今天的文学星空,仍然是两道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1jLordByron.Don。
luan[MJ.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2jPercyByssheShelley.TheWot‘ksoY、PercyBysshe肼一elley[M].CopyrightbyRandomHouse.Inc.Black’SReadersServiceCompany.Roslyn.NewYork.1951.[3:ThomasHutchinson.TheCompletePoeticalWorksoJ}1PrtyByssheShelley[M].LondonlOxfordUniversityPress.1956.[4]A.S.B.Glover.Byron—Poems[M].England: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1987.[5jLiuBingshan.AShortHistory01English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1.[62AnnetteT.Ru.binstein.nPGreatTraditioninEngli旃Literatu|,‘efromShakespearetoShaw[M].ModernReaderPaperbacksU.S.A..1969.[7]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8]张伯香主编.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j翁长浩主编.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0]外国浪漫主义文学三十讲[zj.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收稿EI期2000—05—02责任编校郑荣万方数据exertagreatinfluenceonJapanesepeople’svaluesandworldoutlookaswell.LookingatJapanesepeople’saestheticstandardsfromJapaneseclassicalWakaandHaikuisanimportantwayforUStOunderstandJapanesepeopleandtheirculture.Keywords:Waka;Haiku;naturalviewpointofislandcountry;aestheticstandards在我们阅读日本古典诗歌和歌及俳句时,感触颇深的是日本人的情感及其审美观与自然的密切关联。
狭长的岛国兼有四季的变化,构筑了日本自然丰富的特征。
在这一狭窄且充满变幻的土地上.人们世代耕耘劳作并感受自然赐予收获的喜悦.同时经历台风、地震、海啸等灾害的袭击又对自然产生畏惧。
长久以来。
岛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其主要表现特征为对自然的崇拜与认同,这点反映在了日本早期古代神话传说及诗歌中。
如传说中缔造日本的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二神最初创造的不是人而是一块土地,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首句雄略天皇的和歌中即有“虚见津、山迹乃国者…”之句,表明日本人对国家自然特征的认识。
对自己国家的美称则有“丰苇原瑞穗国”,冠以具有岛国情调的自然景物相称。
在日本人看来,是神首先赐予了万物之本的土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对tl然的态度不是与之对立,而是以虔诚与赞美之心去接受与溶入自然。
这一对自然的认识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以日本和歌及俳句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中表现的诸如“括力、L”、“南扣札”、“余情”、“无常”、“幽玄”等审美理念可谓是其影响下的产物,它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反映日本人的审美观乃至人生观,也是日本文化精髓部分之一。
作为对日本人及其文化的一点管窥,本文就和歌及俳句表现的几点日本人审美观取向作一考略。
一、微观与淡雅的审美表现日本古有“大和”及“大八州国”之称,其分别源于“山处”、“大八岛”两词。
即居于山海之间是日本人早已有的认识,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于这块狭窄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息繁衍,经历自然万物由出生至繁盛、由衰竭至死亡的每个过程。
漫长地与自然共处,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岛国自然观,其表现特征之一即是对客观世界的微观审视上,人们往往通过诸如樱花的盛开到凋落、蝉噪至雁鸣、起风至下雨等一系列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表现人内心的喜悦和悲哀情绪并寓于其中人生意义。
在这点上.和歌与俳句中均有表现,如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所作俳句:(1)古池专蛙飞伊_i厶打水力音(大意:幽静古池旁,忽有青蛙纵身跳,激起水声响)作为俳句重要构成之一的是反映季节的“季语”.季语中许多是由自然界的动植物构成,它是日本人对自然观察与认识的一种体现,上述俳句中的季语为“蛙”,代表春季。
在这首俳句中。
古池、青蛙、水声不过是作者对自然的微观产物。
然而在这微观产物构成的世界里。
似也浓缩着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
青蛙的跳跃打破了古池的幽静,相对的静为绝对的动所代替,这种空间上的微小变化衬托的乃是时间上永恒的变化,在日本俳句或和歌中,以自然细微的变化来预示人之生命的变幻无常是常有的表现,其微观世界表现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日本俳句其象征意义的所在。
再如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前期女流歌人小野小町所作以下和歌:(2)花∞色{主移9I:;于I)乐¨允万岛6二扣舻身世I二泰60护扫I)世L圭5二(大意:淫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凋)樱花历来为日本和歌常咏叹的题材.花开花落、花色花香无不寄予着日本人的特殊情感,尤其是衰落之樱更让日本人动情。
此句和歌正是通过樱花的色退香消这一微观自然场面,预示了生命的短暂、无常,并倾注了作者深切的惋惜与悲哀之情。
因此,一叶知秋.樱花色退香消等细微变化的背后展示的是日本人极少外露的精神世界。
与日本和歌及俳句表现的微观审美取向相对照,中国古典诗歌则表现为宏观性特征。
比如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及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表现的是另一种宏大和豪放:(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诗让人感到的是恢弘的场面、豪放的激情,从·7】·万方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那种在大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自然观.其表现特征即是在对自然审美上的宏观取向.而此种表现特征在日本和歌及俳句中是鲜见的。
和歌和俳句表现的另一日本人审美取向是崇尚淡雅素朴、摈弃艳丽豪华。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其色远不如牡丹、月季等的艳丽,但日本人对其情有独钟,原因之一是樱花那种淡雅朴素的品质迎合了日本人追求的审美情趣。
以日本漆器及陶瓷器为中心的工艺美术品均以淡雅朴素的表现为主。
日本的寺庙、神社以及其他的传统建筑也多以淡雅素朴为特色。
作为反映这种审美情趣的歌谣,以下咏樱歌谣为日本人广为唱颂:(5)芒<岛芑<岛弥生力空C耋见渡中加占f)霞加云力、(大意:暮春三月晴空里,樱花烂漫芳香溢,放眼望至花开处,如同飘烟似白云)此歌描述的樱花正像晴空飘浮的烟云那般素淡自然.当其开放时,呈轰轰烈烈.当其凋落时,又显毅然决然.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为樱花这种品格赞美和感动。
日本古典诗歌在表现淡雅素朴的同时,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比其更进一步的灰暗与苍凉的色彩。
比如有一首松尾芭蕉的名俳是:(6)枯扎枝I:乌④泊9允为窜秋④暮(大意:暮色枯枝上,乌鸦独栖于巢旁,愈感深秋凉)读此俳句,一眼望去,面前呈现的是万木凋零“秋暮”之中黑色的乌鸦栖息于毫无绿色的枯枝上,这是一种何等的灰暗与苍凉的场面。
表现苍凉与寂寥的情调是松尾芭蕉俳句最大的特点.作为日本人审美理念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存在于其他的和歌与俳句中,其中作为表现苍凉与寂寥的“秋④暮”及“秋们夕暮”的体言结句表达成为和歌与俳句在表现上的共同特色。
日本和歌集《新古今集》中有名的“三夕之歌”即均以“秋力夕暮”结句:(7)墨∥L誊f耋4-刃色EL屯幺加1)C于1)圭善立一)山力秋∞夕暮扎(寂莲法师)(8)心套誊身c二屯南扣扎f耋知岛扎f亍1)鹬立一)泽④秋④夕暮扎(西行法师)(9)见渡世C善花宅)红叶屯套力、I)C于r)浦∽苫屋④秋∞夕暮扎(藤原定家)在日本人看来,灰暗的秋日黄昏最能体现那种苍凉与寂寥之感,这也是一种美感,因而为日本人常常咏叹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