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案例三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区域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 济发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城镇发展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城镇发展的 重点。
2、统筹城乡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的原则,妥善处理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城 镇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增长。
1、构建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现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资源保护和利 用、新农村建设等6个方面,并根据指标因子的 重要性,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现状条件:主要包括现状城镇规模、经济 结构、人口构成、环境容量。
➢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
2、建立综合评价的工作方法
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下而 上,充分考虑城镇内在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注 重自上而下,统筹区域的整体协调,实现城镇发 展的有限目标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专家论证和公共参与。调动各方的积 极性,鼓励公共参与,将科学评价和实施的可操 作性有机结合,充分了解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
➢ 综合交通:主要指由高速公路、城际轨道 交通、航空和航运组成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主要指区域范围内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煤 气等重大市政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重大服务 设施。
➢ 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指区域范围内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地区农业的 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生活 。
2006年,上海在199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确定的城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编制 完成了市域“1966”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1个 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 的城镇体系框架,规划范围从城市化地区扩大到 农村地区,实现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全覆盖。
枣庄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范本模板】

枣庄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区域概况:市中区总面积375平方千米。
2010年底,全区总人口49。
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49万人.枣庄市城镇化建设是在省政府确定枣庄5个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2013年“幸福新枣庄”建设,要重点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市转型建设。
2013年2月,枣庄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了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工作,计于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枣庄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区(市)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另外,新型城镇化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乡镇驻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5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省领先水平,BRT覆盖各组团城区,城市公交延伸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2016年,枣庄市城镇化建设将初步形成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一体化的新格局。
枣庄市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5%。
预测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52%,2020年为64%,略高于全省城市化2010年50%、2020年60%的发展目标。
枣庄总人口、城镇人口现状及预测(万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枣庄市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图空间布局形态三主两副一纵一横城镇等级规模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四级城镇五级城镇城镇职能结构类型分析:全市城镇分为6种职能类型,如下表:城镇职能类型中心城(薛城、市中、峄城组成的带型组团城市) 综合中心型滕州综合中心型山亭、台儿庄综合中心型城镇规模等级规划:全市城镇分为5个等级,如下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枣庄市区位分析图枣庄市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图枣庄市市域城镇体系规模与职能结构规划图。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 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 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如研究山西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山西在全国地域分式中 的地位,山西城镇体系在全国、在环渤海经济 带、经济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山西的发展, 同时还要理清与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 济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福鼎市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稿)

福鼎市区域分析与规划一、县域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一)县域城镇体系的历史基础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比较早,自秦汉以来,就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
福鼎市依山傍海,山明景秀,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
具体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以下几个阶段:1、建制变更的不稳定发展阶段福鼎地域,唐属长溪县,元属福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宁州改设福宁县。
成化九年(1473年)复为福宁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升州为府,设霞浦县,福鼎属霞浦县地。
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县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属福宁府。
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
民国元年(1912年),福鼎属东路观察使;民国3年,改东路观察使置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直属省辖。
民国23年,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区署驻福安);次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第一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第八行政督察区复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福鼎均属其管辖。
2、稳定发展阶段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属浙江省温州地区。
同年10月,福鼎改属福建省福安专区。
1970年7月,福安专区革委会机关迁址宁德,福鼎属宁德地区。
北接浙江,东临东海,稳定的政治环境,海陆上的优势使得福鼎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1994年,福鼎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3、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福鼎撤县设市(县级),原有区域不变,从此结束了福鼎的256年县建制历史,跨上了建设闽浙边界、东海之滨文明城市的历程。
全市辖3个街道、10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个经济开发区。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1、城镇现状的规模分布特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福鼎市总人口521070人,其中:桐山街道44553人、桐城街道62660人、山前街道24907人、贯岭镇18822人、前岐镇39264人、沙埕镇33419人、店下镇38215人、秦屿镇50501人、磻溪镇24615人、白琳镇40720人、点头镇41608人、管阳镇39162人、嵛山镇5362人、硖门畲族乡14885人、叠石乡16608人、佳阳乡17462人、龙安开发区8307人,其中县城所在地桐山、桐城街道,经济发达的白琳镇、沙埕镇,秦屿镇、点头镇人口最为集中。
保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

城市区域应按照《城市区域 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划定功能区,执行《声环境质量 标准》。集镇执行2类功能区要 求,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功能区要 求。独立的工业、仓储集中区执 行3类功能区要求,交通干线两侧 一定距离宜执行4类功能区要求。
5.城市综合防灾方面
防洪排涝规划
保山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排涝 标准为10年一遇,防山洪标准为20年一遇; 腾冲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 为10年一遇,防山洪标准为10年一遇; 其余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标准,排 涝标准为5年一遇,防山洪标准为5年一遇。
0
1
0
1
2
1
1
2
2
11
20
15
25
31
现状: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小城镇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80%的城镇(20个)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
城镇平均规模仅为2.4万人。
规划: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市域行政区划调整建议
建议腾冲撤县设市;隆阳区的辛街乡、龙陵县的龙新乡、腾冲县的荷花乡与界头乡进行撤乡建镇;河图撤镇设街道。
保山市市域 城镇体系规划分析(2007-2030)
Analysis on the City-town System Planning of Baoshan
汇报人:XX XX班 140XXXXXXX
目 录
CONTENTS
城市等级结构方面 城市空间布局方面 城市资源利用方面 城市环境保护方面 城市综合防灾方面
抗震规划
昌宁县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15G; 龙陵县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30G; 其余县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 0.20G。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ppt课件

——德清县城镇体系现状
1
目录
1. 德清县简介 2. 区位分析 3. 人口密度分析 4. 规模结构等级分析 5. 职能结构分析 6. 空间结构分析 7. 发展模式分析 8. 经济分区发展分析 9. 旅游资源分析 2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浙江省湖州德清县地处长江 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地处 30°261′—30°421′,东经 119°451′—120°211′,东望 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 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1994 年县治搬迁至武康镇。现全县 总面积935.9平方公里,辖9镇、 2个乡。境内另有风景名胜莫干 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
3A级景区3个:新市 古镇、蠡山儒商文化 园、防风古国文化园。
9. 旅游资源分析
13
谢谢观赏!!
14
三级:0.5-5万,4个 四级:小于0.5,9个
4. 规模等级现状分析
7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 职能结构分析
8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 职能结构分析
9
城镇体系状分析
一主一副双中心 一横四纵五轴线 网络化城镇空间 形态
6. 空间结构分析
10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强化中心 点轴带动 梯次发展 网络结构
7. 发展模式分析
11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西部经济区——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以经济的向心性 为特色 东部经济区—— 以县域副中心市新市 镇为核心,以经济协 作和外向性为特点, 形成商贸、水乡旅 游,外向型工业为主 具有水乡特色胡的经 济区
8. 经济区分区发展
12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4A级景区3个:下 渚湖湿地风景区、莫 干山风景名胜区、西 部生态旅游区。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线:绿线、紫线、蓝线和黄线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等级 中心城市
名称 主城区 永兴 东山 新坡
职能类型 综合型 A、B A、D A、B
龙塘
二级城镇 云龙
B、D
B
红旗
三门坡 三江 大致坡
B
B B、D C
注:表中的职能类型分别为:A:旅游型 B:农副产品加工型
大型居民点 1500-5000人 (集镇)
14
以主城区为中心,9个镇区为次中心,14个集镇为 一般镇的城镇群。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乡镇撤并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四轴”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指状发散) 2、存在问题(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健全、道路 等级低、部分高等级公路穿城而过) 3、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纵五横一滨江的公 路网)
C:商贸型 D:轻型加工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类型
数量
名称
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 城镇
175万人
1-2.5万人
1
9
主城区
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 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 致坡 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 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 子、大坡、演丰、演海、咸 来、谭文
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 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 行了充分协调。
案例:
案例二: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规划为2020年。县城面积450km2,基本为平原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50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30万人左右。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 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1万人左右。带状县域向南 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 问题: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7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理解…… 2.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词,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贝里(B.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 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城镇体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 讨。
……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
3.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2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3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1.城镇化的涵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在英文中与城市化是同一个词。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 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质变,走廓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荷兰的兰斯塔德, 日本的关西地区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11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 (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 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
9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核心区域 (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的 全球投资
企业内部垂直分工 产业扩散与转移 产业的水平分工
边缘区域 (发展中国家)
产业宏观扩散与微观聚集
研究开发管理控制功能 的集中与强化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
产业宏观聚集与微观扩散
生产制造装配储运 功能的集中与强化
全球城市的形成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都市区的形成
竞争优势 来源
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
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和 竞争能力
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 培养战略资. 源和竞争力对环境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 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 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市内外环境变化节奏快,偶 尔还有质变,不同单元是异质 的,这种异质可持续较长时间
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
应培养什么样的城镇组织应变 能力
战略目标 明确定位
形成独特竞争力
战略参照 物
竞争力城市或同类型城市
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识别一个吸引力的目标, 战略步骤 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
取相应的措施
确立一个战略意愿或蓝图,积 累战略资源和培养核心能力; 在不同环境和机遇下,运用独 特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 争夺
.
2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 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
3
(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
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 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
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 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 体系类型。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五、生态环境条件 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
10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 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 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 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 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
2、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 城市化目标; ③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④提出城镇体
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⑥确定城镇体 系的空间布局; 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⑧确定保护区域生忐环 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 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⑩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
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
世界城市体系与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理
.
6
传统城镇职能定位理论与城镇竞争力理论比较
传统城镇职能定位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
理论来源
理论假设
中心战略 问题
城市组织经济学和产业经 济学
基于资源的竞争力理论
城市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低, 组成环境和城市的单元之 间差异性小,单元变化节 奏基本相似同步
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 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
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 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 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 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
1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 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
镇体系类型等。
.
4
.
5
经济全球化
技术进步与扩散、生产要素全球流通、产业升级与重组
(二)区位与地理位置
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 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 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1.自然要素。 2.运输要素。 3.吸引. 辐射影响因素。 4.边缘区位效1应1 。
(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
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 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 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 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