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围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围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A.RB.C2C.R2D.R3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南向、北向、东向、西向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东向、北向、西向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南向、东向、北向、西向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A.朝向B.通风C.采光D.地形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A.平坡、台地、台阶B.台地、台阶、混合C.混合、平坡、台地D.台阶、平坡、混合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A.3%、8%B.0.5%,8%C.0.3%,15%D.0.3%,8%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8.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应结合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宜采用(A)A.地下敷设B.架空敷设C.网状敷设D.平行敷设9.对工程管辖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时,应将其设置在(C)下面A.人行道B.非机动车道C.机动车道D.绿化草坪带10.下列措施中,会减弱建筑物的保温功能的措施是(B)A.加大建筑的进深B.增加外墙长度C.增加外墙厚度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11.为使建筑产生活跃,醒目的气氛,富有活力,常采用(C)手法A.变形B.呼应C.对比D.重复12.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B)A.0.2~0.3%;0.5~1.0%B.0.2~0.5%;0.5~1.0%C.0.2~0.5%;0.8~1.5%D.0.1~0.5%;0.5~1.0%13.中小学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D)A.4.0hB.3.0hC.2.5hD.2.0h14.住宅进深在(A)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A.11米以下;1000m2B.12米以下;1200m2C.13米以下;1300m2D.14米以下;1300m215.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16.居住区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B)A.8.0%、50B.8.0%、20C.3.0%、20D.3.0%、5017.起居室布置家具的墙面长度应大于多少(C)A.2.4mB.2.7mC.3.0mD.3.3m18.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公共建筑通道宽度与长度的主要因素(C)A.空间感受B.功能需要C.通道两侧门洞的数量D.防火规定19.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设计,以下哪一项符合规要求(B)A.宽度不应小于1.2mB.两侧应设扶手C.地面不得有高差D.两侧墙面应设高0.65m的护墙板20.老年人建筑层数为几层时应设电梯(C)A.2层B.3层C.4层D.5层1.公共建筑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C)方面之间的联系A.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的“大”与“小”B.空间的“主”与“次”、空间联系的“”与“外”、空间的“大”与“小”C.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D.空间的“大”与“小”、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2.下列关于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说法中不妥的是(C)A.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类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B.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C.采用分散式布局是公共建筑全体组合的最优方法D.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相互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3.多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当单幢住宅的宽度超过(B)m时,应设置消防通道A.80B.160C.120D.1504.一般来说,空间是指(B)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B. 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5.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和精神社区的分类方法是(B)A.从历史发展角度分类B.从空间特征角度分类C.从社区结构和特点角度分类D.从社区生活方式角度分类6.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A)A.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B.流动性社区和村舍式社区C.居住社区和活动社区D.流动性社区和汇集式社区7.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为()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下列选项正确的为(C)A.14~24,16~25%B.16~26,18%~30%C.18~28,20%~32%D.20~30,22%~35%8.居住区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C)A.3.0mB.2.0mC.1.5mD.1.0m9.中国古代居民多以(C)为主,这种情况对居住区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A.家族聚居,并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B.木结构低层院落围合形成城市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中心C.里坊制为居住单位D.“天人合一”、“相天法地”10.下面哪项容不是居住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C)A.有良好的自然条件B.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C.符合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设施D.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11.居住区级配套公建的合理服务半径为(A)A.800~1000mB.500~700mC.400~500mD.150~200m12.宅间小路用地面积计入到下列哪一项(A)A.住宅用地B.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用地D.公共绿地13.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一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围之外的要求(B)A.1/2B.1/3C.2/3D.1/414.中高层住宅是指(A)A.7~9层住宅B.10~11层住宅C.11~12层住宅D.12~16层住宅15.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A)A.150m、80mB.200m、80mC.180m、70mD.160m、80m1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苦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尺寸不宜小于(),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集.docx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集第一章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卫生:空气环境,H照条件,水环境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
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心广场或绿地上;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⑥邻里单位地段;②小区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规模:1000-3000 人,户数300-700 户,用地4・6hm2。
第三章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 人,户数10000-150 户,用地50-100 hm2o4.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坏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一、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复习提纲居住区规划

复习提纲:第1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2、城市规划3、居民点4、雅典宪章5、城市化6、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2章城市规划的工作任务、内容与编制程序1、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3、城市规划的编制层面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6、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第3章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1、城市用地的概念2、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几大类?大类具体有哪几类?3、城市用地评价4、地基承载力5、风向玫瑰图6、城市性质及城市人口的含义是什么7、城市规模第4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居住用地的内容组成与分类2、居住区住宅的内容3、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4、居住区的分级规模5、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6、什么是服务半径,居住区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多少?7、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各自特点第5章居住区住宅及用地规划1、居住区住宅类型选择中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关系,层数进深长度层高2、住宅日照标准,日照间距3、比较住宅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4、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第6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2、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3、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与计算方法4、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布置方式第7章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划1、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级划分2、居住区道路的类型有哪些3、居住区道路的分级4、简述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原则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6、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7、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第8章居住区绿地与外部环境规划1.绿地率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内容3.分析居住区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差别4.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功能组织第9章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实施管理1、用地平衡表2、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绿地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容积率第10章居住区竖向规划与管线综合概述1、什么是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内容2、什么是管线综合3、管线综合原则注意管线避让的原则思考题:你认为居住区规划最应该关注哪些方面问题?。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

《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提纲及作业第一章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些主要形式?2、邻里单位的规划原则和特点是什么?3、21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趋势有哪些方面?28第二章1、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的情况。
292、居住区用地分类的构成及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情况。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方面?成果表达有哪些内容?315、在基地条件分析中要注意哪些不良地质现象的鉴别?336、居住区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第三章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4—542、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的主要集中在那几个方面?如何进行这些方面的图解分析?3、居住区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的有关技术要求?55第四章1、简要说明我国住宅选型的要点。
632、住宅日照间距和侧面间距的概念和规定?64—66000。
03、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型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94、宅旁绿地根据不同领域属性及其使用情况可分为哪几部分?75第五章1、公建设施按功能性质分类分成哪几类?按配建层次分类的情况又如何?87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形式主要有哪几种?88—993、什么是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千人指标?各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服务半径是多少?102-106第六章1、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是多少?道路转弯半径和道路尽端的处理方式.107—1082、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的有关规定是什么?1093、各级居住区道路的红线宽度和道路断面图。
11-1124、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盲人路引的地面块材有哪两种?1155、机动车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166、汽车库的竖向交通主要有哪几种形式?汽车库的净高和疏散口的技术规定要求是什么?121第七章1、居住区绿地基本布置形式有哪几种?1262、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的设置要求和规模要求是什么?3、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和技术要求是什么?138第八章1、掌握居住区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住需求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知识点。
1.地理环境分析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地形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绿化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
水资源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2.人口需求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口需求。
这包括人口密度、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方面的考虑。
人口密度决定了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家庭结构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居住方式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交通系统的设计。
3.道路网络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道路网络的设计。
道路网络的设计要满足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并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
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人行道的规划等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公共设施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规划。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公园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规划要充分满足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并且要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公共设施的规划要考虑到容量、位置和距离等因素。
5.绿地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地空间的设计。
绿地空间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这些绿地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内的植被和景观的需求。
绿地空间的规划要考虑到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因素。
6.环境保护考虑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这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考虑。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资源。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需求、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多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得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4、邻里单位是针对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化、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社会发展原则。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与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3、共享社区原则。
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第四章居民调查1、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或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重点调查)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五章空间1、围合的空间的四个特点:(1)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2、影响居民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住宅日照。
居住区详规复习资料

1.我国的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
城市规划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镇规划(镇的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的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分别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乡、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
2.中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特点:1组织形式—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北京四合院形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2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均种植绿化,甚至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3建筑单体—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在质量、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
3.邻里单位的来源:为适应美国1920年后,汽车时代的来临及城市大规模郊区化,是中产阶级的产物。
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塑造适合小汽车的空间尺度以及宜人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空间,是邻里单位设计的核心理念。
4.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主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建筑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密度每英亩10户,形状应该考虑孩子步行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6)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
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6、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
7、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居住区与社区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一、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空气质量与环境清较好二、城市/城镇型居住区1、环境相对较差2、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3、差异性4、人口和社会文化背景比较复杂三、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郊区型居住区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不是,它们是从城市扩张出来的,患者逃离城市(污染与喧嚣)的目的将城市(污染与喧嚣)带往农村。
1、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2、郊区型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
3、郊区型居住区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否则难以支持必要的生活设施与形成基本的同质生活氛围,且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是居住(建筑),不像有些城市型居住区包含着多重功能。
第二节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根据地形地貌: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滨水居住区一、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
用地方便、交通流畅、用地地形制约少,便于规划设计二、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
1、山地的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
2、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上不均匀3、建筑形态千变万化4、建筑强度一般较高5、交通条件上分配不均匀三、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
滨水居住区反映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的亲水特性,常常表现出特别动人的美丽。
4、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新旧居住区第四节属于不同社会集群的居住区主流居住区、边缘居住区主流居住区是为社会主流建造的居住区边缘居住区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
主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指那些主动背离社会主流的人们集结成居住区被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由缺乏足够的生活竞争力与生活条件而不得已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集结成成第五节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高档中档低档高档居住区:城市中心城市边缘的郊区住户间往来较少中档居住区低档居住区:主要为社会中的低收入者建造的之所以低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居民的社会竞争力较弱,这造成他们自我期望值较低、对社会失望度较高、潜在的破坏欲望较为强烈。
第六节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封闭式居住区开放式居住区第七节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纯化型居住区、混合型居住区)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纯化型居住区1、居住于其他功能分离2、规模较大3、交通问题复杂4、犯罪率较高5、带来较多社会问题混合型居住区1、节约土地、交通空间和时间成本2、交通混乱3、风格不统一第八节不同建设方式的居住区(自建居住区、他建居住区)居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居住区内的住房基本由居民自己建造。
建造以低层为主他建居住区主要由专门机构建造的居住区。
采用批发建设的方式,相似性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第九节不同层数类型的居住区(低层、多层、高层)二、多层居住区所谓多层,通常指3层以上、8层(24M)以下。
但我国的规范又规定了7层以上(含7层)必须有电梯,因此大多数多层住宅都改成6层,或将第六层住宅设计为跃层式,也就是业内常说的6+1层。
三、高层居住区高层一般分为中高层和高层,100以上的超高层还很少。
住宅建筑7层以上(含7层)必须设电梯,12层以上(含12层)至少设2部电梯,故中高层的高度多为11层或11+1层。
15、18、21、24、27层较常见从这4方面谈:用地、日照、通风、景观高层住宅大致分为板式与点式。
板式多采用核心体加公共走廊的平面组合模式,点式则多为核心体放射模式,板式高层相对经济些,因为就设计原理而言,使用走廊可承担更多的户数,但板式对城市外围环境产生的压力过大,对风、光、视野的阻挡比较厉害。
板式高层间距与高度比为1:1甚至更高,而规范对点式住宅(只要求不是太宽)的间距要求低得多,所以目前点式高层占主流。
7、不同建筑密度的居住区(高、中、低)建筑密度=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通常居住区的层数越低就越适合高密度,层数越高则越适合低密度。
8、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第一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用地规模为了使居住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
表3-1-1(68页)二,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50项,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
它是构成社区中心的核心因素,应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并与住宅、道路、绿化同步建设,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层次需要。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成套分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相制约。
第五节道路系统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在规划结构中作业极为重要:既是住区的空间骨架,支撑起住区中的各个功能区;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等,道路系统的组织有人车混流和人车分流等形式,路网布置有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以及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四,绿地系统居住区绿地是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居住区绿地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五,空间与景观系统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具有特色空间景观的居住区形象,第二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一,基本形式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各种形式,基本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图3-2-1 81页)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实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的规模以一个小学的最小服务人口规模的下限,居住小区的直接组成单元为住宅院落。
通常情况下,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3000--5000户,用地面积10--65公顷(人均用地10---43M2/人)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居住组团是指被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人、300---1000户,用地面积0.8---9公顷(人均用地8---30M2/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