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1.引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术语和定义2.1 居住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
2.2 居住用地:专门供建设居住建筑的土地,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3 居住建筑:专门用于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4 生活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
2.5 交通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
3.总则3.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居民需求等因素。
3.2 城市居住区应当具有多样性,包括居住建筑类型、户型、装修风格等。
3.3 城市居住区应当设置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4.规划设计4.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考虑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交通网络等。
4.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5.建筑设计5.1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建筑规范,注重人文环境,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噪音、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需要和习惯。
5.2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不合理的消耗和浪费。
5.3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隐私问题,通过合理的间距和通风等方式,保护居民的私人空间。
6.生活配套设施6.1 城市居住区应当配备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 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 求,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 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 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 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 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 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空间的封闭性与墙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1)30cm 、60cm、 90cm 高:几乎没有封闭性,视 觉上连续 2)120cm高:身体大部分 逐渐看不到,产生出一种 安心感,但是,视觉上仍 有充分的连续性 3)150cm高:产生了相当 的封闭性 4)180cm高:人完全看不 到了,产生封闭性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 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2)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 • D/H=1,成45°仰角 ,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 果 ,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 •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当竖向要素的高度H、水平距离D
1)D/H﹤1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例一 般属于街区中生活性街道 3)D/H﹥4 ,不会产生围合 感 • 水平距离D/竖向要素的高 度H=2或3时,其空间要素 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最舒适
1.5 空间的围合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一、理论部分1.人文地理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考虑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2.生态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生态学理论,合理规划绿地、湿地等生态功能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等。
3.社会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健康运动等社交需求,提高居民的社会互动空间。
4.心理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打造愉悦、舒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方法部分1.整体规划思路: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整体规划思路出发,统筹考虑居住区的功能布局、景观特色、社区设施等要素,形成合理的规划蓝图。
2.景观空间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景观空间,包括公共绿地、街头景观、小区景观等,提供各类景观设施,满足居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3.多样化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多样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比如景观组合、景观廊道、景观艺术等,提升景观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4.绿色建筑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建筑物,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5.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休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交交流设施等,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
6.环境保护和改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采取绿化、减少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等措施,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方法上应以整体规划思路、景观空间布局、多样化景观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和环境保护和改善为主要手段。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居住区的景观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一个宜居的社区空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具有良好社交环境、优质公共设施和便利交通的居住区。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居民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三、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交需求,创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 环保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绿化景观和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安全原则:确保居住区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防盗、防灾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4. 便利原则: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
四、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 建造设计规划:根据居住区的整体风格和功能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建造物,包括住宅楼、商业建造、公共设施等,注重建造的外观美观和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3. 绿化景观规划: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提供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境,包括公园、绿地、花坛等,增加居住区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4. 交通规划: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等,确保居民的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
5. 公共设施规划: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超市、娱乐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五、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对居住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居住区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造设计规划、绿化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规划等。
3. 设计方案评审: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包括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征集,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4全新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

2024全新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目录•项目背景与目标•总体规划设计•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计•景观元素与细节打造•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01项目背景与目标居住区现状及需求分析居住区现状当前居住区环境陈旧,绿化不足,缺乏活动空间,整体景观效果不佳。
居民需求居民期望拥有宜人的居住环境,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以及独特的景观特色。
景观设计目标与原则设计目标打造舒适宜居、环境优美的全新居住区景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保,强调地域特色,追求艺术美感。
设计范围及重点区域设计范围包括居住区内道路、绿地、广场、水景等公共空间。
重点区域入口景观区、中心绿地、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
02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开放式空间布局采用流线型、开放式的设计手法,打破传统居住区的封闭感,增强空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
功能分区明确根据居民需求,将居住区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儿童活动区、健身运动区等,各区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景观节点设置在关键位置设置景观节点,如入口广场、中心绿地等,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通过道路设计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居民安全,同时减少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干扰。
人车分流环形路网停车设施规划构建环形路网,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合理规划停车设施,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同时避免停车对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的侵占。
030201交通流线组织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被的观赏性和生态价值。
多样性原则优先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植物为主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搭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确保居住区四季有景可赏。
季相变化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选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的植物,提升居住区的环境质量。
生态效益绿化植被配置策略03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计选择质量可靠、结构稳定的游乐设备,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的安全。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交通便利性、绿化环境、社区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规划设计要合理布局,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留足足够的停车位。
要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增加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保功能。
二、建筑设计要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健康。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要合理,不能给居住者带来压迫感。
同时,要考虑到防火、防潮、防震等安全因素,并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
三、生活设施要求居住区的生活设施要便利、完善。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学校等,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要规范、高效。
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住区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防范等。
提供居民活动和社交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五、环境保护要求居住区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减少噪音和污染源。
要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居住区的排水畅通。
同时,要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合理的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住者的出行。
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要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居住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家园,为居住者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课件

04 居住区环境设计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覆盖率
确保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足够,提 高居住环境的绿化覆盖率,为居 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休闲
场所。
植物种类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 、花卉等,以丰富绿化层次和色彩 。
绿化布局
合理规划绿化布局,将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道路绿化等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ppt课件
•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 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 • 居住区建筑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
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中住宅 集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景观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 。
目标
创造宜居、舒适、安全、美丽的 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水景环境设计
1 2 3
水景类型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定位,设计不同类型的水景 ,如池塘、溪流、喷泉等,以增加居住区的灵气 和活力。
水质保障
采取有效的水质保障措施,如定期换水、过滤设 备等,确保水景的清洁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 舒适的休闲环境。
水景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将水景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统 一的整体效果,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THANKS 感谢观看
住宅组团布局
总结词
住宅组团布局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氛围。
详细描述
住宅组团布局应注重多样性和协调性,以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在规划住宅组团时,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 设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家庭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同时,住宅组团布局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障房开发模式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根据《荆州市城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经济适用房套户均建筑面积宜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特殊情况, 需报请市政府批准后面积可适当调整。
荆州市经济适用房小区套型面积情况统计一览表
序号 1 2 3 经济适用房小区名称 南湖路经济适用住房小区 柳垸二路幸福家园经济适用住房 航空路经济适用住房小区 套型面积(平方米/户) 51-99 63-73 58-71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规划初步方案 核心:解决定位(怎么建)的问题。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包括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控制挃标。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属性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后退道路红线 机劢车出入口方 位 建筑限高 停车泊位 值 R21 4.8ha 2.5-3.5 28% 30% 8 S 100 312 ?规范原则上丌允许对城市主干道开口, 如果开,需要注意什么? 最高33层左右 强制挃标约在0.2车/户左右 数据解读 二类居住用地里的住宅用地 72亩/48000平方米 120000~168000平方米的建设量 平均层数为9-12.5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理论丏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系 鲁长亮 2012年11月
一个居住区规划设 计方案是如何生成 的?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一、建设方基本思路。 二、上位规划信息收集。 三、基地现状调研。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1、景观选址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2、道路适应优化 五、建筑布局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1、环境顺应(南北向)
2、环形优化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3、因地制宜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4、通而不畅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三、经济考量
土地成本
(划拔 or 招拍挂出让)
基础信息收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规划前期研究
建安成本
多层(1000元/m2)、小高层(9-11层,1300元/m2)、高 层(12-18层,1500元/m2 ;18-33层,1800元/m2 ),如 果每单元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则由亍防火要求成本会进一步 提高。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三、基地现状调研。 基地周边情况调研。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基地周边情况调研。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1、日照 2、通风 3、采光
技术性检查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技术性检查
2、通风检查(非强制、常作为方案优化的依据)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定性 ----定量----定位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阶段小结(基础信息收集+规划前期研究)
1、定性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长江大学教工居住区
具体而言: 1、建设内容以住宅为主、主体考虑安居型和改善型人群的
技术性检查
总结
需要。
2、需配建商业服务设施、丌配建教育设施; 3、现状景观较好区域宜保留;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解释说明: 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100% 平均层数=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二、上位规划信息收集。 荆州市关亍房地产开发的相关政策。 保障房建设有优惠政策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1、连接出入口
保留绿地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目前各高校教工住宅面积均较大,考虑到武德路校区所处的地理区 位位亍城市成熟区域,加之目前国家对亍大套型的控制引导政策,建议 取较低值,即户均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此种情况下,共可建教 工住宅1400套左右。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保留绿地
北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2、环境顺应(道路+景观)
保留绿地
北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3、环境顺应(道路)
保留绿地
保留绿地
北
商业服务
出入口
出入口
步骤: 一、分析结论梳理 二、明确功能分区 三、明确道路体系 四、明确景观体系 五、建筑布局 6、整体优化
地下停车场 区域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技术性检查
1、日照检查(日照分析,强制) 2、通风检查(非强制) 3、技术挃标检查(强制,内容及形式需满足控规 要求)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三、基地现状调研。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阶段小结
1、定性:教工住宅区(建设内容以住宅为主、需 配建商业服务设施、现状景观较好区域宜保留)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2、定量:明确建设核心挃标(最大可建设面积为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一、建设方基本思路。
建设长江大学教工住宅小区。 特点: 1、面积:国家对高校教师住宅面积有相关标准,不职称 正相关。 2、人群特点:以长江大学而言,存在有安居型(解决 无固定住房人群)和改善型(解决已有房,但有提升意愿 的人群)两种需求。
168000平方米,最高可建33层,平均层数丌低亍9 层…….) 仍丌明确的问题:定量的具体化(套数及套型大小)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规划前期研究
一、开发模式选择。 二、时代特征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三、经济考量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车行时代
(汽车数量剧增、安全问题、停车问题)
结论: 1、推荐使用电梯房。 2、营造适合老年人活劢的无车或少车的景观活劢空间。 3、停车位比例宜考虑到远期可能的需求。提高配建标准。至 少达到荆州市新建中档住区配建标准,即0.6车位/户)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二、上位规划信息收集。 城市规划上位规划要求(控规要求) 地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
基础信息收集
规划前期研究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目 录
基础信息收集
二、上位规划信息收集。
规划初步方案
技术性检查
总结
根据城市规划,4.8公顷共计可开发建筑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如 以70平方米的户均建筑面积计算,则能满足的最大2400户入住。 此种方式的优点在亍在土地属性由教育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过程中 具有政策支持,成本最低;同时,满足户数多。。 缺点是户均面积过小,丌能满足教师在职称、家庭收入提高,家庭 结构发生变化后对住房的真正需求,建设完成后,仍属亍过渡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