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阅读练习及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与传承的责任。
这种文化遗产如果被扭曲、破坏与灭绝,就不仅仅是对一国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中国书法在一百年间遭遇的变局,比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剧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签字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
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汉字的字形、字体、字意已发生极大变化,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
我们的诗、文、画传统也迥异于历史,中国国画之中书法元素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我们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式的国学教育,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全面取代。
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没有历史传承、没有历史根基者,不能叫“遗产”。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在坚持“非遗”原则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艺术创新。
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一切电脑设计制作的、机器印刷制造的“书法”或“书法式书写”都不是真正的可以作为“非遗”的书法,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
另外,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加快向世界人民传播、交流和共享书法的进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
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
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
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
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
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
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
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
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
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
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
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
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
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
“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
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
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
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
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材料二: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特质: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中唐前后,姑且称做生命悲剧意识,以李白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以前,姑且称做价值悲剧意识,以苏轼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姑且称做冲突悲剧意识,以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为代表。
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
《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
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
宋代文人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
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
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
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
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
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
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材料二:根据综合排行榜,名列榜首的辛弃疾等十大词人存词数量名次居于10名之内的有4人,另柳永、欧阳修的存词数量名次分别为第14位与第12位,与其最终名次(地位)基本接近。
只有秦观、姜夔、李清照3人的存词数量名次与其最终名次(地位)相距甚远。
这表明,词人的地位、影响与其词作的数量虽然并不完全成正比,但也有较大的关系。
杰出的大词人,要求有相当的作品数量。
存词过少,难以呈现丰富博大的艺术境界,其历史地位就不可能太高。
十大词人中,存词最少的李清照也有50余首,且多是“精品”佳作。
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从文辞来看,诗歌采用四言古体诗形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借助了比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典故,语言凝练,厚重有力。
B.“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塞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站在山头上,感情就好像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的澎湃。做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风骨”的审美特征有: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渗透着一种内在理性的“力”;作家的坚强崇高的人格;文辞高度凝练有力。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不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刘勰的<文心雕龙>》)
材料二:
郎吉弩斯认为,具有“崇高”特质的文章不仅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而且应当具有动人的情感.它应当使“听众所产生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所谓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语)。同样,刘勰也十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在《风骨》篇中,刘勰反复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见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他十分推崇“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辩骚》)的屈原,极力赞赏那种“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的作品,认为唯有这种“慷慨以任气”、感愤而激昂之作,方能“篇体光华”。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
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
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
"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
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
这是由于申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
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
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
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
《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
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
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
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
”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足有弹性的。
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
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
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⑤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⑥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
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⑦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
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
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
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
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
《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
”“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⑧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
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第②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答案:
(一)
1.D(D项正确。
文中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
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又说“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以家为生产经营基本单位,是出现在西周时期;A项错在“祭祀是人对超自然对象的交流”;B项错在“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古人祭祀的对象不同,是由身份决定的,不是分工问题;C项错在“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叫朝”,“朝”是王宫的主室,不是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
2.C(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是为了阐明“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而不是说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A项的时间顺序体现在“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等语句中,最初的家是庶人的主室,而西周时期的家也只是生产经营单位,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家。
)
3.C(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