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 结课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2024年陶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陶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自从____年底开始, 我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决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古老而又精致的艺术形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 我在陶艺上有了不少的心得和体会。
下面, 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 详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 陶艺需要耐心和毅力。
陶艺是一门需要反复琢磨和练习的艺术形式。
每一项技艺都需要不断的磨砺和实践, 而这些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来支撑。
在学习过程中,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 我会亲手捏制一个作品, 在干燥或者烧制的过程中出现裂纹或者变形, 让我非常失落。
但是, 我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找到改进的方法。
我明白, 只有持之以恒, 不断地去修正和提升自己的技艺, 才能够取得进步。
其次, 陶艺需要细致和细心。
每一项陶艺作品都需要细致入微的处理。
从调配泥料开始, 到捏制形状, 再到施以细节和装饰, 都需要我们对细节把握到位,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 我刻意练习细节处理的能力。
比如, 我尝试着创作一些有花纹或者雕刻的作品, 需要用到细致的刀工技巧。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发现细心的刀法和准确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和锻炼。
此外, 陶艺需要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虽然陶艺有一些传统的技法和形式, 但是在创作时我们需要发散思维, 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尝试, 从中挖掘出不同的灵感和创意。
我所学过的陶艺师傅告诉我, 只有勇敢地抛弃传统的限制和桎梏, 才能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实践中, 我曾经试着用不同的手法和材料来进行创作, 比如结合陶瓷和金属, 或者利用纹理和色彩的对比来营造出独特的作品。
这些创新的尝试不仅让我对陶艺的认识更深入, 也让我的作品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最后, 陶艺需要永远的学习和进步。
陶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任何人都无法一蹴而就。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艺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可能。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二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陶艺校本课程总结塔山中学王溢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
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____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____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创作过程,我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通过课程中的陶艺欣赏,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陶罐到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尤其是通过参观陶艺展览和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一些著名陶瓷作品的魅力,深刻体会到了陶艺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我以后的陶艺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
其次,课程中的陶艺制作环节让我亲身体验了陶艺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学习陶瓷的基本工艺和技巧,我逐渐掌握了捏塑、拉坯、修整等基本操作,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几件作品。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发现陶艺创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
同时,陶艺的创作也充满了惊喜与创意,每一次将作品投入火中,等待着烧制后的惊喜是一种令人期待的心情。
此外,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较大的作品或特殊的工艺。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与沟通,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协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团队合作,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创作能力和经验都是宝贵的,只有借助互相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更加完美的陶艺作品。
最后,我认识到陶艺创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炼。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所以,我决心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和实践陶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
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陶艺活动和展览,与更多的陶艺家交流和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陶艺课程结课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陶艺,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参加了陶艺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陶艺课程结课的心得体会。
二、陶艺课程的学习过程1. 理论学习陶艺课程的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我们学习了陶艺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装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理论学习,我对陶艺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陶艺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 实践操作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学习了拉坯、捏塑、刻划、釉烧等基本技艺。
刚开始接触陶艺时,我对这些技艺感到陌生,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巧。
3. 创作实践在创作实践阶段,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设计了各种陶艺作品。
从最初的简单造型到后来的复杂造型,我的作品逐渐丰富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构思,并将其融入到陶艺作品中。
4. 釉烧与修整作品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釉烧和修整。
釉烧是陶艺制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作品的美观和实用性。
在釉烧过程中,我了解了釉料的选择、施釉技巧等知识。
修整则是对作品进行细节处理,使作品更加完美。
三、陶艺课程的心得体会1. 培养了审美情趣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创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美融入到作品中。
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使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提高了动手能力陶艺制作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从拉坯、捏塑到釉烧、修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亲自动手。
通过实践操作,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对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3.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陶艺课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这使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调,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4. 陶冶了情操陶艺制作过程是一个充满耐心和细致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____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是我校艺术类学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欣赏能力和制作技巧。
本次课程共持续了一个学期,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陶艺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与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学习在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陶瓷的历史、材料与工艺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我对陶瓷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技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使我们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相关的美术展览和讲座,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实践操作陶艺的实践操作是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们从基本的陶器制作开始,逐渐过渡到陶瓷雕塑和装饰等复杂的作品制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我对陶艺制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使用陶艺工具和设备,熟悉了陶艺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个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还参加了校内美术展,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三、参观考察在本门课程中,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真正的陶艺创作环境。
我们参观了一些陶艺工作室和陶瓷材料厂,观摩了一些知名陶艺家的作品与创作过程。
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我对陶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陶艺的行业前景和就业机会,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四、个人收获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个人的收获。
首先,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类型的陶器和装饰技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其次,我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了自我造物的乐趣和成就感。
陶瓷艺术鉴赏800字心得 陶瓷制作心得

陶瓷艺术鉴赏800字心得陶瓷制作心得陶瓷制作心得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仿古陶瓷制作技术这门课程,这是我从开始学习文物这个专业以来第一次接触如何制作陶和瓷,上周老师带我们来到了莫干山路上的M50艺术园区参观了陶瓷的制作,使我受益匪浅。
陶瓷的制作大致可分为这几个步骤:一、制坯:黏土采类(依矿脉大小、颜色品质好坏、可塑性及稳定性高的粘土,方能成就好的作品)处理纯净(以水簸法,去砂石)练土(为求黏土中水份软硬一致,消除气泡,可用兽力、人练、机器练土)制坯的方法分手制成形(手捏、土条、土片挖空、拉坯等)和模具成形(模制成形可大量翻制)。
二、阴乾:阴乾的速度依作品的大小、厚薄及气候而定,正常的天气下约一周左右,若需加速乾燥,可将生坯先用电扇吹至表面变色后,排放於电窑内,以10~20安培数持温200度C之窑温烘乾,此时窑盖需开约20公分,使土坯内蒸汽排出。
三、装饰:以雕塑法,或多色土之变化,可用刮、切、压、印、黏贴、镶嵌、镂空。
四、素烧:土坯在呈皮革硬度时,使用光滑石头、汤匙、灯泡等表面光滑的器物打磨坯体,使其表面光滑。
素烧约700~850℃或1000~1250℃,可去除坯土中之结晶水、有机物、空气,且可增加坯体强度。
五、釉烧:上釉(可淋、喷、彩绘、灌、浸等方法上釉,上釉前先喷少许水份於素坯上,不可施太厚,以防缩釉、裂釉)釉烧(土器950~1100℃、缸器1100~1200℃、硬质陶器1180~1280℃、轻质瓷960~1050℃、瓷器1300~1400℃、高铝器1400~1850℃、窑具以电窑、瓦斯窑、柴窑,重油窑)釉烧又可分两种:(1)釉上彩:坯体经过素烧高温釉烧后,将釉上彩的颜料涂於坯体上,在经过第三次的窑烧才完成。
釉上彩多用低温700~900℃处理,且因釉彩原料含铅,所以用釉上采制造食用器皿时,需特别注意安全性。
(2)釉下彩:先将一些特别的颜色料,画在坯体上,然后再上釉,釉烧后使作品呈现特别的效果。
釉像一层保护膜,覆盖於色料之上,在高温烧至1100至1200℃以上,所以较具安全。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已经圆满结束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陶艺的历史与文化,提高了自己的陶艺制作技巧。
通过参观陶艺展览、学习陶艺技术和实践陶艺制作,我收获颇丰。
下面我将对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进行总结。
首先,本学期我们参观了几场精彩的陶艺展览。
通过观看大师级陶艺家的作品,我对陶艺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各种传统与现代的陶艺作品,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陶艺文化。
我尤其喜欢壁画陶瓷和仿古陶瓷的展示,它们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展示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
参观展览不仅让我受益良多,也激发了我对陶艺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
其次,我们在课程中学习了陶艺的基本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陶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陶艺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轮盘制作陶艺品,掌握了捏塑、刻画、骨架等技巧。
在实践中,我了解到陶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操作。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尝试,我的陶艺制作技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我能够自主制作出一些简单而美观的陶艺品。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最后,我们在课程中进行了实际的陶艺制作活动。
老师引导我们选择合适的主题和设计构思,然后跟着老师的指导,我们通过捏塑、刻画、打磨等步骤,进行了陶艺品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我体验到了陶土的柔软和塑性,它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和乐趣。
我制作了几件小型的花盆和花瓶,它们形状简洁、线条流畅,融入了我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每一次制作都是一次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陶艺制作的艺术和技巧。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陶艺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
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陶艺制作不仅需要技巧和技术,更需要艺术的感悟和创新的思维。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挖掘和表达更多的艺术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课学习心得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这门选修课。
起初,我是被陶瓷美丽的花色、外形,神秘的秞色及精细的做工所深深吸引,但是真正对于陶瓷有关的知识却相知甚少。
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分类,鉴赏,制作工艺以及对中国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更加深深喜爱上了中国陶瓷,并为中国有如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深感自豪。
以前我便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的。
由此可知,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也是与陶瓷有很大的联系。
陶瓷最早伴随着中国文化传向了西方。
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用瓷器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代表中国。
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的历史文化特色。
中国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语饮食与风俗上,陶瓷也是反映中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在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陶瓷必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章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陶瓷的产生与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然怎么去向别人讲述,怎么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陶瓷,了解中国呢?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干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相信每个人素来都会对陶瓷有一种莫名的喜爱。
起初,我喜欢陶瓷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优美造型,还有它们所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
我觉得它们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物,它们就像美丽的淑女或英俊的绅士,散发着高贵的气息。
一尊尊陶瓷,或光滑细腻,或沧桑古朴,或瑰丽堂皇,就这么静静地面对着一代代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沧海桑田,风云变迁。
陶瓷的美,在于她的沉默,她带来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典雅气息,一如经过五千年浪沙淘洗的中华文化,静静地散发着光芒。
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唐三彩种类很多,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
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
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白釉青花,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
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
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
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现在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
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么能不惊叹其年代之久远!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而漫长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货币价值更不用说,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亿人民币的天价,不能不使我这样的外行人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只能说是对陶瓷的浅显的认识,还只是美丽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对其内在的品质一无所知!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陶瓷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侃侃的话语,一件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穿过漫长的历史褪下了神秘的面纱,望着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我不禁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竟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瓷。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就的青釉瓷器。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
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
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
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
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
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
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
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
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
陶瓷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影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长期陶冶。
分别从陶瓷的原料、工艺、器物、样式、窑厂等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代瓷器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成为古人给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
特别是陶瓷的发明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陶瓷发展的历程,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重要的时代标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时代标志。
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
陶瓷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中国陶瓷文化。
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
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中国陶瓷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陶瓷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既是中国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陶瓷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魅力。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人民也逐渐关注起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陶瓷文化,陶瓷也得以从少部分人之中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这无疑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陶瓷文化本来反应的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只有重回劳动人民之中,才能使它重新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通过这十几周的学习,我对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介绍是我对陶瓷的兴趣越发浓厚,并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深深的自豪,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敬佩,也被我国历代人民对于美学的执着所感动。
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瓷器所统治的各个时代,观看美丽的产生,感叹中国的传奇,收获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