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天论》揭示的未来和对商业的启示
LIN003 9月3日下午:《物演通论》辅读(公理系统)及答疑

LIN003 9月3日下午:《物演通论》辅读及答疑第一部分:《物演通论》辅读(包括公理系统)答疑前补充三点以辅助大家读书:第一、通过上午讲存在论的发展可知,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语义论转向,再到无规定的此在人本论,高尔吉亚的表述表达了人类追寻存在的过程导致存在越来越迷失,这和人类的认识进程完全符合。
人类从来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把问题越解决越多,以至于自身认知越来越迷乱——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过程。
我的《物演通论》缔造了一个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模型,这个模型在我看来是十分简明的,以至于我完成《物演通论》以后一直检索资料,不相信这个本体论模型在盛产哲思的西方居然没人做出。
至今我可以确信西方确实没有这个理论,原因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别:我们今天持有的进步论是典型的西方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一直都是保守论;如同一个人很难改变自身的气质,一种文明的气质和思路范式也是很难改变的。
爱因斯坦说过在提出问题的角度无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定需要换个角度;而我的书表达的是东方文化的保守倾向,即正因为我换成了东方的保守思路才回答了西方哲学遗留的一系列问题。
我的书名是《物演通论》,但最终目的却是《物演通论》180章回答的三个人文问题:人是什么?精神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一般学术上的人文与自然和神学对立,而我的人文指人类文明现象。
只有建立一个世界观系统,才能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由此才能回答一切人文问题(正如《物演通论》57章结尾所说“人类的存在性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
也正是基于这个宏阔的宇宙观模型,我通过物演三卷分别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卷一自然哲学卷说明人是宇宙物演递弱到最后的终末弱化载体;卷二精神哲学卷说明精神是感应属性不断增益至终末的最高代偿形式;卷三社会哲学卷说明社会是物质结构化日益复杂的终末结构形态。
第二,一个教师提出公理系统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专业,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大家理解《物演通论》的推导过程,同时避免大家误会我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
物演通论(曾蓉注释第二版)第二卷120

如此尴尬的局面,岂不令哲学无地自容?
曾几何时,正义女神的启示竟成为数千年来哲学状态的谶言。【有史为证:唯物主义在第一条路上目不斜视地挺进(它的典型代表主要在哲学史的初期阶段,大致以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时代为鼎盛期,而以培根、洛克、费尔巴哈等为尾声);唯心主义在第二条路上小心谨慎地求证(它的典型代表主要在哲学史的中期阶段,大约可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算起直到贝克莱为止);大凡想弥合对立两派者则只好在第三条路上蹒跚举步(它的典型代表主要在哲学史的近期,大约始于笛卡尔,历经休谟、康德、黑格尔、至逻辑实证论及存在主义为讫)。一望而知,这三条路恰恰反映着精神存在的自性封闭状态,以及为打破这种自闭而寻求出路的徒劳无功。】
注:本章承接61章的问题导出精神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当精神或感知能力作为主体的属性存在时是客观的,如同猫会逮老鼠、蜜蜂会采蜜作为其先天求存方式是客观规定一样;当精神或感知能力为主体建立与外界的感知时,这种感知是主观的,不能真实反映客体,比如猫的世界只有老鼠、蜜蜂的世界只有花粉花蜜,因为各自求存所需的不同,各自所感知的内容必然是有区别的。
第六十三章精神存在的自性封闭无法打破
笛卡尔的睿智之处在于他将精神(即cogito“我思”)首先视为是一种“在”,笛卡尔的无奈之处在于他用以证明“在”的根据又只有这个“我思”本身(即“在”仅指“cogito”在)。前者使精神成为纯客体,后者使精神成为纯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就是令精神呈现为主客无分的佯谬存态之原因。
注:因为我们的世界是我们感知中的世界,即我们的感知把客观世界“统觉”为我们的主观世界,从而使得我们对主观世界的研究转为对我们的感知本身为何及如何存在的追问。
《物演通论》有感

《物演通论》有感
《物演通论》是一部深奥且具有启发性的哲学著作,作者王东岳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深度探索了宇宙、人类以及社会的演化过程。
首先,该著作的宏大主题贯穿于三卷之中。
第一卷自然哲学论,从宇宙的奇点开始,探讨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终结,以及生命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卷通过深邃的思考和科学推理,揭示了宇宙演化的底层规律和生命存在的偶然性。
第二卷精神哲学论,则深入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探讨了感性、知性、理性、追求、自由、美、志向等精神要素的起源和演化。
这一卷对于“美”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认为“美”作为求而不应的终极目标,其实质是为了求生存。
这种对美的独到见解,让我们重新审视美的本质和价值。
第三卷社会哲学论,聚焦于人类社会的演化,揭示了社会是如何从个体中耦合演化而来的。
这一卷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诸多对于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
三卷内容共同推导出了“递弱代偿”原理,这一原理揭示了一个深层的规律,即随着宇宙的演化,物质和生命的存在越来越弱化,而为了生存,它们会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代偿机制。
这种对于宇宙和生命演化的深入剖析,使读者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作者的深度思考和哲学洞见所折服。
《物演通论》不仅扩大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这部著作无疑为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和深度。
总的来说,《物演通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哲学巨著。
它不仅挑战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也启迪了我们的思想。
对于对哲学和生命意义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物演通论》 参考书目录

王老师《物演通论》参考书目录——一、哲学类柏拉图《对话录》(对话录是柏拉图的合集,包括了《理想国》《大希庇阿斯篇》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而上学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法的形而上学原理》、《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和波普尔是书对比阅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等,可只选购《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黑格尔《小逻辑》《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逻辑学》《历史哲学》;罗素《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讲哲学家而非哲学,可作为最低阶的引起读者兴趣的入门,不是好的哲学史);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权力意志》;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笛卡尔《哲学原理》、《第一哲学沉思录》;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理解论人类》;莱布尼兹《单子论》;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等。
二、相关科学类、社会学类等:金观涛系列书籍都不错,关键是中文:如《系统的哲学》、《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兴盛与危机》、《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中国思想史十讲》等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丘成桐《大宇之形》、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赫拉利《人类简史》等;书中引用或提到是书籍(包括附录):《时间简史》霍金著《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物种起源》达尔文《历史研究》汤因比《美国与中国》费正清《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社会生物学》,米歇尔·弗伊著《动物学大全》,〔美〕老克利夫兰P.希克曼《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刘峰校《原子中的幽灵》〔英〕戴维斯布朗合编,易心洁译,洪定国校《乌托邦》托马斯·莫尔的《利维坦》霍布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社会契约论》卢梭《创造进化论》帕格森三.国学类1、儒家:《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个人对比下来觉得马恒君版本的解读相对正宗一点、《春秋》、《国语》、《荀子》。
哲学著作《物演通论》会像当年《三体》一样,终将成为一本众人追捧的神书!

哲学著作《物演通论》会像当年《三体》一样,终将成为一本众人追捧的神书!你有没有发现:人在世界的地位,随着科学演进,越来越低。
人类从中心地位的逐渐坠落,是人类文明史演进的总趋势。
人类下一步会落到哪里?哲学家王东岳说:“人类即将走向终结,这是人类文明链条上的必然。
”王东岳是谁?他凭什么做出以上言论?王东岳笔名“子非鱼”,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者。
医学出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专注学术研究。
曾隐居终南山下,潜心修学20年,终得独立思想的哲学著作《物演通论》。
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小编本期推荐:王东岳作品:《物演通论》+《知鱼之乐》关于《物演通论》(王东岳著)罗胖首先声明了三点:对这本书罗胖寄望甚深:《物演通论》就像10年前的《三体》一样,最开始只是在某个小圈子里振聋发聩,然后突然有一天,它的价值终于被认识,成为一本众人追捧的神书!事实上,众多创业大牛,已经在隆重推荐这本书。
《物演通论》简介这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脑是发展最快的,通过大脑的发展,人类为自己创造着越来越适宜于自身生存的人造环境,但与此同时,人类在自然界的存活能力显著下降了。
人类的精神现象和感知能力都是为了补充人类自然物质感应能力丧失的。
人类需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感知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看,争论一切对错,都是没有意淫的。
终极意义只有一条,它是不是有利于你维护存在,它能不能保证你存在下去,这是人类一切奋斗的终极意义。
对哲学研究不深的朋友不如先从王东岳老师另一本书《知鱼之乐》开始。
《知鱼之乐》简介同样出自王东岳,《知鱼之乐》是一本哲理随笔,汇集了作者数十年的思想精髓。
物演通论(百科)

物演通论(百科)思想的高度,决定你的高度也唯有站在更高的山顶俯瞰,你才更能理解更大范围的人类学识目录1 内容简介2 基本信息3 作者介绍4 目录大纲5 重点摘要6 名人评鉴7 相关物演通论解读所需书籍及资料8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物演通论》将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也就是将东方老子的“道”用西方哲科思维具体呈现,以应对人类未来之变;物演通论是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观体系,详细论述了从奇点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是按照如何的规律来实现的,同时也详细论述了精神、社会的源头,以及各自是从何一步一步演化而来,自此一脉思路,已全然站在当代大信息量汇总下对世界万物的一脉思绪具体阐述,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这脉思路下的预警;复杂科学是用科学的角度去阐释生命、意识、社会、自然规律、宇宙等,而物演通论则是通过哲学的角度对生命、意识、社会、自然规律、宇宙等的另一脉思路的阐述,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弄清生命、意识、社会、自然规律、宇宙,只是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一个背后的道,一个是表前段的术,两者的结合必定会更深刻的探究和实验以弄清楚自然规律、生命、意识以及社会的本质;基本信息《物演通论》书名:《物演通论》副标题:从宇宙尺度看人类作者:王东岳页数:503页出版社:中信出版社ISBN:978-7-5086-5676-2 / B.212所属领域:哲学作者介绍王东岳(1953年7月),笔名“子非鱼”,思想家,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者。
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
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王东岳个人资料简历:1973年9月~1976年9月入学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学生1976年9月~1982年1月分别在国营4390厂和4400厂职工医院工作医师1982年2月~1985年2月再入西安医科大学研究生1985年2月~1985年4月留校任教大学教师1985年4月~1991年3月转入药用动物研究所所长1991年3月~1995年5月成立方大科技公司董事长1993年6月担任西安民营企业商会第一任会长1995年5月脱离科研和经济工作重返书斋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撰写哲学专著《物演通论》(并于1998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第一版)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完成《物演通论》修订版著述哲理随笔集《知鱼之乐》(2003年初两书已由书海出版社一并出版发行)2001年3月受聘于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客座哲学教授2006年3月受聘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客座国学教授所授课目如下:1、科技哲学研究生:《系统科学与系统自然观》2、哲学系本科生:《人文现象的自然位置》3、全校公共选修课:《知识创新的逻辑路径与背景》另外,曾受下列学府邀请开办讲座如下: 1、清华大学:《试论“美”的本质》2、西安交大:《老子哲学与管理策略》3、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先秦思想史提要》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的定义与实质》5、西安经贸学院:《中国古代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王东岳著作简介:1、《物演通论》全书约35万字,共三卷,180章,1998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第一版;现行修订版约35万字,内容更充实也更明晰一些,2003年1月由书海出版社再版。
物演通论的三大结论

物演通论的三大结论物演通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结论,分别是观念与物之相等性结论、物之可知性结论和物之可预测性结论。
下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一、观念与物之相等性结论观念与物之相等性结论是物演通论的基本假设和核心观点,也是对旧哲学观念的重要否定和革新。
根据这一结论,观念和物体是相等的,或者说,观念是物体的属性或性质之一。
具体来说,观念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的、经验的、反映外部现实的心理状态,而物体则是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
然而,这两者并不是双方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观念与物之相等性结论的建立,实质上是由于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
观念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自古代以来一直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唯心主义者认为,物体的本质是由神、灵魂或思想构成的,并且认为这些神、灵魂或思想的存在是超越了感觉和经验的。
而唯物主义者则认为,物体的本质只是由于物质所组成的,并且认为经验是直接反映物质的本质的。
但是,经过物演通论的阐述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观念与物之间并不是双方对立的关系。
相反,观念与物体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物之可知性结论物之可知性结论是物演通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按照这个结论,只要存在“观念”的存在,就有可能认识“物”。
也就是说,“物”是有一定规律和规则的,这些规律和规则是存在的并且可以被认识的。
在物理科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寻和验证这些规律和规则。
物之可知性结论的建立,使哲学从根本上摆脱了迷信和神秘主义的束缚,这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加速和各个领域的发展。
此外,物之可知性结论也为现代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之可预测性结论是物演通论的最后一个重要结论。
这个结论表明,人们可以通过预测来预见未来的物态变化。
这个结论主要基于物之可知性结论,并且认为物的状态和变化都是由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规律和规则,就可以预测物体的未来状态。
物之可预测性结论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去年董明珠给股东一百多个亿,没人知道,但是刘强东生孩子全国都知道;王建林去年的资本拼命往海外铺,没人知道,他的公子发微博,天下皆知;汽车产业去年最热闹的人是贾跃亭,要做超级汽车,其实谁在真正关注汽车500强企业?是吉利汽车的李书福。
我们看到最热闹地新闻未必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2015年的我发愿是做20年演讲,我虽然不能给出最真实的一年,但把看到的表象掀愿意站在企业家对面,而是他的身后,帮助我的用户重新呈现它眼前看到的世界,这是媒体这最有价值的信息开发。
2015年我虽然讲中国江湖的风风雨雨,我永远不在乎输赢,他们在构建一个伟大的商业文明,和过去的文明都不同, 2015年职场人商业人我们都做出一点点的努力,然后会投射到天幕上。
2015年舞台上大人物表演的剧情,给这个时代构建的商业文明留下了什么?互联网像一个幽灵在中国大地徘徊了非常多年,2015年达到互联网的恐慌不少企业家愿意投入所有的身家去转型,我认为到了不太理性的程度。
很多人说马云太坏了,把线下生意都毁掉。
大家有没有常识?我们的线上商业占所有的商业不到5%,5%可以毁掉95%吗?我这个文科生都不认同。
事实上,很多来自商业地产的朋友告诉我们,之所以过去几年线下商业不是那么顺利,原因很简单马云今年双11销售额达到972亿,我听到媒体界传闻:有一天马云在内部有一个讲话,说我们公司和业务特别好,互联网公司都想获得我们的业务,如果百度想和我们换,但是我们当然不换,但是如果马化腾要跟我换,我得想一想。
马化腾已经拿到移动互联网的站台票,即使马云这么强,都有对未来莫测得恐惧。
好像马化腾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他没有恐惧吗?他在内部演讲说,每一年他都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不久前的乌镇大会,他已经在深度忧虑下一个替代微信得物种是什么。
扎克伯格非常牛了,用190亿美金收购了WhatsApp,中国另外一家同时也在竞购这个标的。
中国企业用生物学的思维思考今天的商业,得出的结论真不一样,我给出一个结论:何须转型,只要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演天论》揭示的未来和对商业的启示
一.关于未来的结论
从138亿年宇宙发展历,46亿地球形成史,38亿年生物进化史来看,万物一系列演化的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衰亡。
万物为了维持存在度,会用“代偿”机制来补足,但无论怎么进化补足,最终结果还是逐渐衰弱。
四个字概括,即:“递弱代偿”。
生物演化,越演化,对外界的依存度就越高,为了维持在新环境中的存在度,就要去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度感受度,就要提高自由度,就要构建更加复杂的结构去适应新环境。
举个教育培训的例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要去上辅导班和各种艺术特长班。
家长也是没有办法,明知那些都没用,但不上又不行,不上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因为如今孩子的竞争环境和家长们小时候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
家长们小时候大家都没什么才艺,现在那个孩子还没一点才艺,如果没一点特长,在这个群体中就不好混下去。
所以随着社会发展,孩子们的存在度越来越差,未来维持在新环境中的存在度,家长就要逼着孩子,去获取更多的生存条件,发展更多的才艺和技能。
1.1推论一:
生物越进化,对外界条件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导致生物体对外在事件的感受度敏感度越来越高。
这能解释现代人的文化焦虑。
社会适应度越来越差,就必须提高信息感应度,所以现代人读书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利用技术手段更快更好的获取信息和学习提升的渴望度越来越高。
大胆推测一下,以后会出现更专业的知识服务提供商,帮助大家短时间了解知识,提高环境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这样一来,人类对外界条件的依存度也就越来越高。
1.2推论二:
因为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所以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结构越来越复杂。
生物体或者组织机构逐渐分化,残化,媾和,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体,而在新的结构体当中,每个个体丧失部分能力,发展某一专业,其他则靠对外界的依存。
这能解释现代人的政治焦虑。
通过构建越来越复杂的关系结构,来维护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度。
1.3推论三:
万物演化,自由度逐渐提高。
这点能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必然会取代计划经
济。
为的是提高自由度,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所以现在商业的发展,互联网自由经济的发展,本质上都是在提高自由度。
为了提高自由度,会出现“跨行打劫,跨界发展,整合资源”等现象。
这能解释现代人的经济焦虑。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自由度。
畅想未来,未来的组织一定是往更加自由协作的方向发展。
二.对商业上的启示
表面上看来人类在发展,文化越来越发达,经济越来越繁荣,政治越来越民主。
但是站在更高一个维度来看,人类的演化越来越衰亡,存在度越来越低,科技文明的发展也只是为维持生存度的“补偿”,这些都阻挡不住这个“递弱“大趋势的必然。
从现实意义来讲,说什么“递弱代偿”,很多人即使明白了也不会关系人类都未来。
因为在低一个维度上看,社会要发展,经济文化要繁荣,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活得好,这才是最现实都问题。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这没有错,甚至是很正确的。
但这和“万物一系演化,越来越衰亡”的结论并不矛盾。
降一个维度,回归现实,那么之前在高纬度看到的“递弱补偿”趋势,对商业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1社群经济不可避免
传统经济是做所有人的生意,而社群经济则不同。
在社群经济当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伙伴,是靠价值观和气味相投协作起来的,而非简单的需求。
所以,只做特定群体的生意,人格化,定制化,有特色,不必讨好所有的人,只服务好支持自己,有共识有相同价值观的消费者即可。
2.2分工和分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揭示了这种规律。
要想经济更发达,文化更繁荣,只有靠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分工协作。
顺应这种规律:
2.2.1只要市场上存在合格的供应商和外包商,就应该包出去。
2.2.2在自己的分工领域做到极致,成为别人或机构强大的依存条件。
一句话:一针顶破天。
2.2.3将供应商转化成专职专业的供应商,这样系统才更稳定。
2.2.4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以群团化的状态进行。
个人或者企业会残化,媾合,自废武功,分工协作在一起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
在这种分工协作的趋势下,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产业链条与其他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