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 采用动 态 的进度控 制 , 通过 每月进 度 的 分析项 目信息 , 预警 潜在 问题 , 并能 够准确 科学 地进行 进度计算 对 比、 分析 的动态跟 踪 , 实现 了实际 完成进 度与 目标进 度计划 之 和实施进度管理 , 面监控项 目建设 过程 , 全 达到有 效控制 工程进 间的动态控制 , 并及 时反 映变更 , 保持计 划的适用 性。同时 , 工程 度 , 确保工程项 目按时保质 的完成 。 进度与工程量 、 费用相结合 , 通过 P E C反映资金需求计划 、 际 参考文献 : 3/ 实 成本发生情况 。每项作业均赋予相应 的工程量 , 使工程量显 示随 [ ] 高学辉 .3软件在 电力企 业项 目管理 中的应用研 究[ ]信 1 P J. 进度计划分布的信息 , 而反 映资金流 。 进
局等均有很 大的现实意义 , 按照 F 0《 要》 A 纲 的基本要 求 , 土地适 观 、 洁、 简 易操作等特点 。GI S技术是 一种空 间技术 , 其特点 是将 宜性评价的步骤见图 1 。 空 间数据 ( 如地块 、 边界线等 ) 和属性数据 ( 土地 的坡度 、 如 土层厚
首先要确定评价 的 目 , 标 收集所需使 用的资料和假设及 约束 度 、 盐碱度 等) 无缝集 成 , 以利用特 定 的模型进 行分 析和处理 , 可
GI 土 地 适 宜性 评 价 中 的应 用研 究 S在
曹 玉 香
摘 要 : G S在土地适 宜性评价 中应用的方法、 对 I 模型 、 间数据库 的建立等 问题进行 了研 究和讨论 , 空 同时指 出 GI S技术 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 中, 可以大大提高评价 的效率, 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 现势性和准确性,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GIT)是一种通过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地球表层及其相关信息的技术。
它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其他数据进行整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应用案例,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土地资源信息。
例如,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利用项目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全国范围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
利用航空摄影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研究人员绘制了全国的森林类型分布图以及各类森林覆盖率等信息。
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政策和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评估中能够提供全面、精确的数据支持。
例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评价通过GIS系统的运用,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交通网络、土地所有权等数据进行整合,绘制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结合遥感影像和高程数据,还可以进行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有助于政府和规划者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应用也扩展到了农业领域。
农田利用优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农田的空间分布、土壤类型、水源分布等数据,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帮助农业规划者确定最佳的农田利用方案。
例如,在一些农业主产区,通过土地分类和土壤特性的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可以进行农田适宜性评价,为农民提供指导,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益和农作物的产量。
除了上述案例,地理信息技术还在自然灾害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结合地理空间信息,例如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和地形数据,可以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的预警和防范。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权重确定
专家打分法、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 指标权重
因子赋值
因子选取: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影响 赋值:1、3、5、7、9… 2、4、6、8、10… 通过ARCGIS的Reclassify命令实现
GIS分析
Tin建立:等高线生成或者高程点生成 步骤:导入等高线或者高程点——输出成shapefile数据格式
基于GIS土地的自然和社 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 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 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 宜性评价。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一反以 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 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 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 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 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千层 饼模式” 。
不适宜 轻度适宜 中度适宜 高度适宜
将每一类因素按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将所有类型经过分析 的评价综合在一起,便得到了关于这片土地的完整分析的基础资料。
评价因子选取
农地适宜性指标体系
指标类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 件
评价指标 年降水量 年均气温
高程 地貌类型 土壤含磷量 土壤含氮量
坡度 排灌条件
人口 GDP 离城镇的远近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右键出现快捷菜单,data——exportdate
加载刚才输出的图层
选择creattin进行TIN创建,选择convert——tin to taster,创建 DEM,方便坡度等提取;
Surface analysis,选择slope, aspect等进行坡度坡向分析;
Reclassify
Raster calculater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关联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来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该评价方法的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数据。
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测绘、调查研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并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处理。
其次,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需求,可以确定一系列适宜性指标,如土地可开发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可持续利用性、经济效益等。
每个指标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接下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类数据和指标进行集成和关联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和评价模型来实现。
通过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数据的权重,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指数或得分。
这些指数或得分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建设适宜性程度。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表达和展示。
通过GIS的可视化工具和功能,可以将评价结果以图形、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如合理利用适宜地区,限制或改变不适宜地区的建设用途等。
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科学和精确。
它提供了一个综合、动态和可重复的评价模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潜力,避免不适宜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

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合理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往往受限于数据获取困难和模型构建复杂等问题,效率低下。
而近年来,基于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方法逐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RS与GIS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作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如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快速获取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定量化处理。
例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提取植被指数、水体覆盖度等信息,进而评估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
通过GIS软件,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例如,可以将土地类型与降雨量、温度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评估土地适宜性和潜力。
二、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采集土地资源相关的遥感数据和地理数据。
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或无人机影像等方式获取,而地理数据包括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
获取到数据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图像解译、无效数据剔除等。
2. 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制定土地资源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产出、生态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
3. 数据分析与评价:将采集到的遥感数据和地理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关联,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遥感图像进行植被指数计算,评估土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4. 优化配置方案制定:基于评价结果,制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对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分析研究,可以为人地平衡、用地布局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适宜性;地理空间;GIS;空间分析
Abstract: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land is the important basic of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people’s balance with the place, distribution of land, the adjusting of agriculture’s structure, the exploitation, repairing and protecting, can provide service for the mode of th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e’s resource.
Key words:suitability; Geographic space; GIS; spatial analysis
1 引言
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1]。
传统的土地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利用自己的经验,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定性评价。
传统土地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关的计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亦费时费力。
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空间建模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土地评价是一个空间分析与分类过程,GIS 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土地评价中[2,3]。
2 研究区概况
大明宫地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的中北部,环城北路以北、凤城五路以南、星火路以西、东二环以西的区域,与西安市老城区隔陇海铁路相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其中。
本次研究范围总面积18.95平方公里(不含遗址公园)。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因素的选择
关于评价因素的选择本文采用特尔菲法(Deliph)。
该方法是综合特邀专家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实际经验,在经过科学分析和连贯思索的基础上,确定所选因素、因子的一种方法。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主导性的前提下,考虑到收集资料的难度,尤其是难于收集到大量的相关的图件数据,本文选取了交通干路因子、地铁站因子、火车站因子、公园因子、教育设施因子、医疗设施因子、重点项目因子和铁路线因子8个因素作为评价因素。
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本次大明宫地区土地价值评价,基于以下几个前提:①在现代建筑技术条件下,土地的选择,区位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近中心城镇或者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的土地容易成为建设用地;②在区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地自然特征是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产生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因素;③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与区域经济环境和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相关,土地取得成本和土地价格也是决定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土地质量好,土地经济产出水平高,土地取得成本高,土地价格也高;土地取得成本高的地方,也往往是经济发达、土地市场发育的地方,也是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地方。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土地取得费用低才能够影响建设用地的选择。
对评价指标进行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得到土地评价指标作用分值分级体系表。
3.3 评价单元的确定
实际工作中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典型的有格网法、地块法、叠加分析法。
在栅格化数据叠加中,常按照固定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这样评价的运算速度快。
本文利用GIS 作为工具,采用网格法,将规划区按照200 米×200 米的大小来划分评价单元,符合评价需要。
3.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地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4]。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得到权重集,经检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表1土地价值评价指标权重表
3.5 评价模型与方法
采用多因素综合加权分值评价方法求得。
每一个土地价值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是反映其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的重要指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越大,说明其越适宜做建设用地,限制性越少;反之,则相反。
,式中,W为综合
评价值,为评价指标权重,为评价指标量化值。
4 评价结果
4.1 单因子评价
在GIS 的支持下,通过将各评价图层叠加(overlay)后,形成规划区土地价值评价图。
4.2 综合评价
本次规划区的土地适宜与否和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需要提取出对城市建设造成影响的相关因子,分别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从中挑出适宜建设的地块进行最佳的用地布局。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评价因子标准化、评价因子数据库的建立,利用综合因素评价与GIS 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城市土地价值评价。
这种方法较传统的技术手段工作效率高,而且易于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易于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国清.土地评价的哲学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 92 -95.
[2] Pan J J,Zhang T L,Zhao Q G.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in Xingguo county,China,determin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Pedosphere,2005,15( 3) : 356 -362.
[3] 陈华,孙丹峰.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8( 3) : 10 -14.
[4] 王贵春.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