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

42°50′之间。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

甘肃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垮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年平均最低气温O℃,最高15℃,无霜期60~200天之间,全省年降雨量最低35毫米,最高900毫米,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32—75%之间,年蒸发量1100—3700mm 之间。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温度日差大等是甘肃省气候的主要特点。

(三)森林分布特点

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孑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唧山十个林区。由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几个植被带。有5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野生动物650多种,有丰富的林副产品和药用植物资源。森林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灰褐土、黑土、栗棕灰钙土、草甸土等。

白龙江下游和康南林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树种繁多。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明显,上部多为云、冷杉纯林或云、冷杉混交林,中部分布有栎、杨、桦及松类等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下部为松类,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植被,伴生有大量亚热带经济树种。

白龙江中上游及大夏河、洮河林区,河谷地带有少量的云杉、栎、杨、桦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渐为云、冷杉混交林和冷杉纯林,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

小陇山、西秦岭属暖温带气候,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较明显,树种的栎类、杨桦、松类为主,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属华北式松栎类型。

子午岭、关山林区,森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和沟底,主要树种为杨、栎、桦、油松等。

祁连山林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贫乏,除沟谷有少量杨桦分布外,其余以云杉纯林为主,森林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坡向性很明显。

二、森林资源清查沿革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先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经理调查以及连续清查等各种不同质量要求和不同目的的调查工作,按时间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建国开始到6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森林经理调查。

1953年前,由中央林垦部森林大队、西北林野调查大队及省林野调查队在白龙江、洮河、祁连山、小陇山、子午岭等林区的部分地区进行资源清查。主要采用罗盘仪测图和用标准地推算蓄积的方法,着重查清森林面积和蓄积,由于当时尚无规程可依,调查队伍始建,调查人员缺乏经验,调查质量均较粗放。

1953年后陆续开展森林经理调查,其基本方法是用经纬仪控制测量,用罗盘仪打导线,并进行补充调绘来取得图面材料,以求算森林面积,用标准地法加上目测调查推算森林蓄积,到

1961年止,全省先后在白龙江、小陇山、西秦岭、祁连山、洮河等林区进行了森林经理调查和综合调查,这些调查基本上遵循当时林业部先后颁发的有关规程,各次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调查内容和评细程度等方面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为林业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森林资源数据。

1963年开展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工作,其资料来源即依上述各项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统计。

(二)60年代主要开展总体规划设计调查。

这一阶段的调查在1965年前,其调查方法和图面资料取得手段,同50年代相同,仅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所侧重,一般都搞了十年生产建设规划和经济效益概算。1967年在洮河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调查中,采用了航空象片内业辐射网转绘成图,外业用角规群状样地调查推算蓄积。到60年代中期抽样调查技术已开始在资源调查中试验和应用。

(三)森林资源清查(1974~1975年)即“四五”清查。

这是根据当时中央农林部要求开展的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在天然林区及部分县、局、场,以县(林业局、总场)为总体,采用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系统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对少林地区零星分布的小面积天然林和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则利用l:5万地形图在现地对林业用地各地类,采用罗盘仪实测和现地调绘相结合方法调查。这次调查是全省第一次全面广泛开展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基本反映了当时全省森林资源现状,但由于调查方法限制,对资源消长动态变化缺乏监测手段,同时由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个别地方调查出现一些偏差。

(四)70年代末开始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79~1980年开展初查,随后于1988,1991年分别开展了第一、二次复查,并逐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增强了连清效果,为今后实现科学监测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奠定了基础。

在初建体系时,考虑到甘肃省面积大,森林少,天然林分布集中等特点,以及人财物力的实际状况,决定先建立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少林地区及四旁树以后逐步建立体系,为此1979年初查时以全省天然林区为总体,在总体内划分白龙江、洮河林区为I副总体,其它林区为Ⅱ副总体。在第1副总体内按2X 3公里间距布设2817个样地,在Ⅱ副总体内按3X3公里间距布设4038个样地,样地面积为0.08公顷方形样地。同时在总体范围内以1X2公里布设成数样点,用成数抽样估测各类面积,用双重分层抽样估测各类蓄积。全省连清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林业基本建设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查清了资源现状,为下次定期复查,及时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林业部统一布置,1988年开展了第一次连清复查,对初查所设固定样地进行了复位测定,复位率97.6%。调查精度达到部颁要求。1991年又开展了第二次复查。这次复查考虑到原初查和第一次复查时的具体情况,即原总体范围没有在全省面积上覆盖,因而前两次对非总体范围即非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数据,均系引用原有资料和统计数据,所以其汇总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全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次复查中改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全覆盖布点方法,另增建非天然林区为第Ⅲ副总体。其样地呈品字形分布,间距8X4公里,共布设样地6455个。同时为提高立木生长量和消耗量的调查精度,更加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这次复查要求全样木固定。通过本次复查,第Ⅰ、Ⅱ副总体复位固定样地6754个,复位率为98.6%;固定样木复位率97.2%,通过第二次复查方案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

三、各时期森林资源概况

(一)建国初期(1949年)森林资源简况

据甘肃省提供的资料,1949年森林面积仅有150.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3.3%。按1963年汇总的全省平均每公顷蓄积推算,林木总蓄积约为11700万立方米。当时森林主要分布

在各天然林区,由于历史上没有经过调查统计,此估计数可作为参考应用。

(二)60年代初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63年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其资源状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当时全省调查范围面积为538.4万公顷,林业用地343.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41.8万公顷,占林业用地41.33%;疏林地41.5万公顷,占12.10%;灌木林地76.0万公顷,占22.15%,其他83.8万公顷,占24.42%。

若按全省总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为3.1%。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4262.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2873.8万立方米,占90.26%;疏林、散生木蓄积1388.9万立方米,占9.74%。

3.各主要树种面积蓄积

在有林地资源中,冷杉林面积22.1万公顷,蓄积4787.9万立方米,分别占15.6%和37.2%;云杉林面积19.2万公顷,蓄积2436.1万立方米,分别占13.5%和18.9%;栎类林面积33.8万公顷,蓄积1920.5万立方米,分别占23.8%和14.9%;桦类林面积25.2万公顷,蓄积1708.7万立方米,分别占17.8%和13.3%;杨类林面积18.6万公顷,蓄积667.9万立方米,分别占13.1%和5.2%;其它树种面积22.9万公顷,蓄积1352.7万立方米,分别占16.2%和1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

幼龄林面积57.l万公顷,蓄积1842.8万立方米,分别占40.3%和14.3%;中龄林面积37.8万公顷,蓄积2881.1万立方米,分别占26.7%和22.4%;近熟林面积14.4万公顷,蓄积1782.8万立方米,分别10.1%和13.8%;成过熟林面积22.9万公顷,蓄积6367.1万立方米,分别占22.9%和49.5%。

(三)70年代中期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74~1975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即“四五”清查)成果,其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630.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86.9万公顷,占29.6%;疏林地32.9万公顷,占5.2%;灌木林地130.2万公顷,占20.6%;末成林造林地12.2万公顷,占1.9%;苗圃地2.2万公顷,占0.4%;无林地266.5万公顷,占42.3%。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13%。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563.3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8554.1万立方米,占94.8%;疏林、散生木蓄积1009.2立方米,占5.2%。

3.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有林地资源中,用材林面积111.6万公顷,蓄积14947.0万立方米,分别占59.7%%和80.6%;防护林面积70.9万公顷,蓄积3513.6万立方米,分别占38.0%和18.9%;薪炭林面积0.8万公顷,蓄积0.3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4%;特用林面积0.3万公顷,蓄积6.9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1%;经济林(主要是栓皮栎,当时也计算蓄积量)面积3.3万公顷,蓄积86.3万立方米,分别占1.8%和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

幼龄林面积52.4万公顷,蓄积1312.6万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28.0%和蓄积7.1%;中龄林面积81.7万公顷,蓄积6761.1万立方米,分别占43.7%和36.4%;成熟林面积52.8万公顷,蓄积10480.4万立方米,分别占28.3%和56.5%。

(四)70年代末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79~198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成果,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13.15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76.90万公顷,占28.85%;疏林地38.75万公顷,占6.32%;灌木林地130.57万公顷,占21.30%;未成林造林地11.60万公顷,占1.89%;苗圃地2.10万公顷,占0.34%;无林地253.23万公顷,占41. 30%。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73.49万公顷,占98.07%;经济林面积3.41万公顷,占1.93%。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7305.7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6402.05万立方米,占94.78%;疏林蓄积744.39万立方米,占4.30%;散生木蓄积159.29万立方米,占0.92%。

3.林分各林种资源

在林分各林种资源中,防护林面积6&44万公顷,蓄积4845.59万立方米,分别占39.45%和29.54%;用材林面积93.59万公顷,蓄积10385.22万立方米,分别占53.95%和63.32%;薪炭林面积0.80万公顷,蓄积0.42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46%;特用林面积10.66万公顷,蓄积1170.48万立方米,分别占6.14%和7.14%。

4.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

在林分资源中,针叶林面积75.60万公顷,蓄积10948.40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43.58%和林分蓄积66.75%;阔叶林面积97.89万公顷,蓄积5453.65万立方米,分别占56.42%和33.25%。

在各优势树种中,冷杉林面积54.69万公顷,蓄积9287.54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31. 52%和林分蓄积56.62%;云杉林面积17.41万公顷,蓄积1579.60万立方米,分别占10.04%和9.63%;松类林面积3.50万公顷,蓄积81.26万立方米,分别占2.02%和0.50%;栎类林面积18.49万公顷,蓄积1076.05万立方米,分别占10.66%和6.56%;杨树林面积36.75万公顷,蓄积1472.86万立方米,分别占21.18%和8.98%;其它阔叶林面积42.65万公顷,蓄积2904.74万立方米,分别占24.58%和17.71%。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28.95万公顷,蓄积775.66万立方米,分别占30.93%和7.47%;中龄林面积41.00万公顷,蓄积3264.33万立方米,分别占43.81%和31.43%;成熟林面积23.64万公顷,蓄积6345.23万立方米,分别占25.26%和61.10%。

(五)80年代后期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8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成果材料,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68.6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02.87万公顷,占30.3%;疏林地36.55万公顷,占5.5%;灌木林地139.77万公顷,占20.9%;末成林造林地47.02万公顷,占7.0%;苗圃地0.72万公顷,占0.1%;无林地241.69万公顷,占36.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95.02万公顷,占96.13%;经济林面积7.85万公顷,占3.87%。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51%。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207.0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7208.54万立方米,占89.6%;疏林蓄积1039.63万立方米,占5.4%;散生木蓄积95.78万立方米,占0.5%;四旁树蓄积863.12万立方米,占4.5%。

3.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种资源中。用材林面积100.88万公顷,蓄积10519.32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51.7%和林分蓄积61.1%;防护林面积78.72万公顷,蓄积5143.56万立方米,分别占

40.4%和29.9%;薪炭林面积2.15万公顷,蓄积0.42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1.1%;特用林面积13.27万公顷,蓄积1545.24万立方米,分别占6.8%和9.0%。

4.林分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中。冷杉林面积21.38万公顷,蓄积5089.17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10.96%和林分蓄积29.57%;云杉林面积35.03万公顷,蓄积4323.74万立方米,分别占17.96%和25.13%;油松林面积5.21万公顷,蓄积308.66万立方米,分别占2.67%和1.79%;华山松林面积5.86万公顷,蓄积181.85万立方米,分别占3.01%和1.06%;其他针叶林面积2.93万公顷,蓄积155.38万立方米,分别占1.50%和0.90%;针阔混交林面积1,50万公顷,蓄积231.01万立方米,分别占0.77%和1.34%;栎类林面积42.15万公顷,蓄积2837.60万立方米,分别占21. 61%和16.49%;桦木林面积16.33万公顷,蓄积1254.57万立方米,分别占8.37%和7.29%;杨树林面积29.80万公顷,蓄积957.68万立方米,分别占15.28%和5.58%;硬阔类林面积4.42万公顷,蓄积334.37万立方米,分别占2.27%和1.94%;软阔类林面积18.58万公顷,蓄积535.85万立方米,分别占9.53%和3.11%;杂木林面积9.50万公顷,蓄积843.50万立方米,分别占4.87%和4.90%;其它阔叶林面积2.33万公顷,蓄积155.16万立方米,分别占1.20%和0.90%。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31.83万公顷,蓄积1293.21万立方米,分别占用材林面积31. 55%和蓄积12.29%;中龄林面积39.23万公顷,蓄积3473.29万立方米,分别占38.89%和33.02%;近熟林面积11.98万公顷,蓄积1550.26万立方米,分别占11.88%和14.74%;成熟林面积11.44万公顷,蓄积2303.92万立方米,分别占11.34%和21.90%;过熟林面积6.40万公顷,蓄积1898.64万立方米,分别占6.34%和18.05%。

(六)90年代初森林资源概况

1 991年甘肃省开展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根据复查成果资料,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727.0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94.86万公顷,占26.8%;疏林地40.06万公顷,占5.5%;灌木林地171.87万公顷,占23.7%;末成林造林地17.17万公顷,占2.3%;苗圃地0.80万公顷,占0.1%;无林地302.27万公顷,占41.6%。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74,4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89.5%,经济林面积20.44万公顷,占10.5%。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3%。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242.6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6500.30万立方米,占85.8%;疏林蓄积1215.15万立方米,占6.3%;散生木蓄积524.26万立方米,占2.7%;四旁树蓄积1002.92万立方米,占5.2%。

3.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林种资源中。用材林面积80.20万公顷,蓄积9390.47万立方米,分别占46.0%和56.9%;防护林面积71‘52万公顷,蓄积4434.94万立方米,分别占41.0%和26.9%;薪炭林面积0.36万公顷,蓄积11.36万立方米,分别占0.2%和0.1%;特用林面积22.34万公顷,蓄积2663.53万立方米,分别占12.8%和16.1%。

4.林分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中。冷杉林面积15.57万公顷,蓄积4268.45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8.93%和林分蓄积25.86%;云杉林面积19.61万公顷,蓄积2814.20万立方米,分别占11.24%和17.06%;油松林面积4.87万公顷,蓄积364.41万立方米,分别占2.79%

和2.21%;华山松林面积4.77万公顷,蓄积166.60万立方米,分别占2.74%和1.01%;柏木林面积2.85万公顷,蓄积215.38万立方米,分别占1.63%和1.31%;其它针叶林面积1.47万公顷,蓄积369.70万立方米,分别占0.84%和2.24%;针阔混交林面积2.57万公顷,蓄积265.32万立方米,分别占1.47%和1.6l%;栎类林面积33.31万公顷,蓄积2704.25万立方米,分别占19.10%和16.38%;桦木林面积15.98万公顷,蓄积1213.93万立方米,分别占9.16%和7.36;杨树林面积25.08,蓄积977.00万立方米,分别占14.38和5.92%;硬阔类林面积32.09万公顷,蓄积2042.38万立方米,分别占18.40%和12.38%;软阔类林面积7.19万公顷,蓄积469.92万立方米,分别占4.12%和2.85%;其它阔叶林面积9.06万公顷,蓄积628.76万立方米,分别占5.20%和3.81%。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28.37万公顷,蓄积1234.58万立方米,分别占用材林面积35.4%和蓄积13.2%;中龄林面积27.99万公顷,蓄积3037.15万立方米,分别占34.9%和32.3%;近熟林面积9.43万公顷,蓄积1255.74万立方米,分别占11.7%和13.4%;成熟林面积9.37万公顷,蓄积2206.44万立方米,分别占11.7%和23.5%;过熟林面积5.04万公顷,蓄积1656.56万立方米,分别占6.3%和17.6%。

6.林木生长量和消耗量

全省1988~1991年,林木总生长量1974.73万立方米,年平均总生长量658.24万立方米。天然林区年均总生长率2.80%,年枯损率0.89%,净生长率1.9l%。间隔期内林木总消耗量1240.19万立方米,年均消耗量413.40万立方米。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四、各时期森林资源变化概况

甘肃省从建国初到60年代虽经几次资源清查,但由于受人力、技术水平、交通条件等所限,并且有相当比例系踏查,调查对象只限于天然林区,因此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全省状况,同时由于一些技术条件和方法不一等诸多原因,调查蓄积从总体上看有偏低现象,因此也不便以此数为依据与70年代开展的“四五”清查和“五五”清查相比较。因而下面主要就70年代末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来,对初查和各次复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一)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74~1975年)和(1979~1980年)两期调查数据比较,有林地面积变化呈减少趋势。前期清查有林地面积186.9万公顷,后期为176.9万公顷,共减少10.0万公顷,年均减少2.5万公顷,年均净减率1.3%。同期疏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由32.9万公顷增加到38.8万公顷,共增加5.9万公顷,年均增加1.48万公顷,年均净增率4.5%。同期,活立木总蓄积和有林地蓄积均呈下降趋势。1974~1975年清查时检尺是采用围尺,而1979~1980年清查在材积表导算中已扣除了围尺偏差,所以在比较两期蓄积时,对前期清查数据也扣除围尺检尺偏差8%后,活立木总蓄积为17998.3万立方米,后期活立木总蓄积实际上减少了692.6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73.2万立方米,年均净减率0.96%。有林地蓄积同期减少667.7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66.9万立方米,年均净减率0.98%。蓄积减少原因主要是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所致。另外,由于在“四五”清查和“五五”清查时,均未对四旁树进行调查,所用数据均为统计数字,而没有蓄积量数据,因此这两次森林资源的蓄积量统计中均未包括四旁树蓄积量。

(二)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79年连清初查和1988年连清第一次复查成果比较,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如下:

通过两期清查结果分析比较,9年来全省森林资源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无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活立木总蓄积和林分蓄积均呈增加趋势。但在主要林区(白龙江和洮河林区)以上各项指标均呈减少趋势。

1.林业用地主要地类面积变化动态

前后期9年间全省林业用地由613.15万公顷增加到668.62万公顷,年均增加6.16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0%。其中有林地面积由176.90万公顷增加到202.87万公顷,年均增加2.8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63%;林分面积也呈增加趋势,由173.49万公顷增加到195.02万公顷,9年间增加21.53万公顷,年均增加2.93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38%。同时,各林种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用材林年均净增率0.87%;防护林1.67%;经济林年均净增率达14.46%。其它如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也呈增长趋势;而疏林地、无林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从以上各地类面积变化趋势看,主要是反映的全省状况,而具体各区域变化状况则差异极大。以天然林为主的白龙江、洮河林区主要地类面积大多呈减少趋势。其中如有林地年均净增率一0.8%;用材林年均净增率一0.5%;防护林一2.6%。

2.各类林木蓄积变化动态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由前期17305.73万立方米增加到19207.07万立方米,共增加1901.3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211.2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1.22%。其中林分蓄积由16402.05万立方米增加到17208.5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89.61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0.55%;疏林蓄积也有增加,年均增加32.80万立方米,年净增率4.4%;散生木蓄积呈减少趋势。各林种蓄积均呈增加趋势。

在以上各类林木蓄积变化中,由于前期未含四旁树蓄积,故扣除后期四旁树蓄积后,两期比较实际活立木蓄积净增1038.22万立方米,年均净增115.367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0.67%。

各区域林木蓄积变化趋势与森林面积变化趋势相似,即主要林区如白龙江、洮河林区活立木蓄积和林分蓄积均呈减少趋势,其年均净增率分别为一0.2%和一0.4%。其中尤以用材林蓄积减少最为显著,年均净增率达一1.4%。主要原因是木材生产和乱砍滥伐所致。

3.森林资源的生长与消耗动态

据这次复查和初查比较分析,全省年生长量为387.07万立方米,年净生长率为2.02%。

年消耗量为373.77万立方米。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据前期即1979年初查时,全省年生长量为359万立方米,年消耗量据典型材料推算全省为407.5万立方米,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按以上数据表明,本次复查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全省林木蓄积年均积累13.3万立方米,故林木蓄积呈增长趋势。但在主要林区白龙江、洮河林区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年均亏损14.89万立方米,林木蓄积呈减少趋势。这一趋势基本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4.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动态

(1)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变化

全省林分每公顷蓄积由初查时的94.5立方米,减少到复查时的88.2立方米,共减少6.3立方米,下降6.7%。其中用材林平均每公顷蓄积由初查时的111.0立方米,减少到复查时的104.3立方米,共减少6.7立方米,下降6.0%。

在用材林中,幼龄林和中龄林每公顷蓄积均有提高,分别提高了13.8立方米和8.9立方米,但近、成、过熟林则有显著下降,前后期共减少了75.6立方米,共下降了28.2%。

(2)针叶阔叶林资源变化

全省针叶林面积和蓄积占林分总面积总蓄积的比重,分别由43.6%和66.8%下降为36.1%和58.5%;阔叶林面积和蓄积比重,分别由56.4%和33.2%增加到63.9%和41.5%。

全省针叶林用材树种主要是云杉、冷杉,其次为油松等,这些优良树种正在日渐减少,而更新造林在天然林区多为油松、华山松、落叶松等,其它地区以阔叶树为主,而其中又以杨树为主,所以木材质量也逐渐下降。

(3)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木粗度级变化

各径级组株数和蓄积占用材林总株数、总蓄积的变化中,小径级组均呈增加趋势,中径级和

大径级组均呈下降趋势,而特大径级组稍有增长。具体变化为小径级组株数和蓄积比重分别增加12.1%和17.0%;中径级组分别减少6.2%和9.3%;大径级组分别。减少6.3%和10.2%;而特大径级组则分别增加0.4%和2.5%。,由此看来,小径级木株数、蓄积均有较大增加,林木直径趋于变小。

(三)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88年连清第一次复查和1991年第二次复查成果比较,三年间全省森林资源变化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变化

1988—1991年期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增加58.41万公顷,年均增加19.4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2.91%。其中除疏林地、灌木林地、无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如有林地、未成造林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三年间,有林地面积共减少8.0l万公顷,年均减少2.6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1.3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年均下降了9.95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为一21.16%;这期间无林地面积增加较多,年均增加20.1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8.35%。

同期全省林分面积也是呈下降趋势。年均减少6.8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3.52%。在各林种面积变化中,除特用林和经济林面积增加外,其余各林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用材林面积年均减少6.8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6.83%;防护林年均净增率一3.05%;特用林面积年均增加3.02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2.81%;经济林面积增长较快,三年期间增加了1.6倍。

林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即意味着非林业用地面积的减少。据分析资料表明,在非林业用地转变中,牧地转变为灌木林地是林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林种面积变化中,由于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营造经济林,使经济林面积有了较大发展,同时也使部分农地转变为经济林,这也是造成林业用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变化中,由于间隔期间,祁连山林区被国家确定为自然保护区,因而该林区有7万余公顷防护林转变为特用林。这是全省防护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特用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无林地面积变化中,由于小陇山林区将前期坡度在45°以下的十余万公顷灌木林地转划为宜林荒山荒地,这是致使无林地面较多增加原因之一。

2.各类林木蓄积变化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在间隔期内略有增加,年均增加11.85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不足0.1%。林分蓄积在间隔期内呈减少趋势,由1988年的17208.54万立方米减少到1991年的16500.30万立方米,三年间共减少708.24万立方米,年均减少236.0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1.37%。在林分各林种蓄积变化中,用材林、防护林蓄积呈减少趋势,而薪炭林、特用林蓄积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用材林年均减少376.2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3.58%;防护林年均净增率一4.59%。特用林蓄积年均增加372.7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24.12%;薪炭林蓄积三年间增加了26倍。

在用材林蓄积变化中,各龄组蓄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龄林蓄积减少最多,年均减少145.3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4.19%;其次为近熟林年均减少98.17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6.33%;过熟林、成熟林年均净增率分别为一4.25%和一1.4l%。

3.人工林林分资源变化

人工林林分面积三年间有所减少,而蓄积却呈增加趋势。林分面积由1988年的38.97万公顷,减少到1991年的36.36万公顷,共减少2.61万公顷,年均减少0.8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为一2.23%。林分蓄积由508.81万立方米增加到736.18万立方米,共增加227.37万立方米,年均增加75.79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为14.9%。人工林林分资源占全省林分总资源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人工林林分面积和蓄积占全省林分总面积和总蓄积的比重分别为19.98%和2.96%;到1991年则变为20.85%和4.46%,即人工林的比例均有增加。

4.森林资源质量变化

(1)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近三年有所提高,由前期的88.2立方米增加到94.6立方米,共增加了6.4立方米,提高7.2%;用材林每公顷蓄积量也由104.3立方米提高到117.1立方米,共增加12.8立方米,提高12.3%

(2)林分郁闭度变化

1991年复查,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6,略高于1988年清查时的0.55。

在各郁闭度级林分面积比重变化特点是:郁闭度0.7以上的密郁闭度级面积比重有所提高,由1988年的25.23%上升为1991年的27.32%,提高了两个多百分点;0.4~0.7间的中郁闭度级面积比重由1988年的74.77%,下降为1991年的72.68%。

(3)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径级分布变化: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按林木径级统计,其株数,蓄积所占比重变化为:小径级组(6—12厘米)株数比重1988年为63.3%,到1991年为50.2%,蓄积比重1988年为26.7%,1991年为5.3%;中径级(14~24厘米)株数比重由28.4%变为31.9%,蓄积比重由17.0%变为20.4%;大径级(26~36厘米)株数比重由3.3%变为11.4%,蓄积比重由15.7%变为25.3%;特大径级(38厘米以上)株数比重由5.0%变为6.5%,蓄积比重由40.6%变为49.0%。按以上统计表明,在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资源中,26厘米以上的大径级林木比重呈增加趋势。

(4)用材林出材等级变化: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蓄积按出材等级的比重分析,I、Ⅱ等级出材级蓄积比重有所增加,其中I等级由1988年的79.3%增加到1991年的79.8%,Ⅱ等级由17.9%增加到18.8%;Ⅲ出材级的比例则有所下降,由2.8%变为1.4%。

综观以上各阶段全省森林资源变化,从总体看是呈增长趋势,森林经营管理也有了一定改善和提高。由于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森林少而分布不均。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即口十个林区,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1.9%,而有林地面积却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0.0%。近几年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营造防护林取得较大成效,目前全省非天然林区的有林地面积已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30.0%。由于天然林区长期负担木材生产任务,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比重和针叶林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对现有天然林森林资源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坚持合理利用,集约经营,做到更新跟上采伐,加速荒山造林速度,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在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用材林后备资源的培育,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甘肃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

甘肃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

甘肃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 专家申请表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填报时间: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年月

填表说明 1.本表供甘肃省评标(评审)专家资格申请使用。 2.一律用钢笔或炭素笔,内容要真实,字迹要端正、清楚。 “从事专业年限”为当前主要从事专业年限,要求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并满足规定的专业业绩要求。 3.“职称”填写当前评审的最高职称,要求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 4.“从事专业”按照货物、工程、服务三个大类选择一类填写,除主评专业外,尚可选择两个本人较为熟悉的兼评专业,专业名称按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印发的“评标专家专业分类标准”中的“二级或三级类别代码及名称”规范填写,填写二级类别代码及名称的必须熟悉二级类别下所含三级类别专业。 5.“执业资格名称”指获取的执业资格证书名称,如,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若有多个,请在“专业特长的具体说明”栏中注明。 6.“执业资格注册号”为执业资格证书编号或注册证号。 7.“所属行业”依照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填写。 8.“单位名称”填写当前所在单位名称。已退休人员请填写退休前所在单位名称。 9.本表须填报一式三份。 10.本申请表由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后,给于资格认证。 另:提交该表时,请务必附上本人身份证、最后(高)学历证、职称证复印件以及1张两寸蓝底免冠彩色照片,若有相关获奖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同附上其复印件(一式两份)。

姓名性别出生年 月 两寸近期 免冠彩照 政治面貌职务健康状 况 文化程度职称毕业专 业 毕业院校毕业时 间 外语种类、熟练程度最高学 位 从事专业 货物□ 工程□ 服务□ 主评专业兼评专业1 兼评专业2 兼评专业3 执业资格名称执业资格注册号 工作单位身份证号 通讯地址邮编 单位电话传真 所属行业(部门)所在地区 家庭地址邮编 从事专业年限邮箱 住宅电话移动电话 其他联系方式 专业特长的具体说明: 参与项目评标需回避单位: 主要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单位及职务证明人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XX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标人主体信息完善操作手册【模板】

XX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投标人主体信息完善操作手册 一、系统登录 打开XX市公共资源交易网(******),选择XX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选择投标人登录--CA证书登录,选择交易乙方。 二、信息完善 2.1基本信息完善。 选择【投标人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点击‘修改信息’,即可开始对基本信息进行修改。

【01基本信息】、【02营业执照】、【03个体工商户简介】完善。 基本信息中灰色部分是省主体共享平台中的信息,请登录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主体共享平台维护(地址:******/Accounts/Login);其余信息均需按实际情况如实填写,相应后果自行承担。 【电子件管理】信息完善。 如下图,选择【电子件管理】-电子件管理-选择文件,完善相应的电子件即可。

以上信息填写完毕后,点击左上角【下一步】-【确认录入】-【确认提交】,最后提醒信息认证通过,确定即可。最终页面出现绿色“认证通过”字样,即为【基本信息】修改成功。操作如下所示:

2.2经营资质完善 选择【投标人信息管理】-【经营资质】-‘新增经营资质’填写相应的信息和上传电子件之后,点击“下一步”-“确认录入”提交认证,最终页面出现绿色“认证通过”字样。即为完成信息完善。

2.3职业人员维护 选择【投标人信息管理】-【经营资质】-‘新增职业人员’填写相应的信息和上传电子件之后,点击“下一步”-“确认录入”提交认证,最终页面出现绿色“认证通过”字样。即为完成信息完善。 2.4职业人员资格维护 职业人员资格维护,信息完善与2.2经营资质信息完善方法一致,请参考2.2完成。 2.5投标业绩和企业业绩

森林资源调查报告(2)

森林资源调查报告 森林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森林调查报告,欢迎查看! 一、森林培育现状 (一)森林培育的重要性 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境内群峰耸立,高差悬殊(最高海拔1732米,最低海拔218米),山高坡陡,谷峡水急,加之雨量充沛,且在46月较为集中,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对坡耕地、残次林、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的地块采用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增加林地面积,是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2、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需要 我县的森林存在较大弱点,首先是分布不均,以山区为主的红岩、洗车、水田较多,而以丘陵为主的里耶、城郊较少;其次是树种结构较单一,天然林以枫香、栎木等为主,人工林以杉木、桤木、日本落叶松为主;再次是林分质量较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森林培育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造则造,是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最佳手段。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通过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积,可以实现现有林分提质增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其种类和数量将会逐年增加,森林的总体功能将得到加强。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森林经营、造林等培育措施,确保森林后续储备增加和森林质量提高,同时实行合理采伐,确保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将森林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森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我县森林培育总体概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森林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主要表现如下特点: 1、以林场为骨架,点面结合 县林业局1982~XX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永龙界、跑马坪、砂子坡、万宝山等12个林场,林业局局属林场林地总面积达18938hm2,占全县林业用地222368hm2的%,活立木蓄积230327m3,占全县活立木蓄积3636240m3的%。另外,我县有乡(村)级林场及大户林场1234个林场,经营林地面积18938hm2,我县多个林场广泛开展了造林、改培、森林经营等培育活动,规模大,标准高,有力带动了我县森林培

甘肃省体外诊断试剂阳光采购平台

甘肃省体外诊断试剂阳光采购平台 配送企业操作手册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医药采购处 二零一九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准备工作 (3) 1.1基本情况 (3) 第二章∶产品介绍 (3) 2.1使用须知 (3) 2.2用户登录 (3) 2.3产品界面 (5) 2.4退出系统 (5) 第三章:配送企业网上操作指南 (5) 3.1挂网目录管理 (5) 3.1.1挂网目录查看 (5) 3.2配送关系管理 (6) 3.2.1确认配送关系 (6) 3.2.2取消配送关系 (7) 3.3采购配送管理 (7) 3.3.1配送管理 (7) 3.3.2订单明细查询 (10) 3.4退货管理 (11) 3.4.1待退货确认列表 (11) 3.4.2已确认退货列表 (11) 3.5申投诉管理 (11) 3.5.1我的申投诉(质疑) (12) 3.6消息管理 (12) 3.6.1消息管理 (12) 3.6.2接收消息 (13)

第一章:准备工作 手册中所出现的用户名称及相关数据均为系统测试数据,与任何企业和个人无关。1.1基本情况 1、计算机系统要求 操作系统:Windows 7 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 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9.0及以上版本,保持Imternet网络畅通; USB 2.0端口一个。 第二章∶产品介绍 2.1使用须知 请检查您的操作系统是否安装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Internet网络畅通,请勿使用兼容模式。 建议:使用IE浏览器,IE9.0版本。 2.2用户登录 选择“甘肃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平台----体外诊断试剂阳光采购系统入口”进入登录界面。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一、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表 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 位次矿种矿种数 1 镍矿、钴矿、铂矿、钯矿、锇矿、铱矿、钌矿、铑矿、硒矿、铸型用粘土10 2 铬矿、镉矿、普通萤石、水泥配料用红土、水泥配料用黄土、饰面用蛇纹岩 6 3 锌矿、金矿、铍矿(绿柱石)、铊矿、碲矿、红柱石、透辉石、岩棉用玄武岩8 4 铜矿、铅矿、稀土矿、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 5 5 锑矿、铌钽矿、伴生硫铁矿、芒硝、水泥配料用砂 5 6 铋矿、铍矿(氧化铍)、菱镁矿、钾盐、砷矿、石榴子石、方解石、石棉8 7 钒矿、镁矿、汞矿、明矾石、宝石、玻璃用石英岩、蛭石7 8 油页岩、钨矿、银矿、冶金用脉石英 4 9 石油、化肥用蛇纹石、泥炭、玻璃用白云岩 4 10 锗矿、铟矿、叶蜡石、玻璃用砂 4 二、矿产资源开发在甘肃经济中的作用及供需形势 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及其开发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形成了甘肃以有色和黑色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据2003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6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55.75万吨。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

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甘政办发[2010]15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 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我省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建设、分配、使用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向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的政策性保障住房。 第四条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应当在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指导下,遵循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多方建设、统一管理,公平公开、严格监管的原则。省政府对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负总责,对市州、县市区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第五条省建设厅负责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市州、县市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管理工作并 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政府发展改革、监察、财政、国土资源、规划、税务及金融管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公共租赁住房有关工作。 第二章房源筹集 第六条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国有投资公司集中建设的住房;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甘肃各州市简介

古凉州(今甘肃武威)南城门 南城门,又名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经过这些增修加固,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及至近代,原城墙、城门均已损毁,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据说,每当天气明朗无风时,夜上城楼,可清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沥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为凉州一景。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筹资1000多万元重修了南城门楼。复原的城门楼通高39.6米,在门洞顶部平台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目前,4万多平方米的南城门楼广场已建成,成为武威又一新景点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东接张掖,南毗青海,西邻新疆,北界内蒙古和蒙古国,辖肃州、敦煌、玉门、金塔、安西、肃北、阿克塞7个县市区。其中肃北为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为哈萨克族自治县。酒泉市古称肃州,从古到今

一直是河西的军事、交通重镇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图为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 . 位于酒泉嘉峪关市域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长城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雄关”、连睡锁阴”。 位于酒泉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有一片历史上“苦甲天下”的地方,这就是定西地区,通称陇中。在这古老、广袤、神奇的黄土地上,有过

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管理委员会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2020)

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管理委员会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2020) 甘肃中外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受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对“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项目”以竞争性磋商形式进行采购,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投标人前来参加。 一、项目编号:ZWJLZXQ-2020-013 二、招标范围及内容: 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报批,以及该项目前期和后期的相关后续服务工作。 项目范围:根据《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总体规划(2018-2030年)》,范围为:景中高速以东区块,东至:经三十七路;南至:纬五十路(淮河大道/货站北路);北至:纬五十九路,西至:经三十四路,面积约11.4km2;景中高速以西区块,约17.11km2;总面积约28.51km2。 深度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等的深度要求。(具体技术要求详见磋商文件) 三、预算金额:80万元整。 四、投标人资格要求: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并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中要求的材料; (2)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的合法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函原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3)投标人须具有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4)供应商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略)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的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磋商。 五、公告期限: 公告期限为5个工作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9-10-27 来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市森林资源家底,掌握资源现状,科学考核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根据xx文件要求,决定从今年xx月起,在全市开展第七次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本次调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快捷进行信息交流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覆盖率指标现状,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调整我市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林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指导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以本次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市xx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

用。 二、调查范围 全面完成xx四县以及xx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任务,总面积约740236公顷。各县(区)区划面积为:xx区1723公顷、xx区1897公顷、xx谱区1204公顷、 三、技术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调查精度。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xx森林采伐限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切实抓好调查、编限工作,市林业局成立xx局长为组长,xx 副局长、xx副调研员为副组长,xx为成员的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政资源管理处,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xx。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审查调查工作方案,安排筹措调查经费并监督使用,接待上级来人检查,组织专家鉴定调查成果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制定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操作细则以及质量管理办法;组织全市调查队伍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和工作程序;组织完成全市质量检查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期中作业 1、请分析莫高窟艺术在不同的三个时期他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哪些差别? 参考资料: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 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2、请分析兰州黄河风情线开发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足与对策。 参考资料: 兰州市政府规划了百里黄河风情线,范围西起西固工业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40公里,流域面积27.44平方公里,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不到8年时间,黄河两岸相继建成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近水广场、亲水平台、东湖音乐喷泉、黄河音乐喷泉、人与自然广场,以及龙源园、体育公园、春园、秋园、夏园、冬园、绿色公园和其他沿河景观。 兰州的黄河风情线与其他城市的一些景点相比,还存在着总体规划亟待完善、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等问题,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黄河风情线还有亟待提升改造的地方。

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系统一期项目(二次)公开招标公告

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系统一期项目(二次)公开招标公告 甘肃省公安厅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略)在线免费获得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0-09-22 09:00: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2020zfcg00799 项目名称: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系统一期项目(二次) 预算金额:409.4(万元) 最高限价:409.4(万元) 采购需求: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系统,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两年内完成(即2020年合同签订日期-2022年合同签订日期)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1.投标人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并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所要求的下列材料:(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国家和地方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3)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前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已三证合一的,则需提供具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4)提供2018年度以来最新的经权威机构审计的完整的财务报告(复印件)或提供银行开具的资信证明(原件装订于正本内),成立不足一年的供应商及事业单位可提供由开户行出具的银行资信证明原件,或公司内部财务状况报表加盖公章;(5)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6)提供近三个月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复印件);(7)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原件),截至开标日成立不足3年的投标人可提供自成立以来无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 2.法人代表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3.法人授权函(原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4.投标人须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略)“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中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中;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期间;未被列入“信用甘肃”网站(略)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等,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需提供查询结果截图装订在投标文件内(开标现场在“信用中国”网站(略)、中国政府采购网(略)及“信用甘肃”网站(略)进行核查,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投标人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摸清全市森林资源家底,掌握资源现状,科学考核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根据XX文件要求,决定从今年XX月起,在全市开展第七次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本次调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快捷进行信息交流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覆盖率指标现状,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调整我市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林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指导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 1 / 11

育、保护、利用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以本次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市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二、调查范围 全面完成XX四县以及XX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任务,总面积约740236公顷。各县(区)区划面积为:XX区1723公顷、XX区1897公顷、XX 谱区1204公顷、…… 三、技术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调查精度。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切实抓好调查、编限工作,市林业局成立XX局长为组长,XX副局长、XX副调研员为副组长,XX为成员的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政资源管理处,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XX。领导小组全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doc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该如何管理呢?下文是我收集的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欢迎阅读!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条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

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及其当事人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主动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相关工作。 各市州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和协调等相关工作。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级各类交易平台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等。 第二章交易范围 第七条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目录管理。所有纳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项目应当纳入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由省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的复习内容 试卷类型组成: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实验题; 复习内容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几部分: 一、 1.森林资源的特点 答: (1)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长期性;(2)森林资源功能的不可替代性;(3)森林资源产品转化的巨差性;(4)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提供多种物质和服务。 2.森林资源信息管理(Forest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概念与内涵 答: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管理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生产提供使用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其前提是森林资源管理,强调信息的组织、加工、分配、服务的过程。通过信息对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进行分析、决策与控制协调来规范人的行为。 3.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原理 答:复杂系统原理;多元化原理;时空综合化原理;中心渐递性原理;社会开放性原理;动态原理;整分合原理。 4.现代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管理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有: 信息时态:过去、现状、未来 信息范围:点、线(带)、面、域 信息载体:文本、数值、图形、图像、声音 信息来源:地面调查、遥感、基础地理数据 信息质量:综合、动态、最小新度 表现方式:个体与总体、量、结构、单位占有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 5.三类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周期

答: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全国和省(区、市)森林资源现状与消长变化动态,宏观分析森林资源变化与发展趋势,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和调整各种林业规划、计划,开展森林资源监测,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采取设置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实测。调查内容主要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周期为每5年1次。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调查单位是小班。调查周期为10年1次。 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是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单位进行的作业性调查,一般采用实测或抽样调查方法,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及更新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目的是满足林业基层生产单位安排具体生产作业(如主伐、抚育伐、更新造林等)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调查,一般在生产作业开展的前一年进行。其调查成果直接服务于调查目的,例如:林业上常见的伐区作业设计调查、造林作业设计调查等。 6.森林资源信息编码原则 答:1)唯一性:每一编码对象仅被赋予1个代码,在整个系统中,1个代码唯一表示1个对象。 2)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以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提高机器处理效率。 3)可扩展性: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增加的需要,必须对新的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4)规范性:在一个信息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保证同类信息的代码长度相同。 5)适用性:代码要尽可能地反映分类对象的特点,易识别,便于记忆,便于填写。同时,代码结构要与分类体系相适应,空间信息编码应兼顾制图与G IS空间分析。 7.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 答: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有三种表示方法:栅格(raster)、矢量(vector)和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