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直到1907年,美国正式决定减 收“庚子赔款”,以用于资助中国 学生赴美留学。清政府遂自1909年 (宣统元年)开始,平均每年选派 60名学生赴美,迅速形成了赴美留 学高潮。赴美留学生大多数学习工 程技术及其他理工科专业,以期报 销祖国的近代化事业。 总之,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新学堂的大批涌现和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社 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 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为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更新学制:1902年8月15日, 清廷颁布了由张百熙拟订的《钦定 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壬 寅年,故有“壬寅学制”之称。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正是 颁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在 “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 增补而成的《奏定学堂章程》,又 称“癸卯学制”,并饬令全国推行 这一新型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4年,北洋三镇新军(常备军)编成, 并由练兵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 (即陆军军制),确定以镇(师)为经常编 制,镇设统制。各镇辖2协(旅),设协统; 每协辖2标(团)、设标统;每标辖3营,设 管带;每营辖前后左右4队(连),设队官; 每队辖3排、每排3棚(班),每棚兵目14人; 另有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 合计每镇将弁兵役12512人。新军军制从此划 一。1905年,定各省新军均名陆军。1906年 11月,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按省份配、 限年编练。至武昌起义前夕,已在全国编练 新军13镇(一说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 和1个禁卫军。以北洋军为中央军(亦称国 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
(二)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1、编练新军、举办警政;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着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着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但清末新政的实施并不是辛亥革命发生以及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新形势下,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義,是正确认识改革、革命乃至二者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世人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历史重要性的首要前提。

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标签: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

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

一、对抗革命是清末新政推出的首要目的就清末新政而言,是清王朝主持的一场改革,较大的规模、涉及范围广等是其显著特征,清王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是该清末新政所处的时代背景。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处于平行状态,清末新政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避免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以“戊戌变法”为例,尽管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利于对抗革命的同时,加快近代化发展步伐。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我国近代化,而新政是在改革的作用下,科学转变生产关系,维护皇统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抗革命才是新政的根本所在,但组长革命也是新政的关键性功能。

二、清末新政全面推动近代化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末经济逐渐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清末政治不断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清王朝以近代化方向为基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农业、矿业、商业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清王朝制定了奖励政策,来促進工业持续发展;在商业方面,清王朝颁发了一系列谕令,比如,奖励商业、保护商业;在教育方面,清王朝废除了构建的科举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危机、变法与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年)
1.背景: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新政”(1901年)
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
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
等自由。
自由平等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
之”;
府第,四总章揽“政临务时,大公总布统法副律总”统;”三,权规分定:立“临时大责总任统代内表阁临时政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
1.1911.10.10,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高潮
1.1911.10.10,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1.组织准备: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_财政崩溃与辛亥革命_梁若冰

清末新政_财政崩溃与辛亥革命_梁若冰
, ,

当 然 清末 立 宪 无 论从形 式 上 还 是 实 质 上 更 接 近 日 本 的 明 治 维 新 即 希 望 通 过 所 谓 立 宪来 实 施 集 权 以

, , ,
便 巩 固 皇 权 专 制 而 非通 过 分 权 向 民 间 让 渡 政 治 经 济 权 力


世 界经 济

8 0
号信 箱

3 6
1
1
0 0 5

作 者 感谢 国 家 自 然科 学 基金 青 年 项 目
中 央 高 校 基 本科 研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7
1
3 0 3
9 6


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科 学


般项目

1
3
YJA 7
9 00 6
1


廈 门大 学

2 0
1
02 2

正向影响


清 末 新政 失 败 有 两 个 原 因



是在 财 政 面 临 崩 溃 之 时 实 施 新政





底层民 众 的 抗争

二是
清 政 府在 实 施 地 方
治 的 同 时加 强 中 央 集权 引 发 立 宪

派的不 满 使

部 分 主 张 立 宪 的 人 转 而 与 清 廷 对 立 最 终使 清 政府 丧 失 了 执政 基


度 分析 了 清末 新 政失 败 的 根 本原 因
要 有 两个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改革成为联系两个世纪的纽带。

戊戌年的腥风血雨尚未散尽,慈禧便继承了光绪的事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

晚清的新政改革限于当时国人的认识水平,仍不出早年戊戌变法的那些内容。

如果说当年的改革在今日已无影响,但是,作为伴随改革而来的辛亥革命,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一、改革与革命本是孪生兄弟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义和团以灭洋为帜,兴起于华北。

刚刚扑杀了维新变法的西太后因新旧之争而仇洋,因仇洋而排外,利益在守旧一边的朝臣嚣嚣然群起附和,朝廷遂挟义和团为重,下诏杀洋人。

等到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曾经如潮水一般涌入北京的义和团,又如同潮水一般向四面八方退去。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被枪炮驱赶着西狩之后,满清权贵和守旧的朝臣大半成了祸首,杀、戍、革职、圈禁之后,气焰俱歼。

西太后既造其因,又食其果,千里踉跄于国将不国之际,身受的惊吓,一面使她排外之心消而媚外之心长,一面又非常奇特地变成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启蒙。

而后的痛定思痛,使一个极顽梗者在危势的逼迫之下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

于是而有了1901年初“预约变法”的上谕以及以后的筹备立宪。

有人说新政改革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继续,是慈禧完成了光绪和康梁未竟的事业。

把新政和变法这样联系起来看,正说明了新政和变法在实质内容上的一致性。

洋人的枪炮打破了新旧之间的隔膜,四十年来为隔膜所阻的种种纸上议论在后来的十年里,纷纷被搬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演为改制与改作。

上个世纪末维新派所预言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在庚子国难以后已成了一种可以看见的事实。

这种逼出来的变法,虽然既不自觉又不自愿,但它终究以诏书的力量造出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使传统中国的“文物制度”在急匆匆的除旧布新中变得面目大异。

1905年新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

科举作为宋代以来知识分子进入上层政治的一个主要渠道,长期以来起着为统治阶层输送人才,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第2课时)练习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第2课时)练习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

第2课辛亥革命(第2课时)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材料信息体现了日本近代化的顺序是:先变革人心,即思想,然后改变政治,最后是物质,即器物层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顺序正好与日本相反。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化·近代化的历程2.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被称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

这两次巨变共同见证了中国A.社会性质的改变 B.君主专制的结束C.中华民族的独立 D.现代化历程的进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比较类选择题,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A、C项都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在推翻了某某国民政府以后,所以B项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3.孙某某去世后,被安葬在某某某某陵,墓前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某某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某某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历史功绩有()①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②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某某某某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孙某某的伟大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孙某某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贡献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18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6年9月1日,在五大臣回国后不到一个月,清廷即 颁布了“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后又设宪政编查馆,作 为筹备宪政的机关。清末新政进入了“预备立宪”的改革 阶段。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但目前规 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 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 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 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7
(一)“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 折》
清廷在庚子之变后实行新政主要原因: • 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 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 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 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 治。 • 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 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 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 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 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 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 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 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
《拉萨条约》(1904年)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英 国在西藏取得大量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鄱阳湖危机:德国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 ,后由于英法美等国的介入而被迫放弃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