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问答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王”的出现的时间、地区、突出标志各是什么?时间:大约5000年前地区:长江流域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2、斧鉞、城、祭祀各象征什么?斧鉞:代表强权。
城:战争防御;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祭祀:社会权利的集中;神权与早期政权的结合。
3、贫富分化的原因和表现各是什么?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表现:阶级的出现。
4、夏朝的政治形式是什么?商代实行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夏朝:①王位继承制确立:政治权利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公天下”转为“家天下”;②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特点: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是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5、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什么?宗法制、分封制6、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权利与义务、作用各是什么?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商代遗臣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7、宗法制的具体规定、作用、特点各是什么?具体规定: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同样形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族关系决定等级。
作用: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至于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单元复习兼小专题整理华士国际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阶段特征本单元从1924年的国共合作到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历时4年。
1、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2、具体特征:政治:①国共实现合作,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年幼的中共在探索中遇到了重大挫折,即犯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经济: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进程被打断,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革命的两大指导思想。
军事:一战后,军阀混战,战祸波及全国;北伐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外交:①一战后,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共和国民党先后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②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二、重要历史概念1、国民革命的内涵: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运动。
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即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成为其主要目标。
2、右倾机会主义: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一种违反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和正确路线的思潮。
其表现形式是思想落后于实践,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把革命推向前进。
他们或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观情绪,不敢斗争甚至主张搞阶级合作。
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右倾机会主义是阻碍革命的绊脚石,对革命危害极大。
三、重要历史知识1.革命统一战线习题1: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在斗争方式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及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这种抗争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⑴.特点: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⑵.历史必然性: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中国人民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②.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③.以前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都相继失败,这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经验教训;④.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⑤.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和帮助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国人民实现联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⑶.影响:①.使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就,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中共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共同斗争,成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表现: 表现:
①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一三”惨案,万 一三”惨案, 制造一系列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②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如支持直 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 奉军阀走向联合。 奉军阀走向联合。 ③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扶植新的代 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理人(蒋介石等人)。 理人(蒋介石等人)。
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例: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最主要是因为它( 最主要是因为它(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条件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推翻清王朝, 推翻清王朝,建 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 立中华民国 一些权利
拓展:为什么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这 拓展: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原因: 原因: ①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③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 使革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命出现了新局面。 命出现了新局面。 启发: 启发: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 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 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失败的含义: 失败的含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一、背景国民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
该革命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中国在帝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二、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辛亥革命是国民大革命的起点。
1911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腐败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爆发了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但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新生的中华民国不稳定,被称为“割地求和”,划分势力范围,使国民政府陷入财政困境。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是国民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分为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阶段。
民族主义强调中国独立、民主主义强调推翻专制政权、社会主义强调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三民主义的基本目标是推翻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实现人民的平等与幸福。
四、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的目标,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成为国民大革命的重要动力。
孙中山和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在上海举行的会议上达成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共同推进国民革命。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渐加深,合作关系也开始破裂。
五、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重要阶段。
1926年至1928年,国民革命军发起了两次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统一了全国,实现了一部分的民主和社会改革。
北伐战争的成功使得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最大党派,但也揭示出国共合作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广州事变”和“清党运动”。
六、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宣布南京为中国的临时首都。
国民政府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但在政治和经济上仍面临很大困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土地革命、宪政建设、教育改革、军队整编等。
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一、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
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很多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仍旧迷恋改良道路,坚持认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国民革命时,中华民族已开始了新的觉醒。
这一方面是由于列强加强了侵略和军阀的黑暗统治,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一次次的革命斗争锻炼了群众,教育了群众。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爱国运动则进一步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思想斗争武器,从此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曙光。
三、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主要通过武装起义,组织策划等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利于同群众沟通和联系,更不利于动员群众广泛参加。
国民革命既依靠军队的力量,又依靠工农的力量。
初中毕业考试历史开卷考试资料——问答题(1)

初中历史毕业考试开卷考试资料——问答题(一)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是怎样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案见于中国历史1册第八课(46—47页再加上49页第三段)2.指出公元3至公元6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哪些反应?答案见于金榜第9页。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尚未形成,周王室衰微,旧的礼制规范已经被大破,社会出现动乱局局面,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西汉在汉武帝,唐朝在唐玄宗时达到全盛时期,试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原因1)、两朝统治者都吸取前代速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的政策。
2)、两朝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达到了盛事的景象。
5、汉唐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两朝都实现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位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各民族之间、中外文化之间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
6、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什么不同表现?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朝时期,政府采取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与中国同上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各国开始把中国人成为唐人。
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
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只是中国在近代屡遭外国侵略,中国人也被蔑视为东亚病夫。
7、列举秦朝、汉朝、清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措施,以及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对我国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中国近代史(1919-1949)

反击日本侵略:百七大 大反攻、取得抗战胜利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背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两 党的矛盾与斗争 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 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广泛传播)
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因素
1、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因素)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实现革命转变奠定经济和阶级 基础。
(三)日本侵华的扩大
“九一八”事变(1931):日军侵占东北,日本 侵华战争开始
“一〃二八”事变(1932):日军袭击中国上海
建立伪满洲国(1932) 华北事变(1935):签订《何梅协定》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一、阶段特征
总体(政治):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基本 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 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国民大革命
1、开始: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1924)
2、发展:各地工农运动和反帝斗争(1925) 3、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4、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 5、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 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有关辛亥革命的比较

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⑴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⑵都制定了革命纲领
⑶都采取了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
⑷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
⑸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2)组织形式不同:
太平天国利用旧式宗教组织“拜上帝会”;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革命性质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处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旧式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结果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郡主专制制度。
2.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1)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
(2)功绩相同:都获得巨大功绩
(3)结果相同:最终都失败了。
(4)失败原因相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合镇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
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
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
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
很多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仍旧迷恋改良道路,坚持认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国民革命时,中华民族已开始了新的觉醒。
这一方面是由于列强加强了侵略和军阀的黑暗统治,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一次次的革命斗争锻炼了群众,教育了群众。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爱国运动则进一步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思想斗争武器,从此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曙光。
三、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主要通过武装起义,组织策划等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利于同群众沟通和联系,更不利于动员群众广泛参加。
国民革命既依靠军队的力量,又依靠工农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工农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而北伐的胜利进军,又促进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互相促进,终于使这场斗争成为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