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黄河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学设计 新教版(汉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六课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一课时讲解词语教学目标:学生要掌握“倘若,比作,得天独厚,拦截,奔腾,地动山摇,缭绕,狭窄,震耳欲聋,泛滥,记载,流离失所,吃力,坚硬,抖擞,轰鸣,颤动,踪迹皆无”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倘若,比作,得天独厚,拦截,奔腾,地动山摇,缭绕,狭窄,震耳欲聋,泛滥,记载,流离失所,吃力,坚硬,抖擞,轰鸣,颤动,踪迹皆无”等词语造句。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学好词语,打好基础的教育。
重点:词语的准确读音的掌握。
难点:掌握词语的同,近,反义思。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词语,多练习词语及给他们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教学目标。
④讲解词语,重点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
⑥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朗读词语。
③重点词语造句。
1.倘若:如果, 是否, 即使, 假设◆倘若有机会,我会来看你的。
2.比作: 使相似,比喻,当作。
◆他把他的书比作他的朋友。
3.得天独厚: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
泛指所处的环境具有的条件特别好。
◆良好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企业发展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4.拦截: 阻拦;阻断;◆通过这种方法,你将拦截大量垃圾。
5.奔腾:疾驰, 飞奔。
◆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里,你是独一无二的。
6.地动山摇: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
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感受着你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心中地动山摇。
7.缭绕: 一圈圈向上飘起,环绕。
◆让缭绕在你四周的都是爱你和鼓舞你的人。
8.狭窄: 狭小;窄小(多用于形容细小的长条的物品、景物等)◆我必须和另外三个人公用我的办公室,所以我们的空间很狭窄。
9.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那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实在是太近了。
10.泛滥: 水向四处漫流◆长江泛滥平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理风光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教案新教版(汉语)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综合评价: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相互学习。
-家长评价: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通过家长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课文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鉴赏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和鉴赏,通过品味诗文的语言和意象,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就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黄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黄河》(第一课时)教课方案地理 ( 星球地图第一版社 )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兴业县城隍镇一中苏翠柳一、教课目的设计1、知识与技术认识黄河的源流概略,理解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由和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经过资料和数据的剖析,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材内容及要点、难点剖析本课教材文字、图表与活动资料有机联合,环绕黄河的源流概略、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睁开。
第一课时重视黄河泥沙的根源与危害。
第二课时重视黄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教课重难点:黄河的源流概略,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由和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在教课中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想,运用议论法、研究等方法以及多媒体教课课件逐个打破重难点,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教课成效三、教课对象剖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必定的地理学习技术和修养,加之上一课已学习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议论、研究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达成对《黄河》第一课时有关知识的有效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课策略及教法设计教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资料和有关数据进行活动研究、多媒体课件协助教课,利用问题教课法、议论、合作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活跃学生思想,调换讲堂氛围,最后达成这节课的有效学习目的。
五、教课媒体设计本课采纳多媒体教课课件协助教课,依据讲堂教课需要合时运用,课件交互性强,应用灵巧,能使这节课达到最优化的教课成效。
2023地理黄河教案

2023地理黄河教案2023地理黄河教案1【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板书]二、的水文特征[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初中生。
学生已经学过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河流和中国地理文化知识,具有认知基础,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从对黄河的印象中,领略中国黄河流域的壮美山河和众多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
2.学习黄河的水文和环境问题。
3.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4.发现和感受中国五大河流中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环节1.展示几张图片:黄河岸边的农家、青藏高原雪山的图片、黄河的流域地图等。
2.提问学生:你们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可能得到的回答包括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黄河曾经发生过洪水、黄河风沙很大等。
)3.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个充满着神话传说和文化历史的地方。
我们将一同学习黄河的故事和文化。
正文教学1.黄河的流域地图–展示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
并与学生合作发现和描述黄河流域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走向和重要行程节点,并与学生一起探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塔、古城、名胜等等。
2.黄河的历史–对黄河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例如中华文明发展和黄河地区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
–展示兰考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探索古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黄河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合作感悟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黄河的环境保护–利用图片、PPT等多种形式呈现黄河水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探究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例如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建设、水库、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工农业的环保、黄河流域劳动者生态经济实验区等。
–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发参与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总结环节1.请同学自发发表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初中地理试讲黄河教案

初中地理试讲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包括源头、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分析黄河流域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
3. 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并探讨解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黄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2. 新课探究:(1)黄河的概况: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问题。
(2)黄河流域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地图,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对环境的影响。
(3)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污染等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汇报。
4.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回答黄河的地理概况问题。
2. 学生能分析黄河流域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阅读教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黄河的地理概况和流域特点,分析了环境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对于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6课《黄河颂》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5、朗读指导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2、课前热身
(1)注音
气魄(pò)山巅(diān)澎湃(pài)
狂澜(lán)屏障(zhàng)九曲连环(qū)
劈开(pī)宛转(wǎn)哺育(bǔ)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3、作家作品
组歌《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3)、全班齐读诗歌。
6、内容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八上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6课黄河(第1课时)

【课题】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6课黄河(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源头、人海口、主要支流及其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重点】黄河泥沙的来源与危害。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帝陵)。
(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华北平原和“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3)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并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中游的主要水电站)。
)为沿岸居民提供饮用水源(如济南、青岛等)。
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美称的 华北平原 龙羊峡水电站 黄帝陵 壶口瀑布【板书设计】【反馈达标】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 A.唐古拉山、东海 B.祁连山、东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2.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 ) A.含沙量大 B.流量小C.有冰期 D.水力资源丰富3.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第二长河 B.是我国第二大河C.含沙量世界最大 D.有巨大的航运价值4.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B.夏季多暴雨C.打坝淤地 D.破坏植被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 山,流入____海。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①是______,中、下游的分界②是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6课黄河(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黄河不同河段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2.运用资料说出如何对黄河水能、水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
【重点】黄河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2.加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在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
沟壑打坝淤地等生物措施与修建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承接:黄河除易引发水患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治理?(从而引出“凌汛”和“断流”的问题)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材料“黄河凌汛”:
)明确凌汛的含义。
)找出发生凌汛的河段。
)凌汛发生的时间。
)凌汛造成的危害。
)分析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
据老师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明确:
2.(1)凌汛是一种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2)在图中标注发生凌汛的河段:上游的甘、宁及内蒙古的河套一段、下游的山东境内。
【板书设计】
【反馈达标】
1.下列河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梯级开发最密集的是 (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长江下游
2.关于黄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水量不及珠江
B.黄河下游基本无支流注入,流域面积狭小
C.黄河可能会出现断流或凌汛现象
D.对于黄河水,沿岸城市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不要让黄河水白白流失
3.关于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黄河下游,人们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B.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地上河”段,要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C.国家应加大对黄河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的力度
D.黄河上游建设水利枢纽,不仅有发电作用,还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
4.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下游地区降水量很少 B.下游地区多丘陵、山地
C.下游是地上河 D.下游地区用水量大
5.读图,回答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7.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根据历史记载和埋藏的土层证明,过去不仅有大片的草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大量野生动物在那里栖息、繁衍。
然而,经过千百年的掠夺式开发,现在的黄土高原变得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
要恢复其昔日的面貌,已经十分困难了。
材料二
读下图: (1)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过去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
(2)由材料二可知,造成本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黄
土土质疏松;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村舍
迁移。
(4)你认为治理黄土高原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优点:
1.利用音乐、图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
2.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巧设疑问,善于启发,注重发挥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了他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