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黄河颂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黄河颂》1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黄河颂》1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 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 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 夫曲》《黄河颂》《黄河之 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黄河怨》《保 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一、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明确: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明确: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大声地、 2.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大声地、有感情地自由 同学们通过你对诗歌的理解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保 卫 黄 河 保 卫 全 中 国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 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雄奇壮丽 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 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 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 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 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题 再读课文,
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 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么样的感情? 明确:不是。 明确:不是。他借歌颂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 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 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 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 中国。 中国。

初中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 6课《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 6课《黄河颂

音乐欣赏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黄河壶口瀑布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音乐欣赏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 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鸟瞰图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 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 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1)这首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 (2)因为本诗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 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 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豪迈之情. (3)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 红》、《沁园春·雪》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四、归纳总结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 写一种精神?
(2).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什 么?
诗人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 势,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 斗精神和不屈的坚强意志, 赞颂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你听到这气势磅礴的 音乐,看着催人振作的歌词 时,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 你心中所想吧!
创作背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 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 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 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 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 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 风行全国。
黄河颂
光未然
导入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
母亲河黄河的壮丽景观和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课文中首先介绍了黄河的起源和流经的地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巍峨山脉,经过六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的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是我国农业
的重要基地。

接下来,课文描述了黄河的壮丽景观。

黄河上游的河水湍急,奔腾澎湃,形成了壮丽
的悬崖峡谷和雄伟的大峡谷。

而下游的河水平缓,辽阔开阔,形成了壮丽的水草世界。

课文还介绍了黄河流经的地区的特点。

这些地区多山,土地贫瘠,但由于黄河每年的
泥沙淤积,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最后,课文强调了黄河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黄河不仅给人们提供饮水和灌溉用水,
还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河曾经滋养了曹操、杨洪基等众多杰出人物,同时也在
不断教育着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精神。

总之,《黄河颂》这篇课文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示了我国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和伟大,传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同时,也借助黄河这一伟大的象征,向读者传递了
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信念和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黄河颂》课件2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黄河颂》课件2 新人教版

李白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沿岸的哪一 个省
它是黄河下游的 一个省 它有着悠久的文 化,孔子在这里 诞生 高高的泰山就耸 立在这里,黄河 也在这里入海
山东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 沿岸的哪一个石窟
它是我国四大石窟之 一,开凿始于前秦, 鼎盛于隋唐 它也是我国规模最大、 艺术价值最高的佛教 石窟 它位于我国甘肃省敦 煌城南25公里处的 鸣沙山崖壁上
党中央在指挥解放 军取得宜川大捷之 后,决定东渡黄河 到华北去。194 8年3月23日, 中央机关从吴堡县 川口村过河,船至 中流,毛泽东心潮 澎湃,沉思良久, 深深地感叹着说了 一句话,请问他说 的是什么?
谁藐视黄河,谁就是 藐视我们民族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 是哪一位诗人?
他曾经游历全国名 山大川,写下了大 量的歌颂祖国大好 河山的诗篇。他的 诗想像丰富,气势 磅礴,他写下了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的著名诗句。他是 一位唐朝诗人,被 世人称为“诗仙”
敦 煌 石 窟
•黄 河的 盛名 是由 何得 来的?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 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
远古时期的黄 土高原并不是眼前 这副景象。温和的 气候和肥沃的土壤, 给万物生长提供了 良好的自然环境。 到处是森林、莽原 和湖泊;在茫茫的 原野上,野马奔驰, 羚羊咩叫,鸵鸟漫 步,古象成群。
第一关
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描写黄河的词语 (一般成语,俗语,谚语)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成语
海晏河清(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泾渭分 明(比喻界限清楚 ) 、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 中流砥柱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教材解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

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或描绘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或赞颂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或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表现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而发出的胜利的呼喊。

在表现形式上,各章歌词或是奔放热情的自由诗,或是优美雅致的散文诗,或具刚健朴素的民歌风,无不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黄河颂》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黄河颂》PPT课件

结合下面问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点?
2、全诗共两段,歌颂黄河的是哪一段? 3、第二段都是歌颂黄河的内容吗?
4、第二段歌颂黄河的是哪些诗句? 5、这些诗句从哪些方面歌颂黄河?可以分为 几层?
诗人歌颂黄河的目的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 民族,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 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 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 河,保卫中国。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谢谢大家
光未然,原
名张光年。现代 诗人,文学评论 家。1936年到延 安,创作了歌颂 中华民族精神的 组诗《黄河大合 唱》,经冼星海 谱曲后风行全国。
读《教材1+1》第52页“生难字”和 “多音字”,注意字形和读音。
强迫 (qiǎng ) 澎 pài( 湃 )
屏障 ( píng) 狂lán( 澜 ) 哺育( bǔ ) diān峰( 巅 )
读《教材1+1》第52页“成语”和“词 语集锦”。
1、体格和精力。 2、比喻培养。
( 体魄 ) ( 哺育 )
3、形容水势广阔浩大。 ( 浩浩荡荡)
4、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诗文。 ( 赞歌 )
5、比喻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 摇篮 )
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情 感。
自由朗读诗歌,深入了解 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黄河的伟大形象,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4.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黄河颂》,使学生感受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理解黄河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体。但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时我需要适时引导他们回到主题上来,确保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在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黄河颂》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生字词,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源自情,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黄河颂》,了解黄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特点;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磅礴、狂澜、惊涛、激流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结构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黄河相关的文化或地理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黄河精神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学生将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6.*黄河颂
1.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强化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屏障.(zhàng) 浊.流(zhuó) 哺.育(bǔ)
澎湃.(pài) 蟑.螂(zhāng) 腐蚀.(shí)
追捕.(bǔ) 拜.年(bài)
3.解释下列词语。

(1)滋长: 生长;产生。

(多用于抽象事物)
(2)哺育: 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3)浩浩荡荡: 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

也指声势浩大。

4.阅读歌词《黄河颂》,填写下表。

问题一:在歌词的序曲——朗诵词部分,诗歌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怀?中心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议论抒情;中心诗句:伟大而又坚强。

作用:总括全诗,点出黄河象征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问题二:在歌词的主体——歌词部分,先描绘后歌颂。

在描绘黄河的诗句中,哪一个字起到统领的作用?统领到哪一行?这些诗句描绘了黄河什么样的特点?
“望”字,统领到第11行;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问题三: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层次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三个历史贡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地理特点——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自然特点——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三层之间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问题四: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制胜的法宝。

问题五:结合时代背景,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本文写于1939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确需要用黄河一样的精神鼓励整个中华民族。

诗人在本诗中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抒发了要学习黄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黄河精神的内涵就是伟大坚强。

见《导学测评》P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