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黄河教案_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学设计 新教版(汉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学设计 新教版(汉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六课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一课时讲解词语教学目标:学生要掌握“倘若,比作,得天独厚,拦截,奔腾,地动山摇,缭绕,狭窄,震耳欲聋,泛滥,记载,流离失所,吃力,坚硬,抖擞,轰鸣,颤动,踪迹皆无”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倘若,比作,得天独厚,拦截,奔腾,地动山摇,缭绕,狭窄,震耳欲聋,泛滥,记载,流离失所,吃力,坚硬,抖擞,轰鸣,颤动,踪迹皆无”等词语造句。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学好词语,打好基础的教育。

重点:词语的准确读音的掌握。

难点:掌握词语的同,近,反义思。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词语,多练习词语及给他们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教学目标。

④讲解词语,重点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

⑥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朗读词语。

③重点词语造句。

1.倘若:如果, 是否, 即使, 假设◆倘若有机会,我会来看你的。

2.比作: 使相似,比喻,当作。

◆他把他的书比作他的朋友。

3.得天独厚: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

泛指所处的环境具有的条件特别好。

◆良好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企业发展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4.拦截: 阻拦;阻断;◆通过这种方法,你将拦截大量垃圾。

5.奔腾:疾驰, 飞奔。

◆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里,你是独一无二的。

6.地动山摇: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

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感受着你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心中地动山摇。

7.缭绕: 一圈圈向上飘起,环绕。

◆让缭绕在你四周的都是爱你和鼓舞你的人。

8.狭窄: 狭小;窄小(多用于形容细小的长条的物品、景物等)◆我必须和另外三个人公用我的办公室,所以我们的空间很狭窄。

9.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那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实在是太近了。

10.泛滥: 水向四处漫流◆长江泛滥平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理风光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教案新教版(汉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理风光第6课《黄河之水天上来》教案新教版(汉语)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综合评价: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相互学习。
-家长评价: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通过家长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课文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鉴赏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和鉴赏,通过品味诗文的语言和意象,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就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_1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_1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学习“预习”部分。

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在你的眼中,黄河是怎么样的?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2、可是,近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202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1、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朗读课文。

课文第二段写黄河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中国地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一、启1.用电教手段出示有关黄河的画面,配乐,导言揭示课题:在我国广褒的国土上,一条条河流日益奔流着,从不停歇,它们为大自然弹奏着万物生机的交响曲,慷慨无私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2023地理黄河教案

2023地理黄河教案

2023地理黄河教案2023地理黄河教案1【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板书]二、的水文特征[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初中生。

学生已经学过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河流和中国地理文化知识,具有认知基础,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从对黄河的印象中,领略中国黄河流域的壮美山河和众多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

2.学习黄河的水文和环境问题。

3.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4.发现和感受中国五大河流中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环节1.展示几张图片:黄河岸边的农家、青藏高原雪山的图片、黄河的流域地图等。

2.提问学生:你们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可能得到的回答包括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黄河曾经发生过洪水、黄河风沙很大等。

)3.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个充满着神话传说和文化历史的地方。

我们将一同学习黄河的故事和文化。

正文教学1.黄河的流域地图–展示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

并与学生合作发现和描述黄河流域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走向和重要行程节点,并与学生一起探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塔、古城、名胜等等。

2.黄河的历史–对黄河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例如中华文明发展和黄河地区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

–展示兰考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探索古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黄河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合作感悟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黄河的环境保护–利用图片、PPT等多种形式呈现黄河水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探究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例如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建设、水库、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工农业的环保、黄河流域劳动者生态经济实验区等。

–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发参与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总结环节1.请同学自发发表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八上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6课黄河(第1课时)

八上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6课黄河(第1课时)

【课题】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6课黄河(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源头、人海口、主要支流及其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重点】黄河泥沙的来源与危害。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帝陵)。

(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华北平原和“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3)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并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中游的主要水电站)。

)为沿岸居民提供饮用水源(如济南、青岛等)。

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美称的 华北平原 龙羊峡水电站 黄帝陵 壶口瀑布【板书设计】【反馈达标】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 A.唐古拉山、东海 B.祁连山、东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2.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 ) A.含沙量大 B.流量小C.有冰期 D.水力资源丰富3.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第二长河 B.是我国第二大河C.含沙量世界最大 D.有巨大的航运价值4.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B.夏季多暴雨C.打坝淤地 D.破坏植被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 山,流入____海。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①是______,中、下游的分界②是_____。

初中第6课地理教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

初中第6课地理教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

初中第6课地理教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一、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横跨了中国的个省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和山东七个省区。

黄河上游是青藏高原,下游则是渤海湾,流经中国的中部地带,总长度近5500千米。

二、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1.气候特点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早春温暖多风沙,夏季潮湿炎热,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气候干燥,降雨少,土地沙化问题比较严重。

2.地形特点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流域中心线东西宽约400千米,中游下降较快,形成了黄土高原,夹杂着沟壑和盆地,而下游平原则光秃秃的,在黄河上游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

3.植被特点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的限制,黄河流域的植被类型不多,垦荒和恶意砍伐导致大量的荒漠化。

流域中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上游地区,植被主要有柠条、羊肚菜、柞树、大青杨等,还有少量的野生动物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4.河流特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第二大河流。

它的水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不仅孕育着灌溉文明,也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黄河曾经历过不少次漫水,造成过大面积的洪灾和水灾。

三、黄河流域的保护黄河流域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加强对黄河的保护和管理。

企业和个人也要自觉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广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态习惯。

更好地开发利用黄河等自然资源,同时也要加以保护,保证黄河的良性发展,让它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条件千变万化,但它的河流过程、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让黄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黄河,母亲河》教案

《黄河,母亲河》教案

《黄河,母亲河》教案《黄河,母亲河》教案《黄河,母亲河》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3、指导学生选定活动主题。

4、通过书刊、音像、影视、网络、音乐、个人采访、图书馆等途径搜寻有关黄河材料。

5、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做到有所取舍。

6、训练主持。

教学设想:本节课分二大环节由师生轮流主持:l师由动态黄河图导入,引出学生活动一:(学生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l然后由两则材料引出学生活动二: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主持)l最后进行反思,了解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语(1分钟)课件(1)(大屏幕:以澎湃汹涌的黄河为背景,展示课题《黄河,母亲河》及师激情讲述)“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动态的黄河实景。

请同学描述观后的感受。

师引出活动:我们在第6课学习了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颂》,这一首《黄河颂》使我们澎湃,壮怀激越。

它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那么,有关黄河的知识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黄河知识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
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
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
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呈一个巨大“几”子,蜿蜒于我国北方大地。

(提问)为什么不称黄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长河。

总结:黄河的概况是本节一个考点,要结合水系图在图上找出位置,记住名称。

并且和长江做对比记忆。

读46页本阅读材料,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来自什么河段。

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几个。

讲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是滥砍乱发造成植被破坏。

板书: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概况
2、
含沙量大的原因
(转承)我们应该怎样对黄河进行利用呢?下面学习治理和开发。

阅读48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进行什么措施治理黄河。

重点记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重点。

讲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的重点就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黄河水电站分布图,找出龙羊峡和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分析其位置。

总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害河”,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能。

也带来了洪涝,凌汛和断流等灾害,我们要趋利避害,使它真正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分成3个小组,分别找出发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各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对照上一节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第二,流量较小,因此是第二长河。

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大。

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下游河道。

阅读三副景观图,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为方面。

对比长江的措施,阅读本,分析得出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上的水电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这里落差到,水能资源丰富。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