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渡汉江

合集下载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频。

古诗全文如下: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

李频为浙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

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赏析】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

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

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

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

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

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

“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

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

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渡汉江 全文及注释

渡汉江 全文及注释

渡汉江全文及注释渡汉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羌管悲秋声,【1】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1】秦羌笛:《汉书·李陵传》载,窦集为“羌”的族长,羌族出身。

窦集自承有文学才华,道:“余少时,长居都汉川界中,招会羌人,蚤晚相访。

羌人多吹大笛者,方邪都被笞者君解臂者,然余不以羌笛处多音,与其感激而爱之”。

“弹羌笛”,即吹奏羌笛。

【2】尚夜:唐时交州的蛮人演奏乐器的乐曲。

“尚” :铜管,乐曲名。

参见”谭咏麟:《独上西楼》:“尚铜可敲碧镜,纪明春暮光阴”。

【3】万里家书万里扬:寄远辽远的家书。

歌人黄庭坚的《友至集司马十二赠汪苏州之远游》有“未得将家书,事无归日骄”的句。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的《渡汉江》。

“渡汉江”的这首诗的背景是笔者逆流而下,想家之际其实南下江浙。

首联写黄河远去的情景,令读者感到庄严的自然景物。

再写戍客出征的情况。

既“白登道”描绘出出征的场景又“胡窥青海湾”可使人联想到在海边、江边及海岛上筑碉楼,以防范异族的窥伺的情况。

接下来写戍客的心情。

”思归多苦颜,叹息未应闲。

“道出戍客们离家的苦恼。

委婉而含蓄地描写了长将元白等人的离愁别恨之情和对于戍者的怀念。

”这是这首诗的漂亮之处。

第三联以白发的“渔樵”抒发了作者的浪游乡野,和世事無愁的心境,“秋水荡漾云天阔,禅心吟乐白发哀”。

最后一联喜逢旧友,更是艳歌裹慢天子及豪杰之气,以反衬这着《渡汉江》的“远怀故乡”的伤感情绪,既可遗憾世事无穷》带出无可奈何的生活困苦状况,又显现了“至死丘壑”的人生思考。

2.渡汉江

2.渡汉江

渡汉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宋之问,一名少连。

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

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

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

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

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

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二、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三、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五、练习背诵:
1、教师领读。

2、同位互相读。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五、板书设计: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教学反思。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0--11题。

(5分)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0.诗歌前两句里的“外”“断”和“复”分别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况?(3分)
11.按常理说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却说“不敢问来人”,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 (2分)
10.“外”写出了被贬之地的遥远。

“断”写出诗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复”写出了诗人贬谪时间之长。

11.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1分),另一方面因为离家时间长,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1分)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 宋之问《渡汉江》教学简案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 宋之问《渡汉江》教学简案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教学简案《渡汉江》一、趣味导入1.检查背诵: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对背诵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渡汉江》二、课件出示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三、感知诗意1.师范读,生跟读。

2.了解诗人。

宋之问(约656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

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3.熟悉生字。

4.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2)诗意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四、有节奏朗读诗句划分古诗节奏,读古诗。

五、领悟诗情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六、背诵古诗1.有感情诵读。

2.背诵这首诗。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汉江,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因过中国古代的汉州而得名。

自古以来,汉江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

在古代的诗词中,渡汉江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题材,这些诗词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赏析几首描写渡汉江的古诗词,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艺术表现。

1.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渡汉江的情景引出了诗人的情感。

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勾勒出了江边的宁静和凉爽,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世界。

诗词以其简洁和精致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秋夜的深沉感悟。

2.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涛》杜甫的这首诗抒发了对渡过汉江激流的叙事感受。

诗中写道:“江上值水如海涛,不见窥泥马蹄痕。

地儿具隘车三马,水面连云国两门。

”以诗人的视角描写了汉江的浩渺和壮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鲜明的形象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这首赋诗通过对原野的描写,描绘了渡汉江的路途之美。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词以其朴实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大自然的循环和生机。

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和生命的延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4. 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这首诗以渡过汉江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江水的考察,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这首诗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奇特的构思,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中的这几首诗词,通过对渡汉江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观的表达,展示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情感的抒发。

无论是杜牧的秋夜感受,杜甫的江上叙事,白居易的原野留恋,还是王之涣的壮丽景观,这些诗词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意境,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冷门古诗100首

冷门古诗100首

冷门古诗100首1、《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秋游》唐代白居易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

3、《春别曲》唐代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4、《南浦别》唐代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明代陈子龙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

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6、《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7、《观猎》唐代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8、《早冬》唐代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9、《山中雪后》清代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0、《雪梅香》宋代柳永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

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11、《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2、《楚江怀古三首·其一》唐代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13、《伤春词》唐代白居易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

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14、《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宋代苏轼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朝代:唐朝|作者:李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下面小编带来的《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篇1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

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

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

“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

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

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

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

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
义,理解诗人情感。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义理解诗歌涵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在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但品德不算好的诗人,开始在朝廷里依附权贵,做了些错事,就被皇帝贬谪到了那时候非常偏僻的岭外,他到了那里,待了半年,就忍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忍受不了那里的偏僻荒凉,更忍受不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

于是,他就偷偷地跑了回来。

可是,快到家乡的时候,他犹豫徘徊了很久,看着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景致,他吟诵出了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连皇帝读了他的诗,都原谅了他偷跑回来的过错。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没犯什么大错。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听录音吟诵,正音,明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金钥匙复习
1、复习: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风》,得到了一把金钥匙,是——(平长仄短)。

谁记住了它的意思,来给大家讲讲呢?
2、孩子们学得可真好!我们这节课继续用这把金钥匙走进诗歌里去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四、理解音义
1、学习第一句:
1)师问:孩子们,宋之问被皇帝流放到哪里啦?找一找,第一行诗歌里有答案啊。

2)是呀,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外”,那时候岭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宋之问在那里受够了苦,所以一提到那个地方就难过,他特别用上了两个高音的仄声字,告诉我们,他多么不喜欢那个地方。

我们一起来——“岭外”
3)诗人接下来用了两个平声字——“音书”,“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
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

这个地方让宋之问见不到亲友的面孔,听不见亲友的消息,连亲友的书信都怎样?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4)这是诗歌声音告诉我们的秘密啊。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感受一下宋之问作诗时的难过心情吧
2、学习第二句:
1)这样没有亲友们任何消息的孤独日子可不是一两天,孩子们仔细看看第二行
2)“复”是“又”的意思。

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又经过了一个春天,每个季节三个月,180多天的日子啊,就这样一天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刻一刻地熬过来的。

所以,“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那是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没有止境。

咱们来一遍——“经冬—”。

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

入声字“复”和仄声字“历”强调又过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3)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行。

4)前两行一起来吧。

宋之问在向我们倾诉着他的孤独和痛苦呢。

3、学习第三句、第四句:
1)受不了的宋之问不愿意再待在岭外,他偷偷地跑了,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走了好多日子啊,终于快到家乡了。

你看,近了,更近了。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了。

“乡”字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山水水了,宋之问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2)就快见到想念的亲人了,他该大踏步回家吧?我们来读读诗歌。

3)他的心情如何呢?“怯”是害怕的意思呀。

“更怯”两个仄声字,尤其是入声字“怯”,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4)不止这样啊。

他还(师吟诵)“不!敢问来—人——”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敢问来—人——”。

为什么呢?如果你是宋之问,你会想些什么呢?
(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我的老父亲身体还好吗?我的妻子还好吗?我的孩子们还好吗?……)
5)孩子们都说得不错。

因为这些,诗人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想问还不敢问。

算了,还是自己回家看看吧。

6)我们一起来跟着录音吟诵整首诗,用声音传递出你的体会吧。

五、比赛吟诵:
1、大组派代表比赛吟诵,吟诵得好,给掌声,添大组星星。

2、大组集体比赛。

六、作业:
1、把这首诗吟诵给家长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